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复习提纲精华整理版

上传人:sh****d 文档编号:108395794 上传时间:2019-10-23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79.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方哲学史复习提纲精华整理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西方哲学史复习提纲精华整理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西方哲学史复习提纲精华整理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西方哲学史复习提纲精华整理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西方哲学史复习提纲精华整理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西方哲学史复习提纲精华整理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哲学史复习提纲精华整理版(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早期希腊自然哲学第一节:伊奥尼亚哲学米利都学派:1、泰勒斯:水是万物的本原。万物充满了神灵。2、阿那克西曼德: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无定”。the infinite.本原的两个特点:普遍性和流动性.3、阿那克西美尼: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气”(万物因气的凝聚与疏散而形成)4、赫拉克利特:认为火是万物的本原。“世界是一团永恒的火”明确强调了本原的永恒性、普遍性、流动性和秩序性。(1)主要观点:一切皆流,无物常驻。All things are in flux . (2)逻格斯(logos):万物运动变化的法则。这个概念的提出标志这西方哲学语言学精神的出现,具有客观规律与主观理性的双重含义。(万物发

2、展的规律性,强调变化不是随意的,而是有规律的)。第二节:南意大利哲学1.毕达戈拉斯:认为数是万物的本原。Things consist of numbers.在说明宇宙是天体的和谐的时候提出了十种对立的范畴。而且发现了音乐中和谐音程之间的数学关系,各种音程之间的关系可以归结为琴弦长短的比例关系。结论:一切事物的性质都可以被归结为数的规定性。2.爱利亚学派的存在哲学(1)巴门尼德:(Bing范畴的首创者)提出了两条研究的途径:一条是真理之路“存在存在,不可能不存在”,一条是意见之路“存在不存在,非存在存在”,理智是真理之路,感觉只能获得意见。指出了真理之路和意见之路的区分:意见之路按众人的习惯认识

3、感觉对象。真理之路则要用理智来进行论辩。“存在”的意义:A、“所是的东西不能不是,不是的东西必然不是”反对赫拉克利特的“既存在又不存在”的思想,提供真理的是存在,非存在是虚假的不能提供真理。B、“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存在的性质:不生不灭 、连续性、不变性和完满性。(2)芝诺:认为存在不能是众多,只能是单一;存在不能是运动的,只能是静止不动的。他捍卫巴门尼德的观点:存在是单一的。四个著名的否定运动否定多的论证:A、“二分法”B、“阿基里追龟”C、“飞矢不动”D、“运动场”芝诺的论证表明他不承认运动本身就是矛盾,运动是时空的间断性和连续性的统一,由此否认运动的可能性。但他从反面揭示了一与多、动与

4、静、有限与无限、时空的间断与连续的矛盾,对辨证法思想发展有重要的意义。第三节、元素派和原子论1、 恩培多克勒的“四根说”(1)四根:火、水、土、气。万物由这四种元素不同组合而成。(2)爱恨说:爱与恨使得万物分离和组合。爱是使元素结合的力量,恨是使元素分离的力量。爱恨是相互对立而又相对联系的力量,普遍存在,相互作用使万物发展变化。(3)同类相知说:人和外部事物由四种元素组成,当构成人的根河构成事物的同类的根相触时,人体感官就会发生感觉。(4)流射说:一切事物都发生一种“流射”,可以穿过人的感官孔道,从而发生感觉。主观的认识内容与客观的认识对象相结合。2、阿那克萨戈拉的“种子”论(1)种子:种子是

5、万物的本原,万物皆由“种子”构成。种子是最初的元素。种子的属性:A、永恒存在B、无限的C、同类的D、混合而存在的E、没有运动能力种子的性质与事物的可感性质相同,事物有多少种性质,构成它的种子也就有多少类。每一可感事物的各个不同部分分别由与它同质的种子构成。(2)奴斯(心灵)说:种子通过分离和混合形成万物。使种子运动的原动力不在种子本身,而来自“奴斯”。心灵是宇宙的原动力。心灵是无限的、自主的、不与他物混合、单独而独立。心灵应属于精神性的东西,心灵说属于外因论。(3)“异类相知”说:认识起源于感觉,产生感觉的原因是“异类相知”,对事物的认识是通过相反事物的比较,特别是相反性质的比较等得到的。3、

