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 学报?社 会科学版?一九九六年 第二 期 · 学术流派介绍 · 王水照教授与宋代文学研究 朱刚 ?? ! 年国庆前夕 , 北京大学中文系 · ? ?级学生集体编写的《中国文学 史》出版 , 二 十四岁的 王水照先生 ?王先生?? ?? 年 ? 月生于浙江余姚?时为宋元编纂小组 负责人 ? 从那 时起到现在 , 王 先生从事宋代文 学研 究 , 已将近四十年 ? 其间世事 变迁 , 生涯多故 , 于治学亦经一波三折 , 而王先生以读书 著述为乐 , 勤 学深思 , 以不懈的努力开拓着 自己的学术道路 在整个中国文学史格局中 , 先秦和盛唐一直是热 点 ,“ 五四 ”以 来 , 明 清的几部 小说也 成为关注 的中心 , 而 两宋时期所成熟起 来的理学 、 史学 、 文艺及其批评等 , 因为它 的成熟 , 便被作为 “反封建”的主要对象 尽管 在另一种观察体系中 , 夭水一朝 却是 中国文化发展的极至? , 但在 “五 四 ”以后的中 国学 术界 , 宋代文学研究却确实成为最落后 的环 节之一 四十年来 , 王先生在这一学 术领域辛 勤耕耘 , 发表了大量论文和专著 , 以精深的造诣和独特的风格 , 赢得了学术界的广泛赞誉 , 被钱钟书先生许 为 “ 一家之学峋 。
稍有古代文史修养的人 , 都会感受到这一评价的份 量 ? 一 、 传承与发展 王先生曾对研究生慨叹 ? “我们这一代 人 , 现在多已晋升教授 、博导, 事业的追求似乎已达到了顶点 但 若对照我 们曾经师事的前辈 , 如钱钟书先生 , 就 自觉没能完成学术的传承 , 更逗论发展 要不炳 烛努力 , 就 会有愧于下一代 这段话给 予我 们印象极深 , 在研究生中一届届流传 ? 这既揭示了严酷的社会政治给一代 学人造成的困境 , 体现了王先生的谦逊品格 , 也 传达出 了他内心的追求 中华民族具有如此丰厚灿烂的学 术传统 , 使得历代知识分子除了 “为生 民立极 , 为夭地立心 ”之 外 , 其肩上又负有一项 “为前圣继绝学峋 的使 命 这一使命要求 他们 “ 造次必 于斯 , 颠沛必于斯吻 , 稍获安定 , 则更要穷年以求 , 以至 “平生生死文字间”,? 才能于完 成传承的基础上 , 又有所发展 学术史在发展的进程中 , 一代一代的时尚冲激和洗涤下来 , 形成一系列问题 或难点 , 为学界共同关注 , 其解 决往往就是推进学术发展 的关键 王先生经常不 畏艰难 , 尽可能地就这一类具有较大学术 价值的课 题 , 提出和阐明 自己的见解 。
因此他的文章发表后常能引起较大反响 , 展开争论 , 形成探讨的 “热点”? 他所 用的某些 概念 、词汇也 常随之而流行 ? 也因此 , 这些文章时常得到奖励机构 的青睐 ??? 年王先 生收集关于 苏轼的论文编成《苏轼论稿》时 , 引起争论和获奖的论文多 , 成为此书的两大特征 王先生治学的这一特色 , 使他得以独立而 新颖的见解 走入学术史 , 这当然要究源到他对学术传 承和发展的自觉意识 具体来说 , 其 成就主要在以下三个领域 一是宋词研究 ? 王先生于 ?? 年从北大毕业后 , 进入 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即以后的 中国社会 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 该年 ? ? 月 , 发表他的第一篇论文《也谈姜夔的?扬州慢? 》 ? , 次年初发表《谈谈宋词和 柳水词的批判地继承问题》 , 都是自觉参与学术界 的争论 , 从理论的高 度澄清某些将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 运用于宋词研究之实践时产生的问题 , 意在纠正某种过于脱离学术传统从而也不符合实际的偏 颇 , 要求历 史地看问题 , 并保证批评活动立足 于公正之心 , 这种公正心驱使着他不断地追求批评风格的坚定 、 明朗 、 平 和与笃实 。
