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大工程观彰显应用特色_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_张俊平

上传人:w****i 文档编号:108589503 上传时间:2019-10-24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752.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突出大工程观彰显应用特色_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_张俊平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突出大工程观彰显应用特色_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_张俊平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突出大工程观彰显应用特色_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_张俊平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突出大工程观彰显应用特色_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_张俊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突出大工程观彰显应用特色_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_张俊平(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大学教学 2010 年第 5 期 31 突出大工程观 彰显应用特色 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张俊平 禹奇才 童华炜 冀兆良 张俊平 禹奇才 童华炜 冀兆良 摘 要:结合土木工程特色专业建设要求,剖析了既有培养模式的不足,阐述了突出大工程观、彰显 应用特色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路,提出了专业教育改革的对策举措。 关键词:土木工程专业;培养模式;应用型;运行机制 一、问题的提出 面对我国规模空前的建设市场及其对人才培养规格 的日益多样化要求,土木工程作为传统的应用型专业, 如何借鉴德国、美国等在城市化进程中应用型人才培养 的经验,更好地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服务,一直是近 年

2、来教育界、工程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广州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创办于 1991 年,经过近 20 年持续不断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也逐步 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2007 年,广州大学土木工程专 业被批准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作为地方高校的应用 型专业,学科建设、实验室建设对专业建设的支撑作用 比较突出1。但也无需讳言,广州大学在生源、就业、 学生特点等方面与国内知名院校的土木工程专业存在明 显的差异,具体体现在: (1)学生大部分来自珠三角地 区,就业也多在珠三角建设系统; (2)就业以广东本地 施工单位为主,大企业、中小企业及其他类型单位各占 1/3,这些施工单位项目类型灵活多变,包括但不

3、限于建 筑工程、路桥工程、地铁工程、水利工程等; (3)学生 的理论水平相对偏弱,但适应能力、操作能力、协调能 力相对较强,比较受用人单位的欢迎。为此,针对土木 工程专业既有培养模式即主要面向设计单位、偏于学术 型等问题,根据我校生源及就业特点,主动适应社会需 求,结合特色专业建设要求,在培养目标上,突出大土 木工程观、彰显应用特色;在运行机制上,设立专业建 设顾问委员会,构建用人单位、行业管理部门、学校 3 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在教学内容上, 强化力学基础、拓宽专业面、加大课程设计比例、降低 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难度;在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上, 突出学生研究性、 自主性学习, 对技

4、能类课程实行认证, 等等。本文将对这一新的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路、措施与 对策等作一比较深入的分析与探讨。 二、改革思路 1998 年开始,原来的建筑工程、道路与桥梁工程、 地下工程、城镇建设工程、岩土工程、矿井工程等 8 个 专业合并成土木工程专业。此后,大多数高校土木工程 专业按照“大类培养、按需分流”的原则,打通了前 5 个或 6 个学期的教学计划,在第 6 或第 7 学期开始分方 向(模块)教学,学校根据自身师资实验条件、就业状 况设立 25 个方向,学生主修其中 1 个方向(模块) , 并涉及 1 个相关方向 (模块) 。 这种模式较好地顺应了我 国行业背景约束性强的外部条件和教师专业面

5、窄的现实 状况,延续了强调学生学术能力、重视知识学习的培养 传统,是一种在当时比较有效的教学改良。但也无需否 认,受外部条件(行业规范规程、就业渠道等)的制约, 这种专业培养模式仍未能较好地解决专业系统性与社会 适应性矛盾,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不同程度地存在注重 学科取向与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对当今社会需求的回应 不足,对市场要求考虑不到位,对学生团队协作精神、 人际沟通能力、系统设计能力、个人发展能力培养欠缺 等问题2。 为此,针对土木工程专业应用性强、地域性突出、 人才社会需求量大的特点,笔者密切结合广东工程建设 需要, 根据广州大学学生 10 多年来的就业去向, 借鉴美 国、德国等国家土木工

