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3教材整体结构和第二章教材分析

上传人:shaoy****1971 文档编号:108771645 上传时间:2019-10-2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3教材整体结构和第二章教材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地理3教材整体结构和第二章教材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地理3教材整体结构和第二章教材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地理3教材整体结构和第二章教材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地理3教材整体结构和第二章教材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理3教材整体结构和第二章教材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3教材整体结构和第二章教材分析(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地理3”教材整体结构及第二章教材分析一、“地理3”教材结构分析1“地理3”是学生在学习了“地理1”、“地理2”,基本了解了地理环境的组成、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人地环境协调发展等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如何应用有关的地理原理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这样说,“地理3”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结合“区域可持续发展”这一中心论题,学习将“地理1”和“地理2” 所阐述的人地关系和人地协调发展的基本原理应用于具体区域范例的研究过程。因此,从“地理1”“地理2”到“地理3”,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也是一个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过程。可持续发展是个综合性很强的研究课题

2、。为了使该研究具有可操作性,并逐步引向深入,“地理3”将论题和尺度界定在具体的区域,通过案例剖析,更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策略。同时,以区域为研究单位,为学生将地理基本原理应用于区域范例研究提供了平台,为学生掌握区域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开辟了渠道;也为学生学习旅游地理、自然灾害、环境保护等选修模块中的相关内容打下了基础。2.“地理3”模块的三部分内容关系(1)第一部分: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是引言和承转,侧重于区域发展基本理论的阐述,它从“区域”的内涵入手,通过对比不同研究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通过分析同一区域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以及产业转移和资

3、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等论题,概括区域地理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方法,为学生学习“区域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对应的课程标准有四条:第一章 第一节 第1-3条“标准”、第五章 第一、二节 第4条“标准”。(2)第二部分: “区域可持续发展”是重点和主体,侧重于具体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它是“地理3”的核心内容。由于不同区域划分方法不同,区域特征各异,可持续发展战略也各具特色。因此,课程标准选择了“环境与发展问题”“流域开发”“农业可持续发展”“能源和矿产资源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发达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推进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等五个论题,通过典型案例剖析

4、,说明不同区域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存在的问题,以及所采取的对策和措施。对应的课程标准有五条:第二章 第一、二节 第5条“标准”;第三章 第一节 第8条“标准”;第二节 第6条“标准”;第四章 第一节 第7条“标准”;第二节 第9条“标准”(3)第三部分: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比较简单和独立,是区域发展研究的支持系统。主要由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遥感(Remote Sensing)、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 System)的组成。随着地理科学的发展,地理科学的研究与应用已经离不开地理信息技术有关技术和理论的支持。换句

5、话来说,地理信息技术是地理科学的组成基础部分,是地理科学发展的研究手段和技术支撑。不仅如此,学习地理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还有助于学生地理信息素养的培养。对应的课程标准有四条:第一章第二节 第10-13条“标准”。 本模块的内容结构如图1所示:二、“地理3”与原高中地理选修二教材的对比相同点不同点1.以真实的典型案例分析的方式来组织教材2.以问题(关注问题分析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案)的线索来整合教材内容3.叙述过程中始终贯穿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思想1. 主题:由国土整治变为区域可持续发展2. 内容:由较全面反映中国区域变为站在全球的视野,不关注具体区域,并选用了部分国外的案例3. 要求:通过案例学习

6、,学会分析(全球)某一区域(不只是案例所学区域)在区域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原因、影响及解决途径。4. 性质:由选修变为必修三、第二部分“区域可持续发展”课标及解读 1. 五条课标内容“区域可持续发展”是必修三的核心内容,这里面共有五条标准:第一条标准是“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第二条是讲流域,“以某流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第三条是“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

7、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第四条是“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第五条是“以某经济发达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的产生的主要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2. 课标解读为什么选择了这五个主题作为研究的内容,我们不难发现,这五个主题基本涵盖了我国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方面。当然,由于区域的差异性,各区域可持续发展各有其特性,因此不可能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将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所有问题都包罗进来,而只能选择几个带有一定普遍意义的,且与我国区域可持续发展有着较为紧密联系的主题作为案例。上述五条课程标准的行为要求都是“以

8、为例,分析”,课标解读中讲到“必修三是范例教学,然而再典型的实例也很难涵盖研究这类问题的所有内容和方法,我们要让学生从个别到一般,掌握带规律性的知识和能力。”因而我们要借助教材中精选的示范性材料,不但使学生掌握这个或者这一组案例的基本内容,更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分析相同或相似类型问题的基本方法,体会学习的过程。叶圣陶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教材无非是例子,通过例子来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本领。”这就是必修三教学的核心所在。 需要特别指出的,区域地理案例教学的实质是“通过案例学习原理而非仅学习具体区域”,也就是说,所选案例材料只是为了分析问题,本身是不作教学要求的。因此,本模块教学中案例分析的着眼点不

