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_2015年我国地质大学(武汉)普通地质学考研真题版

上传人:xmg****18 文档编号:108369898 上传时间:2019-10-23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9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2_2015年我国地质大学(武汉)普通地质学考研真题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2002_2015年我国地质大学(武汉)普通地质学考研真题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2002_2015年我国地质大学(武汉)普通地质学考研真题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2002_2015年我国地质大学(武汉)普通地质学考研真题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2002_2015年我国地质大学(武汉)普通地质学考研真题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02_2015年我国地质大学(武汉)普通地质学考研真题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02_2015年我国地质大学(武汉)普通地质学考研真题版(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14年普通地质学考研真题 一、名词解释(4*10) 1、康拉德面 2、古风化壳 3、岩溶作用 4、水圈 5、波切台 6、元素丰度 7、滑坡8、岩浆 9、下蚀作用 10、岩床二、简答题(8*5) 1、画图并简述石钟乳、石笋和石柱的区别及形成过程 2、画图并简述正断层、逆断层和平移断层的特点 3、画图并简述河流侧蚀作用的过程 4、试述冲积物、风积物和冰碛物的特点 5、岩浆岩的造岩矿物有哪些?按抗风化能力从小到大排列。三、论述题(20*2) 1、河流下蚀作用对分水岭的影响以及分水岭的变化趋势。简述河流下蚀作用下的河流袭夺过程。 2、试从板块角度分析下列地质事件的

2、成因,板块边界分为哪些类型,这些地质事件发生在什么类型的边界上。(1)旧金山大地震 (2)智利大地震 (3)土耳其地震 (4)印度洋海啸地震 (5)冰岛火山爆发 (6)东非大裂谷地震四、识图题(15*2) 1、(图略)侵入岩体的接触关系,判断类型,并简述地质现象的意义。 2、(图略)基岩海岸海蚀地貌判断。如果海平面基本保持不变,海蚀作用强烈,阐释该地区的变化情况。参考教材,绿皮简明普通地质学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15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普通地质学考研真题一、举例解释名词(有13个) 层理 三角洲 造岩矿物 将今论古 风化壳 冰期二、判断题并改正;(3分*10个;) 1,2008年地震为前源地

3、震,而大多数地震为深源地震 2,爬行动物在三叠纪首次出现; 3,鼓丘为冰川的磨蚀作用形成的,而羊背石为冰川的沉积作用形成的; 4,风沙流中蠕移物占70%以上;三、简答6个 1,绘图并文字说明河流的测蚀作用的原因,过程及其结果 2,绘图并文字说明平行不整合和角度不整合形成过程 3,绘图并文字说明喷出岩和侵入岩产出类型 4,基岩海岸的侵蚀过程 5,干旱湖泊的演化阶段三、简答6个 1,绘图并文字说明河流的测蚀作用的原因,过程及其结果 2,绘图并文字说明平行不整合和角度不整合形成过程 3,绘图并文字说明喷出岩和侵入岩产出类型 4,基岩海岸的侵蚀过程 5,干旱湖泊的演化阶段8 、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中国地

4、质大学(武汉)普通地质学历年考研真题解析历史比较法(“将今论古”):发生在地质历史时期的地质作用及其结果,与现代正在进行的地质作用及其产物有相似之处。从研究现代地质作用的过程和产物中总结得出的规律,可用来分析保留在地层及岩石中的各种地质现象,从而推断古代地质作用的过程和古地理环境。地温梯度:指深度每增加100米时所升高的温度,以表示。软流圈:地下深度为60-250km范围内的地震波速低速层,是一个具软塑性和流动性的层次。克拉克值:元素在地壳中平均重量百分比称为克拉克值。矿物:由地质作用所形成的天然单质或化合物。解理:矿物晶体受力后沿一定方向的平面破裂的性能称为解理。断口:矿物受力后形成凹凸不平

5、的破裂面称为断口。相对地质年代:表示地质事件和各种地质体发生或形成的先后顺序或新老关系,称为相对地质年代。地层层序律:地层形成时的原始产状一般是水平或近水平的,并且,总是老的地层先形成,位于下部,新的地层后形成,覆于上部。即原始产状的地层具有下老上新的层序规律,称为地层层序律或称叠置原理。化石:埋藏在地质历史时期沉积物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和遗迹称为化石。生物演化律:不同时期的地层中含有不同类型的化石,相同时期的地层含有相同的化石及化石组合。风化作用:在地表或近地表的环境中,由于温度变化、大气、水和水溶液及生物作用等因素的影响,使岩石在原地遭受破坏的过程。差异风化:在相同的自然条件下,由于岩性(矿

