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史终极版汇编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8348576 上传时间:2019-10-23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史终极版汇编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文化史终极版汇编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文化史终极版汇编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文化史终极版汇编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文化史终极版汇编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化史终极版汇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史终极版汇编(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原始宗教的内容原始宗教: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由自然神到人格神的转化过程。自然崇拜 图腾崇拜、生殖崇拜、祖先崇拜,物灵崇拜上古时期中国人由哪三大部分组成?A.一是华夏集团(又称河洛集团),主要活动在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以北部的黄帝和南部的炎帝为首;B.二是东夷集团(又称海岱集团),主要活动在黄河下游及东部沿海地区,以蚩尤为首,另有少昊氏、高阳氏、有虞氏等;C.三是苗蛮集团(江汉集团),主要活动在南方长江、江水流域甚至更远的地区,以祝融为首2、礼乐宗法制度礼乐制度A,宗法制:基本内容是确定继统秩序和家族内部依血缘关系区分尊卑亲疏,规定各自不同的义务和权利。B,礼乐文明:礼起源于原始宗教信仰。礼

2、的产生,即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也是人类由愚昧走向文明的产物。C,周礼:周公“制礼作乐”。周代形成的礼仪制度,实际是一个囊括了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一切典章制度以及个人的伦理道德修养、行为准则规范的庞大概念。D,礼仪制度是为处理人与神、人与鬼、人与人三大关系而制定的,礼分别代表了神权、族权、君权。3、周礼奠定了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基础如果说,夏代是服从命定的“尊命文化”,殷代是崇尚鬼神的“尊神文化”,那么,周 代则是礼乐刑政目标合一的“尊礼文化”.4、士文化的崛起1士的来源:原先贵族的最低等级“士”;一批丧失了世卿世禄生活得贵族子弟;庶人中的佼佼者。2统治阶层的“重士”: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

3、战,争霸图强的政治环境,突出了人才问题的重要性。做为拥有专业知识的人才,士成为王侯公卿竞相招揽的对象,“蓄士”、“养士”蔚然成风。(如战国四君子)3士的品格:胸襟博大,以天下为己任;政治参与意识强烈;道德自律严格。 主要反映在士对“道”的追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5、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1、 春秋战国保留较多原始民主的遗存,因而处士横议,尚未如后世那样被视作大逆不道,2、 文武人士大多怀有干求利禄的热情3、 因为政治观念的权威尚未确立,而原始民主遗风犹存,故当

4、年士子普遍富于批判精神6、百家争鸣代表观点1、 儒家复礼与归仁2、 墨家兼爱与尚同3、 道家无为与自然4、 法家变法与专制7、先秦的民本思想内涵a、 肯认民的地位和作用b、 认识到君主依赖民,民制约的君主关系8、为什么说春秋战国之际是中国文化的重大变革时期?有哪些变革?政治原因:东周时期,王室衰微,“薄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政治格局被打破,诸侯“蜂起并作”,争霸战争纷繁频仍;经济原因:私有经济迅速发展,“私家”与“公室”的斗争成为主要线索,前者日隆而后者愈衰。社会原因:社会结构发生剧变,宗法制解体,世卿世禄的世袭社会向俸禄的官僚社会过渡,从“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变为“布衣卿相

5、,礼贤下士”文化原因:与宗法制的解体相适应,盛行了5个多世纪的礼乐制度衰落。变革: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韩国的申不害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先秦诸子百家争鸣9、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与李斯都是在专制一统的帝国建立之后,设计大一统的思想体系,整合文化的谋士智慧。董仲舒:反对滥施强暴,而高扬 崇儒更化 旗帜,寻找与地主制经济宗法专制政体最相契合的文化形态-包含阴阳家及法家的新儒学。李斯以暴力消灭异端倡言以吏为师。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秦朝事皆决于法。与先秦原始儒家的不同之处:一方面,汉代及其后历代帝王独尊的儒术与先秦原始儒家已大有不同,它兼摄诸说具有更大包容性和政治张力;另一方面,历代帝王

