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十五建设与发展规划 (i)

上传人:shaoy****1971 文档编号:108190134 上传时间:2019-10-22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兰州大学十五建设与发展规划 (i)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兰州大学十五建设与发展规划 (i)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兰州大学十五建设与发展规划 (i)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兰州大学十五建设与发展规划 (i)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兰州大学十五建设与发展规划 (i)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兰州大学十五建设与发展规划 (i)》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兰州大学十五建设与发展规划 (i)(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兰州大学“十五”建设与发展规划 一、兰州大学“十五”建设与发展的历史机遇和挑战兰州大学自1909年创建以来,在西北这块最需要教育润泽的黄土地上生存和拼搏了90多年。新中国成立后的50多年来,党和国家对兰州大学的建设和发展给予了深切的关注,并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支持兰州大学。1953年兰州大学被确定为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1996年5月,兰州大学顺利通过了教育部和甘肃省人民政府共同组织的“211工程”部门预审,成为国家在“九五”期间重点投资建设的高校。兰州大学没有辜负党和国家的期望,抓住每一个发展机遇,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争创一流,经过完成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提高、确立建设教学

2、科研两个中心的发展思路、构架以研究生教育为重点的办学格局等发展阶段,教学科研水平和办学效益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学术影响力与日俱增,已成为一所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著名综合性重点大学,成为国家在西部地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党中央、国务院“科教兴国”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以及我国加入WTO,为兰州大学的建设和发展开辟了更为广阔的活动空间,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给兰州大学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要牢牢树立“发展是硬道理”的观念,紧紧抓住这些重大的历史机遇,继续坚持“做西部文章,创国内一流”的办学理念,遵从“立足西部,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办学方针,趁势而上,进一步增强为国家特别是为地方经济建设

3、服务的能力和在“科教兴国”、“西部大开发”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实力,为我国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继续做出积极的贡献。 兰州大学建设与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担当起“科教兴国”的历史责任,以“西部大开发”为新的发展动力,秉承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争创一流”的兰大精神和“勤奋、求实、进取”的优良学风,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术水平和办学效益,高举创新和特色的旗帜,继续发挥理科优势,积极加强文科建设,大力发展与国家特别是与西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应用学科,把兰州大学建成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型、国内外知名的高水平大学,其中一些独具特色的学科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使兰州大

4、学成为我国特别是西部地区高水平创新人才培养、高新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高层次决策咨询和发展科技教育文化事业的重要基地。 二、兰州大学“十五”建设与发展的依据和差距 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和发展,兰州大学已经走出了一条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办高水平大学的路子,初步奠定了一所高水平大学进一步建设与发展的雄厚基础,具备了相当的办学规模和优良的学科实力、师资力量、科学作风、学术环境、公共服务体系、基础设施、管理水平,形成了较强的办学优势。 办学规模:学校(经教育部批准)建有研究生院;设有经济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化学化工学院、资源环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网络教育

5、学院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等10个学院,30个系。各类学生总数为20000余人,其中:全日制培养的研究生2231人(博士生552人),非全日制在职申请学位和研究生课程进修人员3000多人;本科生9117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学生158人;继续教育在册学生5600多人。 学科状况:学科门类比较齐全,基础学科实力雄厚,已形成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有本科专业55个,其中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历史学为国家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大气科学等5个一级学科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40个二级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87个二级学科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有2个专业学

6、位授权点;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各2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各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网上合作研究中心3个(其中作为牵头单位1个,参加单位2个),国家基金委中德研究中心1个,省级重点学科15个。 师资力量:现有专任教师、专职科研人员1127人,其中正高职180人,副高职360人;两院院士6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5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7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7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8人;博士生指导教师113人,硕士生指导教师448人。目前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者166人,占 14.73%,具有硕士

7、学位者572人,占50.75%;45岁以下的教师889人,占78.88%。 教学科研: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兰州大学形成了“勤奋、求实、进取”的优良学风。本科生教育长期以来在积极研究探索高等教育规律的前提下,不断深化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国内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本科教学重视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特别强调对学生创造能力、思维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所培养的学生因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宽阔的知识面、较强的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而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把工作重点定位在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学位授予质量上,在建立以提高全面素质为目标,以宽口径的学科教学为基础,以提高研

8、究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核心的培养体系等方面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改革和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研究生教育规模和质量同步发展和提高的构想得以顺利实现。所培养的研究生在国内外受到各界的广泛肯定,具有良好的社会声誉。科学研究实力雄厚,硕果累累,学术水平居全国高校前列。基础研究瞄准国际科技发展的前沿,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优势明显;广泛开展了立足西部的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形成了一批独具特色的研究领域,引起了各级政府和学术界的重视。自1983年国家开始公布SCI及其被引用情况以来,兰州大学一直位居全国高校前10名;到1999年,共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14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261项,为国

9、内外科技界所瞩目。长期奋斗拼搏所取得的成果和达到的学术水平,在积累和积淀中形成了良好的学术环境,严谨、求实、不图虚名、不尚空谈的科学作风,产生了较强的学术影响力。 基础设施:学校校园建设用地3000多亩,分为4个教学园区(本部、一分部、二分部、榆中校区);另有4000多亩绿化和生产用地。校舍总面积近73万,其中兰州市区57万,榆中校区16万。学校先后新建扩建改建了新文科楼,计算中心,分析测试中心,逸夫科学馆,科教主楼,专家楼,图书馆,应用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干旱农业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办公楼(本部和榆中校区各1个),校医院,体育馆(本部和榆中校区各1个),本部和一分部草坪体育场,榆中校区教

