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药物效应动力学(临床)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8466582 上传时间:2019-10-24 格式:PPT 页数:66 大小:4.9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章-药物效应动力学(临床)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第2章-药物效应动力学(临床)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第2章-药物效应动力学(临床)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第2章-药物效应动力学(临床)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第2章-药物效应动力学(临床)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2章-药物效应动力学(临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章-药物效应动力学(临床)(6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药物效应动力学 Pharmacodynamics,刘瑞丽 博士 Tel:0373-3029101 E-mail:lrl,作用、作用机制,吸收、分布、代谢、排泄,Drugs,Living organisms,防治作用与不良反应,Pharmacodynamics,Pharmacokinetics,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学习目标,掌握:药物的治疗作用、不良反应及类型、副反应、毒性反应、变态反应、药物的量效关系、ED50、 LD50、效能、效价强度、治疗指数、亲和力、内在活性、激动药、拮抗药。 熟悉:后遗效应、继发反应、特异质反应、安全范围、量反应、质反应、受体和配体的概念、受体的调节。 了

2、解:受体的类型、第二信使。,第一节 药物作用的基本规律 一、药物作用和效应,1. 药理作用: 药物与生物体作用部位(靶位)反应的过程。对机体细胞的初始作用(动因) 选择性(selectivity) 特异性(specificity)化学反应的专一性 2. 药理效应:引起的机体反应(结果) 机体器官原有功能水平的改变 兴奋 (Excitation):功能增强 抑制 (Inhibition):功能降低,二、药物的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 (药物的两重性),治疗作用:有利于改变病人生理、生化和病理过程,使机体恢复正常。 1.对因治疗(etiological treatment) 治本 2. 对症治疗(sym

3、ptomatic treatment)治标 3. 补充治疗(supplementary therapy)替代,不良反应,凡与用药目的无关,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称为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reaction,ADR)。少数较严重而又较难恢复的不良反应称为药源性疾病(drug-induced disease)。,1.副作用(side effect):亦称副反应,是在治疗剂量下出现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是药物的固有作用。药理学基础是药物作用选择性低,作用范围广所致。,口干,扩瞳,心率,解痉,Atropine,(M受体阻断药),2.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主要是剂量过大或

4、蓄积过多时发生的危害性反应,是药物作用的延伸。发生原因是剂量和疗程不当。,毒性反应可能立即发生,称急性毒性;也可能 长期蓄积后逐渐发生,称慢性毒性,包括特殊毒性 (致癌、致畸、致突变)。,3. 变态反应(allergic reaction) 亦称过敏反应 仅见于少数特异质病人的一种免疫反应,反应性质与原有反应无关,反应的严重程度差异大,与剂量无关。 皮试! 4.后遗效应(After effect) 停药后血药浓度下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苯巴比妥催眠 次晨头晕、困倦; 长期用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持续数月。,5. 停药反应 (Withdrawal reaction) 突然停药

5、后原有疾病加重,也称反跳现象。 如长期服用降压药,突然停药后血压急剧升高。 6. 特异质反应(idiosyncrasy ) 特异质病人对某种药物反应异常增高,反应性质与固有的药物作用基础一致,反应严重程度与剂量成正比。 遗传性 G-6-PD缺乏者 磺胺 溶血,7.继发反应(secondary reaction):药物治疗作用之后所产生的不良后果,又称为治疗矛盾,如二重感染。,药物即毒物,权衡利弊, 决定取舍,正确应用。,If something is not a poison, it is not a drug.,第二节 药物的量效关系和构效关系,量效关系(dose-effect relati

6、onship)药理效应与剂量在一定范围内成比例关系。 剂量与其血药浓度成正变关系,血药浓度与药效成正变关系,所以常用浓度效应关系,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一、药物的量效关系,(一)量反应的量效曲线 量反应(graded response):药理效应是连续增减的量变,可用具体数量或最大反应的百分率表示,如血压、心率、尿量等。,ED50,量反应的几个概念,1.最小有效量(浓度,MEC):也称阈剂量(阈浓度)。 2.最大效应(Emax):是指药物所能产生的最大效应,也称效能。 3.半最大效应浓度(EC50):能引起50最大效应的浓度。 4.效价强度(potency):能引起等效反应(一般用EC50)的

7、相对剂量或浓度。,剂量达阈值方产生效应,在一定剂量范围内,效应与剂量成正比,达最大效应后增加剂量不再增强效应,最大效应(Emax),药物浓度,效应,个体差异(individual variability):药理效应的个体差异普遍存在。量效曲线上的任何一点都可以有四个方向的变异,即同一剂量可引起不同效应,而相同的效应又可由不同剂量引起。,Emax,Emax,(二)质反应的量效曲线 质反应(qualitative response) :药理效应用全或无、阴性或阳性表示,如存活或死亡、清醒或睡眠等。其实验结果用百分率或频数表示。 质反应量-效曲线,频数分布曲线,累加量效曲线,反应数(),20,40,

8、60,80,100,50,70,100,200,剂量(对数尺度),ED50,累加量效曲线:频数分布曲线中每个长方形的累加曲线 频数分布曲线:100个人的有限剂量分布情况(常态分布) 质反应的频数分布曲线和累加量效曲线,质反应的几个概念,1.半数有效量(ED50)和半数有效浓度 (EC50):能使半数(50)个体产生某一效应的剂量或浓度; 2.半数中毒量(TD50):观察指标为中毒; 3.半数致死量(LD50):能引起50%动物死亡的剂量。,4.药物安全性评价 (1)治疗指数 (therapeutic index,TI) TI = LD50 / ED50 比值越大越安全,但这一指标并不完全可靠。

