高一历史人教必修2学案:第5单元-单元分层突破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迷**** 文档编号:108925570 上传时间:2019-10-2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4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历史人教必修2学案:第5单元-单元分层突破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一历史人教必修2学案:第5单元-单元分层突破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一历史人教必修2学案:第5单元-单元分层突破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一历史人教必修2学案:第5单元-单元分层突破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一历史人教必修2学案:第5单元-单元分层突破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历史人教必修2学案:第5单元-单元分层突破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历史人教必修2学案:第5单元-单元分层突破 Word版含解析(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单元分层突破(五)自我校对A通讯B报刊业C互联网D思想观念主题近现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四次变迁顺序时间原因表现特点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洋货大量涌入,近代化大都市崛起沿海沿江地区人民生活发生显著变化(衣、食、住、社会风俗)中西合璧、不土不洋第二次辛亥革命后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风俗习惯发生了巨变,交通有较大进步第三次新中国成立后政府的强制推动,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物质生活有进步,社会风尚较好,交通、通讯有进步,但生活水平普遍不高焕然一新,但受政治的影响第四次改革开放后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交通、通讯与传媒迅速发展变化迅速,科技在民众生活中

2、的影响不断加深(2016怀化高一检测)大公报载:1906年1月,两广总督岑春煊发布示谕:“婢膝奴颜,有伤气节”,宣布广东、广西两省官员,在下级见上级时,一律废除跪拜请安之礼。此后,各省纷纷效法。这说明()A辛亥革命使民主平等思想深入人心B封建等级制度被废除C晚清时期曾进行社会习俗的改革D儒家传统礼仪被废除【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时间限制,可排除A项;封建等级制度被废除和儒家传统礼仪被废除说法不符合史实,故B、D两项错误;晚清时期曾进行过社会习俗的改革既与史实相符,又与材料的叙述相吻合,故选C项。【答案】C单元综合测评(五)(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

3、48分)11866年某旅客从天津到上海途中餐饮情况: “所食者,无非烧炙,牛羊鸡鱼,再则糖饼、苹果饮则凉水、糖水、热牛奶、菜肉汤、甜苦洋酒。”以上材料说明当时() 【导学号:14330123】A西餐已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的主流B西餐馆主要分布在沿海通商口岸C西餐馆服务周到、营养卫生D西餐馆已由通商口岸进入内地【解析】鸦片战争后,天津、上海都是近代沿海通商口岸,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故B项可以从材料中反映出来;A、C、D三项与材料不符。【答案】B2戊戌变法时期有人作诗曰:“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脚跟形式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此诗反映的历史现象是()A倡导婚姻自由B易服、废止缠足C

4、全盘西化D反清革命【解析】“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反映的历史现象是易服;“脚跟形式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反映的是19世纪末妇女不再缠足现象的出现。【答案】B3吕思勉在中国通史“衣食”篇中提出:“以中西的服饰相较,大体上,自以中国的服饰为较适宜。现在的崇尚西装,不过一时的风气罢了。”材料表明作者的观点是() 【导学号:14330124】A外来侵略引起服饰变化B中国人不适宜着西装C传统服饰仍有生命力D中国服饰已西方化【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近代中国服饰沿革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作者认为在中西融合的背景下,中国传统的民族服饰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故选C项。【答案】C4近

5、代上海曾流行一首歌谣:“乡下小姑娘,要学上海样,学死学煞学不像,等到学来七分像,上海已经换花样。”对此理解错误的是()A近代上海引领全国时尚B近代上海时尚变化快C近代社会生活城乡存在明显差异D近代中国农村姑娘都崇尚洋气的社会生活【解析】这首近代上海歌谣意思的是:上海潮流更新换代很快,乡下小姑娘好不容易学到了,却已经不再流行了。上海是最早开放的通商口岸,是近代中国的经济中心,引领全国时尚,故A项正确;小姑娘学到的时候,潮流已经变了,说明变化快,故B项正确;乡下小姑娘拼命学上海样,说明城乡差距大,故C项正确;歌谣并未讽刺所有中国农村姑娘都崇尚洋气,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答案】D5近代著名报纸申报

6、曾刊文评论时事:“各女工种种丑态,招摇过市,全不避人,廉耻扫地矣。”“男女相淆,已非风俗之正。”这一评论反映出()A实现了男女之间的平等B近代工业冲击了传统观念C雇佣关系刚刚开始出现D近代工业促进报刊业繁荣【解析】题干材料说明人们仍然用封建时代对女性的要求来看待近代工厂的女工。女人到工厂工作与男女之间的平等的实现不是一个意思,故A项错误;近代工业出现后,女人去工厂做工,具有封建思想的人看不惯,说明是近代工业冲击了传统观念,故B项正确;题干中没有出现雇主与雇工的雇佣关系,故C项错误;题干没有提到报刊业本身的发展,更不是近代工业对报刊业的促进,故D项错误。【答案】B6(2016浙江严州中学高二模拟

7、)下列社会习俗的出现与革命思潮的推动有关的是() 【导学号:14330125】“番菜争推一品香,西洋风味睹先尝”“阳历兴,阴历灭”“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别肠转如轮,一刻即万周”ABCD【解析】是伴随外来侵略而进入百姓社会习俗之中的,是辛亥革命的影响,故选D项。【答案】D7有诗云:“从此千里争片刻,无须尺幅费笔砚。雁帛鱼书应共妒,声气相通快胜箭。枝枝节节环四海,地角天涯连一线。”该诗赞颂的文明成果是()A电报B火车C电影D电灯【解析】根据题干诗歌的内容推测该文明成果是通讯工具有线电报,故A项正确。【答案】A8鲁迅先生说:“中国社会上的状态,简直是将几十世纪缩在一时:自松油片以至电灯

