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谱教学讲义

上传人:shaoy****1971 文档编号:108635867 上传时间:2019-10-25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红旗谱教学讲义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红旗谱教学讲义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红旗谱教学讲义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红旗谱教学讲义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红旗谱教学讲义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红旗谱教学讲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红旗谱教学讲义(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红旗谱综述一、作者与创作红旗谱是三部曲长篇小说,第一部红旗谱(1957),第二部播火记(1963),第三部烽烟图(1983)。作者梁斌(19141996),原名梁维周,河北蠡县人。青少年时期即参加家乡的革命斗争,1930年入保定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投入抗日爱国的学潮斗争。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蠡县救国会委员、冀中区新世纪剧社社长和游击大队政治委员等职。1955年后任河北省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等职。梁斌长期在冀中生活、战斗和工作,有着深厚的生活基础,积累了大量的创作素材。他1953年动笔写红旗谱,1957年底出版,1962年开始写第2部播火记和第3部烽烟图。这三部小说构成了一幅波澜

2、壮阔、丰富多彩、生动逼真的冀中农民革命斗争的画卷。其中艺术成就最高、社会影响最大的是红旗谱。小说以发生在冀中的反割头税运动和保定二师学潮斗争为背景,通过锁井镇农民和地主恶霸势力几代人的斗争,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云和农民革命斗争的历史面貌。在艺术方面,小说也有突出的成就,风格雄浑而又亲切朴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语言风格、篇章结构、叙事手法也呈现鲜明的民族特色。小说出版后,曾被改编为话剧和电影,并被翻译到国外。二、故事梗概故事发生在清末民初某年秋天的冀中锁井镇。大地主冯兰池要砸掉作为四十八村公产凭证的古钟。农民朱老巩和伙伴严老祥奋力保护古钟,却中了冯兰池的诡计,大钟被砸毁了。朱老巩悲愤交加,离

3、开人间。冯兰池斩草除根,逼死了朱的女儿,逼走朱的幼子小虎子。二十多年后,当年的小虎子朱老忠带着妻小,怀着复仇的愿望回到故乡。冯兰池惊恐万分。这年秋天,严志和(严老祥的儿子)的儿子运涛、江涛,朱老忠的儿子大贵、二贵逮到一只价值连城的脯红鸟,冯兰池想据为己有,被孩子们拒绝。冯老兰指使人将大贵抓去当兵。第二年春天,运涛出外做工,遇到共产党员贾湘农,懂得了革命的道理。朱老忠说共产党是农民的“靠山”。运涛在村里宣传革命,和少女春兰相爱,这一切都让冯兰池嫉恨。大革命的浪潮席卷全国,运涛南下参加了北伐军。大革命失败后,身为共产党员的运涛被投入监狱,已是保定二师学生的江涛决心像哥哥一样,继续革命。1929年冬

4、,中共保定特委决定组织农民进行反割头税斗争。江涛回到锁井镇发动群众,朱老忠等农民积极投入到斗争之中,举行大游行,取得了反割头税斗争的胜利,朱老忠、严志和、大贵等人在斗争中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冯兰池的儿子冯贵堂勾结官府,疯狂反扑,全县又陷入白色恐怖之中。1931年秋,日本侵略东北,保定二师发动学潮斗争,反对日本侵略和政府不抵抗。省府宣布解散学校,并派军队包围了学校。学潮失败,江涛被捕,学生多有死伤。但是朱老忠并没有气馁,心里仍憧憬着革命胜利。三、主旨如果我们阅读同时代出现的革命战争小说,就会发现这些作品具有一个共同主题,无论是农民、工人还是知识分子,都是在尖锐的阶级斗争中,寻找同一个理想,走向同一

5、条道路,最后自然得到同样的结局和归宿。红旗谱被誉为“一部描绘农民革命斗争的壮丽史诗”,它以断代史的形式,以当时社会主流思想意识,诠释中国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反压迫与压迫的阶级矛盾和冲突。作者曾说过,他写作红旗谱主题就是要表现阶级斗争。因此红旗谱开篇(即教材所选朱老巩护钟部分)就将激烈的阶级冲突推到读者面前。这样鲜明的主题,不仅使我们看到作者对那个时代中国农民命运的思考和对社会现实的认识,也使我们体会到革命战争小说的创作理念和时代背景。在革命历史小说中,梁斌的红旗谱和欧阳山的三家巷(及苦斗等),是对于革命“起源”的叙述。革命起源,是革命历史小说的“既定”主题之一。在一些小说中,它通过对革命的参加者