此后 , 王先生把研究重心 放在苏 辛词派及 “苏 门 ”词 人如秦观上面 , 通过苏 、 秦词的比勘 , 揭示出 宋代诗词的分合 趋势 , 从而清理出关于宋词之 “豪放” 、 “婉 约 ”两分法的源流 和本质 就这一词学史上的重 大问题 , 王先生通过对 史料与作品的全面考虑 , 提出两分法的本质是词体的正变问题 , 而非仅就风 格而言 后 来他又指导研究生对这一 基本范 畴作进一步研讨 , 从 “正 变”、“词派” 、 “风格”三个 方面辨析其内涵 , 使论 一 ?? 一 述更为清晰和全面 这一说法现已得到诸多词学专家的赞同 , 成为 王先生对词学 史的一大贡献 就王先生 的总体设想来说 , 是通过苏轼豪放词阐明词 、 乐的分合 , 通过苏 、 秦词对比阐明词与诗的分合 , 通过 “豪放”、 “婉约”范畴的探究 阐明词体之 正变 , 在此基 础上 , 总结出宋词 的 “ 雅化 ”走 向 , 成为宋词发展历史的宏观表 述 依于此宏 观表述 , 他对苏轼的 “ 以诗为词 ”加 以积极 的肯定 , 赞为一种文体的解放 , 与词人自由抒写之精 神的发扬 , 使创作的主体性在文学中凸现出来 。
二是宋代散文 其研究始 自 ??? ? 年底到 ?? ? 年初所发表的《宋代散文的风格》和《宋代散文的技巧和 样式的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 ? 这两篇文章几 乎看不出任何作于 “大批判”年代的痕迹 , 保持在相当纯粹的学 术范畴内 一方面 , 把 “平易 自然 、 流畅婉转 ”确认 为宋代散文“稳 定而成熟 ”的风格 , 在先生以后的著述中 , 以 “ 群体风格 ”一词加以概 括? 另一方面 , 注意散文各种体裁 的特 点和用笔技巧 , 在此时也初露端倪 ? ? ? 年 以来 , 先生关于宋代散文的研究主要集 中在北宋六大家 , 即欧阳修 、 王安石 、 曾巩和 “三苏” 这当然与唐宋 古文运动及传 统的 “八大家”之说相合 , 但其 中的曾巩 , 自 “五四”以 来一直被冷落 , 王先生的《曾巩散文 的评 价问题》却详细讨论了曾巩 在各种文体上的创 作成就 , 涉及到 曾巩思想的 各个方面 , 并分析了 “敛气”、“ 蓄 势 ”、“ 文眼 ”、“给联”等写作技巧 , 被 誉为 “ 目前研究 曾文 的一篇力作 ”?? 除 了这样个别作家的论述以外 , 他 尤为关注的是那 种带有群体性的风格特征 , 而 同前者又密切结合 , 相互生发 , 如 ???? 年发 表的《欧阳修学 古文于尹沫辨》 , 于有理 有据地澄清一桩历史公案后 , 又借此以说明宋代散文群体风格之形成 的重要问题 ? 在 我国古代各种 文体类型 中 , 对于诗 、 词 、 曲 、 小说等的批评都已基本形成一套较稳定的术语 , 而诗话 、 词 话 、 戏曲 、 小说理论批评资料也已基 本得到 清理 , 相 对来说 ,“ 文尸的批评概念 却都难以界定 , 甚至连中国散 文史所要研究的对象之范 围 , 也不易确定 , 更谈不上一套行之有 效的批评模式了 。
王先生认为 , 在今天有必 要从美学角度对古代散文进行界划 , 而要做到这一点 , 首先得对古代的诸种批评范畴如 “气”、“ 势 ”、“ 法 ”之 类加以准确 、 稳妥的现代阐述 , 故所谓 “笔 法 ”并 不仅仅 是形式 上 、 文字上的技 巧问题 , 而是 直接与 散文的美 学内涵柑关 于是 , 全 面地辑录和清理古代的 “ 文话 分便势在必行? 因此 , 王先生多年以来一直不知疲 倦 、 不 惧琐细地进行着这项艰巨的工作 鉴于 “ 唐宋古文 ”在古代散文 史上的崇 高地位, 他更以之为终生投注 的研 究领域 最近 , 由王先生编辑的《唐宋散文精选》 , 获得了第三届全国古籍优秀 图书奖二等奖 ? 但先生屡次自 谓对南宋散文犹未得清晰的掌握 , 那将成为他以后的研究重点 三是苏轼研究 这也是王先生最引人注目的一个领域 ? 在这方面 , 他最 早的文 字便是 北大? ?级所编 《中国文学史》的“苏轼”一章 作为 “ 大跃进 ”在“学术 思想 战线”上的产物, 这部文 学史在当时颇具轰动效 应 , 被描述为这一 “战线” 上的 “新 兵”打了 一个 令人欢欣鼓舞的大胜仗 ,“ 把红旗 插上了中国文学 史的 阵 地 ”。
