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质学说与养生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8348461 上传时间:2019-10-23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体质学说与养生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体质学说与养生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体质学说与养生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体质学说与养生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体质学说与养生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体质学说与养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体质学说与养生(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节 体质学说与养生人是形与神的统一,人体既脏腑经络,形体器官,精气血精液等相同形质和功能活动,也有神、魂、魄、意、志以及喜、怒、悲、思、恐等相同的心理活动,这是人体的生理共性。体质学说,在养生保健和防止疾病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下面一起来了解体质学说与养生的相关知识。一、体质的基本的概念体质是指人体禀赋于先天,受后天多种因素影响,在其生长发育和衰老过程中,所形成的形态上和心理,生理功能上相对稳定的特征,这种特性往往决定着机体对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感性和病变过程的倾向性。现代生物学研究认为。人具有根本的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共性,同时在人类群体中也普遍存在着个体差异,这种个体差异的研究完全支持了中医的体质

2、学说。中医的体质概念与人们常说的气质不同。所谓气质,是指人体在先后天因素影响下形成的精神面貌、性格、行为等心理功能的、即神的特征,而体质是形与神的综合反映。因此,二者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但体质可以包括气质,气质不等于体质。二、体质学说与养生的关系人们对体质的研究由来已久。在国外,到目前为止,已有三十多种体质类型学说。古罗马医生盖伦(公元30200年)在希波克拉底的体液学说的基础上,把气质分为四种类型,即性情急躁,动作迅猛的胆汁质;性情活跃,动作灵敏的多血质;性情沉静、动作迟缓的粘液质;性情脆弱、动作迟钝的抑郁质。在十七世纪以前,盖伦的气质学说一直被西方医学界奉为信条。近代著名科学家巴甫洛夫

3、则认为气质是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特点在行为中的表现,把人分为兴奋型、活泼型、安静型、弱型等四种类型,分别相当于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在西方医学界颇有影响。但是迄今为止,国外医学对体质的各种分类学说,都无法直接指导临床治疗与养生康复实践,唯有中医体质学说与医疗实践、养生康复是密切相合着的。祖国医学一贯重视对体质的研究,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成书的内经里,就对体质学说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可以说,内经是中医体质学说的理论渊薮。内经不仅注意到个体的差异性,并从不同的角度对人的体质作了若干分类。如灵枢中的阴阳二十五人和通天,就提出了两种体质分类方法。在素问异法方宜论里还指出,东南西北中五方由于地域环境气

4、候不同,居民生活习惯不同,所以形成不同的体质,易患不同的病症,因此治法也要随之而异。后世医学家在内经有关体质学说的基础上续有发挥,例如朱丹溪格致余论说:“凡人之形,长不及短,大不及小,肥不及瘦,人之色,白不及黑,嫩不及苍,薄不及厚。而况肥人多湿,瘦人多火,白者肺气虚,黑者肾不足。形色既殊,脏腑亦异,外证虽同,治法迥别也”。又如叶天士研究了体质与发病的关系,在外感湿热篇中说:“吾吴湿邪害人最广,如面色白者,须到顾其阳气面色苍者,须要顾其津液”,强调了治法须顾及体质。再如吴德汉在医理辑要锦囊觉后篇中说:“要知易风为病者,表气素虚;易寒为病者,阳气素弱;易热为病者,阴气素衰;易伤食者,脾胃必亏,易劳

5、伤者,中气必损”。说明了不良体质是发病的内因,体质决定着对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感性。这就为因人摄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根据。人们在实践中认识到,体质不是固定不变的,外界环境和发育条件,生活条件的影响,都有可能使体质发生改变。因此,对于不良体质,可以通过有计划的改变周围环境,改善劳动,生活条件和饮食营养,以及加强体格锻炼等等积极的养生措施,提高其对疾病的抵抗力,纠正其体质上的偏颇,从而达到防病延年之目的。三、体质的含义体质是禀受于先天,调养与后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等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人体个性特征“形神合一”。理想体质是人体在充分发挥先天禀赋潜力基础上,经后天积极

6、培育,使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心理状态以及对环境适应能力得到全面发展,具有相对良好的身体素质状态。四、体质的形成1、先天因素:父母的遗传,是体质的基础,是人体质强弱的前提。2、后天因素: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良好的生活环境,合理的饮食起居,稳定的心理情绪,可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健康。五、体质的分类(一)按阴阳平衡原理分类:1、理想体质:阴阳无明显的偏盛偏衰,对致病刺激之反应无过亢与不及。此型禀赋特厚,体壮力强,面色皮肤明润含蓄,目光有神,性格开朗、随和,夜眠安和,白天精力充沛,反应灵敏,自身调节能力和对外适应能力强,胃纳佳,能耐寒暑,口微干,二便通畅,脉有力,舌象正,一身少生病,得病多为外感。后天

