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校word版答案全---2019届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108896849 上传时间:2019-10-25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470.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校word版答案全---2019届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精校word版答案全---2019届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精校word版答案全---2019届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精校word版答案全---2019届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精校word版答案全---2019届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校word版答案全---2019届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校word版答案全---2019届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绝密启用前2018-2019学年度名校学校1月月考卷语文试卷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总分得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陶瓷艺术是一种具有标志性的中国文化符号,作为全世界 的一种艺术语言,似乎总是以优雅的姿态吸引着世界的目光。制作瓷器需要极度的细心和耐心,否则,不可能制造出 的瓷器。中国陶瓷上有“中国故事”,在表达人物故事或戏曲故事时,工匠们惯于使用“减法”,抓住其中最具爆发力的瞬间,或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来概括整个故事的内容。而( )。通过这种以图代文的方式,实

2、现理念与思想的教化和普及。随着瓷器的大量出口,中国传统故事画也传到了异国他乡。中国瓷器所蕴藏的“中国风”,令西方人 ,但因为文化传统的隔阂,国外文博学界在解读中国瓷器故事画时经常 。当前,国家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下,古丝绸之路有了新的时代内涵,这使中国陶瓷焕发生机提供了更大的舞台。各方力量应该携手,把陶瓷上的中国故事讲得精准、透彻、动听。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耳熟能详 美轮美奂 拍案叫绝 张冠李戴B有目共睹 精美绝伦 拍案叫绝 南辕北辙C耳熟能详 精美绝伦 赞不绝口 张冠李戴D有目共睹 美轮美奂 赞不绝口 南辕北辙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

3、项是( )A这些故事内容通常取材于当时流行的话本小说,容易被理解。B这些故事又通常取材于容易被理解的话本小说,当时很流行。C这些故事内容通常取材于容易被理解的话本小说,当时很流行。D这些故事又通常取材于当时流行的话本小说,容易被理解。3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国家在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下,古丝绸之路有了新的时代内涵,这给中国陶瓷焕发生机提供了更大的舞台。B国家在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下,赋予了古丝绸之路新的时代内涵,这使中国陶瓷焕发生机提供了更大的舞台。C在国家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下,赋予了古丝绸之路新的时代内涵,这使中国陶瓷焕发生机提

4、供了更大的舞台。D在国家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下,古丝绸之路有了新的时代内涵,这给中国陶瓷焕发生机提供了更大的舞台。第II卷(非选择题)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评卷人得分二、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学与治疗中国文学史上以文学接受来医病的最早记载,见于枚乘七发一文。文章称楚太子有病,吴客往问之,“说七事以启发太子”。所说七事分别为:音乐、饮食、车马、游观、田猎、观涛以及要言妙道。前六件事为生理感官的刺激,但对太子疾病并没有起到治疗效果。吴客最后祭出要言妙道的法宝,“若庄周、魏牟、杨朱、墨翟、便蜎、詹何之伦,使之论天下之精微,理万物之是非,孔老览观,孟子筹之,万不失一

5、。”没料到一听圣人辩士之言,楚太子“涩然汗出,霍然病已”。假如说这只是文学虚构,尚不足为凭的话,那么再来看看正史中的记载。汉书中说太子刘奭身体欠安,“苦忽忽善忘,不乐”,于是汉宣帝“诏使褒等皆之太子宫虞侍太子,朝夕诵读奇文及所自造作。疾平复,乃归”。王褒以诵读他人和自己的佳作的方式治好了太子的病,应该信而有征。陈寿在三国志中引典略道:“(陈)琳作诸书及檄,草成呈太祖。太祖先苦头风,是日疾发,卧读琳所作,翕然而起曰:此愈我病。数加厚赐。”需要说明的是,三国志虽然是正史,但是典略一书却是魏人鱼豢所著的野史,所以三国志所引内容难免有误。真实的情况是:陈琳当时正事奉袁绍,写了为袁绍檄豫州文,胪列了曹操

