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重点辅导二现代话剧

上传人:shaoy****1971 文档编号:108688840 上传时间:2019-10-2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重点辅导二现代话剧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教学重点辅导二现代话剧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教学重点辅导二现代话剧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教学重点辅导二现代话剧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教学重点辅导二现代话剧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学重点辅导二现代话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重点辅导二现代话剧(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现代文学专题教学重点辅导二:“现代话剧”中央电大 李 平(2012-9-10)中国现代话剧的历史,是从引进和摹仿开始的。话剧发展的艰难,既与话剧是一门综合性艺术,不同于散文、诗歌和小说等单纯的文学体裁有关,也与话剧所面临的强大的旧戏势力有关,同时,更与话剧是一种从国外直接进口的“舶来品”有关。没有观众基础的话剧,从一开始就腹背受敌,只能一边对传统旧戏展开批判,一边对西洋话剧加强介绍,最初的创作也只是亦步亦趋,其成就自然不能与散文、诗歌和小说相提并论。一、 关于话剧的引入话剧是19世纪末由在上海的西方侨民引入中国的。而中国人演话剧,则是从圣约翰书院、南洋公学等上海教会学校的学生业余演出开始的

2、。1907年,在日本的留学生李叔同、欧阳予倩等组织的“春柳社”,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话剧团体。这种西方戏剧形式,当时称为“文明戏”或“文明新戏”、“新剧”。“话剧”的命名,是1927年在易卜生百年纪念演出活动中,由田汉、洪深、欧阳予倩等人共同提出的。1910年由任天知发起,汪仲贤、欧阳予倩、陈大悲等参加的“进化社”,是我国第一个职业性的话剧团体。他们创造了中国现代话剧早期的创作与演出模式:“幕表制”,即强调现场的宣传作用,强调演员在表演中的创造性,不用剧本,只用演出提纲,演出内容由演员即兴发挥,具有“街头剧”特点。后随着辛亥革命的失败而逐渐走向衰落。1914年,以上海为中心、以职业化与商业化为

3、特色,现代话剧又出现了一个新的崛起,史称“甲寅中兴”。其中,以郑正秋导演的恶家庭为代表的家庭剧风行一时,并创造了文明戏的最高票房纪录。然而,正是由于他们盲目追求票房成绩、过于迁就小市民欣赏趣味的商业化倾向,以及艺术上的粗糙和演员的堕落,再次失去了观众。文学革命后,话剧屡战屡败的局面终于有所改观。新文学倡导者们实际上是放弃了用传统戏曲的形式来表现现代生活的尝试,而决心以引进的方式来创建中国的新戏剧,一面加强对传统旧戏的批判,一面全盘引进西方的戏剧理论和作品。从1917年起,新青年几乎每期都有关于新旧戏剧观的讨论文章,虽然表现出“理论非常丰富,创作却十分贫乏”的特点,却取得了意外的收获。1918年

4、6月,新青年4卷6期推出了“易卜生专号”,发表了胡适的易卜生主义、袁振英的易卜生传,以及罗家伦、胡适合译的玩偶之家(又称傀儡家庭或娜拉)、国民公敌和小爱友夫等名剧,集中介绍了这位被称为“(欧洲)现代戏剧之父”的理论、生平和创作,造成了一个影响巨大的“易卜生热”,使“问题剧”几乎成为了当时话剧创作的唯一样式,而且还波及到小说界,促进了“问题小说”热潮的形成,成为了新文学运动最重要的文学思潮之一。二、关于“问题剧”与“爱美剧”最先在话剧创作上掀起“问题剧”热潮的是胡适。1919年3月,他模仿玩偶之家创作的独幕剧终身大事(新青年6卷3期),塑造了一个“娜拉式”的新女性田亚梅,很好地表达了当时青年们的

5、心声,体现出五四时期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精神。胡适虽然不是剧作家,却比任何剧作家都更具号召力。随后,出现了欧阳予倩的泼妇,熊佛西的新人的生活、郭沫若的卓文君、以及稍晚的白薇的打出幽灵塔等以歌颂“时代新女性”为特征的剧目,塑造出了一批娜拉式的“出走者”形象,壮大了“问题剧”的规模和声势。1920年秋,著名文明戏演员汪仲贤在上海主持演出的萧伯纳名剧华伦夫人之职业失败后,1921年5月,沈雁冰、郑振铎、陈大悲、欧阳予倩等13人,又在上海发起成立了“民众戏剧社”。为避免重蹈文明戏的覆辙,民众戏剧社以提倡“爱美剧” 来反对戏剧的职业化与商业化。这是第一个具有新文学特征的戏剧社团,他们创办的戏剧(1921)月

