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作品赏析

上传人:sh****d 文档编号:108389971 上传时间:2019-10-23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54.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呼兰河传》作品赏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呼兰河传》作品赏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呼兰河传》作品赏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呼兰河传》作品赏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呼兰河传》作品赏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呼兰河传》作品赏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呼兰河传》作品赏析(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呼兰河传作品赏析作家简介 萧红,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1911年6月2日生于黑龙江呼兰县,1942年1月22日病殁香港。原名张乃莹,笔名萧红、悄吟等。幼年丧母,父亲性格暴戾,她只有从年迈的祖父那里享受到些许人间温暖,寂寞的童年形成了萧红性格中孤独、敏感、矜持而又倔强的一面。 1927年到哈尔滨读中学,接触了五四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对绘画和文学产生了浓厚兴趣。由于对封建家庭和包办婚姻不满,1930年秋离家出走,几经颠沛流离。1932年秋与萧军同居,结识了一些进步文化人,1933年开始文学创作,同年10月与萧军自费出版了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萧红的早期创作多取材于城市失业者或贫苦农民生活,被认为

2、带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的进步倾向。1934年春“两萧”取道大连流亡至青岛,萧红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了中篇小说生死场。同年11月“两萧”到达上海。在鲁迅的支持和帮助下,1935年12月生死场被列为“奴隶丛书”之三出版,鲁迅为之作序,称赞其所描写的:“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它以沦陷前后的东北农村为背景,真实地反映了农民尤其是农村底层妇女的艰难生存状况,描述了他们的觉醒与抗争。生死场使萧红在30年代文坛上崭露头角。这一时期萧红还写作了大量的短篇小说与散文,并结集出版了商市街、桥等作品集。 1936年7月,为摆脱

3、精神上的苦闷,萧红只身东渡日本,同年年末返回上海。抗战爆发后即辗转汉口、临汾、西安、重庆等地。1938年8月与萧军离异,与端木蕻良结合。此年被视为萧红创作前后两期的分界。1940年春与端木同抵香港。此时的中篇小说马伯乐以犀利的笔锋表现了幽默和讽刺才能;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则被茅盾称为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同时,它又表达了对国民团体盲目、愚昧、麻木、残忍等等劣根性的忧愤和悲悯,被越来越多的后人认为是继鲁迅之后对国民心态的开掘和批判的力作。这一时期萧红的创作在艺术上日趋成熟和辉煌,然而她的病体却日渐不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在战火纷飞中被病魔夺去了生命,年仅

4、31岁。 在短短的8年创作生涯中,萧红留下了60万字的文学财富,她的作品乡土气息浓烈,叙事风格细腻深刻、委婉动人,尤其是在小说文体上作出了很大的创新。海内外许多文学批评家认为,萧红以自己的女性之躯跋涉过漫长的道路,以女性的目光一次次透视历史,终于站到了与鲁迅同一的高度,达到了同一种对历史、文明以及国民灵魂的了悟。作品梗概 呼兰河传创作于1942年,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这使远在香港的萧红更加怀念自己的故乡和童年,于是,她以自己的家乡与童年生活为原型,创作了这部小说。它在艺术形式上是一部比较独特的:它虽然写了人物,但没有主角;虽也叙述故事,却没有主轴;全书七章虽可各自独立却又俨然是一整体。作

5、家以她娴熟的回忆技巧、抒情诗的散文风格、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造就了她“回忆式”的巅峰之作。那是一个既僻远又热闹的小城,在城中的交通要道上坐落着一个“大泥坑”,它常常淹死一些骡马和小孩,可居民都在看热闹,没有人出来加以整治。有的说应该拆墙,有的说应该种树,但没有一个人说要填平的,尽管填坑并不难。又到了小城举行盛举的日子,人们有跳大神的、唱秧歌的、放河灯的、看野台子戏的、看庙会的,热闹异常。我的祖父已年近七十,他是一个慈祥、温和的老人,家里面只有祖父最关心我,所以,一天到晚,门里门外,我寸步不离他,他常教我读诗,带我到后花园游玩,我走不动的时候,祖父就抱着我,我走动了,祖父就拉着我,祖孙俩相依相伴

6、,有着无穷的快乐。我们有几家邻居,西边的一间破草房租给一家喂猪的;还有一间草房租给一家开粉坊的,他们常常一边晒粉、一边唱歌,过着很快乐的生活;厢房里还住着个拉磨的;粉坊旁的小偏房里还住着个赶大车的胡家。胡家养了个小童养媳小团圆媳妇。她是个十二岁的小姑娘,成天乐呵呵的,可胡家想给她个下马威,总是无端打她,左邻右舍也支持胡家的行为,都说应该打。胡家就越打越凶,时间也越打越长,小团圆媳妇被折磨得生了病。老胡家听了跳大神的人的话,决定给小团圆媳妇用开水洗澡。洗澡时,很多人来看热闹,只见她被滚烫的水烫了三次,几天后终于死去了。我有一个亲戚有二伯,他是个老光棍,性情非常古怪,同人不大爱打腔,却喜欢同石头、