6、诸多罪状,痛骂了曹家祖宗三代。曹操当时正患头风病,读后惊出一身冷汗,头风病便好了。陈琳这篇檄文的效果匪夷所思,无愧于“壮有骨鲠”的称誉。文学接受治疗头风病经过历史积淀便成了一种母题,后来的文人对此多有书写。元稹说:“顿愈头风疾,因吟口号诗。”白居易说:“头风若见诗应愈,齿折仍夸笑不妨。”毛滂也说过:“多病未须求茗草,此诗浑欲愈头风。”王之望则说:“珠玉忽收千里赠,尘埃顿洗一襟空。病余快觉心情爽,愈却头风耳不聋。”王之望的说法颇为夸张读了远方寄来的诗歌,胸襟受到荡涤,不仅治好了头风病,甚至连耳聋病也治好了。而贾岛则说:“一吟动狂机,万疾辞顽躬。”这是投孟郊一诗中的两句,贾岛称读了孟郊的诗歌之后,

7、百病皆愈,身体康泰。因为诗歌是呈给孟郊的,除了夸张之外,其中的趋承取悦也隐约可见。当然,对文学接受可以治愈头风病提出质疑的也不乏其人。唐人李縠有诗道:“岂有头风笔下痊,浪成蛮语向初筵。”李縠的质疑,恰证明诗文治愈头风病业已成为了流行的说法;李縠质疑的目的,只不过是想做翻案文章而已。文学医病,和文学的审美功能有关。美国评论家苏珊桑塔格曾经指出,“每个降临世间的人都拥有双重公民身份,其一属于健康王国,另一则属于疾病王国。尽管我们都只乐于使用健康王国的护照,但或迟或早,至少会有那么一段时间,我们每个人都被迫承认我们也是另一王国的公民。”被打入疾病王国的另册之后,难免会遭受歧视,而接受文学治疗便可以重

8、返健康,岂不快哉?所以孔子倡导“游于艺”,何尝不是生命通过文艺自救的一种方式。(作者:朱美禄 选自光明日报2018年08月10日 16版)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枚乘七发中的记载纯属虚构,汉书中王褒以文学治病的方式应该确有其事。B元稹、白居易、王之望等人诗句中的描述,真实反映了文学接受对疾病的疗效。C苏珊桑塔格认为接受文学治疗可以让人重返健康,免受因疾病带来的歧视。D生命可以通过文艺的形式来完成自我的救赎,孔子所倡导的“游于艺”就是明证。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以枚乘七发中的记载为引子来展开话题,显示了文学治疗的作用。B第三段引述三国志的事例材

9、料有力证明了文学接受可以治愈头风病的论述。C本文列举大量史料或诗句旨在论证文学接受可以治愈某些疾病这一基本观点。D对文学治疗的作用,文章先引出话题,再引述史料加以证明,最后分析其原因。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陈琳的檄文能治愈曹操的头风病虽然是歪打正着,但也体现了文学的治疗作用。B恰恰因为接受文学治疗可以重返健康,所以才有了元稹的“吟口号诗”“愈头风疾”。C贾岛称读了投孟郊一诗后百病皆愈,其中除了夸张之外,或许也有奉承的成分。D李縠的质疑,不但想做翻案文章,还客观上证明诗文治愈头风病已成了流行的说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画 家马晓红高速公路在山间蜿蜒几十公里,满眼都是大大小

10、小的山。高低起伏,浓淡相间,宛如一幅山水画。我就在这山沟沟里爬了十几年,“爬”进了县城的中学,“爬”进了省城的大学,“爬”进了大都市的高楼大厦。工作近十年,整天忙忙碌碌,却总觉得前路很是迷茫。整天对着灰蒙蒙的天冷冰冰的楼真真假假的网络,有时会不免会想起家乡的青山碧水野果父老乡亲。暮春,请了几天假,回家探望一下老父亲,顺便 “思考人生”。汽车越过一道山梁,眼前豁然开朗,山下就是生活过六年的县城。但眼前的县城却不是记忆中的样子了。在我记忆里,说是县城,也就两横一竖三条街,街窄房矮树多。每天早读,总是伴着鸡鸣狗吠开始。早读完,跑到街尾买两根油条还能跑回来上第一节课。现在,撞进我眼里的,俨然一个发展中