6、刊,是新文学第一个专门的戏剧刊物。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天津南开学校、北京清华学校为代表的学生业余演剧活动再一次形成高潮。伴随着“爱美剧”出现的“小剧场运动” ,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中国的小剧场运动以爱美剧形式改革文明戏体制,其核心是以“导演制”取代“幕表制”和“明星制”。小剧场运动对剧本创作的重视,不仅产生了陈大悲的幽兰女士、洪深的赵阎王、熊佛西的青春的悲哀、欧阳予倩的泼妇、蒲伯英的道义之交、汪仲贤的好儿子等尝试之作,而且还培养了欧阳予倩、田汉、洪深、郭沫若、丁西林等一批著名的剧作家。1921年谷剑尘、应云卫等与中华职业学校的学生组成的“戏剧协社”在上海成立,后又邀请欧阳予倩、洪深等加入,成为新文

7、学第一个讲组织、讲纪律、讲方法的规范化话剧社团。1922年蒲伯英出资创办的北京人艺戏剧专门学校,则是我国最早系统讲授西洋戏剧理论的学校。1926年田汉在南国(半月刊)基础上成立的南国社和南国艺术学院,赵太侔、余上沅主持的北京艺术学校戏剧系等,都对中国话剧运动的开展和话剧艺术的探索做出了自己的独特贡献。这时期的主要收获还有洪深的赵阎王、蒲伯英的道义之交等揭露社会黑暗和陈大悲的幽兰女士、熊佛西的青春的悲哀、汪仲贤的好儿子等揭露家庭腐朽的问题剧。赵阎王(1923)的主人公赵大虽然是一个杀人放火、奸淫抢掠的阎王,作者摹仿美国表现主义剧作家奥尼尔名剧琼斯王的形式,让赵大在森林里乱窜,精神发生错乱。演出虽

8、然未能成功,却具有开拓性意义,对曹禺的原野也有直接影响。伴随着“爱美剧”出现的“小剧场运动”,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小剧场运动起源于19世纪末法国“自由剧场”的艺术实验活动,后风行于欧美与日本。中国的小剧场运动以爱美剧形式改革文明戏体制,其核心是以“导演制”取代“明星制”。小剧场运动对剧本创作的重视,不仅产生了幽兰女士、赵阎王、青春的悲哀、泼妇等尝试之作,而且还培养了郭沫若、田汉等一批著名的剧作家。洪深后来总结说:“自郭田等写出了他们底那样富有诗意的诗句美丽的戏剧,即不在舞台上演出,也可供人们当做小说诗歌一样捧在书房朗诵,而后戏剧在文学上的地位,才算是固定建立了”。三、关于田汉与郭沫若在20年代崭

9、露头角的剧作家中,田汉与郭沫若以“诗人”身份创作的剧本,表现出与当时风行一时的“问题剧”完全不同的艺术风格。田汉自幼喜爱民间曲艺,在长沙师范学校读书时就创作过汉阳泪、新桃花扇等小剧本。1914年留学日本,后参加中国少年学会,在少年中国发表文艺论文和短剧。第一个剧本梵峨嶙与蔷薇(1920,即环娥琳与蔷薇),“梵峨嶙”(小提琴)象征艺术,“蔷薇”象征爱情。追求真正的艺术和理想的爱情,是他早期剧作的总主题。经宗白华介绍与郭沫若结识,三人的通信结集为三叶集,成为文学青年心中的偶像。20年代,他在创造社的刊物上发表了咖啡店之一夜、获虎之夜和名优之死等名剧,是创造社话剧的代表;同时,积极投身戏剧运动,先后

10、与欧阳予倩、洪深、唐槐秋等创办过南国剧社、南国艺术学院、南国电影剧社、南国社等,先后主编过南国半月刊、醒狮周报南国特刊、南国月刊等杂志,史称“南国戏剧运动”,成为中国话剧的奠基人之一。田汉的咖啡店之一夜(1922)被自视为“出世作”。主人公林泽奇和白秋英都是具有五四反叛精神的青年学生,同时又因婚姻悲剧而染上了颓废的“世纪末”情绪。获虎之夜(1924)第一次涉及“婚姻与阶级这一社会问题”,表现的仍然是黄大傻与莲姑的幻灭,人物的反抗意识得到了加强,未能走出“感伤的殉道者”的窠臼。田汉的早期作品与郭沫若诗歌和郁达夫小说相似,多写充满幻想的青年流浪者在追求艺术和爱情过程中的浪漫主义悲剧。其中,“艺术家

