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论美教案

上传人:shaoy****1971 文档编号:108702664 上传时间:2019-10-2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论美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7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论美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7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论美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7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论美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7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论美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论美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论美教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2课论美教学设计课题 论美单元第三单元学科语文年级九年级学习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在把握主旨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人生美、世界美的主题,提升学生对美的感悟力,升华人生境界。 能力目标懂得要把握主旨,就要先辨明论题。 知识目标理解本文怎样宽题狭做,集中谈论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关系。重点1.初步了解培根的审美观,品味文章的有关论述,培养锤炼语言的意识。 2.学习杂感的写法,联系相关知识,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 难点1.初步了解培根的审美观,品味文章的有关论述,培养锤炼语言的意识。 2.学习杂感的写法,联系相关知识,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教法说教法,点拨

2、法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同学们,请说一说家乡之美?(学生回答:山美、水美、人更美)那么,什么是美?怎样才算是真正的美? 也许,同学们的心里有很多答案,那么,到底什么是美?怎样才能做到真正的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论美,看看从中能否找到我们想要的答案。出示课题论美。思维发散。设疑导入,引发思维,直奔课题,激起学生的兴趣。讲授新课一、初读感知1.介绍作者培根,英国哲学家,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中被尊称为哲学史和科学史上划时代的人物,曾被马克思誉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1597年,培根发表了他的处女作论说随笔文集。散文代表作人生论是英国随笔文体的开山之作

3、。2.自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1)了解作者。(2)自由朗读课文,圈出课文中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3)再读课文,理解课文的论点、论据和论证过程。3.积累字词。吝啬(s) 腓力普(fi) 滑稽 (j) 摄取(sh)4.理解词语的意思。吝啬:过分爱惜自己的财物,当用不用。 滑稽:(言语、动作)引人发笑。 摄取:吸收(营养等);拍摄(照片或电影、电视镜头)。 放荡:放纵,不受约束或行为不检点。 愧悔:惭愧,悔恨。 5.将课文划分成几个部分,并概括每个部分的意思。全文共五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以一个比喻、一个实例,提出全文的中心意思:美德最美。 第二部分(第2-4段),具体

4、论述美德最美。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2段),以两种人为例,论述人生“内在美”的重要。 第二层(第3段),通过颜色之美、形体之美和优雅行为之美的比较,论述“最高的美”是行为之美,即美德之美。 第三层(第4段),通过某些老人和年轻人的对比,进一步强调美德最美。 第三部分(第5段),勉励人们把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让美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6.文章的中心论点什么?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二、精读感悟 1.如何理解第二段第二句话“因为造物主是吝啬的,他给了此就不再予彼”的内涵? 这里的“此”,指代的是“容颜俊秀”;“彼”,指代的是“才能”“作为”和“美德”。“造物”,指造物主,上帝。

5、在唯心主义者看来,上帝创造了一切。这里是一种幽默的说法,人的美貌如果说是与生俱来的,“才能”却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和训练而形成的,不是“造物”给予不给予的问题。 2.第二段为什么多以帝王为例,来论述他们内外兼美,“既是大丈夫,又是美男子”? 培根生活的时代,只有绘画而无摄影,能留下肖像的人多是帝王将相,而培根根据此说帝王是“美男子”,未必可靠。即使帝王丑陋,画师也要加工美化。有关这一点,我们只要看一看中国绘画史所留下的帝王“标准像”就可以明白,培根在这一问题上,表现出认识上的局限。 3.第三段开头为什么说“仔细考究起来,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 颜色之美,是纯外在的美

6、;形体之美,在一定程度上已体现了人的意志和主观努力的因素(如锻炼在一定程度上可造就形体);优雅行为之美,体现了人的内在素养,是美德的一种体现,所以在三者中最高。这三个层次都属于外形美,但层次有别,不在同一个审美层次上,故作者“仔细考究起来”,看法很有新意。 4.培根在论证了“最高的美”即美德的难于直观性后,为什么说“美是不能制订规范的,创造它的常常是机遇,而不是公式”?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不能凭一种固定思维定出美的规格。如果阿皮雷斯和丢勒的做法能够创造出“至上之美”,那就意味着美是有“标准”的。培根认为他们的做法是荒谬的,因为美的表现是丰富的,如果画家想画出自己认为的美并能为大众所接受,他只有

