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建史习题集(答案)汇编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8354537 上传时间:2019-10-23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14.0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建史习题集(答案)汇编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中建史习题集(答案)汇编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中建史习题集(答案)汇编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中建史习题集(答案)汇编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中建史习题集(答案)汇编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建史习题集(答案)汇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建史习题集(答案)汇编(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 释义1【抬梁式木构架】:春秋时完成,沿进深方向布置石础,础上立柱,柱上架梁,梁上立瓜柱,架短梁,最上是脊瓜柱,构成一屋架;在屋架之间用横向的枋联系柱顶,梁头与瓜柱顶做横向的檩,檩上承受椽子和屋面,使屋架完全连成一个整体。2【穿斗式木构架】沿进深方向布柱,柱比较密,而柱径略小,不用梁,用“穿”贯于柱间,上可立短柱,柱顶直接承檩;汉时已成熟,南方各省多用;也有在中部屋架改为抬梁式,以扩大空间。3【“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建筑师营建(规划)都城时,(选址时)城市平面边长九里,城门大小三个门(设立两个侧门)。城内街道划分成九纵九横。(纵向)街道宽

2、度为能同时行驶九辆马车。宫殿的左边(东)是祖庙,右边(西)是社禝。宫殿前面是群臣朝拜的地方,后面是市场。4【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5【三朝五门】东汉郑玄礼记玉藻曰“天子诸侯皆三朝”。又注礼记明堂位曰“天子五门,皋、库、雉、应、路”。这就是“三朝五门”的由来。三朝的称谓随时

3、代而变,古称“外朝、治朝、燕朝”,唐称“大朝、常参、入阁”,宋称“大朝、常参、六参及朔望参”,即大规模礼仪性朝会、日常议政朝会、定期朝会三种。但是一些疏于朝政的皇帝,往往不定期举行朝会,也就无所谓“三朝”之制了。6【方城明楼】明清帝陵坟丘前的城楼式建筑,下为方形城台,上为明楼,楼中立庙谥碑。此式始于安徽凤阳明皇陵。皇陵有内外三重陵墙,中间一道陵墙四门如城楼,分别称南、北、东、西明楼,及至南京明孝陵,仅有一座明楼。以后明清各帝陵均大致沿袭孝陵方城明楼形制。7【间架、副阶周匝】(1)间架:中国古代建筑把相邻两榀屋架之间的空间称为“间”,房屋的进深则以“架”数或“椽”数来表述。这里的架数指的是檩(又

4、称“桁”)数。宋营造法式则以椽数计进深,如“四架椽屋”及五檩之屋。这种用“几间几架”来表示建筑规模的方式一直沿用到明清。(2)副阶周匝:塔身、殿身周围包绕一圈外廊,称为副阶周匝。8【斗栱】为我国古典木构建筑的特有构件,斗是斗形的木垫块,栱是弓形的短木;栱架在斗上,向外挑出,挑头(栱端)上架升、同一方向或垂直方向的栱,或由上向下斜出的昂。用于柱顶、额枋、屋檐和构架间,将屋面的荷载经斗栱传递到柱上。依其具体位置分别称作:柱头铺作(位于平柱的柱头上)、转角铺作(位于转角柱头上)、补间铺作(位于两柱间的枋上)。9【华栱、昂、抄、栿、枋】华栱:在斗栱上向内、外挑出的栱,称“华栱”。昂:斗栱中斜向设置(与

5、屋面平行)的杆件为“昂”。抄:华栱出挑称“抄”;有“单抄”、“双抄”的说法。栿:较大的横梁称“栿”;一般,屋架上与屋脊成正交的称栿,在地下的两个方向的都有称栿的,装板墙的上下边框也称栿。枋:截面一般比袱小,作为联系构件,不考虑其受力情况;并随受力构件而设,中间以垫板相隔。10【露明造、草架、彻上露明造、草栿、明栿】在室内能够见到的部分屋顶的构件称“露明造”,被天花板遮挡住的屋架称“草架”;若没有天花板,屋架完全暴露的,叫“彻上露明造”。草栿是指未经加工的梁,一般不宜作露明处理。明栿与草栿相对而言,指天花以下的梁,宋代明栿常加工成月梁式,以增加美感。11【梭柱、阑额、普拍枋、绰幕枋、驼峰】(1)

6、梭柱:在柱上端1/3处收杀。使柱顶与斗底相合,柱肩梭成园弧形。(2)阑额:于柱上端联络并承重的构件,常于其下用由额,两额间有由额垫板;(3)断面高宽比为2:1;于角柱处不出头。用于柱脚称地袱。普拍枋:位于柱头、阑额之上承托斗栱的构件,断面为3:2。(4)绰幕枋:位于柱枋角接处之下的短木,有缩小梁枋净跨的作用,即雀替。(5)驼峰:形如骆驼的背,用于露明屋架中,配合斗栱承托梁袱之用。12【月梁、卷杀】(1)月梁:天花下面的明栿,为取得柔美的效果,将梁的两端加工成下弯的曲线。汉代称为虹梁,宋称月梁。明代以后南方建筑中尚保留此法,而北方建筑已不用。(2)卷杀:宋代拱、梁、柱等构件端部加工成弧形(其轮廓

