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经济学导论_1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8420922 上传时间:2019-10-23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1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共经济学导论_1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公共经济学导论_1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公共经济学导论_1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公共经济学导论_1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公共经济学导论_1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公共经济学导论_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经济学导论_1(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知识产权声明,本课件,重庆大学贸易与行政学院李雪松讲师享有独家知识产权,未经书面授权和允许,不得用于教学,科研、引用和其他用途。 阅读本课件,您即承认、理解并同意受上述条款的约束。,第一章:导 论,第一节:学科特点 私人部门与公共部门 公共经济学别称 学科定义,解决的根本问题 公共部门究竟包括哪些部门 公共部门的经济行为包括哪些层次,第二节:研究框架与主要内容 第三节:研究方法 理论研究 实证研究 论证方法类型 案例研究范式 第四节:研究与学习意义,第一节:学科特点,一、私人部门与公共部门 西方传统经济学把社会经济主体分为 公共部门 public sector 私人部门 private sec

2、tor 1.私人部门是指企业和家庭,以效益最大化为前提和目标 2.公共部门是指政府及其附属物 它的经济活动一方面不能忽视成本与效益 另一方面又必须以全社会的公平、公正和可持续为前提和目标,二、名称由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是一个独立的经济主体,政府是公共部门中最主要的和最大的代表者 研究公共部门经济活动的经济学分支,大都侧重于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解释、分析和规范政府的职能与作用,在西方,这一学术分支被称为: 公共经济学 public Economics 公共部门经济学 Economics of the Public Sector 政府经济学 Government Economics,三、学科定义

3、,公共经济学是研究公共部门经济行为及其效应、规律的学科。 主要特点:以市场机制和政府机制都有缺陷为理论前提,以公共产品(Public Goods)的需求和供给为核心内容,以私人经济运行法则与公共决策过程相结合为基本方法。 解决的根本问题:政府与市场两种机制如何有机结合起来,共同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四、兴起与发展,(一)在财政学基础上发展 威廉佩第(W Petty)1663出版赋税论为财政学创立奠定基础; 亚当斯密(Adam Smith)1776国富论标志现代财政学的产生 分析重点:围绕政府收支及其管理展开,侧重于公共收入的分析而相对忽视公共支出的研究。 最好的政府便是最少的干预,(二)传统财政

4、学变革,1.20世纪初,自由资本主义演变为垄断资本主义; 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 2.1936凯恩斯(MKeynes)利息、就业与货币通论质疑自由经济,主张国家(政府)干预经济。 3.成功典范:罗斯福新政 理论与实践推动,政府经济活动与作用日益扩大: 1.从单项财政收支到经济的全面管控 2.政府直接进入生产领域,形成一定规模的公共企事业,对传统财政学提出了挑战: 1.公共部门应该从事哪些活动,如何组织 2.理解和预测政府活动的结果 3.评价政府经济政策 (三)公共经济学诞生 1.1954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公共支出的纯理论提出公共产品的分析性定义,奠定了公共产品理论的现代

5、基础 2.1959马斯格雷夫(Richard A Musgrave)财政学原理:公共经济研究第一次引入“公共经济”概念。,(四)高潮,20世纪60年代,著作、杂志与学会不断诞生: 1964涩齐克里斯多芬科尔姆公共经济学基础:国家经济作用理论概述 1965约翰森(LJohanson)公共经济学明确界定公共部门的范围和特征,认为“公共经济”就是“公共性质”的“政府经济” 1966,阿特金森“公共经济学”学会和期刊:成熟 70年代:布坎南(美)和塔洛克赞成意见的运算:公共选择理论的经典之作。 80年代:阿特金森,斯蒂格里茨公共经济学教程,(五)发展,1. 综合性,交叉性 90年代,经济博弈论与信息经

6、济学渗入 新制度经济学:把制度为公共产品进行研究,产权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制度变迁理论,制度与经济增长理论等 发展经济学,实验经济学,计量经济学 2.理论与中国实际的结合 二元经济,金融危机,五、研究对象,公共部门的经济行为 公共部门:通过政治程序建立的,在特定区域内行使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的行为实体以及由政府出资兴办经营的企事业组织。 公共部门究竟包括哪些部门? 公共部门的经济行为包括哪些层次?,公共部门包括以下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中央政府:中央政府及其附属机构 第二个层次:广义政府: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及其附属机构; 第三个层次:统一公共部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出资兴办的各种企事业组织