8、,自独轮车以至飞机,自标枪以至机关枪都摩肩挨背的存在着。”材料不能反映出中国近代() 【导学号:14330126】A学习西方的渐进性B物质文化的多元性C社会生活的包容性D社会生活的多样性【解析】根据题干“自松油片以至电灯,自独轮车以至飞机,自标枪以至机关枪都摩肩挨背的存在着”可知,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同时在中国存在,这体现了中国近代物质文化的多元性、社会生活的包容性、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学习西方的渐进性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选A项。【答案】A9竹枝词中近代上海的新鲜事物:“不须鲤寄与鸿传,电线音驰万里天。两地语言传顷刻,胜于羽箭疾离弦。”这反映出()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B市民衣食住行的西化 C

9、近代通讯技术传入中国D洋务运动引进西方科技【解析】材料中的“鸿”指鸿雁,在中国古代鸿雁代指书信。材料内容反映的是上海的通讯方式发生了变化,旧式的通讯方式被新的通讯方式所代替,故选C项。【答案】C10下列关于我国近现代通讯工具和大众传媒的表述正确的是() 【导学号:14330127】A洋务运动时期架设了首条电报线B戊戌变法时期开始出现近代报刊C北洋政府时期电影事业开始起步D改革开放初期中国进入网络时代【解析】近代中国架设的首条电报线是在1877年,属于洋务运动时期,故A项正确;近代报刊出现是在19世纪40年代,故B项错误;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是在1905年,属于晚清时期,故C项错误;中国进入网络

10、时代是在1994年,故D项错误。【答案】A11有人这样改编李清照的词:红藕香留在深秋,夫妻相思,无眠不愁。锦书不自云中来,轻敲键盘,意在心留。花未飘零水常流,电子邮件,可以解忧。可视电话人相看,喜上眉头,甜在心头。这说明()A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B信息时代疏远了人们的感情C大众传媒改变了人们的生活D人们越来越受制于现代科技【解析】材料中心不是科学技术发展迅速,而是人们生活的变迁,故A项错误;题干信息表明新的通讯工具不是疏远而是加深了人们的感情,故B项错误;由题干可知,大众传媒的更新换代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喜上眉头,甜在心头”可知人们的生活是受益于科技,故D项错误。【答案】C

11、12下面两幅图分别展示了20世纪70、90年代我国流行服饰的变化情况,其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外来文化的影响B服装业的迅猛发展C人们的思想解放D人们穿着品味的变化【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20世纪70、90年代我国流行服饰的变化情况从本质上说明,随着历史的发展演变,人们的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故选C项。A、B、D三项说法都属于表面现象,不属于本质,可以排除。【答案】C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6分,共52分)13社会生活的变迁是人类历史文化发展最具体、最直接的表现。 【导学号:14330128】(1)将表格中空缺的内容补充完整。(8分)领域表现服饰长袍马褂、旗袍、西装餐饮中餐与交

12、通工具马车、人力车、电车、汽车、火车、轮船和通讯工具邮政通信、电话(2)下列三幅图片是重庆市游自国先生家族先人的老照片,深刻地反映了民国初期人们生活所发生的变化。根据下图指出其变化的原因。(9分)材料一些闭塞地区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周积明最初的纪元(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式交通的出现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9分)【解析】第(1)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

13、注意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三个方面回答,重点抓住“辛亥革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西学东渐”三个维度,言之有理即可。第(3)问,把握住“积极意义”即可,可以围绕以下角度展开:加强各地联系;促进经济发展;促进人们思想解放;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等。【答案】(1)中山装;西餐;飞机;电报。(2)原因:辛亥革命带来了社会风气的进步;西方思想文化传入的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等。(3)积极影响: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出行方式,加强了各地的联系;推动了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观念的转变;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答出三点即可)14. (2016潍坊高一期中)百余年

14、来,中国的铁路事业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876年7月3日,吴淞铁路举行通车典礼,被后人称为“中国铁路建筑史的正式开端”,比西方最早修建的铁路晚了半个世纪。它是英美背着清政府擅自在中国的土地上修建的。清政府在交齐28.5万两白银将其赎回后,竟把这条有用的铁路给拆除了。到1904年日俄战争前,1万多公里中国的铁路权益先后落入列强之手。1909年10月,中国自己设计、自己施工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建成通车。1910年湖北省要求准予商办川汉铁路。从1928年至1937年七七事变的10年间,国民党政府在关内仅修建3 600公里铁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在西南、西北大后方,勉强修建了1 900公里铁路。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只顾发动内战,基本没有修建铁路。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全国仅有2万多公里铁路,大都分布在东北和沿海地区,能够维持通车的只有1万多公里。材料二从1952年建成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算起,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完成为止,新中国先后建成干支线6 100公里,新增的营业里程占全部营业里程的18%以上。新建的宝成、兰新两大干线以及黎湛、蓝烟、鹰厦、萧穿等线加强了西北、西南与全国的联系。2006年4月27日,上海磁悬浮结束两年试运,正式投入营运。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顺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