7、调养得宜,一般可长寿。2、偏阳体质:具有偏于亢奋,偏热,多动体质。特征为:多见形体偏廋,但较结实,面色多偏红或微苍黑,或呈油性皮肤,性格外向,喜动好强,易急躁,自制力差,食量较大,消化功能健旺,平时畏热喜冷,动则易出汗,喜饮水,唇、舌、偏红,精力旺盛,动作敏捷,这种体质的人,多动少静,受 发病多热证,实证,易尚阴,皮肤易生疮,易发眩晕,头痛,心悸,失眠等病症。3、偏阴体质:偏于抑制,偏寒,多静等特性体质。其特征为:形体偏胖但较虚弱。易疲劳,面色偏白而欠华,性格内向,喜静少动,食量较小,消化功能一般,平时畏寒喜热,精力偏弱,动作迟缓,反应较慢。受邪多表现寒证,虚证。容易发生湿滞水肿痰饮淤血等证。

8、(二)按临床症状,脉色特征,以临床机能变化,形体结构与生理代谢分类1、正常质:阴阳无明显的偏盛偏衰,对致病刺激之反应无过亢与不及。称体重标准。面色皮肤明润含蓄,目光有神,性格开朗、随和,夜眠安和,白天精力充沛,反应灵敏,自身调节能力和对外适应能力强,胃纳佳,能耐寒暑,口微干,二便通畅,脉有力,舌象正,一身少生病,得病多为外感。2、晦涩质:肤色晦滞,口唇色紫,眼眶暗黑,爪甲枯槁,肌肤甲错,丝缕斑痕,脉沉涩弦紧舌质瘀。发病后多见痞悶作胀,痛有定处,或有时出血或午后潮热。临床多见出血易阻之人。3、腻滞质:形体肥胖,口甜而粘,身重如裹,口干不饮,大便不实,舌苔多腻,可见嗜酒者,发病多见中脘痞满,胸满昏

9、眩,肢节疼痛,滞浊淋漓,延绵难清。中医临床所见痰湿易盛者。4、燥热质:形体消瘦,面颊红,口燥咽干,内热便秘,阳兴遗精,尿黄短少,喜凉饮而饮不解渴无心烦热,耳鸣耳聋,脉细 数,舌红少苔,发病常见内热炽盛,易入里化热伤津者,临床多见津易亏者。4、迟冷质:形体白胖,形寒怕冷,唇淡口和,四肢怠倦,肌冷自汗,面色不华,大便稀溏,毛发易落,夜尿频频而清长,喜热饮,脉沉迟无力,舌淡胖嫩有齿痕,发病后常见外寒较盛,易从寒化而伤阳气。临床多见阳易衰者。6、倦 质:面色 ,气短懒言,乏力眩晕,心悸健忘 ,动辄出汗,子宫下坠感,脱肛感,手易麻,月经淡少。脉细弱无力,舌淡。发病后抗病力差,常易虚脱。临床气血易虚者。六

10、、体质学说的临床应用1、说明个体对某些病因的易感性一般而言,偏阳体质易受风、暑、热之邪而耐寒,感受风邪伤肺腑,感受暑热伤肺胃及肝肾之阴。偏阴体质,形寒怕冷,易受寒邪而寒病,寒邪入里,伤脾肾之阳气。“胖人多痰湿,善病中风,眩晕,瘦人多火,易痨咳。老人肾衰,多痰饮咳喘”。指导辩证论治1、正常质:平补阴阳强质法。无需用药,无所谓治,只有摄生保养而已;主要小儿生长应采用食补,促进生长发育。二是产后妇女气血骤虚,也应补充足够的营养,及时调补体质;三是更年期与老年期亦稍服补肾阴肾阳之品,延缓衰老进程。阴阳无明显的偏盛偏衰,对致病刺激之反应无过亢与不及。称体重标准。面色皮肤明润含蓄,目光有神,性格开朗、随和

