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一提纲人教

上传人:sh****d 文档编号:108410861 上传时间:2019-10-23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198.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必修一提纲人教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高中历史必修一提纲人教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高中历史必修一提纲人教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高中历史必修一提纲人教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高中历史必修一提纲人教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必修一提纲人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必修一提纲人教(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试说明】(1)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的建立与灭亡; 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考点梳理】一西周的建立和灭亡:1.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史称西周。2.灭亡:西周末年,王室衰微,西部少数民族来犯,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二分封制和宗法制:为了维护西周的长久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1分封制(1)目的:巩固周朝奴隶主贵族的统治。(2)内容: 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被封诸侯的权利与义务:义务: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为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

2、赋、朝觐述职的义务;权利:受封的诸侯在他们的领地上,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独立性;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士以下不再分封)。(3)作用:积极作用:加强了周朝的统治,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展了统治区域,形成了全国的交通网络,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局限性:容易形成割据势力,导致国家分裂。(受封诸侯有一定的独立性;生产力发展,一些诸侯国势力壮大;西周后期王室衰弱分封制受破坏;春秋时期,楚王问鼎,是诸侯对分封制的公开挑战;春秋战国诸侯争战,天子无法管制,分封制崩溃;战国末期,大部分王室土地被秦国吞并,周王室全失去分封大权。分封制逐渐

3、被郡县制取代,慢慢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2宗法制(1)目的: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保证王权的稳定。(2)内容及特点: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是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核心);嫡长子、嫡长孙为大宗,其余诸子为小宗;大宗和小宗是相对而言,小宗必须服从大宗,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又是君臣关系、上下级关系;与异姓贵族间的关系以婚姻为纽带联结起来。(3)作用: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与王位世袭制、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成为我国数千年来封建统治者享受特权的凭借,对中国社会

4、产生了深远的影响。(4)与分封制的关系:和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名称项目分封制宗法制主要目的保证周王室强大,巩固统治阶级统治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的地位,保证王权稳定核心内容封邦建国,广建诸侯,以藩屏周划分宗族内的嫡庶系统权力与义务诸侯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权力,但也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诸子可获土地、庶民、奴隶等,但下级贵族臣服于上级贵族、全体贵族服从于天子双方关系周王是诸侯们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服从周王的命令嫡长子与分封下去的众子有双重关系,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又是君臣关系历史作用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地位,统治效

5、果得到加强,周朝势力范围扩大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 “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共性 (联系)(1)两者互为表里。(2)都形成森严的等级制。 (3)分封的诸侯或众子在封国内都享有世袭统治权。(4)都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5)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如宗法制对王位继承制、权力财产分配制、宗族制、特权制等都产生了影响)三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神权与王权结合;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主要特点);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以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政治制度的主体,形成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6、考试说明】(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朝的统一; 皇帝制度; 中央官僚机构与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考点梳理】一秦朝的统一1背景:(1)必然:政治: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兼并战争,出现统一趋势;民族融合;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安定地生产和生活)经济:封建经济的发展;思想:法家思想为秦统一提供了理论依据。(2)偶然:秦商鞅变法使秦在诸候国中实力最强;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 秦采取正确的策略。2过程:秦王嬴政从公元前230至公元前221年,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3作用:结束诸候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为秦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基础。二皇帝制度:1确立“

7、皇帝”名号:秦统一后(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自以为功德超过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开始使用“皇帝”称号,为以后我国历代最高封建统治者沿用2特点及内容:(1)皇帝独尊:皇帝自称朕、命令称“制”或“诏”、所用的玉印称“玺”,以增强皇帝的神圣感;(2)皇权至上:总揽全国政治、经济、军事一切大权;中央、地方主要官员由皇帝任免;军队调动以虎符为凭据,虎符由皇帝控制、发给;(3)皇位世袭:自称始皇,后世为二世、三世以致于万世。3影响:皇帝成为我国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称谓,为历代所沿用。三中央官僚机构与郡县制秦始皇在战国时期官制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政权组织。1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与太