6、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一)原子论的宇宙观(1)原子与虚空 Atoms and Void 原子:不可分割、不生不灭。特点:充实性和不可分割性虚空:与充实相反,是空隙,具有可分性。二者同等的实在,都是存在。原子是解释万物存在的原则;虚空是解释万物众多和运动的原则。都是本原。(2)原子的性质:数量上无限;没有性质的差别,只有形状、位置和次序的不同。(3)原子自动和必然性的思想。原子是自己运动,产生结合与分离。(二)流射说和约定论(1)原子会流射一种极细的东西,携带事物本身影像(轮廓),作用人的感官孔道形成印象(感觉)。思想也是精细影像,有感官作用心灵原子而形成。(2)、感觉与理智:事物被感觉到的属性不

7、是真相,是按意见显现的,是人为的约定。只有理智才能认识真理原子与虚空。第二章 古典希腊自然哲学苏格拉底(Socrates)一、 Know thyself “认识你自己”1、哲学研究从自然转向人。哲学必须首先研究人自身,通过审视人自身的心灵,求助于灵魂内部的原则,发现事物的真理。哲学研究从自然转向人的原因:(1)在苏格拉底看来,对自然哲学的研究是毫无意义无使用之处的,把公认的利益作为哲学的目标,放弃了对自然奥秘的思辨。(2)心灵是人认识事物的中介,人的心灵内部已经包含着,一些与世界本原相符合的原则,只有找出心灵自身所具有的内在原则,再依照这些原则规定外部世界,人类的生活才能过得更好。2、自知其无

8、知 “我所知道的一切就是我一无所知。”人生最重要的事莫过于正确的思考。真正地了解自己,有自知之明,应该是人的特点之一。二、 德行即知识knowledge and virtue were the same thing. 1、内在于心灵的原则即德行。德行是过好生活或做善事的能力。对自己的认识就是关于德行的知识。最高的知识就是对“善”(自然万物的内在目的和原因)的认识。真正的知识必然是与最高的道德范畴善一一密切相关的。只有关于这种绝对的、普遍的善(即善的概念)的知识,才是美德。由于善本身有着不可改变的绝对内容,美德也就获得了客观的规定性,成为普遍的知识,而不再是个人的任意活动。这种把美德与知识完全等

9、同起来的观点开创了西方伦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即唯智主义伦理学。宇宙的目的是善,人生的目的也如此。而只有心灵才能具有善的条件。因此,要接近善,唯有“认识你自己”。2、知善必能行善,恶性在于无知。没有人的行为会违背他相信是最好的事物。人们这样做只是内于无知。三、辩证法(dialectic ) Intellectual midwifery (助产术)(1)获得可靠知识的方法(2)苏格拉底与智者不同之处在于,他不传授知识,只是与人对话。只能通过对话才能接近真理。真正的知识来自内心,而不是得自别人的传授。苏格拉底与人谈话的方法论即古代意义上的“辩证法”,即通过揭露对方意见中的矛盾以求得真理的方法。他把

10、这种方法称之为“助产术”。(3)真理即“去蔽”每个人的灵魂都蕴涵着真理,但人们未加考察便加以接受的偏见谬误蒙蔽了已有的真理。反诘的作用在于清除蒙蔽,但不制造真理。蒙蔽一旦被清除,真理便会显露在心灵之中。柏拉图柏拉图的理念论Theory of Forms 理念(form)论:柏拉图哲学的核心概念是“理念”,他的哲学亦因此而被称为“理念论。(1)理念或型相实际上就是概念,是对事物的一般抽象,集合许多个别事物所共有的基本特征,事物的必然的模式就是它们的本质。理念是独立存在的。一类事物有一个理念,许多类事物即有许多个理念。由这些理念所构成的总体即是理念的世界。(2)理念是事物的本质的原型;理念是存在,

