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2.4.1劝学学案苏教版必修

上传人:shaoy****1971 文档编号:108830618 上传时间:2019-10-2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2.4.1劝学学案苏教版必修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中语文2.4.1劝学学案苏教版必修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中语文2.4.1劝学学案苏教版必修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中语文2.4.1劝学学案苏教版必修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中语文2.4.1劝学学案苏教版必修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2.4.1劝学学案苏教版必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2.4.1劝学学案苏教版必修(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县智贤中学 高中语文 2.4.1 劝学教案 苏教版必修1【学习目标】 1.回顾初中学过的关于先秦诸子的文章并背诵相关名句。2.熟读课文,弄清字音,掌握文言现象,如多义实词、虚词(而)、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3. 学习比喻、对比论证方法,提高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背诵全文【重点难点】 1.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2.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初高衔接】(你还记得吗)孔子、庄子、墨子、孟子、韩非子,这些人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不同呢? 先秦诸子“诸子”,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及其著作,也是先秦至汉各种政治学派的总称,属春秋后才产生的私学。“百家”表明当

2、时思想家较多,但也是一种夸张的说法。主要人物有孔子、孟子、墨子、荀子、老子、庄子、列子、韩非子、商鞅等。由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局面,各个学派在建立时大都有一定的地域性,如邹鲁(山东曲阜)是儒、墨的发祥地;三晋(山西翼城)是法家的温床;南方是道家的摇蓝;而燕、齐(河北北部、山东临淄)是阴阳家的诞生地。诸子百家的许多思想给后代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如儒家的“仁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孟子的古代民主思想;道家的辩证法;墨家的科学思想;法家的唯物思想;兵家的军事思想等,在今天依然闪烁光芒。我们学习古代文学,首先要学习的就是先秦诸子的文章。 儒家、道家、法家的代表人物,代表性著作,在初中教材

3、里均有体现。你能谈谈这些思想家不同的特点吗?派别人物著作课本篇目 经典片段儒家孔子论语论语八则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孟子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3、鱼我所欲也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万钟于我何加焉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道家列子列子愚公移山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 子子孙孙无穷尽也 。法家韩非子韩非子郑人买履

4、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高中你将学习:派别人物著作课本篇目 经典片段儒家孔子论语季氏将伐颛臾孟子孟子寡人之于国也荀子荀子劝学道家庄子庄子秋水逍遥游墨家墨子墨子非攻【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一自主学习1.荀子,名 况 ,字 卿 ,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是继孔孟之后最著名的 儒 家学者,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 制天命而用之 ”的思想。荀子,荀况所作,一小部分出于其弟子之手,现存 32 篇。2.注音(略)中( ) 舆 ( )有 ( ) 槁暴( ) 砺( )参省( )须臾( ) 跂( ) 楫( )生( )

5、 跬( ) 骐骥( ) 驽( ) 锲( ) 镂( ) 蟮( ) 螯( )3.熟读课文第一段(1)指出加点词语的意思或用法。取之于蓝: (提取 ) 木直中绳:(合于) 其曲中规:(符合,合于) 参省乎己:(检验反省) 知明而行无过: (同“智”,智慧 )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从,介词;比,介词)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连词,表递进,并且) 虽有槁暴:(即使)(2)指出下列通假字的意思和用法輮以为轮:“輮”通“煣”,释义: 以火烤木,使其弯曲 。虽有槁暴:“有”通“又”,“暴”通“曝”释义: 晒干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释义: 智慧 (3)词类活用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日:每日,

6、名词作状语) 其曲中规 (形容词作名词,弧度)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名词作动词,用火烤)二合作探究在论述学习的意义时,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用“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请找出相关语句并翻译。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这一中心论点,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青”“冰”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水平;“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改造人的品性。这五个比喻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提高人的智能、改造人的品性,使人智慧明达,不犯过错。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学习的意义:智名而行

