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学案

上传人:sh****d 文档编号:108402376 上传时间:2019-10-2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2.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学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一、教学目标: 以鉴赏杜甫诗歌为范例,让学生掌握“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从而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内容和主旨。 二、教学重、难点: 1、学会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意象进行准确解读,从而窥见作品的意旨,避免望文生义。 2、在欣赏和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深入地探究作者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作者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达成心灵的共鸣。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课时:1 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前两节课我们主要介绍了中国诗歌发展的光辉历程,今天开始我们就正式进入本册书的单元教学,请大家把课本翻到第二页。本单元的“赏析指导”为我们提供了诗歌鉴赏的两个基

2、本方法“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事”(幻灯片打出主题) 2、“以意逆志”的赏析方法介绍 (一)、昨天已经请大家回去预习过“赏析指导”的具体内容了,下面我想请一位同学来回答一下,什么是“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 明确: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 (注:以,用;意,自己的切身体会;逆,推测;志,作者写作诗歌的本意) 这也就是说,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常常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也就是把自己当作诗人,然后“将心比心”去领会、推测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从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 (二)、那么,我们如何才

3、能把这种鉴赏方法运用到具体的诗歌鉴赏中呢?接下来,请大家一起先来看看下面的这首诗(幻灯片打出例一诗) 例一: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 3、“知人论世”的赏析方法介绍 下面请大家快速阅读“赏析指导”中“知人论世”的部分,然后我请一个同学来回答:什么叫“知人论世” 明确: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地探究作者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 那么,我们怎样运用“知人论事”的鉴赏方法来鉴赏诗歌呢?课文中为我们归纳了几点? 明确:首先,尽量利用现存的各种史传材料和后人的评述,全面把握作者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提示:所谓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主要

4、指的是作者一生的遭际、追求及理想、人格、品质等) 其次,弄清作品创作的具体时间也是十分重要的。(可结合题目和注释如例一诗) 另外,还要全面了解作者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宗教、风俗等背景知识。 4、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来赏析本单元的一首杜甫诗歌蜀相 通过赏析前面的杜甫诗歌我们学会了“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下面,请大家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自主赏析本单元的一首杜甫诗歌蜀相(打开课本P14) 朗诵全诗,体会全诗的感情基调如何? 明确:感伤的、叹惋的。 诵读指导: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感伤的、叹惋的,那我们在诵读时该怎样来表现呢?是读得快还是读得慢,

5、是读得激昂还是读得低沉? 明确:要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 诗歌中最能表现出诗人感情的是哪些诗句?是前半首还是后半首? 明确:是“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两句诗歌主要的意象是什么? 明确: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和“英雄”的人物形象。 诸葛亮的人物形象有何特点? 明确:“天下计”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两朝开济”写出了诸葛亮的宏伟业绩,“老臣心”写出了诸葛亮的忠心报国。 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中所包含的思想情感呢? 明确:称颂,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 ( 朗读提示:要读得放一点,带赞颂的语气。) 诸葛亮虽然雄才大略,功业昭著,但最终却没有完成自己的事

6、业,这就不能不使人为之叹惋了。至此诗人水到渠成的写下了下面的千古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中的思想情感又是怎样的呢? 明确:深沉、叹惋、感伤的思想感情。 这里的“英雄”是指怎样的英雄?是成功的英雄还是失败的英雄,是指成就了事业的英雄还是指壮志未酬的英雄? 明确:是指失败的英雄,所以说这句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其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四十多年后,中唐时革新派首领王叔文在“永贞革 新”失败时就曾吟诵这两句诗抒怀;几百年后,南宋抗金名将宗泽,因国事忧愤成疾,临终时也是吟诵这两句诗,三呼“渡河”而逝。这些都说明了杜甫这首诗的成 功,显示了杜诗的魅力。) 这里

7、的英雄有没有包括老杜自己呢? 明确:有,这英雄也包括着老杜自己。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杜甫是想做宰相的,本怀着“致君尧舜上,更使风俗淳”(让帝王 成为像尧舜一样圣明的君主)的政治抱负,却始终没有机会。远大的理想和根深蒂固的价值取向就都无可奈何的失落了。老杜在政治上始终一事无成,但,即便如 此,他却依然忧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苦痛的。这苦痛是老杜心头永远的伤口。为此,我们可以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 诗,寄托了自己“致君尧舜上”的理想难得实现的悲哀,是老杜用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那么,老杜这两句

8、诗中所表 达的感情是由来已久的还是来游诸葛武候祠后才有的? 这种由来已久的感情在前两句诗中有没有表现出来?如果有,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老师点拨、明确: “丞相”:(能否改为“蜀相”?为什么?) “丞相”更能体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 “寻”:特意去找,“寻访”武侯祠,也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 “柏森森”:营造了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另解:松柏在古代诗歌意象中常常作为某些坚贞品质的象征及生命长青的象征)以“柏”衬托蜀相诸葛亮的形象,表达出诗人对蜀相的崇敬之情。 11想象体会意境:这是一幅带着浓浓的寂寞和悲凉的春色图。正所谓是见满院萋萋碧草,却觉寂寞之心难言;闻数声呖呖黄

