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学课件传染病预防控制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8493228 上传时间:2019-10-24 格式:PPT 页数:94 大小:3.4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染病学课件传染病预防控制_第1页
第1页 / 共94页
传染病学课件传染病预防控制_第2页
第2页 / 共94页
传染病学课件传染病预防控制_第3页
第3页 / 共94页
传染病学课件传染病预防控制_第4页
第4页 / 共94页
传染病学课件传染病预防控制_第5页
第5页 / 共9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传染病学课件传染病预防控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染病学课件传染病预防控制(9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传染病预防控制,(Communicable diseases control),公共卫生学院 钟振伟,2,传染病是指由特异病原体(或它们的毒性产物)所引起的一类疾病;这种病原体及其毒性产物可以通过感染的人、动物或储存宿主直接或间接(经由中介的动物宿主、昆虫、植物宿主或其他环境因素)传染给易感宿主,3,传染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变迁,近年来,部分传染病死灰复燃,如结核 在我国存在的新发现传染病包括艾滋病、莱姆病、O139霍乱、军团病、空肠弯曲菌肠炎、大肠杆菌O157出血性结肠炎和新型病毒性肝炎等 新发现的传染病不断出现,如HIV、疯牛病和SARS等,4,新发传染病,艾滋病,SARS,埃博拉出血热

2、疯牛病,莱姆病,头号杀手,病死率高,流行于32个国家和地区,5,我们正处于一场传染性疾病全球危机的边缘,没有一个国家可以躲避这场危机 1996年世界卫生报告,6,Section 1,传染病的流行过程,7,传染病发生与传播的基本条件,病原体(pathogen) 宿主(host) 传染过程及感染谱,8,传染病发生与传播的基本条件,病原体(pathogen)是指能引起宿主致病的微生物,包括病毒、立克次体、细菌、衣原体、支原体、螺旋体、真菌和寄生虫等,9,病原体,脊髓灰质炎病毒,细菌,10,立克次体,支原体,11,沙眼衣原体,梅毒螺旋体,12,真菌,肝吸虫,13,病原体基本特性,传染力(infecti

3、ousness)是指感染容易传播给新宿主的程度 感染力(infectivity)是指病原体侵入、生存和繁殖的能力,可用接触者续发率或暴露者发生感染的比例来测量,14,致病力(pathogenecity)是指病原体引起机体病变的能力,可用感染者中患者的比例来测量 毒力(virulence)是指病原体引起机体严重病变的能力,可用患者中的重症病例比例或病死率来测量,15,表29-1 常见传染病病原体的传染力、致病力和毒力,16,病原体变异性 耐药性变异:指病原体对某种抗生素从敏感变为不敏感或耐受的现象 抗原性变异:指病原体的基因突变导致病原体抗原性发生改变的现象 毒力变异:指病原体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导

4、致其毒力增强或减弱,17,传染病发生与传播的基本条件,宿主(host)指在自然条件下被病原体寄生的人或动物 能提供给病原体以营养和场所的生物 宿主排出病原体的方式多种多样,大多与侵入途径相同,18,传染病发生与传播的基本条件,免疫力:宿主机体针对某种病原体或其毒素产生的特异性抵抗力 免疫反应:非特异性免疫反应和特异性免疫,19,传染病发生与传播的基本条件,传染过程是指病原体进入机体后与机体相互作用的过程 机体抵抗病原体的作用表现为免疫,病原体对机体的作用表现为传染性、感染力和致病性,20,传染病发生与传播的基本条件,传染过程的感染谱: 以隐性感染为主 以显性感染为主 隐性感染和显性感染比例相近

5、 大部分感染者以死亡为结局,21,以隐性感染为主,这类传染病的结局中隐性感染所占的比例很大,只有一小部分感染者有明显的临床表现(显性感染),而危重和致死病例极为罕见。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脊髓灰质炎、甲型病毒性肝炎和流行性乙型脑炎等。这类感染梯度分布又称为“冰山”现象(ice-berg phenomenon),22,我国HIV感染情况,报告人数为141241例,仍然大量未被发现的感染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不断其感染周边的人群,现存HIV感染者已达65万,23,以显性感染为主,这类传染病的结局中显性感染所占的比例很大,隐性感染只占一小部分,而危重和致死病例极为少见。这类传染病容易被临床上发现或诊断,如

