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复习检测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师版)

上传人:xins****2008 文档编号:108584958 上传时间:2019-10-24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三复习检测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师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必修三复习检测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师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必修三复习检测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师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必修三复习检测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师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必修三复习检测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师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必修三复习检测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师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三复习检测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师版)(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选择题:1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学说广为流行,其中儒家、墨家、道家、法家最为著名,这些学派的思想()A都要求结束分裂割据,建立统一国家 B都强调尊卑等级关系,建立有序的社会秩序C都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 D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奠基的作用【解析】本题解答时关键要找准四个学派的共同点,A项只能体现法家要求加强中央集权思想观点,故A项错误;B项强调尊卑等级关系的是儒家思想,主张“贵贱有序”,故B项错误;C项只有儒家思想成为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故C项错误;两千多年中国古代文化学术发展的道路、特点及其中的各种问题、思想都可以从先秦百家争鸣中追溯到其源头,从而为中

2、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故D项正确。D2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材料反映了当时()A诸侯国的命运取决于读书人的智慧B儒家思想被各国统治者所采纳C知识分子阶层对政局产生重大影响D百家争鸣加剧诸侯争霸的态势【解析】“诸侯国的命运取决于读书人的智慧”说法绝对且不符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故A项错误;材料只说明了鲁国可能接受儒家思想,并未明确说明,其他各国统治者采纳儒家,故B项错误;材料内在的逻辑为“子贡出”导致“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五国各有变。”,故推知,知识分子阶层对政局产生重大影响,故C项

3、正确;材料只提到儒家未提及百家,故D项错误。C3孔子说:“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孟子说:“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孔子和孟子都强调()A臣子必须绝对服从君主 B君臣要各安其位,各守其职C臣子要为君主做出牺牲 D君臣的“离合”,以道是否相同为前提【解析】“以道事君,不可则止”的意思是所谓大臣,必须要能以正道来侍奉君主,如果行不通,就不应该再当大臣,“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的意思是作君主的犯了很大的过错,作臣下的就要告诉君主,臣下告诉君主多次要改掉曾犯下的大过错,但是君主从不听劝,这样的话,作臣下的就可以让其它更有贤明的人当君主,可见A、B、C三项与题干意思不符,故A、B、

4、C项错误;孔子和孟子都强调为王之道,首推的是崇高的道德,有德的人当之,故D项正确。D4战国时期一位儒者认为人生来就是有感官上的要求,饿了要吃饭,冷了要穿衣,这就形成了人们“好利”“好声色”的本性需求。下列选项与这一观点最接近的是()A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 B孔子的“性相近,习相远” C孟子的“性善论 ” D荀子的“性恶论”【解析】从“人生来就有感官上的要求”可知表述的是人的天性,A项中的道是指客观规律,故A项错误; B项表述没有体现题中人本性的优劣,故B项错误;C项与题干内容相反,故C项错误;从好利好声色可以看出是本性中不良的一面,故D项正确。D5荀子说:“故,法不能独立,令不能自行。得其

5、人则存,失其人则亡。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治之原也。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追矣;无君子,则法虽具,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足以乱矣。”在此,荀子()A认为法律应当由君子制定 B强调良吏执法的重要性C主张在执法时将君子和小人区别对待 D废除严苛的法律,由君子以德治国【解析】“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追矣”可译为“有了君子,法律即使简略,也足够用在一切方面了”,并非指法律由君子制定,故A项错误;从题干“君子者,治之原也。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追矣”可知,强调君子为吏的作用,故B项正确;题干表述的是执法者为君子还是小人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并非指执法时将君子和小人相区别,故C项错误;题中体现

6、的是君子与法律的关系,没有涉及严苛的法律和以德治国,故D项错误。B6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从本质上看,二者的相同出发点是()A实现社会和谐 B巩固统治者地位 C强调民本思想 D促进儒学发展【解析】两者客观上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和谐,与主观出发点无关,故A项错误;两者都体现了重视民众的民本思想,本质上是为统治者考虑,稳定社会秩序,巩固统治者地位,故B项正确,C项错误;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荀子“君舟民水”思想客观上发展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民本思想,促进儒学发展,与主观出发点无关,故D项错误。B7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

7、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下列选项中与材料观点相符合的是()A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B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一统需要C消除亲疏贵贱,同等去爱所有的人 D仁者爱人,人与人之间要融洽相处【解析】材料观点认为天下大乱的根源起于人和人不相爱,强调天下人要“兼相爱”,符合墨家的观点,儒家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故A项错误;法家要求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一统需要,故B项错误;“兼相爱”就是要消除亲疏贵贱,同等去爱所有的人,故C项正确;儒家要求仁者爱人,人与人之间要融洽相处,故D项错误。C8 “中国文明,这个唯一在任何时候都未产生过祭司阶级的伟大文明,具有独特的

