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共12课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108788427 上传时间:2019-10-25 格式:DOC 页数:41 大小:163.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六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共12课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小学六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共12课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小学六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共12课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小学六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共12课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小学六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共12课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六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共12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六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共12课(4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传统文化地方课程 教案 六年级上册蒙书诵读第一课 幼学琼林(一)一、教材分析本课内容节选自第一部分“天文”的起始部分,这也是幼学琼林这部书的开篇,主要介绍了宇宙的起源以及日月星辰、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二、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文,背诵诗文。2.理解诗文内容,了解一些自然科学知识及有关的神话人物。3.引导孩子了解古代人是怎样认识世界的,培养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精神。4.积累语言,增强文化底蕴,培养孩子丰富的想象力。三、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内容、了解一些自然科学知识及各种和天文有关得神话人物。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要求学生在解决生字认读的情况下初步练习朗读诗文。

2、布置学生搜集关于诗文中神话故事的资料,准备课堂上与小伙伴进行交流。(二)课中学习1.朗读:在学生课前尝试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回顾性朗读;然后指名朗读诗文;最后让学生进行自由朗读练习,达到能正确、流利地朗读。2.会意:在学生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之后,可让学生自由阅读诗文解析,大体明白所选诗文的意思,了解其中的知识。3.引导学生质疑,组织全体学生通过资料交流、观点讨论等形式共同解决。4.诵读在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读出诗的节奏美、韵律美,进而熟读成诵。第二课幼学琼林(二)第1课时教学目标1、能背诵节选内容。懂得节选内容的意思。2、能知道古代的一些名人故事。教学准备 课件

3、 古代名人故事核心问题(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文明理。难点:背诵选文。教学过程一、 故事引入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二、学文明理1、课件展示师生选文,师领读一遍范文,并认识其中难读难认的字。课件出示课文内容及难读难认的字。曰衣钵真传 为当世宗2、师讲述幼学琼林的大体文采及写作手法。幼学琼林从明朝开始,成为我国古代儿童必读的教材,这本书包括了师生、花木、鸟兽等三十三个方面的内容,称得上是一部百科全书,他不为字数所限,不拘于长短,只求对偶成句,便于诵读。3、学生自由诵读一遍。4、学生个别诵读。(多人)5、读得好的同学领读一遍。6、学生试着谈一下课文意思。你知道这些人吗?A:杨震:汉朝人,自幼好学,

4、博览群书,被当时人称为关西孔子或关西夫子。B:贺循:晋代人,因学识渊博,被当事人尊称为最有学问的大儒。7、分组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意思。8、指名汇报各组讨论结果。三、小结: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四、谈古论今,动之以情。五、总结第2课时教学目标1、能背诵节选内容。懂得节选内容的意思。2、会讲程门立雪的故事。3、能知道古代的一些名人故事。教学准备 课件 古代名人故事核心问题(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文明理。难点:背诵选文。教学过程一、经典回放把节选内容用课件展示出来。师领读一遍。学生自由诵读一边遍。二、温馨点击把节选内容的意思用课件展示出来。这段话告诉我们,冰是由水生成的,但是比水还要寒冷,青色出于

5、靛蓝,但是比靛蓝的颜色还要深,这是用来比喻学生能够超过老师。师领读一遍,讲述一遍。学生自由读一遍。分小组讨论,懂得了多少内容?学生分组汇报。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想。三、活动广角同学们,你们知道应该怎样尊敬自己的老师吗?在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上,留下了许多师生间动人的故事,这些故事告诉我们,能够遇到以为自己喜欢的老师 ,是人生中多么幸运的事啊。他已经握着你的手,让你在自己人生的书本上,端端正正的写下了第一行字。你能把师生这一段背诵下来吗?四、明理引行请你再去搜集一些名人学习的故事,在班里举行一个故事会。我给大家讲讲司马迁的故事唐朝的刘晏七岁就金榜题名,他真的很棒啊。学会讲程门立雪的故事。背过了这段,画

6、一颗背诵星。第三课幼学琼林(三)一、背景:幼学琼林原名幼学求源,明代程登吉(允升)所著。清代邹圣脉为之增补,易名为幼学故事琼林,简称幼学琼林,曾风行于世。民国时人费有容、叶浦荪和蔡东藩等,都曾一再增补。此外,还有人仿效其体式,另行撰述,如清人谭贵球的故事逢原就是如此。幼学琼林在整个清代乃至民国时期风行全国各地,版本甚多,名称也不尽一致,如故事寻源、幼学求源、幼学故事珠玑、幼学须知句解等。此书的作者,一般都认为是明西昌人程登吉(字允升),也有的意见认为是明景泰年间的进士邱濬。二、了解全册:凡四卷,三十三项内容,依次是:天文、地舆、岁时、朝廷、文臣、武职(卷一);祖孙父子、兄弟、夫妇、叔侄、师生、