6、麻疹90%以上都是临床病例,24,隐性感染和显性感染比例相近,如古典型霍乱有41%的感染者发病,埃尔托型霍乱有25%的感染者发病,流行性腮腺炎约有66%的感染者发病,25,大部分以死亡为结局,这类传染病的绝大部分感染者呈现严重的临床症状,尚无有效的治疗手段,多数以死亡告终,如狂犬病,26,感染谱(spectrum of infection),27,感染谱的分类,28,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流行过程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传染源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29,传染病流行图,易感者,携带者,患者,获得 免疫者,死亡,30,流行过程的生物学基础 传染源,传染源(source of infection 或

7、 reservoir of infection)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包括病人、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动物,31,流行过程的生物学基础 传染源,广义的传染源,包括人、动物、节肢动物、植物、土壤、物质或其结合,32,病人作为传染源 传染病病人是重要传染源 传染病的病程经过一般分为潜伏期、临床症状期和恢复期。各期作为传染源意义不同,主要取决于是否排出病原体及其数量和频度,33,流行过程的生物学基础 传染源,潜伏期(incubation period) 指病原体侵入机体至临床症状出现的这段时间。潜伏期主要与病原体在机体内繁殖时间有关,34,潜伏期的流行病学意义 a)根据潜

8、伏期判断患者受感染时间,以追踪传染源,确定传播途径 b)根据潜伏期长短,确定接触者的留验、检疫或医学观察期限 c)可确定接触者免疫接种时间 d)评价预防措施效果 e)潜伏期长短可影响疾病的流行特征,35,临床症状期 传染性最强的时期,作为传染源意义最大 恢复期 是指主要临床症状消失,机体逐渐恢复到 正常状态的时期。机体开始出现免疫力, 病原体遭到清除,一般不再排出病原体(麻 疹)或排出减少(乙肝、痢疾和伤寒等),36,流行过程的生物学基础 传染源,病原携带者作为传染源 病原携带者(carrier)是指没有任何临床症状而能排出病原体的人,37,病原携带者作为传染源意义大小,不仅取决于携带者类型、

9、排出病原体数量和持续时间,更重要的是取决于病原携带者的职业、个人卫生习惯及社会活动范围等,38,流行过程的生物学基础 传播途径,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侵入宿主前,在外环境中停留和转移所经历的全过程,39,流行过程的生物学基础 传播途径,经空气传播 飞沫传播: 流感病毒、百日咳杆菌等 飞沫核传播:结核杆菌等 尘埃传播:结核杆菌、炭疽杆菌等,40,经空气传播的流行病学特征为,传播广泛,传播途径易实现,发病率高 冬春季高发 少年儿童多见 在未免疫预防人群周期性升高 受居住条件和人口密度的影响,41,经水传播,传播的方式包括饮用水污染和疫水接触如水管网破损污水渗入;粪便、污物或地面污物污染

10、水源,42,其流行特征为 病例分布与特定供水范围一致;有饮 用同一水源史 在水源经常受到污染处病例终年不断 除哺乳婴儿外,发病无年龄、性别和 职业差别 对水源采取卫生措施后,爆发或流行 即可平息,43,经食物传播:当食物本身含有病原体或受到病原体的污染时,可引起传染病的传播 流行病学特征:有共同食物史;一次大量污染可引起爆发;停止供应污染食物后,爆发可平息,44,经接触传播,直接接触传播:指在没有外界因素参与 下,传染源直接与易感者接触的一种传播途径。如性病、狂吠病等 间接接触传播:指易感者接触了被传染源的排出物或分泌物污染的日常生活用品所造成的传播。如肠道传染病等,45,经虫媒传播,机械性传

11、播:指媒介生物与病原体之间没有生物学依存关系,媒介生物对病原体仅起机械携带作用。如伤寒、痢疾等可以通过苍蝇、蟑螂等污染食物或餐具,感染接触者,46,生物性传播:指病原体进入媒介生物体内经过发育或繁殖,然后传给易感者。如疟疾、流脑、丝虫病等 流行特征:地区性分布明显;具有职业性特征;有一定季节性;青壮年发病较多,47,经土壤传播:通过被污染的土壤传播。其往往与病原体在土壤中的存活时间、个体与土壤接触的机会和个人卫生条件有关。如钩虫病、破伤风等,48,医源性传播:指在医疗、预防工作中,由于未能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而人为地造成某些传染病的传播。如丙型肝炎、HIV等,49,围产期传播(垂直传播