11、的现代化城市。宽阔大气的广场,周围矗立着十几幢高楼大厦。四五条宽阔的水泥路,以广场为起点,向四周延伸。路两旁,是一排排新建的高高矮矮的大楼。远处,还有高高的塔吊在云端旋舞。白云的间隙,隐隐约约露出些青绿色。走到广场中央,想好好打量一下这座新城,却被一个老人吸引住了。老人身着长袍,满头白发,面前撑着画架,专注地在画布上涂抹着。夕阳穿过远山,穿过高楼,落在老人身上,泛起一层淡淡的金黄。看老人如此专注,我也不忍打扰,就默默地站在一旁看着他画画。画的内容很是奇怪眼前,高楼耸立,尘土飞扬。身边,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画布上,却是青山巍然,苍松挺立,绿水环绕,茅舍俨然。老人有时抬头看看高楼,低头画上一棵古树

12、;有时对着柏油路凝视良久,在河面描上几圈涟漪;有时观察匆匆的路人,在田间添上几个农夫良久,老人搁下画笔,后退两步,欣赏自己的作品。只见田间阡陌交通,河面白鹭翻飞。一叶渔舟,漂于青山碧水之间。船尾立一老人,青衣白发,弯腰摇橹,河面水波微起,游鱼相伴。船头坐一老妇,红裙青丝,手挽竹篮,篮中红荷初绽,娇艳欲滴。仔细一看,那老人的衣着神态,赫然就是画家自己。突然,我在画上看到了自己:田间小路,布衣草鞋,戴笠荷锄,牵一头褐色水牛,驻足欣赏路边绿油油的水稻和彩蝶似的蚕豆花。“老人家,你画的是”看眼前的画,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我画的就是这里。”他在稻田旁添上一棵杏树,“几十年了,变化太大,有些东西也记不清

13、了,只能靠想像了。”“那画里的人”我迟疑了一下。“划船的是我,摘荷花的是我妻子,田埂上牵牛的人就是照你的样子画的。”老人笑了笑,“我妻子一直向往这样的田园生活,但直到去世都我现在带她回来了,可惜家乡变了”“你就是南山先生吧!”我去年参观过他的画展。他的山水油画带着浓浓的中国风,画展的主题就是“自然和谐,天人合一”。他不置可否,开始收画架。“我也是这里的人,家就在那边的山里。”我指指远处的群山。老人停了手,看着我。“我也好几年没回来了,变化太大了!”我看着眼前的大厦,“整天对着灰蒙蒙的天,冷冰冰的楼,挺怀念家乡的山水,可现在”“社会总要发展的嘛!”老人继续收拾画架,“不过”“总是破坏了才知道补救

14、!”我指指周围,“你看,这小小的山城都还在不断扩张。”“是该觉醒了!”画家抬起头,背起画架,慢慢远去了。天色尚明,去广场中心大厦看看,给老爸买点东西吧。大堂正在布置图片展,宣传城市建设的成就。一张名为“伟大启航”图片上,县长站在挖掘机前,建筑师一手拿着规划图,一手指着远方的群山。图片下的文字说明,介绍了这个驰名中外的建筑设计师,赞扬他“感恩故里”“回报乡梓”。那个建筑师,赫然就是广场上那位老画家南山先生。(选自玉融文学2018年第1期)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记忆中的小城而今俨然成为一个发展中的现代化城市,今昔对比形成强烈反差令人感慨不已。B本文以“我”为

15、线索,塑造了投身于家乡城市化建设中的南山先生的光辉形象,表达了“我”由衷的赞美之情。C“是该觉醒了”中的“觉醒”是说我们既要城市化,也要给青山绿水田园乡村留出空间,不能盲目发展。D本文在描写画家作画时,运用神态、语言、动作等描写方法,把画家刻画得生动形象亲切可感。8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南山先生的人物形象。9简要分析小说结尾的作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2018年10月23日,举世瞩目的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大桥的开通使粤港澳大湾区的虹吸效应逐步显现。旅游观光、访亲谈友、寻找工作、投资机会交通的便利化,不仅利于区域内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更好流动,而且有利于进一步深化区域经济的融合和协同发展。港珠澳大桥工程被英国卫报评为“现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最让人惊叹是它的沉管隧道。港珠澳大桥的海底隧道长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