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考研政治马原各部分出题点总结

上传人:shaoy****1971 文档编号:108907357 上传时间:2019-10-2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6.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考研政治马原各部分出题点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7考研政治马原各部分出题点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7考研政治马原各部分出题点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17考研政治马原各部分出题点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17考研政治马原各部分出题点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考研政治马原各部分出题点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考研政治马原各部分出题点总结(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2017考研政治马原各部分出题点总结 来源:智阅网不少同学政治复习比较晚,复习时间不足,全部知识点过几遍是不现实的,本阶段复习大家只能抓重点和出题点。下面我们总结了马原各部分的出题点,大家注意先把这些内容记好了。一、马克思主义(选择题出题点)马克思主义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发现的基础上,阐明了资本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马克思主义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科学性),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革命性)。二、唯物论1.意识的起源和本质(选择题出题点)起源:物质。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产物。意识是人脑的机

2、能和属性,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但社会实践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本质:反映。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一切意识(不论对错)的内容都是客观的,客观世界都有其原型。2.实践;人与自然关系(分析题出题点)实践是人类的存在方式,人与自然关系是在实践中形成的。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材料处),转变实践方式,通过合理的劳动实践(结合材料处)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3.主观能动作用(分析题出题点)认识:a.根据目的反映客观世界主体选择性;b.认识不仅对客观事物进行直观摹写,而且能对客观对象做出抽象反映;不仅反映当下,而且能构造出客观事物可能成为的样子(蓝图)能动创造

3、性。实践:a.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b.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4.社会形态更替过程中人们的历史选择性(选择题出题点)不同民族依据本民族的特点、历史传统以及国际环境,选择、设计、创造自己的社会存在形式。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包含三层意思:a.社会发展在一定历史阶段存在“可能性空间”;b.社会形态的更替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c.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到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三、辩证法1.矛盾同一性(分析题出题点)矛盾双方对立统一,认识以及处理问题要从对立中把握同一。矛盾双方(结合材料处A与B)具有同一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利用对方、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我们要善于正确认识矛盾双方转化的条件

4、,并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创造合适的条件,协调事物之间的关系,促进最有利于事物发展的状态。2.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分析题出题点)矛盾客观、普遍存在,我们应当正视矛盾,承认*问题(结合材料处)的存在,并积极寻求解决矛盾的方法。矛盾具有特殊性,(不同事物;不同发展阶段;诸多矛盾及不同方面。具体结合题目)解决问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如实分析矛盾的特殊性,采取针对性方法有效化解问题。(结合材料)另附:任何客观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表现共性。我们要善于从个别事物中发现共性(基本范畴“必然性与偶然性”的方法论意义与此类似:善于从偶然中发现必然),又要重视事物本身的个性,不混淆不同事

5、物。3.矛盾分析法(分析题出题点)两个层面:(1)矛盾普遍性承认矛盾客观存在(矛盾分析法此句必答);(2a)矛盾特殊性(分析矛盾特殊性的方法、“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抓关键、看主流的方法)解决矛盾的不同方法(2b)同一性和斗争性(d.在对立中把握同一与在同一中把握对立的方法;e.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方法)解决矛盾的方法(特殊性、同一性比较多考,根据题目选用)。4.度(选择题出题点)区分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变化是否超出度。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范围、幅度和限度。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分析题出题点)5.现象与本质(选择题出题点)任何现象都从一定方面表现本质,现

6、象有真象与假象之分,假象也是对事物本质的表现。方法论:立足实践,从客观现象出发,由表及里分析事物内在的本质。(分析题出题点)(若未限定答题角度,现象与本质对应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也可以作为分析题考点。)四、认识论(2016分析题重点)1.实践与认识(分析题出题点)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为认识的形成提供条件:a.真实可靠的客体信息;b.主体加工客体信息的思维模式。(认识的出错、认识的有限性、认识的发展等所有认识相关问题都归于实践,并且分为主客两方面。)实践是认识的来源:a.并不否定大脑及感官的生理差异对认识的影响;b.并不否认学习间接经验的重要性。认识指导实践(相关考点:理性认识到实

7、践的飞跃)(分析题出题点)认识活动及其成果具有相对独立性,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表现在:把握规律、制定规划、自觉调整、理论总结。从理性认识到实践飞跃的4个条件(认识正确,为何实践失败?)a.一般理论与具体实践结合b.关于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与关于主体自身需要和利益的认识结合c.理论的正确性与现实的可行性结合d.理论与群众结合2.认识的本质(选择题出题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以实践为基础;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由浅入深的辩证发展过程。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唯物主义路线和唯心主义路线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是否认为认识是对客体的反