12、或母婴传播 ): 指在围产期病原体通过母体传给子代 经胎盘传播:乙肝、梅毒、HIV等 上行性传播:单纯疱疹病毒等 分娩时引起的传播:淋病、疱疹病毒等,50,流行过程的生物学基础 人群易感性,人群易感性(herd susceptibility)是指人群对传染病的易感程度,可以用人群中可能发生传染病或感染的比例来衡量 人群易感性的高低取决于总人口中易感人口所占的比例,51,流行过程的生物学基础 人群易感性,影响人群易感性升高的主要因素 新生儿增加 易感人口迁入 免疫人口免疫力自然消退 免疫人口死亡,52,流行过程的生物学基础 人群易感性,影响人群易感性降低的主要因素 计划免疫 传染病流行,53,影

13、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因素,自然因素 社会因素,54,自然因素:气候、地理因素,“厄尔尼诺”现象 新的降水格局,造 成大量水洼 蚊蝇孳生 温度升高促进了媒介昆虫的繁殖生长 气候变暧可使媒介昆虫和动物宿主的迁 徙方式发生改变,55,社会因素:人类的一切活动,抗生素和杀虫剂的滥用使病原体和传播媒介耐药性增强 城市化和人口爆炸使传染病有增无减 全球旅游业的急剧发展也有助于传染病的蔓延 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 战争、战乱、难民潮和饥荒也促进了传染病的传播和漫延,56,难民潮,原油污染,战乱,57,流行环节,58,疫源地,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向周围所能波及的地区称为疫源地(infectiou

14、s focus) 范围较小或单个传染源所构成的疫源地称为疫点 较大范围的疫源地或疫源地连成片称疫区,59,形成疫源地的条件 1) 传染源的存在 2) 病原体能够继续传播,60,疫源地的消灭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1) 传染源被移走或已结束排出病原体状态 2)传染源散播在外环境中的病原体被彻底 清除,传播途径已不存在 3)所有易感的接触者经过该病的最长潜伏期未出现新病例或证明未受感染,61,Section 2,传染病的预防控制,62,传染病的预防控制策略,63,加强健康教育,通过大众媒体、专业讲座和各种针对性手段来使不同教育背景的人群获得有关传染病预防知识 通过改变人们的不良的卫生习惯和行为切断传染病

15、的传播途径。如安全性行为知识与艾滋病预防;饭前便后洗手与肠道传染病预防等,64,改善卫生条件,保护水源,提供安全的饮用水 改善居民的居住水平 加强粪便管理和无害化处理 加强食品卫生监督和管理,65,加强传染病监测,监测内容包括传染病发病、死亡 病原体型别、特性;媒体昆虫和动物宿主种类、分布和病原体携带状况 人群免疫水平及人口资料 传染病常规报告包括甲、乙、丙三类共35种法定报告传染病和SARS一种,66,传染病的全球化控制,1980年全球消灭天花,1988年又启动了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行动 2001年WHO发起了全球“终止结核病”合作伙伴的系列活动 针对艾滋病、疟疾和麻风的全球性策略也在世界各国

16、不同程度展开,67,措施,68,传染病报告病种类别,甲、乙、丙三类共35种法定报告传染病 甲类如鼠疫、霍乱 乙类如病毒性肝炎、痢疾、伤寒、艾滋病、麻疹、淋病、流脑等 丙类如血吸虫病、流行性感冒、风疹等,69,责任报告人及报告时限,凡执行职务的医疗保健人员、卫生防疫人员包括个体开业医生皆为责任报告人 甲类和乙类中的艾滋病、肺炭疽城镇为6小时以内,农村12小时以内 乙类城镇为12小时以内,农村24小时以内,70,针对传播途径,消毒:用化学、物理、生物的方法杀灭或消除环境中致病性微生物 预防性消毒:饮水消毒 疫源地消毒:采用随时消毒和终未消毒,71,针对易感者,免疫预防: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 药物预防 个人防护,72,紧急措施,限制或停止集市、集会等聚集活动 停工、停业、停课 临时征用房屋、交通工具 封闭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公共饮用水源,73,计划免疫,Section 3,74,计划免疫,指根据疫情监测和人群免疫状况分析,按照规定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利用疫苗进行预防接种,以提高人群免疫水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