9、在案例本身,而是要关注案例的迁移和拓展,即将案例分析中获取和形成的原理和规律、思想和方法应用到其它类似的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中去。通过案例的拓展,一方面减少了单一案例分析可能带来的某些内容和方法上的局限性,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知识和能力迁移的平台。四、人教版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教材分析1 .本章不同版本教材所选案例对比人教版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森林的开发与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湿地的开发与保护为什么停止开发“北大荒”? 湘教版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 中图版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洞庭湖湿地恢复与可持续发展

10、 鲁教版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 思考一:常见的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有哪些? 思考二:以我国为例,说明这些类型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主要发生的区域?2.本章的逻辑结构本章的课标要求是:“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这条标准,教材以荒漠化和森林为案例作说明。由于水土流失问题和荒漠化问题有许多共性的地方,教材未单讲水土流失问题;湿地的问题教材在本章后的“问题研究”(为什么开发“北大荒”)中予以体现。(1)荒漠化的防治案例:我国西北地区选材原因:我国西北地区是世界上荒漠化较为典型和

11、严重的地区;我国政府在荒漠化的治理上也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真实性、典型性、示范性)背景:干旱的环境成因:侧重人为原因分析(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基本过程对策与措施:根据成因来提出(2)森林的开发和保护案例:亚马孙热带雨林选材原因:巴西亚马孙地区的热带雨林是地球上现存面积最大、保护比较完整的一片原始森林;近年来巴西雨林开发和保护问题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真实性、典型性、示范性)背景:雨林的环境效益;雨林生态的脆弱成因和过程:侧重人为原因分析保护与开发背景成因过程(3)湿地的开发与保护案例:问题研究为什么停止开发“北大荒”背景:大面积的沼泽

12、地三江平原“北大荒”“北大仓”停止开发,适度退耕还湿地。区域的可持续在于因地制宜;区域的可持续在于人类活动和环境的协调。可持续是在人们的持续反思和批判中走向更优的。清晰的逻辑结构,反映着分析地理问题的思想和方法。3本章教材分析(1)荒漠化的防治教材内容的地位及作用 环境保护和发展经济是当今世界关注的重大问题。荒漠化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之一,被称作地球的“癌症”。其影响和危害的深远性,在于它摧毁的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和环境,直接威胁着人类社会生存和经济发展的基础和空间;危害的时间可延续几代人甚至不可逆转。在中国,荒漠化也是一个重要的环境问题和土地问题,荒漠化面积的扩大已成为土地资源逐渐丧失的一个重

13、要因素。中国21世纪议程提出了我国防止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的战略与措施,并指出防治荒漠化是中国一项长期的任务。西北干旱地区是我国荒漠化发展的典型地区和荒漠化防治的重点地区,在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强化学生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参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的载体。 教学的重、难点重点 1.人为因素在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中的作用和表现。 2.通过案例的分析,对如何打破荒漠化与贫困相伴这种恶性循环,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形成自己的想法,并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 因地制宜地采取不同方式的荒漠化整治措施。 教材处理 荒漠化的成因,需要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从图入手,推理分析。在自然因素方面,引导学生从地理空间位置和

14、气候因素进行分析;理解人为因素是影响荒漠化的决定因素,分析理解人为因素影响的不同表现,并挖掘根源,帮助学生认识荒漠化治理的正确思路。 荒漠化的防治,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知识,结合具体实际,围绕突出矛盾,因地制宜,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活水平。这部分是本节知识的重点。荒漠化防治的核心在于协调人地关系,要针对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并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实施科学的管理,以获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 (2)森林的开发和保护 教材内容的地位及作用 本节内容主要以区域环境建设为主题,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介绍森林的开发与保护,森林既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又是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 “森林的开发

15、和保护是两个具有世界性意义的主题,而巴西亚马孙地区的热带雨林是地球上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比较完整的一片原始森林,其开发和保护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故教材作案例”。通过对它的认识和分析,可起到“以点代面”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 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雨林生态的脆弱性 雨林前途开发还是保护教学难点 以热带雨林为例,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的分析一个区域教学策略 重视地理图表的运用; 精心设计问题情景,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要给学生留有思考和探究的时间; 注重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五、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对比荒漠化的防治是人教版必修三区域可持续发展内容的第一个案例,这也可以说是案例教学的典型范例。在这个章节里,教材除了选取我国西北地区作为案例分析的主要对象外,还选取了非洲萨赫勒地区和前苏联垦荒区为分析的次目标,将这些区域的各种情况通过图表、资料呈现,分析荒漠化发生的过程、成因、危害,提出相关的防治对策和措施。教学设计一 1.教师讲解荒漠化的概念,提出教学主题“西北地区是我国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 2.师生分析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产生的原因 3.完成教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