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资源型城市转型工作总结

上传人:好** 文档编号:108606262 上传时间:2019-10-2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6.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市资源型城市转型工作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市资源型城市转型工作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市资源型城市转型工作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市资源型城市转型工作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市资源型城市转型工作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市资源型城市转型工作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市资源型城市转型工作总结(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未雨绸缪 奋力开拓努力实现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市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工作总结一、*市基本情况(一)自然情况*市地处*省北部,是*市管辖的县级市。下辖3个建制镇,2个街道办事处,34个行政村,25个社区,全市区域面积263平方公里,总人口25万,其中城市人口18.8万,农村人口6.2万,城市化率为83.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境内自然资源丰富,查明矿藏10余种。其中,煤炭储量22.59亿吨,占*省总储量的1/3;煤层气储量293.9亿立方米;煤矸石存量4000万吨,年排放量400万吨以上;硅灰石可采储量160万吨;此外还有花岗岩、石英石等矿产资源。(二)采掘业发展情况*市是一座因煤而建,因煤而

2、兴的煤炭工业城市。采掘业以煤炭开采为主,煤炭年产量占全省煤炭产量的1/3左右。2010年,境内的*能源公司原煤产量完成2300万吨,实现煤炭主业收入75.6亿元、非煤产业收入64.6亿元,总收入达到140.2亿元,企业利润达到14亿元,上缴税金19亿元,实现利润14亿元。在册职工总数4.4万人,离退休人员1.8万人,集体职工1.8万人。综采机械化程度达99.4%以上。2004年以来,*原煤产量一直稳定在2100万吨左右,但按今后能源需求,煤炭采量将逐年增加,可供地方经济快速发展和国家煤炭需求的最长服务年限为20年左右。二、*市资源型城市转型工作情况*市是一座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如何加快城市转型、

3、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摆在城市管理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为了避免走国内外其它煤炭资源型城市由盛而衰的老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市在促进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成立了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会同省社科院共同完成了*市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市原名*市),制定了多项接续或替代产业战略与发展规划,提出大力发展非煤产业,兴建了一批非煤资源开发项目,开始了自发的经济转型。2003年以来,*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工业化和城市化双轮驱动的发展理念,明确了奋力实现三个率先(即率先实现新型工业化推进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率先实现新型城市化建设中等发达城市、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

4、新农村)、构建和谐*的发展思路,实施了优化环境、构筑平台、项目支撑、加快发展的经济发展措施,探索出了一条用大项目牵动、小项目集聚,加速工业化、带动城市化、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科学发展转型之路。2007年,国家出台了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38号)文件,明确了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工作目标、重点措施和相关政策,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创造了机遇、提供了动力,我市加大工作力度,推进了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工作,开始由自主的经济转型向国家支持推动的全方位城市转型转变。经过积极探索和实践,经济转型取得一定的成效,我市在转型方面主要抓了以下重点工作:一是以组织结构、

5、制度建设统领经济转型。自国家出台200738号文件后,我们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把转型工作提高到事关全局、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来抓,把转型和可持续发展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核心任务,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和各个环节,在全市范围内形成了谋转型、促发展的良好氛围。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市长任组长,相关副市长任副组长,各职能部门、各镇街以及相关重要企业为成员的经济转型领导小组,设立转型工作办公室,负责各级部门间的沟通与协调,明确工作目标,强化工作责任,促进工作落实。加大考核力度,将城市转型工作列为各级政府主要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为经济转型提供了组织和制度保障。二是以解放思想、创新

6、思维谋划经济转型。国发200738号文件出台后,*市把解放思想作为转型工作最重要的、最紧迫的任务来抓,切实明确推动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明确*转型的目标、任务和措施,明确转型工作的重点、难点和突破点,推动认识转型、观念转型、思想转型,把全市人民的思想认识统一到转型工作的大局中来,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上来,以思想的解放推动广大干部群众创造力的释放,以观念的更新推动各项工作的创新。紧密结合*实际,充分吃透市情,准确定位,深入分析我们的资源特点、发展潜力和竞争优势,认真研究国家转型政策,认真解读国务院38号文件,从中凝炼项目,寻找机遇和加快发展的突破口。从而理清发展思路,确

7、定工作战略,谋划工作措施,突出工作重点,找准符合*自身特点的转型之路。2008年,会同*省国际工程咨询中心的专家编制了*市资源型城市转型规划,并在十一五规划中充实了转型内容,用转型规划来统领经济社会发展。2009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3号)出台后,我市对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情况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市可持续发展实施方案,进一步充实了转型的工作内容,对转型工作进一步细化,保证了转型工作全面有序推进,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三是以优化环境、构筑平台承载经济转型。*市在强化软环境建设的同时,成功创建了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市,靠高效诚信

8、的政务环境、优美靓丽的城市环境和平安和谐的社会环境,吸引大集团、大企业来*投资兴业,推动发展。高标准规划建设工业园区,构筑工业强市最佳平台。从2004年开始,*市以建设一流工业园区为目标,累计投资15.1亿元,高标准规划建设了28平方公里的*工业园区。其中,城北工业园区4.8平方公里、城南开发区13.2平方公里、化工园区10平方公里,提高了项目聚集和承载能力,打造了招商引资的最佳载体。*工业园区被评为*省最具发展和投资潜力工业园区20强。2010年,已有138家企业落户*工业园区,超亿元企业达到52家。再生资源产业园顺利通过了省级专家评审认证,将成为我省第一个省级再生资源产业园。四是以对外开放