6、物组成)的不同导致风化速度不同,使岩石表面出现凹凸不平的现象称为差异风化。球形风化:在裂隙发育的岩浆岩和厚层砂岩地区,由于风化作用的影响,岩石表面趋于圆化(球状)的现象。风化壳:指在陆地表面由残积物和土壤构成的一层不连续的、厚薄不均的薄壳。残积物:陆地表面的岩石经过长期风化作用以后,各种矿物发生不同程度的分解,可迁移的成分从原矿物中迁移出来随流水带走,剩下的物质残留在原地称为残积物。片流:沿斜坡无固定水道的面状流水。洪流:由片流汇集到沟谷中形成的有固定水道的水流。坡积物:片流将洗刷破坏的物质从山坡上部搬运到山坡下部较平缓地带堆积形成坡积物。地下水:埋藏在地表以下岩石和松散堆积物中的水体,井和泉

7、是它的人工和天然露头。河流的袭夺:向源侵蚀作用较强的水系把分水岭另一侧侵蚀作用较弱的水系上游或其支流袭夺过来,叫河流的袭夺。侵蚀基准面:河流下切(下蚀)达一定深度后,接近某一水面时,下蚀作用即停止,这种水平面称为河流侵蚀基准面。侧蚀作用:河水以自身的动力及携带的碎屑物对河床两侧或谷坡进行破坏的作用。牛轭湖:河流截弯取直后,被遗弃的弯曲河道称为牛轭湖。冲积物的二元结构:河流冲积物在垂直剖面上的结构。洪水期限河流断面扩大,引起河漫滩洪水流速减小,洪水挟带的细粒泥砂,覆盖在河床冲积物上,形成下部为粗砂和砾石组成的河床冲积物,上部为细砂或粘土组成的河漫滩冲积物,构成下粗上细的沉积结构,叫“二元结构”。

8、三角洲:河流注入海洋或湖泊时,水流向外扩散,动能显著减弱,并将所带的泥沙堆积下来,形成一片向海或向湖伸出的平地,外形常呈状,所以称为三角洲。深切河曲:自由河曲是在宽阔平坦的谷底上自由发展的,一旦发生去均夷化作用,河流即可重新下蚀。如下蚀速度适当,原有河弯不受破坏而继承下来,致使河曲深深刻入基岩之中,这种河曲称为深切河曲。 准平原:河流发展到老年期,起伏的地势被进一步削低、填平,河流的沉积作用突出,在广大地区内只存在零星分布,高度不大的剥蚀残丘,整个地区变得比较平坦,由较薄的松散沉积物覆盖,这种近似平原的地形称为准平原。岩溶作用:地下水通过对岩石、矿物的溶解产生的破坏作用。岩溶:以地下水为主(可

9、有部分地表水的作用),对可溶性岩石进行以化学溶解为主,机械冲刷为辅的地质作用以及由这些作用所产生的一种特殊地貌现象,统称为岩溶(Karst)。石笋:滴至洞底后沉淀且向上增长的竹笋状CaCO3沉淀物。峰林:成群的锥形石灰岩山峰,峰体上部挺立高大,基部仅稍许相连,称为峰林。冰蚀谷:由山谷冰川刨蚀、改造而形成的宽阔,平直、横剖面呈“U”形的谷地。浪基面:水深为波长的1/2的深度是波浪作用所能达到的下限,该深度称为浪基面。潮汐:由于月球和太阳引潮力的作用,使海平面发生周期性升降的现象称为潮汐。洋流(海流):海水在持久的定向风等因素影响下,作大规模的定向流动称为洋流或海流。浊流:海洋或湖泊中载有大量悬浮

10、物质的高密度水下重力流。海蚀凹槽:海水及其所携带的沙石反复冲击和磨蚀基岩海岸,使基岩海岸下部的岩石遭受破碎并被掏空,形成平行海岸方向延伸的凹槽。波切台:在波浪及潮流持续的冲击下,海蚀岸向陆地方向节节后退,在潮上带内形成一个微微上凸并向海洋方向倾斜的基岩平台,称为波切台(或海蚀台)。潮坪:一种沙质或泥质的几乎是水平的海岸沼泽化平坦地,这种平坦地随着潮水的升降而交替地被淹没或露出。亦称潮间带。锰结核:一种黑褐色、外表呈球形或椭圆形,内部具同心圈层结构的锰、铁氧化物团块。风棱石:由风沙流长期磨蚀形成的由几个磨光面组成棱角明显的砾石。胶结作用:指从孔隙溶液中沉淀出的矿物质,将松散的沉积物颗粒胶结在一起

