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城东早春》资料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8300280 上传时间:2019-10-2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城东早春》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诗歌《城东早春》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诗歌《城东早春》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诗歌《城东早春》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诗歌《城东早春》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诗歌《城东早春》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城东早春》资料(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水仙子寻梅冬前冬后几村庄,溪北溪南两履霜,树头树底孤山上。冷风袭来何处香? 忽相逢缟袂绡裳。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淡月昏黄。1两履霜:一双鞋沾满了白霜。孤山:此指杭州西湖之孤山,位处里外二湖之间,又名瀛屿,旧时多梅,是号称“梅妻鹤子”的北宋诗人林逋的隐居处。缟袂(gomi):白绢做的衣袖。缟,白色的绢。绡(xio)裳:生丝薄绸做的下衣。绡,生丝织成的薄绸。此处言“缟袂绡裳”,是将梅花拟人化,将其比作缟衣素裙的美女,圣洁而飘逸。“酒醒“句:是说醉卧梅下,因寒气侵袭而惊醒。旧题柳宗元龙城录载,隋代赵师雄在罗浮,天寒日暮,醉憩酒店旁,梦遇一淡妆素服的女子与之共饮为乐。酒醒后发觉自己宿于梅花树下,始

2、悟所梦乃梅花仙子。“笛凄”句:是说笛声引起惆怅感伤。笛曲中有梅花落,故云。淡月昏黄:月色朦胧(空气中浮动着梅花的幽香)。这是对宋代诗人林逋山园小梅诗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化用。2译文 冬前冬后转遍了几个村庄,踏遍了溪南溪北,双脚都沾满了霜,又爬上孤山,在梅树丛中上下寻觅,都未见到梅花的踪迹,寻梅不遇,沮丧地立于山头,忽然一阵寒风吹来,不知从何处带来一阵幽香,蓦然回首,她竟然就在身后,那样淡妆素雅,俏然而立。我顿时如遇梅花仙子一般,惊讶于她的清丽脱俗,沉醉于她的风华绝代。然而春寒使我从醉梦中醒来,听到凄怨的笛声,便想到春天会尽,梅花也会片片凋落,此时淡淡的月色笼罩着黄昏。水仙子寻

3、梅是元代曲坛后期的代表人物之一乔吉的散曲作品。乔吉的作品清丽而质朴,雅俗兼备,这首曲子即是其中的名篇。此曲采取了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表面上是写梅花,实际上却处处体现着作者的失意心境及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全曲运用白话,自然而精巧,是其所长。赏析 此曲头三句寻觅梅花的过程,事实上是作者对理想的执着追求过程。“冷风来何处香?忽相逢缟袂绡裳”两句,给人一种“众里寻他千百度”,终达彼岸的愉悦。出人意料的是,作者的情绪却陡然倒转:冷风彻骨,骤然酒醒,凄婉的笛声令人断肠;而朦胧的月色,正把梅花消溶。结尾连用三个典故,进一步描写梅花的神韵,自然带出诗人因理想难于实现的感叹和忧伤。此篇情感起伏回环,情节一波三折

4、,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复杂的心曲,折射着当时复杂的社会现实。结合前面的背景分析,这支曲子中的梅花可以理解为作者心目中高洁品性的代名词,这在他另一支散曲折桂令荆溪即事中也可以看出来:问荆溪溪上人家:为甚人家,不种梅花?老树支门,荒蒲绕岸,苦竹圈笆。寺无僧狐狸样瓦,官无事鸟鼠当衙。白水黄沙,倚遍阑干,数尽啼鸦。折桂令荆溪即事中,作者讽刺了当时中官僚腐朽,社会风气颓落,致使人民困苦,正义不得伸张的社会现实。感叹家家不种梅花,实则隐射梅花般的高洁品性无人拥有。所以,水仙子寻梅中的梅花也可以是高尚品格的象征,“寻梅”二字本身即表达了作者对高尚品格的渴望与追求。“冬前冬后”道出了寻梅时间之长,从冬前直找到冬后

5、;“溪南溪北”、“树头树底”写明了寻梅的地域之广,溪水南北,孤山上下,作者都寻了个遍。这两句一方面从时间以及空间的跨度之大来表现作者寻梅之艰,寻梅之勤;另一方面,从侧面亦体现出作者爱梅之切,宁肯溪南溪北、树头树底,从冬前直找到冬后也不肯罢休。爱梅之切,实则是作者在苦苦呼唤人性的高洁和社会的公平;寻梅之艰,体现着这一愿望的实现之难。从第三句开始,作者笔风一转。头两句虽然表达了寻梅的艰辛,但接下来的两句带来了一些好消息。虽然已是冬后,“冷风”已“来”,本来已经对寻梅不抱希望了,可是不经意间,一阵暗香传来,作者不禁激动地自问,“何处香?”体现出对传来梅香之地的急切寻觅。忽然间,“缟袂绡裳”的“白衣仙

