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人文通识教育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概要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8443985 上传时间:2019-10-24 格式:PPT 页数:50 大小:6.7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人文通识教育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概要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大学人文通识教育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概要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大学人文通识教育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概要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大学人文通识教育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概要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大学人文通识教育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概要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人文通识教育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概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人文通识教育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概要(5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学人文通识教育与学生 健全人格的培养,2016年4月16日,大学教育的主要使命,就是要培养一种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健全的精神人格的优秀人才。 蔡元培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们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人去应用的。教育是要个性与群性平均发达的。”,引 言,我们今天谈论“教书育人”,理应把人文教育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大力提倡在“教书育人”的实践中倾注人文关怀,用人文精神去感染学生,切实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其健全人格。,汇报的主要内容:,一、当代大学生健全人格的构想; 二、当代大学生人格发展

2、的偏差; 三、人文通识教育与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一、当代大学生健全人格的构想,什么是“人格”呢? 所谓人格,就是个体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行为模式。 人格又有健全和病态之分。对于健全的人格(或称理想人格),古今中外的思想家或心理学家们都曾做过大量的探索。,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等,就把人格的健全作为其基本的价值追求。 儒家文化所追求的理想人格的主要特征,就是“内圣外王”。 “内圣”,突出的是个体的道德品质修养。 儒家常把孝悌忠恕、仁义礼智等视为理想人格的内在规定,要求个体自觉地以之塑造自我(“成己”)、净化自我(

3、“克己”)。,大学所谓“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必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必致其知”,即把理性自觉看成为人格健全与完善的必要条件。 “外王”,则是指由道德修为很高的人去管理国家事务,可以使天下太平,百姓安康。所谓“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都指出了理想的人格不仅追求崇高的道德境界,而且要对国家和人民有所贡献。,道家,追求的则是一种贵真、无为的理想人格,即注重人格的本真,尊重自我的个性,并以无为、无待等人生态度,来摆脱现实的一切束缚,以期达到一种与自然契合的逍遥之境。 道家与儒家所提倡的求善、有为等迥异其趣,但它对于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文化心理

4、结构等的塑造,同样起了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同时,它还常与儒家思想相反相成,构成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补充的另一种理想人格模式,即儒道互补式的人格模式。,说:“表面看来,儒、道是离异而对立的实际上它们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不但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经常是后世士大夫的互补人生路途,而且悲歌慷慨与愤世嫉俗,身在江湖而心存魏阙,也成为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常规心理及其艺术理念。”,传统社会的理想人格建构,也会通过文化的传承,积淀而为一种华夏民族的集体无意识,对中国当代大学生健全人格特征的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中国大学生在谦让、克己、忍耐、谨慎、负责、从众等人格特征方面,就显得比较突出,他们能较好地对待社会、他人

5、和自我的关系,在处理人际关系时通常会首先考虑社会、集体和他人;并且在成就、顺从、秩序、求助、谦逊、慈善和坚毅等方面,其调查得分也要明显高于美国大学生。,西方历代哲人也纷纷构想过他们的理想人格。古希腊时期,柏拉图认为理想的人格应具四种美德,即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亚里士多德认为理想的人格,集众人美德于一身,而美德的核心,乃是适中。中世纪的理想人格,则是全智全能、尽善尽美的耶稣基督,它颂扬的是忍受苦难和屈辱顺从。,文艺复兴时期的理想人格,是“全面发展”的新人,其特点是身心健康、容貌俊美,富有聪明才智和文化教养,张扬自我,追求个性自由等。 近代,培根又提出,理想的人格应该具备知识、勇敢、仁爱、节制

6、等特点。洛克、卢梭、康德等则认为理想人格,要拥有理智、自由、独立等品格。 至于现代西方哲人所构想的理想人格,则基本上可概括为“实现了潜能的充分发展的人”。,这种“人格”,奥尔波特称之为“成熟者人格”;弗兰克尔称之为“自我超越者人格”,罗杰斯称之为“功能充分发挥者人格”,马斯洛则称之为“自我实现者人格”。其论述虽各有差异,但其共同点却都在于强调主体的不甘现状,不断进取,主体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主体的独立、自主意识,主体的宽容与爱的能力,以及主体的创造性等。,中外思想家、心理学家们对于理想人格即健全人格的探索和构想,对于我们认识和建构当代中国大学生的健全人格,是有一定的启迪意义和参考价值的。任何

7、健全人格的构想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当前经验和以往经验在文化积累中的一种综合。 当代中国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既要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理想人格中符合现代发展的优秀性格因子,同时也应适当借鉴西方理想人格中适合于中国国情的某些性格成分。,借鉴古今中外对于理想人格的探索,结合中国当代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当前社会发展的现状和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健全的大学生人格,似应具备下列的一些基本特征: 1.胸怀天下,放眼世界,具有昂扬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气质和自觉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渴望能对国家、民族有所贡献;,2.拥有强烈的道德责任感,具备仁爱、谦和、正直、诚信、宽容、民主等现代美德; 3.具有独

8、立、自主的人格意识和良好的现实知觉,能以客观、积极的态度,正视现实,认识自我,评价他人;,4.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富有同情、关爱品格和团结、协作精神; 5.具有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不怕挫折和失败,始终持有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6.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和敏锐的审美、感悟能力。,二、当代大学生人格发展的偏差,1、缺乏远大理想和社会责任感,其利己主义和享乐主义的思想倾向较为明显; 2、不少大学生由于学习动机指向自我,抱负水平较低; 3、缺乏独立、自主意识和探索、创新精神; 4、不能客观、正确地看待现实,认识自我,评价他人; 5、情绪反映比较强烈易变,缺乏自控和调节能力。,