8、现世主义。固然,皇帝也是祭土,他为了所有臣民的利益而向苍天献祭,但是,他履行的宗教职责比起他的统治职责来,始终居于次要地位。”与中国的“现世主义”关系最小的是()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解析】儒家强调德治、仁政,重视现实治理,故A项于现实关系密切,但不符合题意;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超脱现实之上,故B项与现实关系最小,符合题意;法家强调法治,与现实最密切,故C项不符合题意;墨家主旨是“兼相爱,交相利”,贯穿实际功利精神,与现实关系密切,故D项不合题意。B9西汉文景时期的淮南子认为:法能诛杀不孝的人,但不能使人人成为孔子曾子;法能处罚窃盗者,但不能使人人拥有伯夷那样高尚的道德。对作

9、者观点理解正确的是()A秦亡是由于未贯彻法家的思想 B儒家学说成为统治者的正统思想C秦朝治国的法家思想受到质疑 D法家学说无益于国家的有效治理【解析】材料意思为法能惩恶,但无法使人们成为道德水平很高的人,也即法家思想是有局限性的,故C项正确;A项同题干意思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讨论的中心是法家思想而未提及儒家学说能否成为统治思想的问题,故B项错误;D项所述内容同题干不符,故D项错误。C10冯天瑜著中华文化史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下列言论体现两翼思想的是()A清净无为天下正明主治吏不治民 B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圣人执要,四方来效C

10、知其雄,守其雌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 D反者道之动治强生于法【解析】材料中“以民本思潮专制主义为两翼”指的是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清净无为天下正” “明主治吏不治民”属于法家思想,故A项错误;“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属于儒家思想,“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属于法家思想,故B项正确;“知其雄,守其雌”是道家思想,“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属于儒家思想,故C项错误;“反者道之动”是老子思想,“治强生于法”是法家思想,故D项错误。B11有人说:怪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这一思想()体现了儒家学派与时俱进的精神 顺应春秋战国大变革的潮流 可以看成是商鞍变法的指导思想 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

11、要A B C D【解析】题干中“不法其故”体现的是法家思想,故错误;“不循其礼”的思想要求变革顺应了春秋战国大变革潮流,故正确;商鞍变法的指导思想是“强国”符合题干材料意思,故正确;“变革强国”的思想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故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B12有学者认为:“法家之学在先秦诸子中是最为新颖的,但亦有落伍之处。国家和社会的利益,只是在一定的限度内是一致的,过此以往,便相冲突。法家不知此义,误以为两者始终是一致的。所以说法家的思想,也是落伍的。”这一认识的主旨是()A揭示了法家国家社会利益并重的实质 B批判了法家的专制思想C辩证分析了法家在统一国家中的作用 D否定了法家的进步意义【解析

12、】A项题中有所体现,但归纳题干可知不是该认识的主旨,故A项错误;结合题意可知作者观点是法家思想把国家和社会利益始终看作是一致的,并采取专制政策加以维护,这与国家和社会利益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相冲突的现象相违背,故可见作者是反对法家的做法的,故B项正确;C项题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D项与题干“法家之学在先秦诸子中是最为新颖的”不符,故D项错误。B13汉书武帝本纪记载:元封元年春,武帝登临嵩山,随从的吏卒们都听到了山中隐隐传来了三声高呼万岁的声音。所以“山呼”万岁后来就成为臣子朝见皇帝的定仪。“山呼”万岁实质是宣扬()A大一统 B君权神授 C皇权至上 D强化中央集权【解析】“山中隐隐传来了三声高呼万

13、岁的声音”说明“山呼”万岁来自天意,“山呼”万岁实质是宣扬君权神授,故B项正确;“山呼”万岁宣扬的是君权,与大一统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皇权的来源,不是体现皇权至上,故C项错误;中央集权是中央与地方关系,而材料强调的是君权,故D项错误。B14从西汉昭帝追封孔子为褒成宣尼公,到东晋时皇帝亲自祭奠孔子,再到宋代下诏必须避讳孔子的名字,直到清康熙皇帝对孔子行三跪九拜之礼。这一现象表明()A皇权至上观念受到儒学思想的冲击 B孔子被统治者披上神话的外衣C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得到不断强化 D皇帝借尊孔来提高个人的声望【解析】孔子是儒学创立者,而题干反映的西汉至清统治者对孔子的礼遇,说明儒家思想的

14、正统地位得到不断强化,故C项正确;从西汉至清的儒学思想都是为君主专制服务,因此,“冲击”一说是错误的,故A项错误;B项“神话的外衣”说法无法从题干中表明,故B项错误;尊孔是为了维护专制统治,故D项错误。C15汉代儒学对先秦儒学的继承主要表现在()正名分 仁政 制天命而用之 有教无类A B C D【解析】为了维护周礼,孔子提出了“正名分”,董仲舒提出“三纲”和“五常”,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两者有继承关系,故正确;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董仲舒指出天子无道,上天便会降灾于他,限制君权过度膨胀,两者有继承关系,故正确;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但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故错误;孔子倡导有教无类,董仲舒没有相关教育思想,故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A16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汉武帝设立十三州部,其中一个州的名称沿用了尚书、周礼中的州名。据此可以反映出()中央集权趋于强化 儒学地位上升地方行政区划变为州郡县三级制 秦代以来的监察体制得到进一步完善A 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