11、,转变成固结的沉积岩过程。层理:在岩石形成过程中产生的,由物质成分、颗粒大小、颜色、结构构造等的差异而表现出的岩石成层构造。平行不整合: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地层相互平行(产状一致),但地层时代不连续,缺失了某些地层。它反映地壳曾发生过显著的升降运动。角度不整合: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地层不平行(产状不同),地层时代也不连续,期间有地层缺失。这现象反映曾发生过显著的水平运动和升降运动。节理:岩石破裂后沿破裂面两侧的岩块无明显位移的断裂阶梯状断层:由许多大致平行的正断层沿着同一个方向呈阶梯状下滑而形成的断层组合。叠瓦式逆冲断层:指一套倾向一致产状相近并向一个方向逆冲的若干条逆冲断层组成的叠瓦式构造。岩浆:一

12、种形成于地下深处的炽热而粘稠的、富含挥发分的硅酸盐熔融体。岩床:厚度较均匀的与围岩层理面或顶底板近于平行的层状侵入体。底辟作用:指岩浆上侵刺穿上覆围岩而形成“上浮”岩体的一种侵入方式。岩墙扩展作用:指岩浆沿断裂从深处向浅处运移,占据并拓宽断裂空间而侵入定位的一种被动侵位方式。变质作用:岩石圈内一定环境中的岩石,在温度、压力和化学活动性流体等因素影响下,基本保持固体状态,发生结构、构造及物质成分的变化,从而转变成新岩石的过程。重结晶作用:岩石在固态下,由于温度、压力的影响,矿物重新结晶成粗大颗粒的作用。交代作用:指在变质过程中,化学活动性流体与周围岩石之间发生物质交换的作用。接触热变质作用:指岩

13、浆侵入围岩后,因岩浆高温的影响使围岩发生重结晶及重组合的变质作用,称为接触热变质作用。接触交代变质作用:由于岩浆侵入带来的挥发性流体对接触带两侧岩石产生交代反应导致的一种变质作用。海底扩张学说:地幔对流物质从洋中脊或大陆裂谷上涌,向两侧溢流并推开旧有的洋底物质形成新的洋底。大陆地壳与大洋底是粘合在一起的,并随着地壳与大洋底的扩张一起运动。当洋底运动行到海沟处时,便向下俯冲插入地幔重新被熔融,形成一个巨大的循环运动。造山带:是由地质作用形成的一组紧密排列的山脉构成的线形或弧形山系。地震震级:表示地震能量大小的等级。有19级。地震烈度:是指地震对地面影响和破坏的程度。海啸:海啸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

14、、灾难性的海浪,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下50千米以内、里氏震级6.5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滑坡:斜坡上的土体或基岩,在重力作用下及地下水活动的影响下,沿一个或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称为滑坡。泥石流:一种含大量泥、砂、石块等固体物质,突然爆发,历时短暂,来势凶猛,具有强大破坏力的特殊洪流。1.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及其依据(试述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及其主要特征)根据地震波波速的研究,以“莫霍面”与“古登堡面”为主要界面,将地球内部分为三个圈层,三个圈中又细分为七层,即地球内部有“七层三圈两个界面”。地壳(圈)硅铝层(花岗岩质岩)硅镁层(玄武岩质岩)莫霍面岩石圈(地壳+上地幔B层)地幔(圈)上地幔(B、C层)下

15、地幔(D层)古登堡面地核(圈)外核(E层)过渡层(F层)内核(G层)地质学依据:密度测量,地球5.516g/cm3,地表岩石2.72.8g/cm3。地质物理学依据:地震波按传播方式分为体波和面波。体波又可分为纵波和横波。地震波速的变化就意味着介质的密度和弹性性质发生了变化。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总体上是随深度而变化的,相同的深度,就有相同的地震波波速。据实测,地内有两个明显的波速不连续面(界面)。第一个界面位于560km深处,大陆部分平均33km,大洋地区较浅,平均为1112km。这个界面叫“莫霍面”。第二个界面位于2885km(近似2900km)深处,称为“古登堡面”。 宇宙学依据:陨石研究。石陨石(95.6);石铁陨石(1.2);铁陨石(3.2)对地球内部物质状况和结构、构造特征的认识,只能依靠各种间接的线索,例如地震波的传播热的传导、地磁和重力情况,以及对陨石等天体的推测。尤以地震波的传播是主要的线索。2.试述岩石地层单位与年代地层单位的关系(试述岩石地层单位)岩石地层单位主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