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建筑参观实习报告

上传人:郭** 文档编号:108208257 上传时间:2019-10-22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98.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建筑参观实习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19年建筑参观实习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19年建筑参观实习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2019年建筑参观实习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2019年建筑参观实习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建筑参观实习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建筑参观实习报告(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建筑参观实习报告 由于两天时间比较紧迫参观五个建筑总有点走马观花之感于是在去宁波之前查了些相关资料发现宁波美术馆跟宁波博物馆皆出自王澍之手之前早就领略了他设计的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夸张的手法跟大胆的尝试让我曾一度认为他只是个极具个性的建筑师手法千篇一律空间处理令人不是很舒服大大背离了中国文化对于只是西化的建筑设计一向是嗤之以鼻的可是这次的参观确实让我受益匪浅我觉得这不仅仅是一次参观更重要的是对王澍这个人有了不一样的认识让我欣赏的一个中国建筑师甚者从他身上找到了与之共鸣的对建筑的追求 确实现在城市崩盘传统的东西在慢慢流逝西化建筑大肆蔓延而王澍他执着的正是重返自然之道其实赖特早在几十年前就开始在美国提

2、出有机建筑的概念程泰宁一贯追求的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三者其实本质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但是由于背景文化不同要走出这么一条所谓以乡土建筑为名的中国本土建筑之路确实是一件艰难地探索之路幸运的是不少的建筑试验品已获得了广大群众甚至是国际上的认可而宁波美术馆跟宁波博物馆就是比较成功的设计 就我自己的心得体会而言想从建筑材料建筑空间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与建筑的结合这三个方面分别阐述自己对王澍作品的理解 (一)、建筑材料 面对这个歌颂城市化美好生活的时代王澍是一位无畏的逆行者他提倡“向乡村学习”选用大自然的材料造“轻盈”的房子不止一次他尝试用可重新利用的木头跟竹子等自然材料真正的做到与重返自然之道跟自然对话西方的生

3、态建筑实际上是被高科技绑架的状态相比而言中国的可持续之路很大一部分也是对材料的利用如何最少地使用世界上的资源用最低的造价、最节约的方式完成建筑而王澍认为轻型自然类建筑材料是最好的选择 宁波美术馆外墙由青砖、木材、钢材构成像一艘即将远航的轮船给人的印象是沉稳、内敛、厚实又略带几分神秘主体建筑采用双层外壳处理立面单纯而简单部分展厅采用中国传统青砖铺地屋顶采用网架玻璃结构一方面给人古朴、素雅的感觉同时又不乏现代艺术感 基座用砖砌是因为建筑周围砖砌建筑很多在相似中辨别差异性是思考的重点使用特制的城砖拉出差别也解决了砖砌与覆土的建造逻辑问题放弃用竹改用杉木是因为竹作用在建筑外部尚未解决的技术困难胶水的质

4、量暴晒雨淋对材质持久性的要求胶水成分对室内空气质量的影响 宁波博物馆外墙由“瓦爿墙”和“竹条模板混凝土”混合构成瓦爿墙材料包括青砖、龙骨砖、瓦、打碎的缸片等大多是宁波旧城改造时积留下来的旧物“瓦爿墙”汲取传统建筑元素并运用现代施工工艺技术经过反复实验运用在宁波博物馆24米高的墙面上间隔3米的明暗混凝土托梁体系保证了砌筑安全和墙面牢固内衬钢筋混凝土墙和使用新型轻质材料的空腔使建筑在表达地域文化和特殊意蕴的同时获得更佳的节能效果“竹条模板混凝土”则是一种全新创造竹是公认的速生环保材料竹的韧性与弹度和对自然的敏感都使原本僵硬的混凝土发生了艺术质变 王澍这样谈到自己的设计初衷:“使用瓦爿墙大量使用回收

5、材料节约了资源体现了循环建造这一中国传统美德一方面除了能体现宁波地域的传统建造体系、其质感和色彩完全融入自然外另一意义在于对时间的保存回收的旧砖瓦承载着几百年的历史它见证了消逝了的历史这与博物馆本身是收集历史这一理念是吻合的而竹条模板混凝土则是一种全新创造竹本身是江南很有特色的植物它使原本僵硬的混凝土发生了艺术质变” 不管是宁波美术馆还是宁波博物馆王澍始终把自己坚守的乡土建筑设计理念融入其中对砖瓦的情有独钟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可循环利用性还有他们的历史性 (二)建筑空间 建筑跟空间其实说到底是密不可分的崇尚空间论者更是认为建筑就是空间而中国传统空间则讲究隐喻相比西方的张扬直接我们更喜欢隐喻跟暗示