6、(主要是工农民众)投身革命的生活、心理动机的表现来实现,而在红旗谱等小说中,则直接描述二三十年代在乡村和城市革命运动最早的孕育、开展的情形。据梁斌的回忆,为着写作红旗谱,他有过长时间的准备。在作家看来,“史诗性”地概括中国农民在“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生活和命运,需要安排相当宏阔的生活画面,和长卷式的结构。因而,小说被构思为多卷本。第一部红旗谱(1958)写30年代初在河北保定一带农村开展的“反割头税”斗争,和保定二师的学潮。第二部播火记(1963)主要写发生于1932年的高蠡暴动。第三部烽烟图(1983)则写抗日战争烽烟初起的斗争情况。朱老忠、严志和两家几代人的生活遭遇,是各部的主线,而这一时

7、间发生的“重大事件”,按时间顺序组织为各卷的中心情节。和创业史一样,红旗谱开头也有独立成章的“楔子”(创业史是“题叙”),讲述主人公或其先辈曾经的奋斗:老一辈农民朱老巩和严老祥大闹柳林镇,赤膊上阵,拿铡刀拼命,朱老明对簿公堂,和地主打官司,但“都注定要失败”。这为“正文”提供了铺垫和对比:他们的后代在“接触了党,党教导他们要团结群众,走群众路线的道路”之后,斗争终于“取得了很大的胜利”。通过这样的结构安排,小说完成了这样的“叙事”:“中国农民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更好地团结起来,战胜阶级敌人,解放自己。”在红旗谱中,这一主题,主要通过对朱老忠等人物的“成长”(由传统农民的仇恨和反抗性,到获

8、得由“时代”、由无产阶级政党所赋予的理想和集体主义精神)来实现。对于朱老忠等,当时的评论界不仅认为是小说突出成就的标志,而且是当代文学人物塑造的重要收获。小说对这个人物的创造,切合了当代有关“英雄人物”创造的基本规则:一是人物在小说整体中的中心位置,另一是人物性格所包容的阶级、时代的内涵,以及完美的理想化要求。(选自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红旗谱自出版以来,一向被誉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革命运动的壮丽史诗,如果将红旗谱三部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它也确是一部具有史诗气度的小说。作者曾说,他写这部小说,一开始就明确主题是写阶级斗争。因此红旗谱一开篇便是一种震撼性的叙述,摆

9、开了两个阶级生死冲突的阵势:平地一声雷,震动了锁井镇一带四十八村:“狠心的恶霸地主冯兰池,他要砸掉这古钟了!”而第三部烽烟图的结尾,则将被压迫阶级不屈不挠的反抗推向了一种源远流长绵延不绝的时空:夜深了,远远传来滹沱河里呜呜咽咽的流水声,那是渗彻人心的、几千年来永恒不变的、被压迫人民的心声!那是几千年来,永恒不变的、反抗的力量!这种惊心动魄渊源深厚的压迫与反压迫的阶级斗争,在小说中主要是以冀中平原锁井镇两家农民三代人和一家地主两代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为基本情节展开的。而阶级斗争的严酷事实则将锁井镇划分为以朱老忠、严志和两家为代表的农民阶级跟以冯兰池家为代表的地主阶级两大敌对阵营。当然,这不仅是一般的

10、地主农民之间的阶级斗争,它是作者立足于新的时代理念,对民主革命时期农民历史命运以及中国革命史所进行的艺术概括。小说的“楔子”所写“朱老巩大闹柳树林”和稍后侧写的朱老明“对簿公堂”,既表现了农民与地主势不两立的阶级冲突,更是意在揭示老一代农民传统的斗争方式的局限,即没有先进的思想指导,无论是赤膊上阵,个人拼命,还是进行所谓合法斗争,中国农民都逃不脱失败的命运。同时,它也是为即将展开的新时代波澜壮阔的农民革命斗争画卷追根溯源,从而使艺术画面获得一种历史的纵深感。小说所描写的一系列事件,如第一部中的反割头税运动、运涛入狱、二师学潮,第二部中的高蠡暴动,以及第三部所写的卢沟桥事变后江涛、运涛、大贵等回

11、乡组织抗日武装和人民政权建立的情景等等,虽然也反映了农民和地主阶级尖锐的矛盾和斗争,但是朱老巩的后代们已不再像先辈那样自发反抗,而是日益自觉地将自己置于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战争之中。小说由此展示了中国农民从自发反抗到有组织斗争的历史转折,表现了中国农民阶级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觉醒、成长的历史和他们在民主革命斗争中所承担的历史使命,也完成了以阶级矛盾为主线,以农民为主要同盟军的中国民主革命史的文学建构。(选自王庆生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四、人物形象红旗谱成功地塑造了三代农民的英雄形象,特别是横跨两个时代的农民英雄朱老忠的形象,尤其受到评论家的推崇。朱老忠具有中国农民慷慨好