9、,招商引资助推经济转型。*市一直把招商引资,大力发展非煤产业做为加快转型发展核心手段,既注重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新招商引资思路及方式,又注重营造良好发展环境,集中全部力量、举全市之力,强势推进重大项目建设。2007年以来,先后引进了*、*等大集团、大企业相继落户。新型能源化工基地迅速崛起。重点推进了煤制气、煤制甲醇、煤制合成氨等煤化工项目和生物化工项目,为能源、化工产业基地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润滑油加工基地快速发展,再生资源产业园新落户项目3个,全市润滑油加工企业达到5户,设计能力达到20万吨以上,跻身全国前五名。矿山机械制造基地日益壮大,*、*集团等龙头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

10、进一步提升。此外,煤矸石发电二期正在筹建中,成达生物化工全面开工建设。实现了产业集聚升级,三大主导产业发展思路明晰,基础更加坚固,为转型提供了更强支撑,五是以抢抓机遇,凝炼项目承接国家对转型支持。紧紧抓住国家扩内需、保增长、促投资的有利时机,认真对照国务院38号文件要求,找准对接点,把握切入点,进一步围绕三大基地建设、接续替代产业培育、生态环境治理、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等领域,深入挖掘,认真筛选论证、凝炼储备、上报一批关联度高、科技含量高、产业链条长、生成速度快、带动效益显著的大项目、好项目。特别是符合38号文件要求的充分吸纳就业产业、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和发展接续替代产业项目。三年来,共争取上

11、级资金8454.2万元。其中,2010年中央计划下拨我市资*市转型补助资金1351万元,使我市获得这些资金补助的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接续替代产业项目加快了建设,提前竣工投入了使用。三、经济转型工作取得的成效*市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城市经济转型成效显著,发展后劲十足。特别是2007年以来,突出抓好工业经济、招商引资、园区建设和城市建设四大工作重点,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区域竞争加剧等不利因素的影响,经济社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先后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卫生先进城市、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市、联合国宜居生态城市、国家畅通工程优秀管理城市、*省文明城市建设标兵市、*省园林城市、*省平安市、*省十个最干净城市之

12、一、*十大最具魅力城区、*省旅游强市等荣誉称号,进入全省税收超10亿元财源大县行列。全市经济社会呈现诸多亮点,主要表现在: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80亿元,是2007年的2.96倍,年均增长43.6%。人均GDP实现73000元(按现行汇率计算约10977美元),三次产业结构比调整为2.968.828.3。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13.5亿元,是2007年的6.11倍,年均增长62.3%,其中,税收占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为8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0亿元,是2007年的3.97倍,年均增长58.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31.3亿元,是2007年的

13、1.95倍,年均增长25%。出口创汇6000万美元,是2007年的4倍,年均增长58.9%。实际利用外资2500万美元,是2007年的3.73倍,年均增长55.1%。产业转型初显成效,接替产业呈现旺盛活力。*市委、市政府牢固树立工业强市理念,建成了城北工业园区和城南开发区,走出了一条园区聚项目、项目带产业、产业兴经济的发展之路,新型能源化工、润滑油加工、矿山机械制造三大产业竞相发展,初具规模。非煤工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48.8%,比2007年提高了2个百分点。截止目前,三大产业覆盖企业65家,吸纳从业人员4000人。2010年,全市工业总产值实现400亿元,增加值实现118亿元,分别

14、是2007年的3.1倍和3倍;规模工业企业达到105户,比2007年增加41户,实现产值260亿元,是2007年的2.6倍,建成了年税收超1000万元、5000万元和1亿元的支柱企业。其中,三大产业集群实现销售收入80亿元,利税20亿元,带动全市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4.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65.6,拉动GDP增长33.5个百分点。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商贸产业、房地产业,逐步形成为工业配套服务的能力。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28.3%。建成大型物流商场2家,高档住宅小区8个,五星级酒店1家,四星级酒店1家,三星级酒店2家。*风景区、蒸汽机车风景区分别晋升为国家AAA和AA

15、AA级旅游风景区。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城市功能形象显著提升。*市把优化城市环境作为转型发展的突破口,实施了污水处理厂、垃圾无害化处理场、热源厂等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重点工程,城区实现集中供热和24小时供水、供气,绿化亮化净化美化水平全面提升,创建了国家园林城市。工业园区全部实现六通一平,为招商引资发展经济提供了重要载体,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到13.5平方公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加大村屯环境整治力度,实现了村村通油路、村村通公交车,村村通自来水、村村通有线电视。率先取消村级办学,实现了城乡教育一体化。在全省率先开展农村社区试点工作,加快了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步伐,农村环境明显改善,为转型提供了强

16、大的推动力。人民得到更多实惠,转型效应进一步凸显。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21600元和10600元,分别是2007年的1.7倍和1.9倍,年均增长19.7%和20.6%。城乡居民住房条件有了较大改善,新建*小区住宅建筑面积21.7766万平方米,安置沉陷区居民4221户;改造棚户区10.18万平方米,回迁居民322户;完成50%采煤沉陷区村屯的整村搬迁规划建设工作;探索推行了城中村改造,农民上楼工程,城乡住房总面积达到607万平方米,人均24.8平方米。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健全。2007年以来,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3%以下。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稳步扩大;城乡社会救助不断完善,城乡低保实现了动态管理、分类施保和应保尽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