11、”形象系列最引人注目,从梵峨嶙与蔷薇的大鼓女柳翠、琴师秦信芳,苏州夜话(1928)的老画家刘叔康,湖上的悲剧(1928)的诗人杨梦梅,古潭的声音(1928)的诗人,到名优之死(1929)的名老生刘振声,以至南归(1929)的流浪诗人,都具有艺术至上的精神特征和甘为艺术献身的殉道意识,相信“生活在别处”,永远在流浪中寻找着精神的港湾。最能代表田汉早期剧作成就的作品是名优之死,该剧以浪漫主义的精神,将刘振声塑造成了一个既忠于艺术,又为人正直,在人格上闪耀着理想主义光辉的硬汉形象,显示出了一种宁死不屈的悲壮色彩,预示着作家美学风格的变化趋势。郭沫若的早期剧作,都是“诗剧”,如女神之再生、湘累和棠棣之

12、花,以及稍后的孤竹君之二子等,但他在戏剧创作上主要成就,则是由卓文君、王昭君和聂嫈三部历史剧组成的三个叛逆的女性。卓文君和王昭君是历史题材的“娜拉剧”,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的“私奔”和王昭君开罪画师毛延寿的历史故事,全部都被重新改写:卓文君被塑造成一个反叛封建礼教、追求个性解放的新女性,而王昭君更是一位不愿做宫中玩物、敢于藐视君王权威的英雄。聂嫈是作者在1925年五卅运动的鼓舞下,根据旧作棠棣之花基础上“扩写”而成,并加入了新的反帝的思想。当时,反帝题材的主要剧作还有郑伯奇的抗争和熊佛西的一片爱国心等。郭沫若的历史剧与他的诗歌和小说一样,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写的是古代题材,目的却是为了借此抒发

13、心中的情感。郭沫若“翻案剧”的成功,带动了欧阳予倩的潘金莲,袁昌英的孔雀东南飞,王独清的杨贵妃之死、貂蝉,熊佛西的兰芝与仲卿,顾一樵的荆轲、项羽、苏武,杨荫深的一阵狂风、磐石与蒲苇以及伯彦的宋江等一批“历史翻案剧”的出现。此后,“翻案剧”不仅成为了郭沫若历史剧的主体,而且一直是中国话剧的主要样式之一。四、关于欧阳予倩与丁西林欧阳予倩是中国话剧运动的创始人和主要奠基人之一。15岁留学日本,1907年加入春柳社并参与演出了中国第一个完整话剧黑奴吁天录。此后,参加话剧演出、组织剧社和创作剧本就成为了他话剧人生中的三件大事。一方面,他主动学习京剧,做过许多改革京剧的尝试,创造出独特的舞台表演风格,曾与

14、梅兰芳齐名,有“北欧南梅”的美誉,还创作过卧薪尝胆等20多出戏曲;另一方面,自1926年加入南国社后,开始从事电影文学剧本的创作,又成为中国电影事业的开创者之一。潘金莲是欧阳予倩在泼妇基础上对女性解放进行进一步探讨的结果。自施耐庵在水浒传中创造出潘金莲的艺术形象后,再经过金瓶梅的渲染,潘金莲就成了“淫妇”的代名词。但欧阳予倩却从中国女性在历史上的地位,重新考察了封建礼教对潘金莲这类妇女的影响,大胆为已经被历史定案的人物鸣冤叫屈,表现出敢为天下先的勇气。作品发表后,也曾引起争议。然而,半个世纪后,“巴山鬼才”魏明伦再一次把潘金莲的故事搬上了舞台。丁西林早年在上海读书,是一位科学救国主义者。在留学

15、英国期间,攻读物理,回国后曾在西南建造过仪器工厂,是一位物理学家,却以剧作家而知名于世。他从小爱好文学,阅读过大量中外文学作品,还擅长书法、绘画和音乐,30岁才开始戏剧创作,真正属于半路出家。但又与“弃医从文”的鲁迅、郭沫若等不同,一直没有放弃自己的专业,写剧本只是业余爱好。1923年,话剧还处于摹仿阶段,而丁西林的处女作一只马蜂一发表就令人耳目一新,无论是在戏剧的构思、结构,还是在人物、语言和风格上,都表现出了艺术上的成熟,让人看到了话剧艺术中国化的希望,当时就有人赞叹为戏剧界的“凤毛麟角”。丁西林一开始就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在戏剧结构上,通常采用“三元结构”的模式;在戏剧冲突的安排上,又都是“几乎无事的喜剧”,其风格特点主要通过机智幽默的语言来体现。虽然压迫(1925)被看作是其代表,但最能体现丁西林独幕剧特点的还是酒后(1925)。五、关于洪深与夏衍1927年“大革命”的失败,激发起了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兴起。1929年秋成立的上海艺术剧社,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无产阶级戏剧”(或称“新兴戏剧”、“普罗戏剧”)的口号,1930年8月,又联合辛酉、南国等剧社成立了上海剧团联合会,后改为中国左翼剧团联盟、中国左翼剧作家联盟(简称“剧联”)。“剧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