6、女”翩然而至,进入作者的眼帘。苦苦寻觅的梅花在作者的心里就如同神仙一般高洁、神圣,再一次表现出作者的爱梅之深。可是接下来,作者笔锋一转,本来他已经找到了他苦苦寻觅的梅花,但是,“酒醒”了,之前的喜悦瞬时荡然无存,原来这都是一场梦,现在刺骨的冷风惊醒了美梦。作者心里仿佛响起凄凉的笛声,使得春天的气息也无法令人开心,而是更加使人断肠!“寻梅”只是一场南柯之梦。作者从梦中惊醒,认清了现实,眼前的仅仅是淡淡的泛着月晕的月色,昏黄一片,失望的氛围弥漫开来。全曲到此戛然而止,并未交代最后的结局,留下了深长的余味。121请简要分析这首元曲的前三句是怎样描绘“寻梅”的执着与艰难的。(5分)前三句借时间的推移(

7、2分)和空间的不断转换(2分),以及细节描写(1分),写出了寻梅的执着和艰难。“冬前”“冬后”是时间的间隔,“溪南”“溪北”“树头”“树底”是空间的变换,“两履霜”是细节描写。2“忽相逢缟袂绡裳”“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分别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6分)“忽相逢缟袂绡裳”采用了比喻(或拟人)的修辞,把梅花写成了一位清雅飘曳的白衣女子,表达了终于找到梅时的那种喜悦心情(3分)。“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采用了对偶(或夸张)的修辞,表现了从醉态回到现实后的万分孤独和失落(3分)。3、“冷风来何处香?忽相逢缟袂绡裳”,这两句是怎样描绘梅的形象的?(5分)从视觉和嗅觉等角度,描绘出

8、梅花的洁白和芳香。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梅花拟人化,将其比作缟衣素裙的美女,圣洁而飘逸。(写出三种手法各1分,形象特点:洁白、芳香、飘逸2分。设问,以景作答酌情给分)4、结合全曲,简要分析作者情感的变化。(6分)寻梅时的殷切:从冬至前到冬至后,从溪南到溪北,由树上到树下诗人在苦苦寻梅。遇梅时的喜悦:冷风送来清香,梅花就在飘香的地方,像身着白绢衣袖和薄绸下裙的仙女,圣洁而飘逸。酒醒后的失落:从见梅乍喜的如醉入梦的境界中清醒过来,此时又传来令人断肠的笛声,还有一片朦胧的昏黄月光。(每种情感2分)冬前冬后几村庄,溪南溪北两履霜,树头树底孤山上。冷风来何处香?忽相逢缟袂绡裳。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

9、肠,淡月昏黄。这支小令题为“寻梅”。但不是吟梅咏物之作,而是借写“寻梅”的情与景抒发失意落魄的心绪。在中国花文化中,梅花花色素淡,香气清幽,不畏严寒,傲雪凌霜,是淡泊秉性,高洁品格和刚毅意志的象征。作者开篇就写不计时日从冬至前到冬至后,不顾寒冷两脚踏雪履霜,不怕路远难寻,从溪南到溪北在荒郊野外不知走遍了几多村庄,可见爱梅之情深,寻梅之心切,态度之执着,最后一直寻到孤山上。孤山在杭州的西湖里湖与外湖之间,因北宋林和靖隐居于此植梅养鹤,故“孤山梅”就闻名遐迩。树头树底,高处低处,可见寻梅认真。这时不知从何处忽然吹来一股冷风送来阵阵清香,蓦然回首就在飘香的地方发现了梅花,像身着白绢衣袖和薄绸下裙的仙

10、女,圣洁而飘逸。曲子到此“寻梅”的目的已经达到,本该兴奋异常可是诗人的感情却急转直下,因为寒气融着梅香忽然袭来,使作者从见梅乍喜的如醉入梦的境界中清醒过来,他从哪遺世独立、傲世绝俗的梅花物象上看到了现实中自我的身影。此时恰又传来令人断肠的如泣如诉的笛声,加之吞没一切的暮霭和朦胧一片的昏黄月光,此情此景,不正是摧毁一切美好事物和高尚理想的社会势力吗?凄清孤零的梅姿花魂,已成了作者失意落魄、迷惘忧伤心绪的外在形式。这支小令短小精炼,风格清新,景中寓情,感情回环迭宕。开头三句构成“鼎足对”,而每句中又构成“句中对”。冬前冬后几村庄,溪北溪南两履霜,树头树底孤山上。冷风来何处香?忽相逢缟袂绡裳。酒醒寒