7、无过比喻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三课堂检测1.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古/今)劝学:(古义“勉励”,今义“规劝”)輮以为轮: (古义“以之为,把它做成”,今义“认为”) 金就砺则利(古义“指金属制的刀剑等”,今义“黄金的简称”)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检查”,今义“参考”)2.翻译。(注意特殊句式。)温馨提示:常用的文言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宾语前置 介词结构后置 定语后置 主谓倒装)、固定句式等。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介词结构后置輮以为轮省略四自我小结: 第二课时一自主学习1.复

8、习感知第一段:文章开头就提出了中心论点: 学不可以已 。论述 学习的意义 。 第二段:论述 学习的作用 ,强调君子之所以能够超过一般人,并非先天素质优于别人,而是 善于借助外物的结果 。 第三段:论述 学习的方法态度 。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 积累 ,二是 持之以恒 ,三是 心思专一 。2.诵读2、3段完成(1)指出下列加点字的意思或用法须臾之所学: 片刻 跂而望矣: 提起脚后跟 博见:见得多,看得远。闻者彰:清楚 假舆马者 :借助,凭借 而致千里 : 到达 绝江河 :横渡 神明自得:精神智慧,名词 圣心备焉:圣人之心,通明的思想。不积跬步:半步 用心躁也 :急躁,浮躁 君子生非异也:(通“性”

9、,资质,禀赋,名词)(2)指出“而”“焉”的用法跂而望矣 :表修饰 吾尝终日而思矣:表修饰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表递进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表转折 蟹六跪而二螯:表并列圣心备焉 :句末语气助词 风雨兴焉:兼词,于之(3)指出活用现象并解释非利足也(利,走的快,形容词作动词) 非能水也(水:游泳,名词作动词) 登高而招(高:高处,形容词作名词)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向下;下:向下,名词作状语) 用心一也(专一,数词作形容词) 积善成德(善:善行,形容词作名词)(4)指出加点词的古今异义声非加疾也: (古义“洪亮”,今义“疾病”) 假舆马者: (古义“借助,利用”,今义“不真实”)绝江河

10、:(古义“横渡”,今义“绝对”) 用心一也:(古义“因为”,今义“使用”)蟹六跪而二螯:(古义“蟹脚”,今义“两个膝盖着地的一种姿势”) 爪牙之利:(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坏人的党羽”)二合作探究2、3段都使用了一组比喻句,找出这些比喻句,说说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各组比喻之间在意义上有什么内在联系?讨论并完成下表: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取得更显著成效比喻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者假舟楫者 学习的方法态度比 喻要积累正面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积善成德反面不积跬步,不积小流要持之以恒对比骐骥一跃,驽马十驾锲而舍之,锲而不舍要专一对比蚯蚓螃蟹三课堂检测翻译下列句子(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11、而闻者彰。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增强,但是听的人听得特别清楚。(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会游泳,却能横渡江河。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君子的本性没有特异之处,(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4)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积累善行,养成良好的品德,精神和智慧自然就会得到提升,圣人的思想就具备了。(5)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雕刻一下就放弃,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不停地雕刻下去,即使金石也能雕刻成功。(6)无以至千里就无法达到千里之远(7)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千里马跳跃一次,也达不到十不远。(8)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如果没有蛇,蟮的

12、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温馨提示:定语后置虽然没有在考试大纲中单独列出,但考题上经常出现,因此这也是掌握文言文句式的一个重要方面。(1)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之”字,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之定语者”的格式。例如:于是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 (2)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之”字,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表示定语后置。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3)定语放在中心词后,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例如:求人可使报秦者。(4)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而”字,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而定语者”的格式。例如: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有几人欤? (5)数量词做定语多放在中心词后面。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四自我小结:【知识储备】 初高中文言文的不同:从课文本身看,初中文言文大多篇幅短小,以故事性、哲理性的散文居多,内容浅易;高中不少文言文篇幅增长,选材涵盖各朝代,各体兼备,不乏一些晦涩难解的文章。从考试命题看,绝大多数地方,中考考纲明确规定,文言文阅读选材于课内,还要对考试篇目作出范围指定。这样,老师和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