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湾大桥qc成果_2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8196507 上传时间:2019-10-22 格式:PPT 页数:25 大小:7.6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杭州湾大桥qc成果_2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杭州湾大桥qc成果_2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杭州湾大桥qc成果_2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杭州湾大桥qc成果_2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杭州湾大桥qc成果_2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杭州湾大桥qc成果_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杭州湾大桥qc成果_2(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超大跨度支架法现浇连续箱梁 施工质量控制 中铁二局一公司杭州湾跨海大桥项目部QC小组,组长:匡明 编制人: 钟万波 发表人:李蕾,1 工程概况 2 小组简介 3 选题理由 4 小组目标及可行 性论证 5 现状调查 6 要因确认 7 制定对策,8 实施对策 9 效果检查 10 总结 11 主要成果 12 巩固措施和标准化 13 体会和今后的打算,目录,一、工程概况,杭州湾跨海大桥位于杭州湾海峡,是连接宁波和上海重要通道,它南接宁波慈溪北连嘉兴海盐,起讫里程为K49+000K85+000,全长36km,桥面全宽33m,双向六车道,行车道宽为233.75m,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其中K81+4

2、35K81+815位于南引桥滩涂区和陆地区相接区段,地层为淤泥质粘土,桥墩编号为G01G08,上部结构包括跨十塘大堤50+80+50m变高度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和450m联等高度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箱梁体积较大,最大跨度达80m,最大梁高达4.8m,一次浇筑混凝土数量最多达1100m3。 本区域软土层较厚,系近期围涂而形成陆地,原为泥草滩,地面高程+2.0+2.5.0m。涨潮时被海水淹没。表层淤泥厚1m2m,第层是亚砂土,饱和,厚3m5m,第层是灰色淤泥质亚粘土,饱和,流塑,厚约13m。,二、小组简介,QC小组名称:杭州湾跨海大桥连续箱梁QC小组 QC小组登记号:2005-01-02 所在部

3、门工程部成立日期:2005年1月8日 登记日期:2005.1.10 小组人数:14人 组长:匡 明 男 高工 副组长:钟万波 男 工程师 组员:龚建伟、李高华、彭 溢、李远庚、陈 拥军、党国栋、甘廷华、童南聪、李蕾 高级顾问:林原 、李友明、王耀传 、徐长江,三、选题理由,1、本施工区段位于杭州湾海峡滩涂与陆地交界处,地基顶层为流塑状亚砂土,下层为淤泥质亚粘土,其承载力较差,满堂支架基础很容易下沉。 2、箱梁高度高,节段长,箱梁混凝土整体一次性浇筑。我单位根据以往施工贵阳艺校铁路立交桥的经验。为了确保砼在浇筑过程中质量得到有效的控制,我们制定了。 砼连续箱梁施工质量控制工艺流程图,四、现状调查

4、,四、现状调查,3、本项目的提梁站设在现浇段,该段将作为800t提梁机和1600t架桥机的拼装平台,要求必须于5月底前完成现浇梁施工,施工工期较紧 4、该桥位于海上,海水及空气中的氯离子混凝土及钢材的腐蚀很强。为此必须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新工艺确保箱梁砼灌注质量,同时要采取措施防止产生裂纹。 5、通过以往东海大桥项目部, 秦沈月牙河大桥项目部经验所得,影响现浇连续箱梁施工质量的因素有砼的配合比和灌注,地基处理,模板,施工工艺等,根据这些影响现浇连续箱梁施工质量的因素,我们绘制出关联图并对其分析,确定出各因素对其质量影响的程度。 6、为了有效的控制现浇连续梁施工质量,我们对其采取了一系列的相应准备,

5、在人力上,我们聘请了浙江大学教授级高工王耀传,上海交通大学桥梁专家徐长江为高级顾问,同时, 小组成员中有教授级高工3人,桥梁专家1人,他们曾多次参建国内大型桥梁,如东海大桥,秦沈月牙河大桥等,施工经验丰富.在机械设备上,我们配备了拌合楼5座,配置混凝土罐车12台,还购买了4台布料杆和4台混凝土输送泵。能确保了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需要。,五、小组目标及可行性论证,(一)小组目标 1、加强技术攻关,实现“超大跨度现浇连续箱梁”整体一次浇筑满足质量要求。 2、采取有效措施处理流塑状淤泥质地基,确保浇筑混凝土时地基沉降不超过5mm。 3、加强过程控制,积极探索海工耐久混凝土的特性及混凝土灌注方法,确保箱

6、梁外表无裂纹,气泡不超标。 (二)可行性论证 1、项目部与西南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的专家联合研究海工耐久混凝土的特性,他们可为我们提供理论方面的支持,为实现小组目标提供技术保障。 2、项目部建设了拌合楼5座,配置混凝土罐车12台,还购买了4台布料杆和4台混凝土输送泵。能满足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需要。 3、小组成员中有教授级高工3人,桥梁专家1人,他们曾多次参建国内大型桥梁,如东海大桥,秦沈月牙河大桥等,施工经验丰富。,六、原因分析 现浇梁质量不良原因分析关联图,七 要因确认,七 要因确认,八、制定对策,九、实施对策,实施一、布料杆出故障 在实际施工中,布料杆最容易发生堵管,特别是弯管。为此,小组采