6、它使人试图走到靠某物最近的地方并且往往看似漫无目的而古典园林中的移步换景跟现代设计手法的结合更是别有一番韵味 宁波美术馆设想它是一个秘密在一个单一体的主体中包含着一种差异性的事件场所的簇集外表则只有些许暗示而已空的中心与边界内与外高与低打开与关闭无目的的漫游行动与完全静止轻与重通过与突然中断一瞥从暗到明或从明到暗偶遇实体的实感空间的空虚纯粹物料的物感内部结构别有洞天如果说她的外表已给人一种强烈期待真正的震撼应该在内部等着他当他已然经历了这种震撼沉溺其中难以自拔突然他又将暴露在外部暴露在一条江的面前这里包含着的事件与经历的秩序自然地将一个世界的组织分解、编配并重新聚拢 这个约20mx60m的扁平

7、体量它的空间是屋面上的虚空它的下面是停200辆汽车的车库这种安排欲把这座建筑未来的城市交通问题有效解决不留后患这个车库应有双重意义尺度的柱网停车的最佳尺寸与展览的最佳尺寸一个当代美术馆在车库中开辟临时展厅是完全可能的这决定了车库地上一层的高度两个体间的夹道将完全向城市开放既是消防道路也是散步与自行车适合穿越的道路它在中间起坡起坡的高度应使人站在建筑的两端正好看不见对面的人这个高度也将使坡道下适合管道穿越与进人检修使从坡顶登临两个体的走法容易出现我们常在自发营建的城市的街边街角常见的零星踏步与坡道真正的建筑意味往往埋伏在那种地方并随时会扑向我们 我把这个车库称为上抬大院它自然导致把航站楼主体切分

8、为上下两段在主体外围加上了一层3m的环廊准确地说是u型廊这使它和副阶周匝或金厢斗底槽的作法有别并暗示了这座建筑在南北向的方向性主体的背面将成为一个真正的背这种水平的区分将强化建筑的水平方向性在一条江边没有比单纯的水平方向性更沉稳有力的这也使建筑出现双重基座于是上部钢柱网围绕的体积几乎就要开始滑动事实上造船厂新船下水是我儿时起就最激动的场景之一砍断缆绳一个巨大的体量就如一团巨大黑影缓缓向水中滑动原来主体上的两个登船栈桥是的两个将向城市方向穿越主体一直升到上抬大院它们将主体锚固在巨大砖台之上锚固在一个事件层出的城市事物之中而走上砖院的人面对两个伸进主体的栈桥大片明亮木作面层上的两个黑洞引人入内又将

9、犹豫踌躇不决这种踌躇不决正是一座有意思的城市让人享受的感觉之一 主体基座暗含着一个3m宽外层它有一个孔洞系统被主体遗失的空间真的与假的进入主体的入口与楼梯可进入的空间与不可进入的空间这个外层完全是城市性的是建筑与周边城市事物细碎而繁杂的交谈 宁波博物馆主体三层、局部五层采用主体二层以下集中布局、三层分散布局的方式主体建筑前的一片大水域横贯65米长、27米宽的主入口大通道博物馆蕴涵了宁波从渡口、到江口、到港口的城市发展轨迹同时水域向北环绕在建筑外围使建筑环境具有江南水乡田园般的情态顶层则隆起5幢大小不一、造型各异、墙面倾斜的独立建筑露天大斜坡、通道、玻璃屋顶、绿化小景穿插其间营造出宁波历史文化街

10、区的氛围和园林建筑一步一景的意味将博物馆与建筑文化结合在一起 王澍认为现代博物馆在强调功能性的同时也要注重审美性因为博物馆建筑本身就是特殊意义上的“展品”宁波博物馆在设计伊始就将宁波地域文化特征、传统建筑元素与现代建筑形式和工艺有机结合使之造型简约而灵动外观严谨而颇具创意蕴涵了宁波从渡口、到江口、到港口的城市发展轨迹其平面呈简洁的长方形集中式布置但两层以上建筑突显开裂状微微倾斜演绎成抽象的山体这种形体的变化使建筑整体成向南滑动的独有态势宛如行进中之巨舟耐人寻味而在建筑内部两层以上高低起伏的公共活动平台从建筑整体窿起出五个单体各具状态形神兼备观照整个空间虚实相间似又成传统街区的格局与尺度;同时水