6、在实际运用中,大都 儒表法里,儒法兼采,只不过不便与公开宣扬,刑杀威罚而已10、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差别1. 经书的文字版本篇目不同。今文经用汉隶抄写;古文经用六国古文书写。2. 二者的学术取向不同。今文经学的视角是政治的,讲阴阳灾异,着重发掘经文背后的微言大义;古文经学的视角是历史的,讲文字训诂,究明典章制度,着重探讨经文本义,前者主张合时,后者主张复古。3. 二者所尊崇的圣贤对象不同。今文经学崇奉孔子,古文经学崇奉周公。今文经学以孔子为受命的托古改制的素王,古文经学认为孔子是信而好古,述而不作的史家。4. 二者学风不同 。今文经学注重微言大义,学风活泼,又往往流于荒诞;古文经学注重典章考据

7、,学风朴实,却常常失之繁琐。经今古文之争11、玄学的含义玄学是魏晋时期流行的一种社会思潮,它一改汉代哲学的繁琐和神秘,在思想界吹起了一阵思辨的清风。代表了这一时期哲学发展的主流。 1、玄学兴起的原因(1)名教和经学的衰微。(2)“清谈”之风盛行。 “党锢之祸”2、玄学的主题(1)“三玄”:老子、庄子、周易再加上论语,构成为玄学兴起的基本思想资料。 “三玄”代表着先秦哲学思辨的最高成果。 (2)讨论的主要问题:名教与自然之辨、本末有无之辨、言意之辨。名教与自然之辨玄学的社会政治主题(纲常礼法和自然无为的关系)“名教”与“自然”的关系是贯穿整个玄学的社会政治主题。有无之辨是名教和自然之辨的抽象化和

8、理论延伸。代表观点有:王弼的贵无论;裴頠的崇有论;郭象的独化论。言意之辨代表观点有:言不尽意论;得意忘象论;言尽意论。忘言有否定经典的意义;得意即把握义理。 12、 “魏晋风度”,基本上是门阀士族知识分子所崇尚、追求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它唱的是追求个人自由、高扬精神自由意志,行的是吃药、喝酒、清谈等精神深度的怪异。这种不同于传统、不同于流俗、不同于任何历史时期的言谈举止,风度集中体现了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集中塑造了他们的社会形象。它不仅是一种政治和文化现象,而且深深影响着人们的心理与行为,从而构成了这一时代所特有的社会现象。代表人物曹操,曹丕,曹植,阮籍,陆机,刘琨,王羲魏晋玄学的影响1,

9、它倡导的人生态度影响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名士,形成了 “魏晋风度“,为后世人或讥讽或仰慕,影响深远。作为当时名士多追求的人生境界,反对虚伪礼教、崇尚自然任情自有其积极的以免,但其放达的一面也产生了一些不好的影响。关键在于人们对于”自然“的理解。2,人们思想得到了解放和开阔,由于其飘逸自然的特殊作用,使得魏晋时期的文学、书法、绘画等艺术都具有了超凡脱俗、超然尘世、自乐逍遥的风格以及对自然的爱好与崇尚。正是因为这些因素,魏晋风度与魏晋文艺得以成为美学的永恒的话题。13、三武一宗灭佛指的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这三次事件的合称。这些在位者的谥号或庙号都带有个武字。若加上后周世宗时的灭

10、佛则合称为“三武一宗灭佛”。14、 理学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道、佛),又继承孔孟正宗儒(根本),并能治理国家(目的)的新儒学。代表人物:程朱陆王1.北宋:二程观点理学奠基人核心: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万物只是一个天理,主宰万物,先有理后有物唯心论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重树纲常礼教的权威,规范言行“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性本善,发挥“仁”的学说“仁与万物俱生”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要亲自探究、实践,获取知识、道德,认识普遍的“天理”“物皆有理”“穷理格物”“进学则在致知”理学集大成者,完整理学理论体系核心:理之源在于天理(宇宙之心)理气论:理(性)和气(