7、麻雀、黄狗谈天。听祖父讲,有二伯三十年前就到了我家,日俄战征时,多亏有二叔在,才守住了家,他最怕人骂他“绝后”,只要听到有人这样骂他,就会伤心的大哭起来。人们都管拉磨的那个邻居叫“磨官冯歪嘴子”,他不但会拉磨,还会做年糕。有一次,我去磨坊买年糕,看到里面炕上躺着一个女人和一个小孩,原来冯歪嘴子成家了,那女人就是同院老王家的大姑娘王大姐。然而,冯歪嘴子的幸福生活遭到了邻人们的羡慕和嫉妒,大家都说王大姐坏,谣言层出不穷,冯歪嘴子受尽了人们的冷嘲热讽。过了两三年,王大姐在生下第二个孩子后因难产死去,冯歪嘴子常常含着眼泪,但他看到大儿子已会拉驴饮水,小儿子也会拍手笑了,他就不再绝望。在儿子身上,他看到

8、了活着的希望。文本分析 读萧红的作品, 会看到她的人生一直是处在一种非常窘迫的情境中, 身世坎坷, 漂泊流浪, 生活困顿, 还有爱情的销蚀破灭 她曾在散文中写道, 她有一种“ 与人间隔绝着般的寂寞感” , 她懂得的尽是些“ 偏僻的人生” 。她是如此地沉落在现实的生命困境中不得超越升腾, 她也虔诚地忠实于独属于她的慰藉生命、展示人性的本真表达方式。民族、时代是萧红无法摆脱的生存背景, 而她所关注的却始终是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和人性展示, 她的作品所呈现的也正是一个置身于荒野中的孩子似的女人的细致、清澈、凄婉而有时近乎琐碎的感受。在呼兰河传中, 萧红通过描绘呼兰河整体文化氛围的沉滞及个体生存状态的寂寞

9、来表现城与人的存在悲剧,表达生命原始的悲哀,以一种诗化的散文体小说形式传达出独特的荒凉美学况味。一整体生存状态的沉滞 呼兰河传不是为某一个人作传, 而是为作者生于斯、长于斯的小城作传, 可以说, 呼兰城是全书的主角。小说是一部只有7 章的小长篇, 作家用两章的篇幅落墨于风土人情, 着眼于文化意识心态和风俗意识的视角, 从宏观上展示了呼兰城的总体形象。 小城人的生活空间局促、逼仄、简陋, 城里除了十字街外, 还有两条都是从南到北五六里长的街, 再就是有些小胡同, 街上为人而做的设施不多 几家碾磨房, 几家豆腐店, 一两家机房、染缸房, 东二道街上唯一的文化设施是两座小学校, 西二道街还有一个设在

10、城隍庙里的清真学校。由此可见呼兰小城的文化产品数量之少、质量、品位与层次之低劣是惊人的。当然, 东二道街还有一个赫赫有名的、全城引为光荣与骄傲的五六尺深的大泥坑, 在这里上演了一幕幕让人啼笑皆非的悲喜剧。呼兰河人虽然深受其苦, 但一直没有想法用土去填平, 因为这泥坑子施给当地居民两条福利:一是“常常抬轿抬马, 淹鸡淹鸭, 闹得非常热闹, 可使居民说长道短, 得以消遣” ;二是居民们可以心安理得地吃“ 又经济, 又不算不卫生的瘟猪肉” 围绕这大泥沼所映现的世风世相, 正是愚昧萎缩的民族性格和精神痼疾的折射。在呼兰河畔, 人们对生活抱着麻木不仁、听天由命的态度,“ 生、老、病、死都没有什么表示”

11、。作者以大量的笔墨描绘了故乡农民浑浑噩噩的死和无聊寂寞的生。“ 在东北, 生存的压力是巨大的, 生存的意志是人的基本价值尺度, 感情的东西, 温暖的东西, 都被生存的意志压抑下去了, 人与人的关系没有了那么多温情脉脉的东西, 一切的欲望都赤裸裸地表现在外部。在精神上, 人们感到孤独与荒凉” 。在东北大地上生存的这些愚夫愚妇, 只有靠一种坚韧、盲目、简单的承受力来应对外来的灾难和生活的困顿匮乏, 对他们来说活着就是全部。历史文化的惰性封闭着人, 人们没有一丝一毫的对生命可能更好的意识和争取, 甚至没有对幸福的微茫的想象, 只是凭着本能与命运盲动, 这里其实深隐着一层浓厚的悲剧意味。呼兰河人过着卑

