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辛弃疾词两首双基限时练苏教版必修

上传人:shaoy****1971 文档编号:108831559 上传时间:2019-10-2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辛弃疾词两首双基限时练苏教版必修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中语文辛弃疾词两首双基限时练苏教版必修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中语文辛弃疾词两首双基限时练苏教版必修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中语文辛弃疾词两首双基限时练苏教版必修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中语文辛弃疾词两首双基限时练苏教版必修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辛弃疾词两首双基限时练苏教版必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辛弃疾词两首双基限时练苏教版必修(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双基限时练(六)辛弃疾词两首一、基础知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玉簪(zn) 僭越(j)糌粑(zn) 自古暨今(j)B螺髻(j) 云鬟(hun)鬓发(bn) 须髯飘洒(rn)C揾拭(wn) 翁媪(o)愠怒(o) 不瘟不火(wn)D会稽(u) 市侩(kui)刽子(u) 脍炙人口(kui)解析A项,僭jin;C项,愠yn;D项,会kui。答案B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A私营企业的发展,往往会遭遇这样一些瓶颈,管理上突不破宗法观念,容不下现代管理模式;经济上缺乏远见,稍有发展,便要求田问舍;用人上任人唯亲,引不进有活力的人才。B唐山大地震一剧,对于金戈铁马

2、,人流滚滚、惊天动地的营救场面没有过多地渲染,而是把主要笔墨集中在了灾难面前人性、亲情的揭示上。C被不少网友认为已然“廉颇老矣”的轰六,如今,经过升级改造,各种性能堪与世界上先进的轰炸机相媲美,理所当然的承担起保卫祖国的战略值班任务。D现在,个人信息泄密渠道很多,尤其是个人电脑,一旦受到病毒攻击,那么所有信息就会付诸东流,从而暴露无遗。解析A项,求田问舍:比喻只知道置办家产,胸无大志;B项,金戈铁马:指代精锐部队,指战争或戎马生涯,句中用第种意思;C项,廉颇老矣:多指英雄老去,难堪大任;D项,付诸东流:比喻希望落空、前功尽弃。答案D3对下列诗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风流总被雨打风

3、吹去风流:英雄业绩B天然一段风流态度风流:风韵C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风流:英雄一时D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风流:杰出的解析C项,“风流”应为“英雄,杰出的”。答案C4诗词中的一些句子,语序常有倒置现象,下面是对几个诗句倒置语序作的调整,选出调整不当的一项()A遥岑远目,献愁供恨远目遥岑,献愁供恨B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把吴钩看了,拍遍栏杆C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千古江山,孙仲谋无觅英雄处D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四十三年,犹记望中,扬州路烽火解析C项,应为“无觅英雄孙仲谋处”。答案C5下面的诗句与“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一句意境相似的一首是()A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4、。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B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C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D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解析例句写景抒情充满对古人已去、世事已非的感慨。A项,写春景,抒写春来无人赏的感慨;B项,写寒食节,寒食节家家禁烟火,而汉宫却传蜡烛,富含讽喻之意;C项,写宫女的幽怨,揭露皇帝生活的腐化;D项,与例句意境同。答案D6对下列词句中有关典故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句中运用了晋朝人张翰闻秋风而归故乡的典故。B“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句中运

5、用了三国时刘备拜访陈登的故事。C“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句中运用了宋文帝刘义隆的典故,是宋代近事。D“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运用了赵国老将廉颇的典故,是用来隐喻自己的。解析B项中“刘备拜访陈登”错,应是“许汜向刘备诉说自己拜访陈登”。答案B二、课内阅读(一)阅读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完成78题。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7古人在