8、尉三个最高官职。(1)丞相:是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地位与丞相一样,但秦始皇实际并未任命太尉,而是自掌兵权)。(2)丞相之下还有诸卿,分别掌管各项具体政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2地方:郡县制(1)确立: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候国在新兼并的地区设郡县。商鞅变法时,废分封制,行县制。秦统一后,经过廷辩(朝议),秦始皇采用李斯的建议,确定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2)内容:郡是中央政府下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最高行政长官是郡守,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定期向丞相汇报工作。郡下设县,长官称县令或县

9、长,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3)影响:郡县制的推行,是中国古代国家政治制度的一大进步,对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都起了重大作用。四、(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标志:以皇权为中心、从中央到地方的金字塔般统治机构的建立,把全国的每个地方、每户人家都纳入国家政治体制之中,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2特点:(1)(本质或核心)君主专制(皇权至上);(2)官职有明确的分工,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3影响:(1)秦:随着中央集权制的建立,秦朝国力增强

10、,疆域不断扩大,秦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成为当时世界大国。秦统一后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专制权威导致秦实行暴政,阶级矛盾激化,造成二世而亡。(2)后世: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考试说明】(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初郡国并行制;汉朝至唐朝的选官制度;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元朝的行省制度【考点梳理】一汉初郡国并行制1原因:汉高祖错误地吸取秦二世而亡的教训,部分地恢复了分封制。2概况:汉初地方在很长一段时

11、间里往往还是郡县、封国并存。封国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但也时也会与朝廷对抗。3结果:汉武帝在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颁布“推恩令”,结果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二汉朝至唐朝的选官制度1察举制(察访、推荐):汉武帝开始实行,最初的标准是德行和才能。2.魏晋南北朝时以九品官人法(九品中正制)为基础选拔官吏,地方行政部门设置“中正”,对当地人物的德才进行评定,区别高下列为九等,“中正”所评定的品级,成为授官的依据。3科举制(分科考试):(1)过程:开始:隋朝(隋文帝始以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吏,隋炀帝时形成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发展:唐朝(唐太宗完善科举制,提高进士地位,参见大唐盛世的奠基人

12、唐太宗)(2)评价:实质:科举制作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选官方式,其实是一种将“天下英雄”诱入最高掌权者能够控制的范围之中的制度。作用: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加强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和政府的行政效率;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和唐诗的繁荣;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后世沿用,影响深远(中外选官或选拔人才科举制度对中国及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法国、英国、美国等国家的选拔官吏的政治制度也都受到中国的科举制度的影响。西方现代的文官选拔制度,我国现代教育制度和干

13、部选拔制度都是中国科举制的继承和发展。孙中山先生曾充分肯定中国科举制度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拔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西方人将中国的科举制度称之为“中国第五大发明”)。三唐朝三省六部制1基础: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体制。隋朝时三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2内容:(1)唐朝设中书省掌决策,草拟、颁发皇帝诏令;设门下省掌审议,审核政令;设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2)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了三省六部制。3特点:相权一分为三,分工明确,相互配合,相互牵制和相互监督。4作用:(1)三省分工明确,既有合作,又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

14、的独尊。(2)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3)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都基本沿袭了这种制度。四元朝的行省制度1原因:(1)为改变宋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局面;(2)国土辽阔,为加强对地方的有效管理,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2概况:(1)河北、山东、山西由中书省直接管理;(2)省的最高长官由朝廷任命 ;(3)行省拥有大权;(4)行省之下为路、府、州、县;(5)对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进行管理。3作用:行省的设置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考试说明】(4)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与内阁的出现;清朝军机处的设置【

15、考点梳理】一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与内阁的出现1宰相制度的废除(1)原因:主因:明太祖认为宰相统辖六部管理全国行政的制度,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直因:胡惟庸案(2)概况:1380年,杀丞相胡惟庸,同时废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并规定,以后不许再立丞相,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3)影响: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导致皇帝负担加重,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个人裁决,难免偏颇、草率;导致了内阁制的创立。2内阁的出现(1)原因:皇帝政务繁忙加强君主专制(2)概况: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制度正式形成;明宣宗时授予内阁大学士票拟权;后来内阁的地位日益提高。(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