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型病毒性肝炎临床治疗新进展汇编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8313324 上传时间:2019-10-23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型病毒性肝炎临床治疗新进展汇编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重型病毒性肝炎临床治疗新进展汇编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重型病毒性肝炎临床治疗新进展汇编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重型病毒性肝炎临床治疗新进展汇编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重型病毒性肝炎临床治疗新进展汇编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重型病毒性肝炎临床治疗新进展汇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型病毒性肝炎临床治疗新进展汇编(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重型肝炎的治疗进展Advance in treatment of severe hepatitis wangkeqing 目的与要求l 了解重型肝炎的发病机理l 熟悉重型肝炎的诊断、分型、分期l 掌握重型肝炎的治疗进展病因l 五种肝炎病毒:占95% HAV:2.7% HBV:81.4% HCV:14.88% HDV:发生暴发型肝炎占30%-38%,我国不多见 HEV:多见妊娠妇女,占66.1%,病死率达20% 混合感染:为重要因素,占重肝53.2%l 非嗜肝病毒 CMV EBV 副流感病毒发病机理之一l Dudley假说 HBV在肝细胞增值,产生新的病毒和过剩的病毒外壳,并不引起肝细胞坏死 H

2、BV和外壳转移出肝细胞时,HBV特异抗原被整合入受感染肝细胞膜,另致敏T淋巴细胞 致敏T淋巴细胞与受感染肝细胞膜上的HBV特异抗原发生反应产生各种淋巴因子,结果HBV被清除和受感染肝细胞遭破坏 暴发性肝炎发生与否取决受感染肝细胞的数量和HBV的剂量发病机理之二l Almeida-Woolf假说 患者血清中大量HBV特异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在肝组织空隙及小血管壁内,发生型变态反应-Arthus反应。结果导致已受HBV感染和末受HBV感染的大量肝细胞发生局部缺血性坏死,从而发生暴发性肝衰竭。 HBsAg HBsAb+ 免疫复合物+ 暴发性乙肝 清除快 41% 100% 急性乙肝 清除慢 - 5%发病

3、机理之三-T细胞免疫反应l 迟发型超敏反应l CD4+辅助性T细胞(Th1) 迟发型超敏反应性T细胞(TDTH ) 类MHC ( 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 释放多种淋巴因子而损伤靶细胞l T细胞毒反应l CD8+阳性细胞毒性T细胞(CTL) 类MHC 释放穿孔素和淋巴因子而损伤肝细胞发病机理l 类MHC即人淋巴细胞组织相溶性抗原(HLA):HLA-A、HLA-B、HLA-Cl 类MHC:HLA-DR、HLA-DC、HLA-SBl 诱导靶细胞破坏的决定因素 免疫效应细胞功能健全(CD8阳性CTL) 靶抗原在靶细胞上表达(HBcAg、HBeAg、PreS1、PreS2) 类MHC分子在靶细胞上表达

4、发病机理-T细胞免疫反应l ICAM-1(细胞间粘附分子-1)是肝细胞(多种细胞)膜上的特殊免疫球蛋白l LFA-1(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是淋巴细胞的表面抗原之一 CTL对靶C双识别图 CTL粘附、攻击靶C模式图 CTL HBV感染的肝细胞 MHC-1 HBcAg LFA-1 TCR 肝细胞发病机理之四-细胞因子的作用 TNF-:由活化单核-吞噬细胞产生l TNF TNF-:由活化T细胞产生 TNF-:由活化NK细胞产生l 肠源性内毒素血症:严重肝病患者,由肝脏Kupffer细胞正常屏障功能受损、血浆纤维连接蛋白(Fn)水平显著降低,单核-吞噬细胞失去Fn的调理极易产生肠源性内毒素。l 肝

5、损害机理:内毒素血症 单核-巨噬细胞被激活 TNF- 与肝细胞膜mTNFR结合 肝细胞损伤发病机理-细胞因子l HBV感染、mTNFR表达增多和sTNFR相对不足,使TNF毒性强化 l 在内毒素等刺激下,单核-巨噬细胞还释放IL-1、IL-6、血小板激活因子、白细胞三烯、转化生长因子、内皮素、反应氧化中间物等炎性因子,共同参与肝细胞坏死的发生机制,其中TNF发挥着关键核心作用l 被干扰素激活的NK细胞对再生肝细胞有毒性效应l TGF1是最强的肝细胞增值抑制因子CTL介导肝细胞凋亡途径之一 CTL 细胞外泌 DNA断裂因子激活 颗粒酶B 颗粒酶A 核酸内切酶激活 穿孔素 穿孔素 Ca2+ Ca2