6、创作诗词的时候一般比较忌讳重字,而在这首词的前两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作者连用两个“秋”,想想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答:_答案作者选取了两种视角来表现无尽的秋意。第一句“楚天千里清秋”作者采用仰视的视角来描绘秋天独有的高远萧瑟的特点。第二句“水随天去秋无际”作者采用平视的视角来展现水天相接、浩浩江流东去的壮阔画面。并写出了词人目光的流动,目力所及一片秋色。第二个“秋”字高度概括了长江两岸的所有秋景。8“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虽然是写景,但无一语不是寓情。试从情景结合的角度进行赏析。答:_答案作者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夕阳残照里,近景是独登高楼的游子,远景为掉队独飞的

7、孤鸟。残阳如血,倦鸟悲鸣,游子思归。视觉、听觉与内心感受高度凝练。让人不禁联想到作者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国势衰微,故土难收,知音寥落。作者将这种种难言之痛以一幅高度凝练的画面呈现于读者面前,起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二)阅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完成910题。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9这首词的主旨表现在结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上。

8、根据上、下片的内容说说这个句子的具体含意。答:_解析词人在词尾选用廉颇一典有其深刻用意,他把个人的政治遭遇放在当时宋金民族矛盾以及南宋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的焦点上来抒写自己的感慨,赋予词中的形象以更丰富的内涵,从而深化了词的主题。答案该句是以廉颇自况。词人景仰孙权、刘裕这样的英雄,胸怀恢复大志;要在有充分准备的前提下进行北伐,草草出兵只能招致失败;回顾南下后四十三年,屡遭废黜,最后以廉颇自比,表示仍能为国效力,同时也抒发了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愤。(此题具有半开放性,答出以廉颇自况,概括上述三方面内容,且言之成理即可)10本词多用对比手法丰富意旨,表达情感,请找出并体会其作用。答:_解析作为怀古诗

9、,其对比手法多是所怀之古与所讽之今之间的对比。答案英雄业绩与可悲现实对比:突出南宋统治者的萎靡不振。刘裕“气吞万里如虎”与刘义隆“赢得仓皇北顾”对比:指出历史的经验教训,今日应有的做法。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对比:抒发忧国伤时的感慨。用廉颇的遭谗尚有赵王派人聘问与自己被冷落的处境相对比:抒发自己报国无门的愤懑。三、能力拓展(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112题。鹧鸪天代人赋辛弃疾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注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青旗:酒旗。酒店门

10、外用青布做的幌子。11词的上阕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答:_答案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12词的最后两句作者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词题为“代人赋”,作者为什么要以此为题?请简要说明。答:_答案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题为“代人赋”,实则为己赋,采用代人填词的形式,以荠菜花自况,效果

11、独特。(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314题。采桑子注(宋)欧阳修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蒙蒙。垂柳阑干尽日风。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拢。双燕归来细雨中。注这首词是欧阳修晚年退居颍州(今安徽阜阳)西湖时所写。欧阳修早年曾贬知颍州,晚年又归隐于此,对这里的山山水水有深厚的感情。13词人写“群芳过后”西湖的“好”,用了哪些意象?请简要分析。答: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要求围绕“群芳过后”西湖的“好”,对所写意象作出赏析,答题时注意,先摘取意象,再概括图景或感情。答案通过“落花”(残红)“飞絮”“垂柳”等意象,描摹出一幅清疏淡远的暮春图景;通过“笙歌”“游人”“归燕”等

12、意象,表现了繁华喧闹的消失、安闲自适的获得。14“始觉”是顿悟之词,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答: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要求结合全词赏析“始觉”一词的作用,题干中说“始觉”是顿悟之词,作答时可结合词的内容分析出作者“顿悟”了些什么,内含作者怎样的感情,而后再看“始觉”与上下文的关系,据此分析作答即可。答案“始觉”是“笙歌散尽游人去”的感受,表现词人于繁华喧闹消失后清醒过来;繁华喧闹消失,既有若有所失的空虚,又有获得宁静的畅适。与首句的“好”遥相呼应,同时为下文通过“垂帘”与“燕归”表达作者恬适淡泊的胸襟作铺垫。(三)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516题。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