7、由折线组成),形成柔美而有弹性的外观,这种做法称为“卷杀”。“卷”有圆弧之意,“杀”有砍削之意。13【升起】柱的升起多见于宋及宋以前的建筑檐口。明间二柱不升,其余则每出一间,升高2寸。象这样其余檐柱依势逐柱升高。因而宋代建筑的屋檐仅当心间为直线段,其余间均为上升曲线。屋脊也因此而用生头木将脊榑(檩)的两端垫高,形成曲线,使之与檐口相呼应。14【侧脚】为加强屋架整体的相心和稳定,内、外柱都稍向中心倾斜;角柱轴线偏8,平柱轴线偏1。其目的是借助于屋顶重量产生水平推力,增加木构架的内聚力,以防散架或倾侧。由于此法施工麻烦,所以明代以后逐渐不用,代之以增加穿枋和改进榫卯等办法来保持木构架的稳定性。15

8、【须弥座、叠涩】(1)须弥座:一种侧面上下凸出,中间凹入的台基,由佛座演变而来;最早见于北魏石窟,造型简单;隋唐使用渐多,成为宫殿、寺观等高级建筑专用的基座,造型逐渐复杂华丽;宋营造法式规定了详细做法,上下逐层外凸部分称叠涩,中间凹入部分称束腰,其间隔以莲瓣;明清成为定式,唯栏杆较宋式的小。宋式勾栏台阶两旁望柱置垂带上,栏板呈斜下到底。清式勾栏台阶两旁望柱置垂带上,栏板呈斜形下有抱鼓石。(2)叠涩:指以砖石层层向外出跳之法,用于砖石建筑(如砖石塔等)的出檐,或须弥座束腰上、下枋的出跳。16【叉手、托脚】(1)叉手:脊桁(檩)两侧的斜杆,用以固持脊檩,其形状犹如侍者叉手而立,故名。多见于唐、宋、

9、元、明的建筑上。(2)托脚:宋代建筑上各榑(檩)均用斜杆固持。其中支撑脊檩的称叉手,其余的称托脚。17【斗子蜀柱、人字拱】斗子蜀柱是指在短柱上加一斗,唐宋时常作为一种简洁的支撑体用于木、石栏板上或木构架的补间铺作位置上。唐时还常用人字形撑木,上加一斗作补间,今人称之为人字拱。18【阙、乌头门】(1)阙:宫殿、陵墓、官衙大门前两侧各立一座建筑,形如门楼而中缺门扇,故称阙(缺)。天子用三出阙(即每侧由三层阙体组成),诸侯大臣用二出阙。(2)乌头门:指两门柱上架一横木,设双开门,门扇上安直棂,可透视门内外。柱顶套瓦筒,墨梁,故称乌头门。横木上常安日月板。此门多用于官邸、陵墓之前。19【九踩斗拱、橑檐

10、枋】(1)九踩斗拱:清式建筑斗拱按出跳数称呼,里外各出一跳称为三踩斗拱,出两跳称为五踩斗拱,出三跳称为七踩斗拱,出四跳称为九踩斗拱。牌坊斗拱可多至十一踩。(2)橑檐枋:宋代斗拱外端用以承托屋檐之枋料,此枋荷载大,故断面高度为其他枋之一倍。如用圆料则称撩风榑,其下以小枋料或替木托之,此法多见于北方之唐、辽建筑。20【槽、缝】(1)槽:宋代殿阁类建筑的术语,指殿身内由一系列柱子与斗拱划分空间的方式,也指该柱列与斗拱所在的轴线。营造法式载有殿阁分槽平面图4种:金厢斗底槽、分心斗底槽、单槽、双槽。(2)缝:凡中心线均称缝,如柱列的中心线称为柱缝,榑(檩子)断面的垂直方向中心线称为榑缝,转角铺作上的斜拱

11、斜昂称之为“斜出跳一缝”等。21【分心槽、金厢斗底槽】(1)分心槽:分心斗底槽的简称,宋代殿阁内部四种空间划分方式(也是柱网的排列方式)之一,即以一列中柱及柱上斗拱将殿身划分为前后相同的两个空间。一般多用于殿门,如独乐寺观音阁山门等。(2)金厢斗底槽:宋代殿阁内部四种空间划分方式之一。其特点是殿身内有一圈柱列与斗拱,将殿身空间划分为内外两层空间组成,外圈环包内圈。22【鸱尾】汉至宋宫殿屋脊两端之饰物。汉时方士称,天上有鱼尾星,以其形置于屋上可防火灾,遂有鱼尾形装饰。或称鸱是“蚩”之转讹,蚩是海兽,其尾能却火灾,故以之为屋脊饰。唐时鸱尾无首,宋时有首有吻,明清时鱼尾形仅在南方建筑中存在,官式建筑