11、域向北环绕建筑外围使建筑环境具有江南水乡田园般诗情画意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山”、“水”与建筑之间的审美旨趣在独具意境中获得升华 (三)中国传统文化与建筑的结合 首先王澍的这篇“自然形态的叙事与几何宁波博物馆创作笔记”确实让我受益匪浅先跟大家分享一下“王澍:自然形态的叙事与几何宁波博物馆创作笔记 来源:时代建筑XX.3 XX年因一起在巴黎开会我有机会和天大建筑系的王其亨先生聊谈第一次听王先生讲课记得是在20年前他来南工建筑系讲座题目是明十三陵的风水研究具体内容我记不清了但有一张图我记忆良深那张图在309教室用幻灯打出应是出自宫廷档案风水形势用密集而确定的位置标明画法是平面和立体的结合他确认了我的

12、一个认识即中国的东西无论是风水还是相关的山水绘画之类都不能笼而统之泛泛谈论风水图的深邃在于其有着细密的法则与规定并且是以某种特殊的方式被系统量化了的但这种法则与量化并不以失去面对自然事物的直观判断为代价从感觉上说由于我长年熟悉书法与山水绘画对那张图的形式状态并不觉得异常 20年里我再没见过王其亨先生但知道近年他一直致力于清宫“样式雷”图纸档案的整理研究对这件事我自然抱持很大兴趣因为我不相信传统中国的建筑学用一句“工匠营造”就可以一笔带过至少明清苏州工匠出名就缘于他们既画设计图纸也制模型业主因此可以确切地表达意图而不被匠师随便左右 和先生相见很是一见如故就如昨日刚刚聊过今日再叙我就问他“样式雷”

13、的研究现状他说这批资料于清末飘散四处重拾后编序全乱要整理清楚上万件的图纸恐怕还需十年但他相信一定可以整理清楚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传统建筑的设计过程我又提起“十三陵”风水先生就意趣盎然当年如何在昌平山间爬山涉水 先生善谈语及众多但有一点我印象特深以先生的研究当年每处皇陵选位涉及周围广大山水范围都是几易方案反复论证几易其位的面对现场详勘现场先提出假设再仔细酌别验证这与其说是神秘直观不如说是一种严格的科学态度问题是这种假设的出发点并非自闭的分析理性而在于一种确信即自然的山川形态影响着人的生存状态与命运由长期经验从自然中观照出的诸种图式和这种先验的自然格局有可能最大限度的相符因此相关的思维与做法不是限于论

14、辩而是一种面对自然的关于图式与验证的叙事或者说与文学不同这是关于营造活动本身的叙事这种验证不仅在于符合也可以对自然根据“道理”进行调整修正它必然涉及一种有意义的建造几何学但显然不是西人欧几里德几何毋宁说是一种自然形态的叙事与几何 按这条思7维的脉络必然谈到了园林于是我听到王其亨先生谈起这些年他带学生参与北京皇家苑囿修缮的一些事进而推及“自然美”这个话题说到西人原本并无“自然美”观念和“自然美”有关的事物是17世纪由耶稣会教士带回欧洲的这些耶稣会教士也在欧洲建造了一些“中国式”假山当时欧洲人对这些形状奇异的假山的反应是“恐怖的” 我们一路从巴黎聊到了马赛谈了很多至今大多已记不得了但用“恐怖的”一

15、词来描绘中国园林中的堆山的反应我印象特深它让我回想起XX年第一次看北宋郭熙早春图原大高仿印刷版本的反应那样陌生与疏远是看小幅插图所没有感到过的那种螺旋状盘桓曲折的线条它所包围的空间深邃成一种既自足又无限延展的结构我脱口而出的反应是:如此的巴洛克有意思的是当我写下这段文字时突然意识到我无论如何不起早春图上画的是树还是石头但肯定图上只描绘了一种事物以图名推断画的应该是树但我的里却更近于石头非常类似太湖石的形态或者说非常类似生物器官的形态这种内心的震惊与其说是心理性的不如说是纯粹物质性的一种陌生的物质性 只就“形态”来讨论审美我一向是回避的这种讨论很容易掉入心理学的范畴和文学修饰我甚至从来就不提“审美”二字当我用“巴洛克”一词对应早春图时也无意于掉入中国传统的西方传统的比较这类比较已经成为中国建筑师空泛的习惯我的反应是本能的在更基本更具体细致的层面这类相似性的差别让我想起明代人对同时代画家陈老莲的评价老莲画的屈原无目的游荡在荒原之中人物被变形拉高笔法如画园林中常见的高细瘦孤的山石老莲自叙说其画学自古法时人的评价是:奇怪而近理需要注意的是同一题材老莲会在一生中反复画几十幅我体会“古法”二字并不是今天“传统”一词的意思它具体落在一个“法”字上学“古法”就是学“理”学事物存在之理而无论山川树石花草鱼虫人造物事都被等价看待为“自然事物” 同一题材极相似地画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