11、 即事物的本质。理念是独立存在的;可知的理念是可感的事物的根据和原因,可感的事物是可知的理念的派生物。(3)它把世界分为可知世界和可感世界,人们日常感觉到的事物是个别的、偶然的,而理念则是永恒的,绝对的和必然的。可知的理念是可感的事物的根据和原因,可感的事物是可知的理念的派生物。柏拉图通过分有和摹仿来说明理念派生事物。(4)理念是分等级的,最高的理念是善,善是最高的、终极的存在(理念),是全部存在和认识的基础(本原和动力),支配世界的最高原则。善实际上等同于God可知世界和可感世界的关系:将世界二重化,划分为可知世界和可感世界,是柏拉图整个哲学的出发点和基本原则。柏拉图通过日喻、线喻和洞喻来论

12、证着二者的关系。可感世界是由具体事物组成的,我们用肉眼可以看得见的物质世界;可知世界是由理念组成的理念世界。人们日常感觉到的事物都是不真实的,它们可感而不可知;只有通过理性认识的理念是永恒不变的,可知的。这两个世界的关系是原本和摹本的关系,理念是原本和模型,个别事物是理念世界的影子或摹本。柏拉图通过两种方式来说明理念是如何派生事物的。一是“分有”。具体事物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们分有了同名的理念。型相是一类事物的共相,每个事物都分有这一共相的一部分。个别事物分有理念,因而具有理念相同的名称和性质。二是“摹仿”。型相是原型,事物是摹仿。造物主是根据理念来创造具体事物的,所以事物因摹仿理念而存在。比

13、如“木工根据理念来制造我们所使用的床和桌子,按床的理念制造床,按桌子的理念制造桌子。其它事物亦同样。”就此而论,有三种桌子存在,即作为理念的桌子自身,因摹仿理念而存在的可感的桌子,以及因摹仿可感的桌子而存在的画家所描绘的桌子。“分有”与“摹仿”实际上并无本质的差别,不同之处只在于有无造物主。因此可以说,“摹仿”是有造物主的“分有”,“分有”是无造物主的“摹仿”。亚里士多德一、 四因论(解释实体的生成)(一) 事物运动的四种原因所谓的“原因”(aitia),意指一切事物存在和生成的全部根据和条件。1、 质料因“质料”指“是者所从出的东西”,即事物由之生成并继续存留于其中的东西。无论是具体的可感物

14、还是抽象物,都由质料构成,如音节离不开字母,圆离不开弧,生命离不开躯体。质料是事物存在和生成的基础、“载体”。2、 形式因形式的两种含义:一是内在形式即eidos,它是事物的“是其所是”或“是所是的什么”,即该事物的本质。二是外在形式,即形状(morphe),事物表现于外的那个样子。一般说来。内形式总要通过外形状表现出来,所以,形状也是事物的根本原因。3、 动力因所谓“动力因”,即动变的本原,指让事物的存在和生成的那个初始的东西。动力因之所以是根本原因之一,在于任何事物都有动静,离开了动因,就没有事物的存在和生成。动因可分为事物的内在动因和外在动因。4、 目的因事物运动的方向、目的或是目标。目

15、的因是事物生成变化所企求的目标和运动发展的终点。是事物按其本性所期望充分达到的最高目标,这种目标是一种内在的目的。亚里士多德把形式因看作是和目的因同一的,不仅如此,形式因、目的因、动力因也是同一的,事物的目的便是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的源泉。同时,事物达到自己的目的,也就意味着它获得了自己的本质和形式(二) 形式和质料形式因、目的因、动力因的合二为一,归结为形式因,与质料因相对,作为事物的两个根本原因。不论是形式,还是质料都不能单独成为事物生成和存在的条件和原因。他认为,形式和质料的分离只能在认识中发生,形式先于质料,形式是现实,质料是潜能。(三) 潜能(潜在)与现实(实现)Potentiality and Actuality 1、 潜能和现实潜能指事物具有的能够实现其本质和目的的潜能(还没有实现出来)的力量,“是在他物中或作为自身中的他物的变化的本原”。现实是存在着的事物自身或获得了自己的本质的事物,“实现”重在活动的过程,“现实”则重在完成的结果。2、质料和形式的关系即潜能与现实的关系质料以潜能状态存在着,形式则是实现。质料一旦获得了自己的形式,它就实现出来,成为了现实的存在。 事物的生成就是质料形式化,潜能变现实的过程。 二者的关系是相对的,可以转化的二、实体论Substance(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