6、程专业的培养模式,对国内高校 普遍采用的分专业方向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改革。改革思 路可归纳为: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 张俊平,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教授;禹奇才,广州大学副校长,教授。 32 使毕业生具备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知识能力结构及发展 后劲;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 能力为目标,优化教学内容,彰显应用特色,从而主动 回应社会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改革思路体现在以 下 4 个方面。 1 突出大土木的工程观, 主动适应工程建设一线的 需要。打通建筑工程、道桥工程、岩土及地下工程 3 个 专业方向,制订不分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重构课 程体系,厘清课

7、程内涵。 2突出实践性、彰显应用特色,拓宽专业面,适当 降低专业课程的难度,增大课程设计的比例、种类及教 学时间,以覆盖结构、岩土、道桥、施工等方面。力争 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系统设 计能力,提升学生的工程素养。 3 强化专业基础课如力学、 工程结构设计原理的核 心地位,压缩、精简专业课程理论教学课时,对技能类 课程如计算机文化基础、专业外语、工程制图及 CAD 等取消课堂教学环节,采取技能认证方式进行考核。同 时,淘汰一些过时的课程如文献检索。 4增设研究性、实践性自主学习环节,促进“第一 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机融合,推动学生课外学术 科技活动与课内教学的结合,规范

8、和加强第二课堂的教 育管理工作。以培养学生自觉意识,增强学生自主学习 的主观能动性,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与人际沟通能 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基于上述思路, 结合调研结果, 我校土木工程专业人 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创新性应用型人才。 不仅重视对学科基 本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更侧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分 析、 理解与应用, 注重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考核以及合作 精神培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知识结构为: (1)了解土木 工程的历史、现状和发展态势; (2)掌握土木工程学科的 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力学、结构、岩土、路桥、地下、 造价、施工等) ; (3)掌握土木工程设施的运行、维护与 管理的知识和方法;

9、(4) 掌握土木工程试验检测的基本方 法与操作技能; (5)了解土木工程建设管理的有关法规。 在上述知识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实验、课程设计、生 产实习、 毕业设计等环节, 使学生具备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1) 具有独立承担常规土木工程设计、 施工和管理的能力; (2)具有较强的表达、交流与应变能力; (3)具有工程师 的职业道德,具有创新意识、团队协作精神; (4)具有从 事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以及进一步深造的潜力。 三、措施与对策 1构建用人单位、行业管理部门、高校三方共同制 订人才培养方案的机制。一方面,通过对广东省大中型 施工、设计、监理单位的走访,对历届毕业生的跟踪调 查,比较系统全面地掌

10、握了广东省土木工程界对专业人 才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另一方面,通过对兄弟院 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调研学习,基本明确了土木工程专 业现行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 上,设立专业建设顾问委员会,专业建设顾问委员会由 5 名大型施工设计单位的总工、1 名省建设厅官员、1 名 外校教授构成。其主要职能是根据工程建设的发展趋势 及专业人才培养的内涵,审议人才培养方案的合理性, 审查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反馈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的意 见,考核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的工程素养。目 前,专业建设顾问委员会运作 2 年来,对构建与我省工 程建设需要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起到了不 可替代的

11、作用,有效地促进了人才培养规格与社会需求 的对接。 2 突出大土木工程观, 拓宽专业面, 取消专业方向, 重构课程体系。建构主义课程理念为应用型本科课程建 设找到了价值导向和规范,使课程体系从“层状”转向 “网状” ,以“意义建构”来组织课程,强调学习共同体 和实践共同体对于意义建构的作用,注重培养学生在复 杂、 不确定性的环境中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3。 土木工程是一个传统而又生机勃发的专业,所辖二级学 科(结构、桥梁、岩土、防灾等)联系密切而又存在一 定差异。在传统的培养模式中,过于强调学科差异与学 生适应工作岗位的快捷性,而忽视了专业思想、工程素 养的塑造, 导致学生普遍难以跨越相近