9、鹂,倍感荒凉之境无限。 满院的碧草映衬着台阶,黄鹂在浓阴密叶中发出婉转的鸣叫,却空荡荡无人欣赏。春色无限,本是赏心悦目的之景,“自”“空”二字却使诗意逆转,“阶前的 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隔叶的黄鹏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春色虽然无限与诗人无关,“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朱自清荷塘月色),由此很自然地使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寂寞和感伤。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 (提示:杜甫用“空”“自”等词的妙处在于沟通了情与景之景的联系,以“自”烘托了人的心情,正所谓是“景语皆情语”。) 课堂小结:“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是解读诗歌的重要方法。抓住主要意象,根

10、据自身体验进行合理联想,并联系一定的社会背景,相关的历史,对诗歌进行正确解读。 5、作业: 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来赏析本单元另一首歌颂诸葛亮的诗歌: 陆游书愤屈原湘夫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1通过对诗歌景物的分析,学习“融情入景、因情造景”的写法。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诗歌情景关系上的特点。2难点:通过意象营造意境,表达情感的写法。三、教学步骤:一、导入我们刚刚学过屈原的离骚,从中感受到作者“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追求真理、追求理想的执着精神。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诗歌湘夫人。二、常识介绍(1)屈原:战国

11、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另有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之一。 屈原一生经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在楚怀王时期。他对内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积极主张联齐抗秦。后因小人诬陷,被怀王疏远,并两次遭放逐。第一次在怀王时期,被流放到汉北;第二次在顷襄王时期,被流放到沅、湘一带。最后,在无可奈何之际,他自沉汨罗江,以明其忠贞爱国的情怀。 屈原的作品,根据

12、刘向、刘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离骚1篇,天问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各1篇。在语言形式上,屈原作品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十字句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及“之”“于”“乎”“夫”“而”等虚字,用来协调音节,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总之,他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巨大的创造性。(2)楚辞,指楚地的歌辞,由屈原创建的一种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产于楚地,用楚方言,歌楚之音,记楚之物”。来源:楚地的原始神话和巫祝的宗教活动,楚地的乐曲和民歌(越人歌)。“信鬼好巫”是荆楚文化中突出的特

13、征。(3)湘水神的传说,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江的一对恋人神,传说湘君就是古帝舜,他南巡时死于苍梧,葬于九嶷山。舜的妻子是尧帝的二女娥皇、女英,她们追随丈夫到沅湘,夫死而苦,泪水落在竹子上,使竹竿结满了斑点,“斑竹”之名即由此而来。三、讲解诗歌。(一)教师范读课文,强调字音。(二)学生结合课后注释,疏通课文。(三)内容评析。1师问:诗歌涉及到的主要人物形象有几个?抒情主人公是谁?生答:湘君和湘夫人,这首诗题目虽然是湘夫人,但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却是湘君。2师问:诗歌为我们讲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生答:讲的是湘君和湘夫人的神恋故事,是由一次约会在时间上的误差而引出的悲剧。3师问:这个故事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14、?生答:幽怨 哀婉4诗歌是如何表现这个幽怨、哀婉的苦恋故事的?(1)融情入景,以景染情。师问:这是典型的情景交融的诗作,现在我们朗读第一段,看看诗人是怎样“融情入景,以景染情”的?生答:“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凄清杳茫的秋景,构成了一个优美而惆怅的意境,成功地渲染了抒情主人公的心境,被后人称为“千古言秋之祖”。(2)因情造景,象征寓意。师问:第一段中“鸟萃兮苹中, 罾何为兮木上”是什么意思?在表现情景关系上有什么特点?生答:“鸟萃兮苹中, 罾何为兮木上”, 比兴手法,写的是男主人公因思念女主人公久久不见其人而对眼前的景象产生了一种错乱的现象,水神看到的

15、是一幅奇怪的场景:鸟儿聚集在水草上,鱼网则被挂在树上。这是比喻湘夫人终于没来,种种费心都不过是瞎张罗。表现男主人公的伤心和失落。生答:因情造景,象征寓意。师问:第三段中还有这样一句,找出来?生答:“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 ”,麋鹿为什么庭院里觅食,蛟龙为什么在水边游荡?以不可能存在的假想景象,来自我比况自身的尴尬处境。 (3)香草美人,寄予理想。 师问:我们学习离骚知道,屈原诗歌有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喜欢用香草美人的意象,试找出诗中出现的香草意象?生答:白薠 白芷 兰草 辛夷 薜荔 杜衡 杜若 石兰师问:“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为什么要写这么多香草,为什么要采香草送给姑娘?生答:对爱情坚贞不渝,对理想执着追求。5.主题研讨本诗以男女水神等候对方为线索,表现了他们因思而不见而在不断的彷徨迷惘中产生的深长的幽思之情,但仍对爱情坚贞不渝的主题! 诗歌反应了当时人民的真实感情和美好愿望,也渗透了诗人屈原执着追求理想的情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