12、义、济危扶困、舍己为人的朴实品质,同时又具有强烈的阶级爱憎和斗争精神,当他寻找到革命道路后,又有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和对党的无限忠诚。朱老忠已不再是普通的农民英雄,经过作者锻造,已经得到升华,成为革命斗争中新农民英雄和典型人物。红旗谱对农民英雄典型的刻画,突出地体现在作者对朱老忠的创造上。朱老忠是作者向当代文学贡献的一个跨越新旧两个时代的农民革命英雄的艺术典型。小说开篇所写父辈的斗争,采用虎子(少年朱老忠)的视角,从而赋予朱老忠以传统的反抗性格,揭示出他是在农民斗争的沃土上成长起来的,他的血脉中翻滚着父辈刚毅不屈的反抗精神,他的身世中怀有着对地主阶级的血海深仇。这构成朱老忠走向革命的基础。而他走京

13、下卫,闯荡关东的人生经历又炼就了他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坦荡的胸怀、过人的胆识,使他超越了一般的农民,具备了农民英雄的性格气质。待他“扑摸”到共产党,接受了党的教育后,个人的复仇决心,便上升为阶级的革命觉悟了。如果说,在第一部中,朱老忠作为农民革命英雄的形象,还只是铺垫,那么,在高蠡暴动时,他担任红军大队长,冲锋陷阵,暴动失败后,他不向敌人低头,又投入到抗日的烽火之中,则使其革命英雄的性格获得了较为充分的展示。作者出于对革命农民的衷心赞美,认为“对于中国农民英雄典型的塑造,应该越完善越好,越理想越好”!因此在小说中还写了朱老忠作为朋友,是讲信义的朋友,作为同志,是守纪律的同志,作为长辈,是知心的长辈

14、,作为父亲,是慈爱的父亲。甚至作为丈夫,他与贵他娘夫妻生活也是“搭了十几二十年的伙计,没拌过嘴,没吵过架”,总是那么体贴如初。这种塑造英雄人物的观念,十分切合那一时期的创作观念,现在看来,显然是有些过于完美化、理想化了。(选自王庆生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对于朱老忠这样理想的人物形象,有学者也认为:以1957年出版的长篇小说红旗谱为例,这在当时是一部好评如潮、影响很大的作品,被某些文学史誉为“一部描绘农民革命斗争的壮丽史诗”。尤其是主人公朱老忠的艺术形象,评论家们认为是:“一个兼有民族性、时代性和革命性的英雄人物的典型”,“不仅继承了古代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古代英雄人物

15、的光辉性格,而且还深刻地体现着新时代(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革命精神。”可是这部小说仅仅是作家所要表现的历史长卷的第一部,仿佛是一道序幕,许多斗争刚刚展开,朱老忠的英雄性格并没有通过具体的斗争事件充分表现出来。他仿佛是一个茫茫长夜期待光明的饱经风霜的灵魂,许多历史事件并没有击中他穿透他,而只是在他身边轰隆隆地滑过。这部小说主要描写了四场斗争。第一场是朱老巩“大闹柳树林”,作为全书的“楔子”,以此来揭开朱严两家农民与恶霸地主冯家的血海深仇,为朱老忠被迫闯关东、25年后回乡复仇做了铺垫,但朱老巩只是朱老忠的父亲,不能代替主人公自身的斗争。第二场斗争是“脯红鸟事件”,从运涛抓到一只珍奇的“脯红”鸟,到

16、冯老兰欲买不成,派账房先生李德才威逼利诱,再到鸟儿不明不白就“给猫吃了”,冲突双方没能得到充分展开,特别是朱老忠完全游离在冲突以外。第三场“反割头税运动”是四场斗争中农民取得的惟一胜利,也是作品最为重要的部分,从江涛回乡发动群众到朱老忠和大贵在家门口安锅宰猪;从刘二卯当街挑衅到冯老兰派儿子冯贵堂代表割头税包商向县衙门求救;从反割头税大会和示威游行,再到朱老忠、严志和、大贵等举行入党仪式等,整个过程写得有声有色,但领导者始终是江涛,出面宰猪的是大贵,朱老忠仍然是跑龙套敲边鼓的角色。第四场“保定二师学潮”是作品的压轴戏,斗争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中心人物也是江涛,描写了在共产党领导下的青年学潮、学生与国民党军队面对面的激烈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