12、琐平凡的生活, 对生命抱着让人难以置信的漠然态度, 而在对鬼神的精神依附上他们却又保持着极大的热情 也许正因为对现实世界的无奈和无知,才促使他们把最大的希望投注在对遥遥无期的来世的关怀上。呼兰小城有非常齐全的为神鬼服务的设施:几家扎彩铺、老爷庙、娘娘庙, 还有龙王庙、祖师庙、城隍庙 相应的便是异彩纷呈的不少精神上的盛举, 如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 呼兰河人也就在这些信仰风俗中找到他们的一点卑微的生存的理由和乐趣。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与生死场在审美思考和艺术结构上相接续的潜在的逻辑线索“以生与死的隐喻结构将作品的意蕴层层递进, 以此来把握一个民族灵魂的病态世界” 。在生

13、死场中, 以人与畜类的骚乱和纷扰反衬人生的木然、乏味和无聊, 而在呼兰河传中这一主题有了另一样式的接续, 在“ 人”与“ 鬼”的交织中完成了更为深邃、成熟的隐喻结果。作品不吝笔墨地写了许多触目惊心但又是无足轻重的生命的消亡:王寡妇儿子、染缸房里伙计、豆腐房里孩子、小团圆媳妇、王大姑娘 他们生前如同蝼蚁, 无人重视, 表明那个社会对生命和人的价值漠视到了什么地步。然而对鬼神就不同了,“ 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 , 扎彩铺生意的兴隆, 送葬祭奠的热烈, 为鬼跳神唱戏的火, 与对活人的态度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和鲜明的对比。从呼兰城的群体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来看, 这是一个荒诞的以神鬼为中心,

14、见鬼不见人的社会生态环境, 呼兰河人呈现出的生命状态的集体无意识显示出他们完全处于“ 非本真地存在” 的沉沦状态之中。在这里, 人们被吞噬了主体性, 沦为环境的囚徒, 分裂为物的碎片, 在一种灵魂沉睡的迷顿状态中忙生忙死。这似乎造出了一种喧嚣, 然而喧嚣中却裸露出这是一片荒原的事实。二生命个体的寂寞 呼兰河传是为城作传, 城与人的命运都在作者的充满悲悯和痛惜的观照中。作者除了第一、二章摹写呼兰城的民情风俗面貌之外, 在后三章中则更多地集中在对故乡农民个体生存方式的深切关注上。在这里, 个体的生命价值是一片可怕的空缺和荒芜, 他们既不被自己重视, 也同时受到他人的漠视和轻贱, 从生到死都未有清醒

15、的生命意识。即使有极个别的人想要做出些微“ 无意识地违背了几年传下来地习惯而思索而生活” 的姿态和努力, 也必将被一种顽固的惯性机制所操控的“ 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 挤压、封杀。作者细笔勾勒了几位她童年记忆中的人物, 在封建宗法制社会里, 他们是没有经济实力、没有社会地位甚至也没有话语权力的城市贫民, 对他们来说, 生存权从来不是能自主掌控的, 更别说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实现1 、家族之外的零余者 有二伯身处被奴役被蹂躏的地位, 十分可怜, 但他毫无觉悟, 自欺欺人, 健忘自傲, 是个活脱脱的东北阿Q 。同是天涯沦落人, 他对小团圆媳妇竟然没有一点同情, 埋葬了小团圆媳妇之后, 他连连夸赞“酒

16、菜真不错” ,“ 鸡蛋汤打得也热乎” , 欢天喜地如同过年一般, 本来是个扛活的却偏偏喜欢别人叫他“ 有二爷” 、“ 有二东家” 、“ 有二掌柜的” 。这个“ 二东家”不敢反抗真正的东家, 只能对着绊脚的砖头发牢骚。他的自我贬损、自我宣泄, 都是精神重压下性格异化的表现, 充满了喜剧意味, 可怜可叹。但这个人物在萧红笔下通过众多细节的展示, 又是非常生动而富于人性的。他是卑微、寂寞的, 他“ 很喜欢和天空的雀子说话, 他很喜欢和大黄狗谈天 你二伯活着是个不相干 ” 。再如, 有二伯偷澡盆时“顶着个大澡盆咣郎咣郎东倒一倒,西斜一斜, 两边歪着走出后园” 的情景, 特别是有二伯和“ 我” 在阁楼上偷东西时的巧遇:他的肚子前压着铜酒壶, 我的肚子前抱着一罐黑枣。他偷, 我也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