但以 “苏轼”这一章为例来看, 我们依然能够发现其中存在的深刻的矛盾 一般地说 ,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 文化 时 , 对于古典文学 遗产 , “历 史虚无主义 ”和“ 复古主义 ” 是同时被反 对的 ,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是 正确 的态度 而去 、 取的标 准 , 则是 “对 待 人 民的态度如何 , 在历史上有无进 步意义 , ”? , 亦即 当时高扬的 “人 民性 ”标 准 如果说 , 用 马克思主 义观 点来研究批评古典文学 , 实 际上是要 以一种全新的观照透视如此丰厚的文 学遗产 , 整理出全新的构 架 , 存在着巨大困难的话 , 那末 , 建立在 “人 民性 ”标准上的去、 取方针 , 在 作家作品的梳理 上 , 便更具实践指导意 义 即使如此 , 这种梳理工作依然举步 维艰 ? 王瑶先生曾描述这种艰难的 处境 ? 说 “这 几年来 介绍的古典作家作品 ” 可以分 作两个阶段 ? 第一阶段 是白居易 、杜甫、《 水浒》 , 其 “ 人民性 ”可 以字面寻 索 ? 第二阶段是李白 、 陶渊 明 、 《红楼梦》 , 情形便比较复杂 , 比如寄情山水与歌颂爱情的作品 , 必须从 “不与 统治者合作”与“ 反对封建婚姻 ”的 角度出发, 才能 曲折地达 到 “ 人 民性 ”。
至于 他预期 的第三个 阶段 , 即李煌 、 苏轼 、 《三国演义》 , 则大家还 “ 不敢去碰气 ?连苏轼这样一 个在全人类精神文化 史上也难得一睹的全才 , 也不能加以热情的肯定 , 如此苛刻地对待传统 , 恐怕 是古今 中外少有的 “取其精华, 去 其糟粕 ”的原 则 , 在实践中表 现为在基本否定的前提下拣出精 华的操作方式 ? 但这一方式显然与文学史编纂工作本身的要求不相适应 , 它所要求 的是基本肯定的前提 下剔 除糟粕 的方式 干是在《中国文学史》中 ,“左” 的观 点只能在概论性 、 评价性文字中得到比较彻底的体现 , 而整部 文 学史所要具体阐述 的内容 , 所挑选介绍的作家作品 , 所构画的发展线 索等等 , 除了名目上的某些差异 , 实质 依然基本遵循着传统 王水照先生执笔的 “ 苏轼 ”一章 , 便以几乎无用置疑的 口吻推祟他为宋代文学最高成 一 ?? 一 就的代表 于是 , ? ? ? 年 ? 月中国作协和文学所开会讨论这部文学史 时 , 何其芳所长就提出了 “ 中间作品 ” 问题 , 肯定 了处在 “ 同情人民 ”与“反 对人民 ”之 间的大量“中间作品”?。
文学史 真正 丰富的内容对狭隘 的批 评标准的必然突破 , 以这样带有时代性的话语被表述了出来 , 它告诉我 们 ? 学术史毕竟要走上传承 、 发展的 道路 , 而不是 “破孚 当头 , 立 在其 中 , 《中国文 学史》在? ? ?年重版时 , 内容 增加 了一倍 , 许多章节 , 包括 “苏轼”一章 , 都得到 不同程度的充 实和修正 王先生进入文 学所后 , 又参与另一部《中国文学史》的编写 , 依然执笔写了 “苏轼”一章, 而上述的 矛盾也依然存在 矛 盾 当然必 须解决 , 可悲 的是 , 继之而来的 “文化大 革命 ”采取 了极 “左”的解决方式, 在 “儒法斗争”的线索贯 穿下, 苏轼终于 成为保守派 、 投降派和两面派 于是 , ???? 年的 “ 拨乱反正 ”期待于 王先 生的便是《苏轼的政治 态度和政治诗》这样一篇澄清迷雾的文章 , 使他 成为 “文革”以 后为苏轼 “ 正名 ”的第 一人 ? 六年以后 , 他又以著名的《苏轼选集》的编注者而享誉学界 , 此书 被称为古代作家选本 中少见的杰 构 , 获得了钱钟书先生的高度赞扬 , 谓之 “ 卓然优入著 作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