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称肠道菌群致病机理是今后医学研究重点

上传人:w****i 文档编号:108498588 上传时间:2019-10-24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207.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学家称肠道菌群致病机理是今后医学研究重点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科学家称肠道菌群致病机理是今后医学研究重点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科学家称肠道菌群致病机理是今后医学研究重点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科学家称肠道菌群致病机理是今后医学研究重点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科学家称肠道菌群致病机理是今后医学研究重点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科学家称肠道菌群致病机理是今后医学研究重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家称肠道菌群致病机理是今后医学研究重点(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科学家称肠道菌群致病机理是今后医学研究重点科学家称肠道菌群致病机理是今后医学研究重点 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乔舒亚莱德伯格曾说, “任何动物是与其共生 的微生物构成的超级生物。 ”体内寄生着各种微生物,光是在肠道里,就 有几千种、总重达 1.5 公斤的细菌。一直以来,科学家们只是隐约知道肠 道菌群影响机体健康, 但对于究竟有什么影响、 如何发挥作用却不够了解。 进入到这个领域的学者,几乎都没有医学背景,大多数都是像赵立平一样 的微生物学家。医学家习惯于从某一种病原菌出发,去寻找特定的微生物 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而面对肠道菌群这样一团杂乱无章的细菌混合体时, 只有熟悉微生物生态学的科学家们才能游刃有

2、余。随着肠道菌群的基本情 况越来越清楚,肠道菌群的致病机理将会是研究的重点。这一研究也必将 影响动物肠道微生态制剂对调整肠道中益生菌平衡理念。 人类对肠道菌群的研究早在 100 多年前就有了。但新的研究手段令这 个古老的课题又焕发出生命之光。它是时下最热门的科学前沿,对它的探 索,已使国际科学界联合起来,着手进行“人类第二基因组计划” 最早研究肠道菌群的是 1908 年诺贝尔医学奖得主、细胞免疫学说的 建立者梅契尼科夫。这位流亡到法国的俄国动物学家晚年开始琢磨衰老与 长寿。他发现保加利亚有很多长寿老人,而他们的共同点是爱喝酸奶。通 过进一步研究他认为,拥有健康的肠道菌群有助于长寿,就此写了一本

3、名 为延长生命的书,可算作是肠道菌群领域最早的论述,但这是本未经 同行审议的学术著作。 尽管如此,人们在治疗中已零星地运用肠道菌群的概念。做完手术的 病人,由于术后大量使用抗生素,破坏了肠道菌群,易出现腹泻不止的情 况。而这种腹泻又很难再用药物来止住。有的医生灵机一动,将健康人的 粪便装进胶囊,让病人服下去,结果发现效果不错。于是,这种思路得到 推广,并加以规范。后来,医生们就开始采用经过处理的粪便悬浮液来为 病人灌肠。这方法听起来有些“重口味” ,因此它有一个含蓄的名称:细 菌疗法。这种治疗腹泻和肠道炎症的做法,最早在 1970 年代就有报道, 并延续至今,尽管也发了不少学术文章,不过并非主

4、流的治疗方法。在临 床上,肠道菌群也不是常规的诊断项目。 很长一段时间内,肠道菌群理论一直没有成为学术界认真对待的课 题,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研究手段所限。在过去,要想认识一 个细菌,先要将它分离培养,再用显微镜去鉴定。但肠道菌群有几千个, 且都是厌氧菌,一遇到有氧环境就迅速死掉,人们很难把它们逐一分离出 来并识别。有些细菌是共生关系,也无法单独培养。即使是现在,在技术 上也不能完全做到这一点。此外,肠道菌群本身的复杂也增加了人们认识 它真面目的难度,就像指纹与眼睛虹膜一样,这世上没有哪两个人的肠道 菌群一模一样。 肠道菌群研究领域随着生物医学进入基因时代而变得活跃起来。尤其 是自 2

5、005 年左右第二代基因测序技术出现以后,快速、一次性、大规模 地解码 DNA 成为现实。科学家们从此可以扔下显微镜,转而从基因的层 面了解肠道细菌。 生物学家曾经以为,机体是一座自给自足的生物孤岛,然而在过去 10 年里,研究人员证明,机体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或者说是一个“社会 网络” ,其中有数以万亿的细菌和其他微生物寄居在我们的皮肤、阴部、 口腔,尤其是肠道里。事实上,人体当中细菌的细胞数量是人体自身细胞 的十倍之多。而且,这些微生物细胞及其基因(被称为“元基因组”)形成 一个混合的小社会,不仅不会危害人类健康,还会在消化、生长和自我防 御等方面成为我们基本生理机能的助手。 这方面最好

6、的例子是丁酸盐。机体肠道的上皮细胞每 3 天脱落更新一 次,这一代谢过程需要一种名叫丁酸盐的物质。但食物中很少直接含有丁 酸盐,人体自身也不能合成,它的主要来源是肠道菌群的代谢废弃物。更 有趣的是,肠道细菌要靠“吃”膳食纤维才能产生丁酸盐,而膳食纤维又 恰恰是人体不能自身消化的。因此,人对膳食纤维的需要,不仅是为自己, 而且也是为了这些细菌,否则肠道上皮细胞长不好,就容易长出息肉乃至 患结肠癌。 鉴于人与寄生于其体内的微生物的关系如此密切,2005 年,美、德、 日、中等 13 国在法国召开人类微生物组圆桌会议,会议发表的巴黎宣 言宣布启动人类第二基因组计划“人类元基因组计划” 。在上世纪 9

7、0 年代,历时 13 年、耗费 30 亿美元的人类基因组计划曾测定了人类自身 的 25000 多个基因。而人类第二基因组计划的测序工作量,预计至少相当 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 10 倍。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赵立平代表中国参加了上述会议。根据这个会议, 各国自 2007 年始陆续开展了行动。其中比较大的项目有,美国斥资 1 亿 美元的“人体微生物群系项目” ,欧盟总经费达 1200 万欧元的“人类元基 因组第七框架项目” 。2008 年,根据中法签署的中法肠道元基因组研究 联合声明 ,上海交大联合中科院几家单位,与法国农科院联合启动了“中 法肠道元基因组合作项目” ,着眼于肠道菌群与肥胖及糖尿病的研究

8、,由 赵立平任项目负责人。目前,该项目的第一阶段工作已经完成。 在过去 10 年,进入到这个领域的学者,几乎都没有医学背景,大多 数都是像赵立平一样的微生物学家。医学家习惯于从某一种病原菌出发, 去寻找特定的微生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而面对肠道菌群这样一团杂乱无 章的细菌混合体时, 只有熟悉微生物生态学的科学家们才能游刃有余。 “这 实际上是两种思维模式: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 ”赵立平说。在最开始, 大家需要把肠道菌群本身的情况摸清楚,共有多少种菌都有什么基因。而 现在已经进入第二阶段,要研究与疾病相关的都有哪些关键菌群,它们都 是怎么发挥作用的。 2012 年 11 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在上海召开了一次会议,探讨未 来中国的肠道菌群研究该怎么走。与会专家,除了赵立平等两三位微生物 学者,绝大部分都是临床各科的医生。对此,赵立平坦承, “随着肠道菌 群的基本情况越来越清楚,肠道菌群的致病机理将会是研究的重点。医学 家在这个天地大有作为,未来他们将占据主流。 ” 更多详细信息和文章原文请登录北京天丰颖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官网查 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