12、则用兽吻。23【和玺彩画、.旋子彩画、.苏式彩画】(1)和玺彩画:用于主要宫殿,以龙为主要题材,有金龙和玺、龙凤和玺、龙草和玺、金琢墨和玺;箍头、藻头、枋心、额垫板都画龙;用色,明间挑檐桁为青箍头、青楞线、绿枋心;下面的大额枋与邻间的挑檐桁为绿箍头、绿楞线、青枋心;即同一间的上下构件和相邻各间的同种构件青绿互换。(2)旋子彩画:因在藻头上画旋子而得名;枋心上画龙、锦、西番莲,或只在素地上压黑线边,称“一字枋心”;由以旋子彩画退晕与贴金多少,分为六个等级:金琢墨石碾玉、烟琢墨石碾玉、金线大点金、墨线大点金、墨线小点金、雅伍墨。(3)苏式彩画:从江南的包袱彩画演变而来。布局与和玺彩画、旋子彩画的不

13、同之处是,在檩、垫板、额枋三构件上相当于枋心的位置,统一画一个大画心,称“包袱”,包袱内涂浅色地子,上画山水、人物、翎 毛、花卉;两端的箍头也三件连在一起画;包袱的外缘由多折曲线组成,画多层退晕。24【云南一颗印】云南一颗印与湖南的印子房相仿,与四和院大致相同,只是房屋转角处互相连接,形成一颗印章状;三间四耳,即正房三间,厢(耳)房东西各两间;也有三间六耳,明三暗五的作法;正房常作楼居,下有前廊,称游春;上下皆廊称宫楼;一颗印三面住房,正面围墙开门,也可作成倒八座(如北京四和院的倒座)。一条中轴线可以串联两个以上的一颗印,组成较大的宅院;亦可由两个以上的轴线组成更大的宅院,将耳房改成“两面口”

14、以互相联络;城市一颗印往往正、耳、倒均为楼房,且全有前廊,楼上也各廊相通,环行无阻,称“跑马楼”。院内植花木,宅对外不开窗,形成封闭空间。住宅外围为高墙,用夯土、土坯或砖外砌,称“金包银”;木雕精美,略用彩色勾勒,或黑漆勾金边,不满施彩绘。25【水戗发戗、.嫩戗发戗】(1)水戗发戗:屋面檐口平直,檐角不起翘,只将戗脊的下端做成向上的曲线翘头,形似而构造简化;(2)嫩戗发戗:仔角梁(嫩戗)以120130度的交角座于老角梁(老戗)上,两梁之间用菱角木、箴木、扁担木联结,起翘很大。26【檐柱、金柱、中柱、山柱、童柱】(1)檐柱:檐下最外一列都称檐柱;但在四角上的称角柱;(2)金柱:在檐柱以内、除纵向

15、中轴线上的都都称金柱;离檐柱近的叫外金柱;离檐柱远的叫里金柱;在重檐殿中支撑上檐的叫重檐金柱;(3)中柱:在建筑纵向中轴线上而不在山墙上的称中柱;(4)山柱:在建筑纵向中轴线上的山墙上的称山柱;(5)童柱:在横梁上的短柱子称童柱。二 简答题(归纳出要点,各要点可作适当的简短说明)1) 简要叙述我国古代城市模式发展的大致脉络?1 城市发展雏形期 指原始社会晚期和夏、商、周三代。此期城市各种要素的分布还处于散漫无序的状态,多带氏族聚落色彩。实例如郑州商城、偃师商城。2 里坊制确立期(春秋汉)(1)里坊制 里(坊):居住区;市:商业和手工业 每个里坊都环以高墙封闭,设里门与市门,按时启闭,实行宵禁。(2)城市形制的草创 战国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3 里坊制极盛期(三国唐) 三国时代的曹魏都城邺开创了严整的棋盘式里坊制,由于商业的发展,后期封闭性减弱。如唐长安4 开放式街市期 宋以后的城市模式取消了夜禁和里坊制而以开放式商业街取而代之。2) 简要分析唐长安的规划布局特点?1 最严整的里坊制 里坊以高厚的坊墙封闭,小坊约1里见方,大坊数倍于小坊,设2门或4门,朝启晚闭,实行宵禁。坊内有宽约15m的东西横街或十字街,再用宽约2m的十字小巷将全坊划分为16各小地块,由此通向各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