11、,夜眠安和,白天精力充沛,反应灵敏,自身调节能力和对外适应能力强,胃纳佳,能耐寒暑,口微干,二便通畅,脉有力,舌象正,一身少生病,得病多为外感。2、晦涩质:行血消瘀活质法。由于气血运行失调,血脉瘀滞不畅引起的脏腑组织血液循环代谢障碍,调理上,活血办法使之畅通。注意三点:一是强调“气帅血行”观,二是区分血虚血实,三是鉴别寒热,应戒虚虚实实之误。肤色晦滞,口唇色紫,眼眶暗黑,爪甲枯槁,肌肤甲错,丝缕斑痕,脉沉涩弦紧舌质瘀。发病后多见痞悶作胀,痛有定处,或有时出血或午后潮热。临床多见出血易阻之人。3、腻滞质:除湿化滞利质法;由于湿浊留滞于体内的顽固倾 向,治疗上,除湿是根本,调治须以湿为出路,“治湿

12、利小便,治湿分三焦”,湿在上焦宜化,在中焦宜燥,在下焦宜利,此乃为治湿大法。形体肥胖,口甜而粘,身重如裹,口干不饮,大便不实,舌苔多腻,可见嗜酒者,发病多见中脘痞满,胸满昏眩,肢节疼痛,滞浊淋漓,延绵难清。中医临床所见痰湿易盛者。4、燥热质:滋阴清热润质法;由于人体真阴不足,因此滋阴为首务,阴不足多有内热,故同时应加用清热法,长期阴不足易燥,燥者宜润,故滋阴清热润燥法。形体消瘦,面颊红,口燥咽干,内热便秘,阳兴遗精,尿黄短少,喜凉饮而饮不解渴无心烦热,耳鸣耳聋,脉细弦数,舌红少苔,发病常见内热炽盛,易入里化热伤津者,临床多见津易亏者。4、迟冷质:壮阳祛寒温质法;由于元阳不足,以温补为主。形体白

13、胖,形寒怕冷,唇淡口和,四肢怠倦,肌冷自汗,面色不华,大便稀溏,毛发易落,夜尿频频而清长,喜热饮,脉沉迟无力,舌淡胖嫩有齿痕,发病后常见外寒较盛,易从寒化而伤阳气。临床多见阳易衰者。6、倦 质:益气升血健质法;由于气血两虚,或以元气须累及血虚,或血虚累及元虚,也可气血同时受累。均以益气升血为治。面色 ,气短懒言,乏力眩晕,心悸健忘 ,动辄出汗,子宫下坠感,脱肛感,手易麻,月经淡少。脉细弱无力,舌淡。发病后抗病力差,常易虚脱。临床气血易虚者。七、指导养生善于养生,修身养性,形神共养。增强体质,预防疾病,身心健康,根据不同体质选择合适的方法,注重饮食调养。中医学注重:“顺时摄养,调摄精神,起居有常

14、,劳逸结合,饮食调养及运动锻炼”。1、顺时摄养:,中医理论讲究顺时调养:“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2、饮食方面:偏阳者宜凉忌热,少食辛辣,宜清淡;偏阴者宜温补忌寒凉;形体肥胖者多痰湿,宜清淡忌肥甘;阴寒者多食温补之品等。3、精神方面:保持心理平衡,增进心理健康。气郁者多抑郁不爽,多愁善感,注意情感疏导,消解不良情绪。阳虚者多萎靡不振,神情偏冷漠,多自卑,应树立生活信心。体质与年龄养生首要要认识自己,了解自己,遵循规律,及时调节好心态,以平和的心理对待自己的身体变化,主动应对自己体质的变化,及时调理,延缓衰老进程。现将体质与年龄关系表述如下:体质形成于先天,更重要

15、也在于后天调养,主要影响较大的有:地理环境,年龄、营养、房劳、疾病、锻炼与药物。体质常与年龄而变化。体质主要由年龄影响极大,其规律为:“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二十岁,血气始盛,肌肉方长,故好趋;三十岁,五脏大定,肌肉坚固,血脉盛满,故好步;四十岁,五脏六腑十二经脉,都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荣发颓落,发颇斑白,平盛不摇,故好坐;五十岁,肝气始衰,藏血不足,目始不明;六十岁,心气始衰若忧悲,血气懈怠,故好卧;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八十岁,废气衰,魄离,善言误,九十岁,肾气焦,四脏经脉空虚;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内经对人体规律和肾的精辟论述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葵至,任脉通,月事以时下;三七肾气平均,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健壮;五七阳明脉衰,面皆焦,发始堕,六七阳脉衰干于上,面始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充脉衰少,天葵竭地道不通,形坏无子”。“男子八岁,肾气实,齿更发长;二八肾气盛,天葵至,精气益泻阴阳和;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干于上,面焦,发鬓须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葵竭,精少,肾气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不同年龄体质特征与养生临床将人的一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