7、; 精简:政府部门+公共事业部门+公共企业部门 公共部门的典型代表:政府,对公共部门经济行为的研究包括以下层次: 以公共经济各主体为主要参与者:详见第二章 以弥补市场缺陷和政府失灵:目的 政府的财政收支及其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核心 包括财政收支在内的公共部门经济行为的必要性 与合理性 受公共经济理论与政策的约束,六、公共经济学与相关学科,公共经济学与财政学 公共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 公共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公共经济学与福利经济学 公共经济学与政治学 公共经济学与公共管理学,A:公共经济学与传统财政学,1.研究范围不同 传统财政学主要研究税收、公债、预算等范畴 公共经济学覆盖了传统财政学的所有领域,

8、而且明显广化和深化 2.研究目的不同 传统财政学着眼于研究如何通过税收和公债满足国家对财政经费的需要 公共经济学着眼于研究如何弥补市场缺陷,市场缺陷的存在是公共部门从事经济活动的前提,3.假设前提不同 传统财政学认为:政府是追求公共利益的 公共经济学认为:政府是由理性的经济人所组成和操纵的 传统财政学把政治决定视为经济系统的外在因素,政府如果干预,则肯定是合理的; 公共经济学把政治决定视为经济系统的内在因素,政府机制也有缺陷,也会失灵,4.立足基点不同 传统财政学以古典经济理论为基础,政府的活动不创造财富,要尽量缩小政府收支规模 守夜人政府干预(凯恩斯)宏观调控 公共经济学以福利经济学为理论基

9、础,更强调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和收入分配的公平性,更加关注公共收支的经济效应,注重成本和收益分析。,B:公共经济学与经济学,研究主题的一致 公共经济学所要解决的实质问题:如何实现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以及公共部门内部的最优资源配置 研究方法的一致 经济学(帝国主义)中的许多分析工具,均被引入到公共经济学的研究之中,C:公共经济学与政治学,公共部门的经济行为即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 1.活动主体的一致 美:伊斯顿(D.Easton):震憾西方政治学界的观点:政治就是“社会利益的权威性分配” 这种分配正是通过公共部门进行的,政治活动与公共经济活动都以公共部门为主体 2.经济决策和政治决策都是面对各种

10、利益冲突的压力进行权衡、妥协和平衡的过程。,3.活动方式的一致 公共资源的配置常常按非市场的方式作出决策,效率低下是经济效率服从于政治需要的结果 意:帕塔罗尼:预算在理论上看来很困难的事无限种支出组合的边际收益与不同规模的课税引起的损失之间的比较实际上是由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一系列实务手段很好地解决的 所谓“一系列实务手段”,就是指政府决策方式 :公共选择,投票政治市场上的偏好显示,第二节:研究框架和主要内容,研究框架: 导论 基础理论篇 公共收支篇 公共经济政策与管理,第三节:研究方法,一、规范研究 研究类型按照研究目的分为 描述型研究:收集数据,将现象和事件描述和识别清楚:全国工业普查 解

11、释型研究:在描述清楚现象和事件以后,深入探索现象和事件之间的关联(因果/相关) 规范型研究:回答“应该怎样”“应然”问题。描述、解释型研究结果是诊断,规范型研究是做决策,采取行动,与价值判断相关。,二、实证研究,研究类型按照论证方法分为 理论研究 Theoretical research 演绎 实证研究是实验研究?实地研究?实例研究? 实证研究 empirical research 建立在事实和数据观测基础上归纳得出结论,回答“是什么”问题,不带有价值判断。,论证方法类型,论证 方法,理论研究,实证研究,问卷法,非实验 研究,实验 研究,访谈法,文本分析,现有统计 数据分析,历程比较分析/ 事

12、件研究法,统计调查 研究,实地研究,无干扰 研究,三、计量经济学研究方法 四、案例研究范式,案例说明:代表性 + 可靠性 案例提问 案例分析: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 案例结论 建设性的改进建议,第四节:研究意义,有助于繁荣我国的经济学理论研究 有助于政府更好地进行宏微观经济管理,维持宏观经济稳定和经济增长 有助于政府更好地参与社会产品的再分配,维持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 有助于在国际经济领域中为本国创建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本国的经济利益:开放经济 学习意义:熟悉公共经济理论,掌握公共经济政策,本章总结,第一节:学科特点 私人部门与公共部门 学科定义,解决的根本问题 公共部门究竟包括哪些部门 公共部门的经济行为包括哪些层次,第二节:研究框架与主要内容 第三节:研究方法 理论研究 实证研究 论证方法类型 案例研究范式 第四节:研究与学习意义,谢 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