7、像音乐家创作优美的旋律一样,凭借灵感,依靠慧眼的发现。 5.在“有许多脸型,就它的部分看并不优美,但作为整体却非常动人。”这句话中,培根认为美是什么?请举几个例子来对这个道理加以说明。 培根在这里论述的是一个重要的美的通俗定义,即“美是和谐”。例如面临的山不是最峻美的,河也未必是最秀丽的,但是山水和谐地组合在一起,“看惯了”,自然会觉得“它就该是这样的”;有的家庭居住面积不大,但是主人善于设计,能使方寸之地得到合理安排,如苏州园林一般玲珑大方;有的文章看每一段,都显得平常,可是由于精心布局,结构合理,文章一样能显出大气。 6.说说下列几个句子的含义。 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

8、丽。 拉丁谚语说过:“晚秋的景色是最美好的。” 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的。 【明确】 用宝石打比方,说明一个人如果有了美好的德行,朴素的外表不仅不会有影响,而且会使这美好的德行更加可贵。 这里的“晚秋”相对于“春天”而言,是指老年。晚秋的景色是一种成熟的美,具有最丰富的内在美。用晚秋景色打比方,说明有些老人,因为具有丰富的内在修养而显示出不同寻常的成熟美。 这里的美是指外表的美丽。这句话用水果打比方,说明没有丰富的内蕴而只有表面的美丽,是不可能长久的。7.作者在文中着重强调哪种美? 相对于外形美,作者更强调内在的德行美。他指出“尽管有的年轻人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

9、得到赞美”。他呼吁人们“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 8.这篇文章在论述上虽然有内在联系,但是论述中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人的审美标准不可能统一,尽管对许多问题人类有相对统一的价值标准,但是在具体的问题上,可以求同存异。对于美,人们会从自己的价值观出发而产生不同的认识,甚至在不同情境下,这种认识也会有所变化,有所发展。培根的文章写于16、17世纪,按中国历史的分法,他生活的年代相对于中国的明朝末年。社会是在发展的,我们不能要求他当时的认识完全正确。况且,他的文章有强烈的个人色彩,这恰恰是值得肯定的。 三、深入探究 本文的写作特色:1.多用实例,事理显豁。 本文论述的是人生哲

10、理,但并不以艰深的推理取胜,文章多用实例讲话,显豁地阐述事理。有的实例很具体,如以“奥古斯都、菲斯帕斯、腓力普王、爱德华四世、阿尔西巴底斯、伊斯梅尔等,都既是大丈夫,又是美男子”为例,就典型地论证了外在美与内在美可以统一起来。有的实例比较概括。如以“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为例,说明不要只去追求华贵外表,美德最美。文中的例证在具体运用时,方法又多种多样,有的用来作类比,有的用来直接作论据,有的用来作比较,有的构成对比,使事理得到充分论证和说明。 2.语言特色 在表达数量和程度方面,用词准确,很有分寸。 概念语词含义深刻,值得仔细玩味。 善用比喻,令人过目不忘。 引用谚语解说事理,增

11、强了语言的形象性。 四、归纳文章的中心本文论证了美德是人类最高的美,勉励人们致力于内在美的追求,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使美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知作者。自主学习,相互探究。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读中感悟。合作探究,披文入情。读中感悟。小组交流,合作探究。把握本文的语言特色。 简介作者。让学生学会在课下注解中找准知识点。理清课文的思路。精析全文。突破难点。分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归纳本文的中心。课堂练习1.填空。培根,英国_家,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中被尊称为哲学史和科学史上划时代的人物,曾被_誉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1597年,培根发表了他的处女作_。散文代表作_是英

12、国随笔文体的_。 2.仿照例句,以“美”为话题,另造一个句子。 爱,是冬日里的一缕阳光,是饥饿时的一块面包。美,是_,_。3.默写课文中已成为格言的几个比喻句。(写两句即可) _巩固学习目标,加深理解。课堂小结外表的美终归是短暂的,易逝的,花开能有几时红,西施也有鬓斑时,只有心灵美,才是一种永恒的美,是一种深沉的美,它越是经受时间的考验,越是显示出美的光泽。愿我们拥有美,做一个美的人。 总结全文,整体掌握。布置作业1.小组搜集关于美的名言警句,全班共赏;同时,编写自己的“凡人论美格言”。每人拟一条关于美的格言,小组交流后,全班评比。 2.寻找生活中你觉得不美的一面,仿照文章的写法,试写论不美。 帮助理解课文,巩固课文。板书设计论美培根突出课文重点,引导学生有条理地掌握课文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