11、惊梦,笛凄春断肠,淡月昏黄。品评:梅花是高洁的象征,古人踏雪寻梅,意味着对高尚品格的追求。此曲入手三句,即从“寻”字落笔。“冬前冬后”,写出了寻找的时间之长;“几村庄”写出寻找地域之广;“溪南溪北”与“树头树底”两句则进一步写出了诗人寻梅的细致。诗人极写寻梅之勤、寻梅之艰,烘托出爱梅心切。“冷风来何处香”两句,意外的惊喜扑面而来:先写嗅到梅的香气,后写看到梅的姿容,配合着“何处”“忽相逢”的点染,层次分明地表现出寻梅时从犹豫到惊喜的神态。最后三句,化用三个典故曲折表达寻见梅花后的心情。“酒醒寒惊梦”是写所见梅花的美。据龙城录载,隋代赵师雄过罗浮山,遇一白衣女子,对饮甚欢。酒醒后发觉自己躺在白梅

12、树下。承上文的“缟袂绡裳”,诗人在美丽的白梅面前,觉得自己也像赵师雄那样醉心惬意。不过中间着一“寒”字,便透露出一丝怅惘。“笛凄春断肠”则承接“寒”字落墨。李白曾有诗云“黄鹤楼前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诗人也想到了春景不能常驻,梅花不能常开,理想不能常在,美好的事物终将失去,因而在获梅时既是欣喜又是伤悲。“淡月昏黄”,用林逋“暗香浮动月昏黄”的诗意,既交代寻梅的时间,又交代传出寻梅者寂寞的心绪。此曲环绕着寻梅写情绪的变化,从寻梅的殷切,遇梅的喜悦,到赏梅时的忽感失落,细致入微,含蓄有味。浪淘沙丹阳浮玉亭席上作陆游绿树暗长亭,几把离羊。阳关常恨不堪闻,何况今朝秋色里,身是行人。清泪泡罗巾,各自

13、消魂。一江离恨恰平分。安得千寻横铁锁,截断烟津?该词为宋代词人陆游所作,描写了友人的离别。41岁那年秋天,由京口调为南昌通判。在离开京口任所时,朋友们于丹阳浮玉亭为他设宴饯别。此词即作于饯别的宴席上。丹阳,在镇江之南,旧属镇江府。首二句回忆昔日送别友人的情景。坐落在长江边上的浮玉亭,是词人经常涉足的地方。暮春时节,他曾多次到此送友远行。饯宴在绿树繁茂、浓荫蔽日的亭子里举行。词人不停地举起酒杯,向挚友频频劝酒,殷殷话别,但行人和送者皆心绪不宁,为离别在即而不胜感伤。“阳关”句即描写这种恨别之情。“阳关”为唐代诗人王维所作送元二使安西一诗的代称,亦名渭城曲。此诗将人类普遍具有的感情友谊,写得十分真

14、挚感人,因此,它在当时就被谱上乐曲,作为“送别曲”、“友谊歌”而广为传唱,世称“阳关曲”或“阳关三叠”。词人这里说“阳关常恨”,是因为别时与友唱阳关,唱罢阳关别故人,而他经常与友分别,故谓“常恨”;正因“常恨”,故再听到阳关唱起,就“不堪闻”了。“不堪”,意为禁不起。词的四五句写词人远行时的情景。陆游这次离开京口赴南昌任职,正是冷落清秋节。从前于春残花尽时与人分别,对方是行人,自己已觉伤心;今日秋风萧瑟,草木摇落,自己是行人,将别故人而远去,其悲伤之情当然要倍增于过去了。因此,此时此刻,词人的离别之恨和远行之悲,充盈胸臆,溢于颜面。下片仍写离情。饯宴将止,别离在即。居人和游子依依惜别,互相慰藉

15、,想到别后天各一方,音讯难达,不禁黯然消魂,潸然泪下。“清泪”二句,生动地表现了居人和游子之间真诚而又深厚的友谊。下面“一江离恨恰平分”一句,语颇隽永,意蕴深邃。离愁别恨是十分抽象的东西,难以言状。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虽然以江水之无穷喻愁情之不尽的不计其数,但写得耐人寻味的佳句却殊鲜见。陆游的浪淘沙即景抒情,谓离别的悲愁犹如眼前的江水那么多,一半给你(居人),一半给我(游子)。如此描写,就把离恨的深重具体化、形象化了,能使人掂量离恨的轻重,体会分袂的痛苦,它和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有异曲同工之妙。词末二句,更是涉想新奇,匠心别具。词人幻想若能得千寻铁锁,把长江截断、锁住,使我不能远行,居人也可将我留住,这该有很好的事,但这是不可能的。这种幻想,表达了词人希冀与友人长在一处永不分离的良愿,也反映了词人与挚友不忍分别但又不得不别的痛苦。这首小令,开篇回忆往昔我送友人,接着跌进一层,状绘今日友人送我,最后通过幻想来写不忍分离,把别意写得缠绵悱恻,读来颇有余味。(1)“阳关常恨不堪闻”一句中“阳关”指的是什么?为何“不堪闻”?(2分)阳关指的是“阳关曲”(“阳关三叠”或“渭城曲”)。(1分)因为阳关曲表达的离愁加重了词人此刻的离愁,愁上加愁。(1分)(2)“一江离恨恰平分”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简要赏析。(4分)比喻。(1分)离别的悲愁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