11、形)浑然一体,共同构成万物先有理后有气把天理和社会伦理规范、个性道德品质结合性无不善情当从善天理就是三纲五常,是人性最高境界心性论:人性与天理一致,即性本善人性(善)被后天欲望(心)蒙蔽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人们应克制感情、欲望,让道德理性(天理)来支配和指导行为格物致知局限:1.不利于自然科学探究2.崇尚探究义理,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对象(物):天理、人伦、圣言、世故方法: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循序渐进 目的:明道德之善,不是求科学之真理学的道德观:存天理,灭人欲程朱理学 影响: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南宋以后成为官方哲学。四书章句集注成为教科书。学术思想流传海外。用三纲五常

12、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寻找内心的理陆王心学,南宋思想家陆九渊是心学的开创者,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他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是心学的集大成者书院15、书院制度一、书院的兴起与衰落1书院是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教育机构,是封建教育制度下与官学并存的高级形态的私学。书院最早出现在唐代。 唐玄宗时期的“丽山修书院”和“集贤殿书院”真正具有徒讲学性质的书院起源于南唐时期的庐山国学,即白鹿洞书院前身、早期被称为书院的两种场所:、由中央政府设立的主要用作收藏、校勘和整理图书的机构 、由民间设立的主要供个人读书治学的地方 唐末五代以后书院发展的

13、原因: 、官学衰落、士人失学 。晚唐五代军阀割据十分严重,战争不断,严重危害了学校教育事业,士人大量失学,需要寻找求学的途径。 、私人讲学的传统 。私人讲学自古就是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佛教禅林的影响 。佛教徒往往在山林名胜之处建立禅林精舍,从事坐禅和讲经, 这种形式给书院以很大影响。、书籍的积累与传播 。自从雕版印刷术在唐朝发明后,使书籍的制作极为便利,书籍传播迅速。印刷术的发明,为书院藏书创造了条件。2北宋初是书院发展的全盛期,当时最著名的书院有6所: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石鼓书院、茅山书院。 宋代书院的特点:自由风气浓重:教学上实行自由讲学

14、、学习以个人钻研为主 。教学条件(场所、设备)逐渐规模化。教育管理的规范化:管理人员(山长以及职事人员)、管理制度(学规)等等。师生之间有着极强的和谐精神。中国古代四大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石鼓书院3元代书院数量不亚于宋代,但已无南宋书院独立讲学、自由论辩的气象。明代统治者为加强独裁,于嘉靖、万历、天启年间三次冲击书院,书院进一步衰落。清代书院已完全处于政府监控之下,其独立性和自主性丧失殆尽。4、明代书院的发展:明代中叶以后书院十分繁盛:原因: 明朝政治腐败,宦官专权,排斥异己;在野士大夫设立书院讽喻朝政以明志。 科举腐败,官学缺乏生命力 士人的重道精神,愈禁愈盛。明代第一书院

15、:东林书院、特点:将讲学活动与政治斗争紧密结合起来。 5、清代书院的衰落大兴文字狱,对意识形态控制得十分严格。书院官学化倾向发展十分严重: 赐匾额褒奖、赐学田、赐官职二、书院的办学特点1以传道、求道、学道为精神旨意,充分发挥教育“涵养德性,变化气质”的功能,其特点为:1接受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完善自我;2注重教学与研究结合,形成自由争鸣的学风;3注重学生自修和教师指导的结合,培养学生独立 研究的能力;4注重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和谐的人文环境。宋代书院的特点:1多选择依傍山林、风景秀丽的地方。2提倡学会自行理会、独立思考,并注重通过讲会形式开展学术活动。1、 中国古代的教育内容汉代以前的综合性教育,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西汉以后以儒学知识为主。尤其是官学和书院。各种专门知识:武学、医学、阴阳学、蒙古字学等。二、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温故知新、学思并重、循序渐进、教学相长、言传身教、尊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