7、取以下几项措施: 1、平时加强设备保养,提高设备使用率。 2、配足设备维修配件,主要是弯管和密封圈,一但发生故障立即更换。 3、浇砼时增加设备维修人员,缩短维修时间。,九、实施对策,实施二、解决真空压浆管破裂、不通或密封不严导致真空度达不到要求问题 真空压浆是预应力工程中的一道关键工序,而真空度是真空压浆中的重要指标。为了解决真空度达不到要求这一问题,小组主要从浇注砼确保管道通畅和抽真空时加强密封,避免漏气两方面进行攻关,具体措施如下: 1、混凝土浇筑前,在管道内穿比孔道内径略小的硬塑管,防止管道在混凝土作用下发生挤压变形,在混凝土初凝后及时拖动硬塑管,避免管道因意外漏浆造成管道堵塞。 2、张

8、拉施工完成后,清理锚垫板上的灌浆孔,用清水冲洗孔道,用高压风把孔道吹干,保证灌浆孔道畅通。将孔道排气孔密封好,在锚头安装密封罩。,九、实施对策,实施三、支架地基处理 由于梁体采用满堂支架现浇,施工期间支架荷载、模型荷载、钢筋混凝土荷载、人员荷载、机戒设备荷载及风荷载都将通过支架传给地基,因此,地基的承载力、地基的沉降量和地基的沉降速度都将影响结构的安全和方案的成败。为此,小组安排李蕾和陈拥军负责检算地基的承载力、地基的沉降量和地基的沉降速度,根据计算结果采取如下措施:支架搭设前,先清除表层软土及淤泥,换填石渣厚80-100cm;换填施工过程中分层碾压密实,按二级以上公路填石路基标准进行控制,并

9、且在填至设计标高后进行弯沉值检测,确保箱梁施工期间的地基总沉降和不均匀沉降均满足施工规范要求。然后在石渣顶面浇筑了厚15cm的C15混凝土面层进行封闭。通过上述地基处理, 其容许承载力满足大于150KPa的要求。另外,石渣填筑尽早按排,这有利于早期沉降。从实际施工结果看,梁体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地基最大沉降未超过5mm,因此,上述方案是可行的,也是成功的。,九、实施对策 满堂支架基础处理 满堂支架搭设,九、实施对策,实施四、攻克箱梁斜腹板倒角处砼捣固不实问题 由于箱梁为斜腹板结构,在加上其高度大,使得腹板的混凝土捣固工艺是一个技术难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捣固棒不易伸至腹板的中下部,特别

10、是倒角处,该区域混凝土捣固困难;其次,该部分区域的腹板内侧容易出现因浆液流失形成的麻面甚至空洞;另外,在底板倒角处容易出现水泡。经过反复地工艺试验和技术攻关,我们采取了用引导器引导捣固棒、改善混凝土工作性能、控制混凝土捣固时间等技术措施,使混凝土质量得到了有效控制。砼浇注工艺见下图。,砼浇注工艺图,砼浇注工艺图,十、效果检查,十、效果检查,1、经济效益 通过QC攻关,经济效益非常明显。原计划满堂支架基础采用打入钢管桩,每跨用钢量为:150t,单价为:2666.7元/t,每一跨施工成 本:1502666.740(万元),改用塘渣处理后,每一跨塘渣量:6667.5m3 ,塘渣单价:30元/ m3,

11、改为塘渣后每一跨施工成本:6667.53020(万元),由钢材改为塘渣后每一跨节约成本:40-20=20(万元),总共有7跨,由钢材改为塘渣后共节约成本:207=140(万元)。开展成果前后经济效益对比表如下:,十、效果检查,2、社会效益 第一跨现浇箱梁施工完毕后,许多施工单位都组织技术人员到施工现场参观学习。许多旅行社组织游客到工地合影留念。监理、业主对我公司的施工方法和工程质量给予高度评价。2005年度被杭州湾大桥工程指挥部评为科技创新二等奖,三季度被业主评为立功竞赛二等奖。业主还有意安排交通部的专家到施工现场参观指导工作,专家们对该方法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建议推广。国外专家、学者也多次到工

12、地考察,交流。,十、效果检查 施工完毕的预应力砼连续箱梁 科技创新二等奖,十一、制订巩固措施,小组计划将本次取得的成果编制成作业指导书和工法,并在全公司范围内推广学习,让更多的人了解、掌握该项技术,同时也有利于该项技术运用和发展。 十二、总结和下一步打算 这次QC活动进展顺利,完全实现了小组的预定目标,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具体的经验和体会有以下几点: 1、小组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它是QC攻关的方向,也是QC活动的目的。 2、对原因的分析要准确、透彻,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做到事半功倍,确保目标实现。 3、小组人员分工要明确,确保按计划完成每一项措施。 4、对于技术含量较高的项目,应该加强与高等院校的联系,做到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 通过本次QC小组攻关的成功,提高了小组不怕困难,敢于创新的科研精神,同时也增强了小组的凝聚力,只有团结一致、共同攻关,才能取得丰硕的成果。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开展QC活动,攻克技术难关,全面提高施工质量和工作效率,创建精品工程,谢谢收看,编制:李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