6、+ 膜孔 DNA断裂 颗粒酶B 颗粒酶A 肝细胞凋亡 Caspase-3激活 图:穿孔素颗粒酶系统 Caspase 级 联 反 应 注:颗粒酶为多种丝氨酸蛋白酶CTL介导肝C凋亡途径之二 CTL FasL+Fas DNA断裂因子激活 Caspase8激活 核酸内切酶激活 细胞色素C与Apaf-2结合 DNA断裂 Caspase-3激活 肝细胞凋亡 Caspase级联反应 图:Fas/Fas配体系统CTL介导肝细胞凋亡途径之三 CTL(及单核巨噬细胞) Caspase级联反应 TNF+TNFR1 DNA断裂因子激活 Caspase-8激活 核酸内切酶激活 线粒体功能障碍 DNA断裂 细胞色素C与

7、Apaf-2结合 肝细胞凋亡 Caspase-3激活 图:TNFR/TNF系统肝细胞凋亡致肝组织病理损伤的过程l MHC-1限制性CTL致肝脏病理损伤有三步过程 第一步,肝细胞凋亡期。HBsAg特异CTL与HBsAg阳性靶细胞直接反应导致阳性靶细胞凋亡 第二步,局限性坏死炎症反应期。CTL募集大量其它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到其附近,导致坏死炎症病灶形成 第三步,广泛性坏死炎症反应期。肝脏呈大块肝细胞坏死、炎细胞浸润和Kupffer细胞增生,很像急重肝肝组织学改变。临床表现-急性重型肝炎l 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后10天内出现下列表现 肝昏迷是诊断的必备条件,分四级 严重全身中毒症状如高度乏力、厌食、

8、腹胀、频繁恶心 黄疸迅速加深 每天TBIL17.1微摩/升 出血倾向 肝绝对烛音界缩小 凝血酶原活动度40%肝昏迷的分级l 肝昏迷分四级 级:性格、行为改变:抑制或欣快、无意识动作等 级:定时、定向、计算力异常、扑翼样震颤、肌张力增强、腱反射亢进、嗜睡 级:昏睡状态,对刺激尚有反应 级:深昏迷状态,对刺激无反应,腱反射消失l 亚临床型肝性脑病:有智力下降,反应时间延长,操作能力减退而末达到级者临床表现-亚急性重型肝炎l 病情在10d以上、8周以内发生下列情况 高度乏力,有严重消化道症状及腹水 明显的出血倾向 度以上肝昏迷症状 黄疸短期内迅速上升,每天TBIL17.1微摩/升 肝功能损害严重,P

9、TA40%临床表现-慢性重型肝炎l 患者既往有慢性活动性肝炎病史l 高度乏力及严重消化道症状l TBIL迅速上升,171微摩/100毫升l 有面色晦暗、肝掌、蜘蛛痣及肝脾肿大l 腹水出现早,量较多l 白蛋白/球蛋白倒置或-球蛋白升高l 胆酶分离现象明显l 发生肝昏迷晚,多死于消化道出血及肾功能衰竭l 病情进展相对缓慢,PTA呈进行性下降诊断l 临床表现l 实验室检测 胆酶分离:其中90.2%的死亡率 高胆红素血症:680mol/L的死亡率为75% 凝血酶原活动度下降:10%的生存率7.69% 胆固醇下降:1.82mmol/L死亡率91.9%重型肝炎的分期l 早期:肝性脑病级,PTA 40%l

10、中期:肝性脑病级,PTA 30%l 晚期:肝性脑病级,PTA 20%,并出现致死性并发症并发症l 中枢神经系统 脑水肿和脑疝:级或级肝性脑病者80%以上有脑水肿,为最常见的致死原因 颅内大出血l 心脏和血管系统 心脏本身损害 高动力循环l 呼吸系统 肺部感染、出血、急性心源性肺水肿 肝-肺综合症 肝性胸水心脏本身损害l 一、发生机制l 1、肝炎病毒直接侵犯:心肌细胞发现HBVDNAl 2、凝血机制障碍:心内膜、心外膜、室间隔等出血l 3、胆汁酸盐的刺激:窦性心动过缓l 4、其他:脑水肿、酸碱失衡l 二、临床表现l 1、心悸、呼吸困难、心绞痛样胸闷l 2、心电图异常:P波、T波、ST段、QRS波群改变、 l 心动过速、心率失常l 3、解剖异常:心脏扩大、心肌脂肪变性、心脏棕色萎缩、l 室间隔出血l 4、显微镜下:心肌细胞浊肿、空泡形成、坏死炎性细胞浸润高动力循环l 一、发生机制l 1、肝内血流短路l 2、肺内动静脉瘘l 3、门-腔静脉短路l 4、门-肺血液短路l 5、循环扩血管物质含量增加:l 血管活性肽、l 前列环素、l 肝血管抑制因子、 l 内毒素高动力循环l 二、动力学特点l 全身血管扩张l 末梢血管阻力增加l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