9、 (2)安全范围(margin of safety) ED95 与LD5之间的距离 。 (3)可靠安全系数(certain safety factor) LD1 / ED99 , 若比值1,说明有效量与致死量有重叠,不安全。,对数尺度,概率,药物A和药物B的效应和毒性量效曲线,二药的ED50和LD50相等,但毒性不等,B药的毒性大于A药。,第三节 药物的作用机制,回答如下问题:,药物为什么能起作用? 药物在哪里起作用? 药物如何起作用? 哪些是药物的原发作用? 哪些是药物的继发作用?,改变pH值 改变渗透压 氧化还原 沉淀蛋白 表面活性 脂溶性 螯合作用,补充:如铁、 锌、钙、Vit等 干扰:

10、 5-氟尿嘧啶 磺胺 喹诺酮类 固醇类 甲状腺激素 反义药物,一般而言,药理效应是机体原有功能的改变(整体、系统、器官、细胞、分子各水平),故药物作用机制需从各水平功能去研究。,物理化学机制,麻黄碱 丙磺舒,如新斯的明、 奥美拉唑、卡 托普利、尿激 酶等,钠通道阻滞药 钙通道阻滞药 钾通道开放药,增强: 白介素-2 抑制: 环孢素、雷公 藤、糖皮质激 素等,作用于机体 细胞的靶点,一、受体与配体,1.受体(receptor) :受体是一类介导细胞信号转导的功能蛋白质,能识别周围环境中某种微量化学物质,首先与之结合,并通过中介的信息放大系统,触发后续的生理反应或药理效应。,第四节 药物与受体,受

11、体的概念,定位:细胞膜或细胞内; 性质:蛋白质单体、同多聚体或异多聚体,有配体结合域和转导信号的功能域; 作用:特异识别并结合信息分子;将信息分子携带的信号转变成细胞的反应,引起生物学效应。,结合位点(binding site):配体与受体大分子中的某一部位结合,该部位仅占受体的一小部分,叫做结合位点。 效应器(effector):受体与配体结合后引发机体某一特定结构产生生物学效应,该特定结构叫效应器。,配体(ligand): 指能与受体特异性结合的活性物质(递质、激素等)。,二、受体的特性,1.灵敏性:对配体亲和力高 2.特异性:对配体识别能力强 3.饱和性:数量有限,同类配体竞争 4.可逆

12、性:与配体的复合物可解离 5.多样性:亚型、分布、各种调节 6.竞争性:,三、受体类型与细胞内信号转导,1. G-蛋白偶联受体; 2.离子通道受体; 3.激酶偶联性受体; 4.细胞内受体 ; 5.其他类型受体。,G-蛋白:位于细胞膜内侧,由、 亚单位组成 亚基具有GTP酶活性,调节相关酶活性。 Gs:激活AC cAMP Gi:抑制AC cAMP,配体门控离子通道,受体活化 离子通道开放 膜去极化 或超极化,配体门控离子通道受体,离子通道受体,配体与细胞外段结合 构型改变 酪氨酸激酶活化 残基磷酸化 激活细胞内蛋白激酶 DNA、RNA合成加速 蛋白合成加速 产生生物学效应,EGF、PDGF,酪氨

13、酸激酶受体,Effect,细胞内受体:皮质激素、性激素、甲状腺激素、Vit.D,四、受体后的信息转导,第一信使:细胞外信息物质-激素、神经递质、毒素、药物等; 第二信使:在胞浆内产生的传递信息的物质-cAMP/cGMP,IP3、DAG、Ca2+等; 第三信使:发生于细胞核内信息转导的信息物质,亦称核起始因子AP-1,NF-kB等,四、受体后的信息转导,1.环磷腺苷(cAMP) 2.环磷鸟苷(cGMP):其作用与 cAMP相反。 3.肌醇磷脂(PI) 4.钙离子(Ca2+),cAMP、cGMP的第二信使作用,AC PDE ATP 3,5-cAMP 5-AMP cAMP 1mol/L 基础状态 c

14、AMP 10mol/L 激活下游蛋白激酶,(一) cAMP的代谢:,AC-cAMP,(二)cAMP的信使作用途径,Gs Gi + - AC cAMP PKA( cAMP依赖性蛋白激酶),PKA导致的生理效应,1 PKA+4 cAMP PKA* 底物蛋白 磷酸化 细胞代谢 膜蛋白质合成 激素合成 基因表达 神经递质合成 突触释放,PLC-IP3DAG,五、受体的生理性调节,1.受体脱敏(receptor desensitization) :长期应用一种激动药后,组织或细胞对激动药的敏感性和反应性下降的现象。是机体对药物产生耐受性的原因之一。 特异性脱敏:仅对一种类型的受体激动药的反应性下降,对其

15、他类型受体的激动药反应性不变; 非特异性脱敏:组织或细胞对一种类型激动药脱敏后,对其他类型受体激动药也不敏感。,2.受体增敏(receptor hypersensitization) : 是与受体脱敏相反的一种现象。可因受体激动药水平降低或长期应用拮抗药而造成。突然停药可致“反跳”现象,如普萘洛尔治疗高血压。 如果受体脱敏或增敏只涉及受体密度的变化,分别称为向下调节(down-regulation)和向上调节(up-regulation)。,六、药物与受体相互作用,受体占领学说(occupation theory) 速率学说(rate theory) 二态模型学说 (two-model theory),1.受体占领学说,Clark于1926年提出:受体必须与药物结合才能被激活并产生效应。效应的强弱与被占领的的受体数量成正比,全部受体被占领时出现最大效应。,实际上,占领同样比例的受体,但产生的效应相差甚远。Ariens(1956年)对经典受体学说提出了修正。药物需具内在活性(intrinsic activity),方具产生效应的能力。(修正一),问题:根据受体占领学说,受体结合的量效曲线应与药理效应的量效曲线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