9、引起或导致上述大学生人格偏差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这其中除了遗传因素的影响外,主要取决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文化因素的深刻影响。 家庭因素特别是父母的教养态度对于一个人人格的形成和今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应试教育往往过分强调了知识和智力因素,轻视学生的人文通识教育和人格塑造。,而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消极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大学生的人格偏差。 大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所普遍接受的依赖、从众、谦逊、自我克制、自我满足等文化熏陶,容易促成他们人格结构中的集体倾向、他人倾向、关系倾向、权威主义倾向,以及服从性、抑制性和脆弱性等。,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各种西方文化的涌入,大学

10、生的人格也相应出现了不小的变化,这主要表现为个人倾向、功利思想、竞争意识、开放观念等逐渐增强,可是由此片面发展而导致的过度自我中心、自由放纵、享乐至上、拜金主义、混世思想等精神人格偏差,无疑也是与当前社会不良习气的濡染有着很大的关系。,三、人文通识教育与大学生 健全人格的培养,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尤其是人文通识教育),有利于使大学生通过文化知识的学习、人文精神的感染,升华人格,提高境界,成为“四有”人才。,如何有效地对大学生进行人文通识教育呢?在我们看来,对大学生进行人文通识教育,主要就是通过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吸收世界

11、各国优秀的文化成果,对大学生进行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切实地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以期形成健全的精神人格。,中华经典诵读与大学人文素质教育,2011年11月,在教育部语用司的指导下,广州大学联合中华书局举办第五届中华诵经典教育论坛,来自全国18个省市的教育行政部门相关负责人、大中小学校长代表和广州大学的师生代表参加了这次论坛。,广州大学中华经典诵读实践及其网络资源库建设,1.完成中华经典诵读资源库与学习网站的建设。其中包括制作中华经典诵读经典100篇的音视频学习资源;学习网站则面向广州大学的学生开设“诵读角”、“专家讲坛”、“诵读考试”、“经典10

12、0篇”、“经典拓展”、“诗书音画”、“交流园地”等七个栏目。,2. 开发了中华经典诵读考试软件(软著登字第0505976),该软件实现中华经典篇目的网络在线考试、机器自动评分、成绩汇总与发布。实施了面向广州大学本科生的第二课堂学分考试。目前已连续举办考试近五年,共有近3万多名学生参加了这一考试,促进了学生对中华经典的学习,有效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大学人文通识教育至少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其健全的精神人格。 其一,有助于培养现代大学生对于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我国古代的许多思想家和文学家等,往往多具有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这已形成了中国古代

13、知识分子的优秀传统。,余英时:“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一开始就管的是凯撒的事,后世所谓以天下为己任、国家兴旺,匹夫有责等等观念都是从这里滥觞出来的。”“孔子所最先揭示的士志于道这一原始教义对后世的士发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愈是在天下无道的时代也愈显出它的力量。所以汉末党锢领袖如李膺,史言其高自标持,欲以天下风教为己任,又如陈蕃、范滂则皆有澄清天下之志。北宋承五代之浇漓,范仲淹起而提倡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终于激动了一代读书人的理想和豪情。晚明东林人物的事事关心一直到最近还能振动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心弦。”,其二,有助于培养现代大学生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开拓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 周易乾卦上说

14、:“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是指天体的运行永远不会停止,有德之人应仿效“天”的这种精神,努力向上,锐意进取,绝不停止。 孔子为了实现自己“博施于民而济众”的理想,花了整整十三年时间周游列国,游说诸侯,即使屡遭碰壁,也不气馁,可谓“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他甚至还乐观地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孟子说:“天将降大人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 这种刚毅不屈,积极进取的可贵精神,影响及于后世,致使古代文化史上出现了一大批报效国家,死而后已的仁人志士,产生了许多体现刚健有为之进取精神的优秀文学作

15、品。,屈原遭受贬谪和流放,乃作离骚、天问,用以表现其“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不屈意志。 司马迁因为仗义执言,惨罹宫刑,虽然身心蒙受巨大戕害,但却能发愤著书,“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曹操胸怀天下,志在一统,即使晚年,仍然壮怀激烈,发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的歌咏。,初唐时的王勃也振笔直书:“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滕王阁序) 李白虽然慨叹仕途艰难,但仍然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 陆游素以抗金报国为志,以“塞上长城”自许,即使年老了,还慨然宣称:“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书愤)诚

16、不愧为“亘古男儿一放翁”!,明清时期的小说如西游记等,则更以妙趣横生的取经故事,将中华民族所具有的积极进取的精神作了淋漓尽致的演绎,表现了一种启人向上的人生哲理。清人张书坤就说:“人生斯世,各有正业,是即各有一条西天之路。”(新说西游记) 今人也多认为西天取经,隐喻着为了特定的信仰和理想,排除邪魔外道而进行心性的修炼和意志的磨练,只有禁得起艰难险阻的磨练,才能最终修成正果,达到生命的辉煌境界。 这些思想家、文学家及其作品中所表现的自强不息、有所作为的精神,对于当代大学生无疑都有深切的启示和教益作用。,其三,有助于培养现代大学生独立、自主、民主、平等的人格意识。古代有不少作家和作品之所以受到人们的推崇和传颂,其主要原因之一恐怕就在于它们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一种坚持人格独立,反对封建专制,追求人性自由解放的思想意识。 孔子就说过“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这样掷地有声的话。,孟子更强调人格的崇高价值,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