7、朋友宾主、婚姻、女子、外戚、老幼寿诞、身体、衣服、(卷二);人事、饮食、宫室、器用、珍宝、贫富、疾病死丧(卷三);文事、科第、制作、技艺、讼狱、释道鬼神、鸟兽、花木(卷四)。它相当于一部百科知识词典,用生动形象的对偶句,宣讲各种典故、知识和成语等。抑或可以把它看作是一部成语词典,里面的奇词妙语,比比皆是,不愧为“琼林”。这本蒙书,对宣传知识,普及成语,起过积极的作用。古人这样编写“成语词典”专供学童记诵,自有高明之处,其中奥妙,值得今人深味。三、本课注释:父所交游,尊为父执;己所共事,谓之同袍。执:至交,好友。心志相孚为莫逆,老幼相交曰忘年。孚:相应,符合。刎颈交,相如与廉颇;总角好,孙策与周

8、瑜。总角:古代儿童将头发梳成一个向上的小辫,这里指童年时代。胶漆相投,陈重之与雷义;鸡黍之约,元伯之与巨卿。陈重、雷义:汉代人。人们称他们的关系就象胶漆一样坚固。汉人范巨卿在太学与张元伯分手时约定两年后探望张元伯的母亲。两年后张元伯让母亲准备好鸡与黍招待,他母亲说:“分别两年,千里之外,难以认真。”张元伯说:“范巨卿是信人,一定不会违约。”结果范巨卿果然如期而来。与善人交,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交,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鲍鱼:腌鱼。第二单元诗词诵读(一)第4课古诗两首登高1、题解杜甫诗以律诗见长,登高便成了杜甫的一篇最有名的七言律诗。此诗是作者在代宗大历二年(767)九月重阳

9、节登高时所作。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重阳登高无心游赏,触景伤怀,抒发了自己的内心的感慨。2、学生自读感悟自读全诗根据注脚,解读诗歌的内容与结构(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重在写景,以天、风、沙、渚、猿啸、鸟飞、落木、江水构图;后四句依景抒情,写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忧国伤时的感情。)思考情景间的联系感悟沉郁顿挫的美学风格。师生讨论:前四句所绘的秋景图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溶铸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是一幅凄凉的秋景图。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使顿生悲情;接着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一

10、种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自然而生,尤其是“无边、不尽”,透出其沉郁悲凉,不仅写出了空间的广漠,更强调无处不含悲秋之气。)师生讨论:后四句的所思所感,是如何内化为整个民族的苦难与艰辛的?(第三联从时空着笔。由异乡飘泊到贫病残生,“万里、百年”呼应上联的“无边、不尽”,使悲秋具体而沉痛。第四联从白发日多写到护病断饮,使人联想到潦倒不堪的根源是时世的艰难。这样,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鉴赏对仗工整的形式美。请同学以诗中的某一联为例,研讨对仗工整的形式美。(例句:首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对,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对仗极其工整。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

11、中,字字皆律。”全诗八句皆对,显出工整有致的形式美。)3、译诗书愤一、教学目的1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诗人情感。2通过对艺术手法的分析,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学习陆游的爱国精神。2白描、对比等手法的运用。三、教学步骤:一、导入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是每一个爱国人士的情怀,几乎他的每一首诗歌都洋溢着强烈的爱国激情,下面让我们从他的书愤中一起感悟。二、作者介绍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诗作今存九千多首,内容丰富,主要表现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主要诗作游山西村、剑门道中

12、遇微雨、书愤、临安春雨初霁、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沈园二首、示儿等。三、背景介绍:陆游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书:书写;愤:悲愤。这首诗是陆游一生感情经历的艺术概括。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从淳

13、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四、诗歌鉴赏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并背诵2师问:陆游诗作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事”。本诗哪两句最能体现这个特点,写出来试加以分析。生答:“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最能体现这个特点。这两句形象地概括了25年前两次胜利的战斗:瓜州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意在表明南宋人民具有保卫自己国土的伟大力量,也使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可以想见他当年投身战斗恢复失地的强烈愿望。师问:此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你能说出它在写景上的特点吗?你还

14、能举出一例运用了此种手法的其它诗句吗?生答:白描手法,只用六个名词组接,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战争图画,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示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3师问:如何理解“书愤”之“愤”?它包含哪些感情?生答:义愤。首联写诗人早年激于金兵南侵,立志收复失地。颔联追述25年前的两次抗金胜仗。愤中有豪言壮志,有民族大义。生答:悲愤。颈联“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由于投降派的误国,国家依然蒙受大难,诗人壮志未酬,却年事已高。这一联的抒情沉痛、感伤。生答:悲怆中抱有期待。尾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实际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由此可见,书愤的基调虽然是壮志未酬所带来的悲愤,然而并不绝望,其中还蕴藉着豪壮的感情。4师问:为抒发诗人的悲愤,诗歌多处用到对比,试分析?明确:这首诗对比手法的运用成功,富有表现力,如昔年之壮举与今日之衰颓,“塞上长城”之理想与“世事多艰”之现实,诸葛亮之积极进取与南宋统治者之苟且偷安等对比。五、总结一心报国的英雄却壮志难酬,空度岁月,诗人个人的遭遇也是民族命运的缩影。爱国的主题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源远流长,每当国家面临危亡时这种主题总会在诗坛上大放异彩。陆游继承了这种传统,并把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