12、学科之间的鸿沟、 发展后劲不足。 为此,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取消了专业方向、重构了 课程体系、强化二级学科之间的联系,同时降低专业课 程难度,打通不同二级学科之间相近的课程与内容,以 拓宽专业面、增强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重视工程思想 的教育,增设土木工程发展史、土木工程学科前沿等课 程,使学生通过对本专业及相邻学科(力学、材料、测 绘、施工机械设备、计算机、环境工程等土建类学科) 现状及发展趋势的了解,既掌握专业发展沿革及发展动 态, 又熟悉不同学科之间的异同, 以突出大土木工程观, 提高工程素养。改革后的专业必修课程共 16 门、602 学 时,单门课程最多学时均不超过 54 学时,占总学时的

13、24,涵盖了建筑工程、岩土及地下工程、道路工程、 桥梁工程的主要内容。 3增大课程设计的比例,改革考核方式,强化实践 动手能力的培养,彰显应用特色。作为地方高校土建类 专业,首要任务是为地方城市建设培养宽口径的复合型 应用人才。为此,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广州大学土木工 33 程专业一方面增加课程设计的比例、种类及教学时间, 共安排房屋建筑学、混凝土结构、基础工程、桥梁工程、 道路工程、施工组织等 9 个课程设计,累计教学时间为 13 周,以与专业课程相对应,实现对房屋结构、岩土、 道路、桥梁、施工等土木工程方方面面的全覆盖。另一 方面,为压缩、精简理论教学课时,增强学生的学习自 主性,将课堂教学

14、课时控制在一个比较合理的范围内, 取消了技能类课程如计算机文化基础、专业外语、工程 制图及 CAD 等课程的课堂教学环节,鼓励学生自学。 实行知识、技能、能力的综合考核,建立以应用能力考 核为主的质量考核和评价体系,对计算机文化基础采取 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方式进行认证,对专业外语、工 程制图及 CAD 等课程由导师自主考核,对测量实习等 实践环节采取团队考核,等等。通过这些举措,强化了 学生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 4强化力学、结构设计等基础课程教学,增设管理 法规类课程。专业口径拓宽、应用能力突出的前提是学 生具有较好的力学基础与较宽广的视野。为此,在大幅 度降低各门专

15、业课程教学时数的情况下, 采取有力措施, 强化了力学课程的基础地位,突出了工程结构设计原理 课程(含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的核心地位。具体措施 是: (1)增加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工程结构设计原理 课程的学时数; (2)梳理上述课程的内涵,厘清上述课 程的外延,使其与前后课程实现无缝对接,并开设与此 相适应的提高类课程,供学生选学,以适应学生继续深 造的要求; (3)加强上述课程的网络化、信息化建设, 丰富网上教学资源。此外,为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打 好从技术型向技术管理型转变的基础,设置了工程项目 管理、工程建设法规等课程,拓展学生的视野,使学生 对土木工程建设项目的社会性、 经济性有更全面的

16、认知。 5鼓励自主学习,健全本科生导师制,建立学生创 新精神培养的长效机制。为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在人才 培养方案中增设了研究性、实践性自主学习环节,共 5 个学分,将学生的各类科技竞赛、科研实践、学术研究 等第二课堂内容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并赋予学生较宽的 选择范围与较为灵活的实施期限,并为此专门制订了配 套的第二课堂考核评价细则。同时,为帮助学生尽快熟 悉适应大学学习、 较恰当地选课、 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 完成专业外语、工程制图及 CAD 等课程的自主学习, 设置了本科生导师,全方位、全过程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及成长过程,使之顺利成长成才。 6 实施课程设计、 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工程素养认证 制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是学生增强实践能力、培养 工程思维的主要途径。然而,在高校现行教师评价体系 中,过分强调科学研究方面的硬性指标,而忽视了工程 实践对教师教学的提升作用,加上青年教师培养中普遍 缺少生产实践环节,导致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指导教师 的工程实践经验、工程素养普遍跟不上工程建设一线的 需求。为此,学院一方面制订相关政策,提倡鼓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