10、学楼、实验楼、学生第一食堂和田径场、篮球场、排球场、乒乓球馆、健身房和利用筒子楼改造工程新建的8万多的教职工住宅。教职工的住房问题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科教主楼的建成使用,不仅使教学科研用房紧张的状况得到了缓解,而且为研究生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了更为优越的条件。学校已经具备承办国际国内大型学术活动、大型会议和国内高校体育运动会的能力。 公共服务体系:学校图书馆现有藏书180多万册;经扩建后总面积达到21000多,工程建设和设施按数字化图书馆的思路设计,其功能在西北地区属先进水平,成为名副其实的高水平的地区图书情报服务中心,为兰州大学进一步发展及西部地区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支撑。校园网

11、、计算中心、分析测试中心、计算机多媒体教室、外语教学实验中心等的建成和不断更新,不仅给教学科研管理提供了更为先进高效的信息和技术环境,而且使得学校在信息化社会条件下向更高水平发展成为可能。学校管理:20世纪90年代初,兰州大学按照教育部的统一安排,进行了校内管理体制改革。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为了更好地适应变化了的内外办学条件,学校又陆续进行了教育教学思想的大讨论;办学理念、办学指导思想、办学格局的调整;教学科研组织和运行机制的重组,即按学科群组建学院;面向21世纪教学体系的建设;建立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新的管理运行机制;为适应经济建设、社会进步、科技教育发展的需要进行的科研管理模式的调整;

12、机关机构精简和管理人员的压缩;教学科研人员的全员聘任;后勤社会化等一系列全方位的改革,使得整个学校的管理比较规范、高效。学校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德育工作,干部队伍建设,群众团体、学术性组织的作用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保证和促进了学校的建设和发展。财务管理:“九五”期间,我校不断加强财务管理,严肃财经纪律,增强综合实力。进一步明确财务管理体制,完善各项管理制度,规范校内的经济秩序,在保持良好的财务状况的同时,从总体上保证了学校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并为教育、科研等各项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和财力支撑。“九五”期末,学校的总资产达到78,343万元,是期初29,183万元的

13、2.68倍;净资产为69,557万元,是期初28,697的2.42倍;年经费收支规模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校办产业:我校现有校办企业19家,注册资金总额3363万元。19932000年校办企业累积上缴学校纯利润1535万元,返还工资226万元,上缴学校各种条件占用费750万元;并形成了一定的固定资产。在改善师生工作条件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存在的差距:尽管近些年来国家和教育部加大了对兰州大学的支持力度,使得兰州大学形成了较强的办学实力,为进一步建设和发展奠定了较为雄厚的基础。但与建成综合性、研究型、国内外知名的高水平大学的奋斗目标还有相当差距,主要是: 1、长期以来投入严重不足,办学经费

14、捉襟见肘,致使办学基础设施、仪器设备等总量不足、现代化程度低,严重影响教学科研进一步上水平,影响学校在各方面的竞争能力。 2、人才流失,引进困难,队伍建设步履维艰。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与建设高水平大学相比有相当差距,师资队伍中在国际国内有重要影响的著名学者还不多,吸引和培养学科带头人的条件和机制还不十分完备。 3、学科结构不尽合理,学科整体水平与建设高水平大学有相当差距,富有特色且能进入国际国内前沿的学科数量还比较少,人文社会科学、新兴、交叉和应用型学科的发展相对缓慢,综合性大学的优势体现不充分。 4、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意识不够强烈,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较弱,科研团队力量还不强大,

15、重大项目、重大课题、标志性成果还不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理顺。5、学科建设、师资队伍、人才培养在国际交流、国际竞争方面的能力还不够,学校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需进一步拓展和加强。6、校院系三级管理体系需进一步完善和规范,高效、灵活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尚未形成,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需进一步提高。7、校办产业规模小,科技含量低。 三、兰州大学“十五”建设与发展的目标定位 在“统筹规划,分层实施,加大开放,重点突破”的原则指导下,以学科建设为龙头,队伍建设为核心,到2005年,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社会服务、对外开放等方面有新的发展和突破,学科门类比较齐全,结构合理,特色显著

16、,大部分学科进入良性和快速发展阶段,若干学科在国际国内有重要影响和较强的竞争力;师资队伍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一批学术带头人在国内外产生相当的影响;在校学生规模有大幅度的增加,办学理念和办学格局更加完善和清晰;科学研究有重大进展,产出一定数量的标志性成果;基础设施、仪器设备和教师、学生的工作学习生活条件有根本性的改善;管理体制和机制进一步理顺,科学、规范、高效的管理基本实现;实现建设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型、国内外知名的高水平大学的基本目标,成为国家在西部地区不可或缺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发展科技教育事业和探索解决国家与人类发展中面临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的重要基地。 四、兰州大学“十五”建设与发展的主要任务和内容1、学科建设与学科结构布局调整。以创新和特色思路构架和调整学科结构,体现和逐步发挥综合院校的优势,完善学科布局。学科结构调整遵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