8、映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区别:是否以客观事物为认识对象(与上一句实质上一样)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与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离开实践,离开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区别:a.认识是否以实践为基础(主客体双向互动、相互作用);b.认识是否辩证发展。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区别:a.是否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b.认识是否以实践为基础。3.认识的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选择题出题点)感性认识:低级阶段;感觉等;有可靠性理性认识:高级阶段;概念等;可能脱离现实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互相渗透:a.理论准备不同

9、,感受就可能大不一样(感性认识的获得在理性认识指导下进行);b.感性认识丰富的人与经验贫乏的人相比,对事物理解的深度是不一样的(理性认识要通过感性认识来说明)。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两个条件:a.通过实践调查,获取感性材料(基础);b.运用辩证思维方法,理性思考,加工制作。(分析题出题点)4.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选择题出题点)真理的绝对性:对事物的正确认识:真理客观、世界可知、无限发展。真理的相对性:对事物的近似正确认识:有待扩展、深化、发展。(分析题出题点)关系:a.任何相对真理都包含绝对真理的颗粒,绝对真理要通过无数相对真理表现出来;b.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不断辩证转化。5.

10、真理的具体性;真理与谬误、成功与失败(分析题出题点)真理的具体性: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主观与客观的符合,它要受条件的制约,并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真理是全面的、历史的、有条件的,真理有适用范围。(分析题出题点)真理和谬误(决定于认识的内容是否如实反映客观事物,)是性质不同的两种认识。真理和谬误具有同一性(,真理中包含着某种以后会暴露出来的错误的方面或因素,谬误中也隐藏着以后会显露出来的真理的成分或萌芽;)在一定条件下,真理和谬误可以相互转化。(分析题出题点)对待谬误与失败:真理与谬误相伴而生,在坚持和发展真理的同时要敢于和善于同谬误作斗争,善于发现谬误中的正确的成分与萌芽;由于主

11、客观条件的限制,失败不可避免,要分析失败的原因,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变失败为成功。(分析题出题点)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我们在实践活动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科学精神要求我们崇尚理性思维、实事求是,人文精神要求以符合人民的利益和发展审视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合理性。(分析题出题点)认识论两个重要问题:1、如何获得正确认识(认识为什么出错)?(实践)2、如何使实践成功(实践为何失败)?(真理、价值)五、唯物史观(选择题出题点)1.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三个表现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b.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的历史继承性c.社会意识对社会

12、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突出表现)2.生产力基本要素:3个a.劳动资料,是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b.劳动对象,与劳动资料合成生产资料。c.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渗透性要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一般生产力,先进生产力、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生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科学技术能引起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科学技术本身并不能创造价值。(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3.社会形态及其更替社会形态的特点:a.全面的:骨骼(经济基础)+血肉(上层建筑);b.具体的;c.历史的:自然历史过程。经济基础:生产关系基本经济制度、经济体制上层建筑:观念上层建筑(意识形态)+政治上层建

13、筑(制度、组织、设施)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其所服务的经济基础(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性质。社会形态更替的规律也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中国越过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直接走向社会主义,既是历史的必然,又是中国人民的自觉选择。4.人与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总体意愿和行动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最终决定历史发展的结局;群众路线。在社会发展中,所有个人都起到一定作用社会历史发展是无数个人合力作用的结果。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的具体过程始终起着一定的作用,有时甚至对历史事件的进程和结局发生决定性的影响,但不能决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六、政治经济学(选择题出题点)

14、1.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 价值有用性 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劳动劳动产品共有的自然属性 商品特有的社会属性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空白)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交换价值的基础,决定交换价值2.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抽象劳动: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脑力体力的消耗具体劳动:具体形式的劳动;有用劳动具体劳动 使用价值(“(具体)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抽象劳动 价值(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3.价值与货币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价值个别劳动时间个别价值商品生产者会总是力图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使其生产的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从而获得超额剩余价值,而资本家竞相追逐超额剩余价值会客观上会促使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从而使得全行业资本家普遍获得相对剩余价值。货币: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商品 货币使用价值 价值具体劳动 抽象劳动私人劳动 社会劳动4.劳动力与劳动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劳动。(劳动没有价值,但可以创造价值)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基于工人完全的人身自由;一无所有。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即工资;生活必需品:本人、家属、教育训练;最低界限。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