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县穆楼村发展规划

上传人:shaoy****1971 文档编号:108188746 上传时间:2019-10-22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1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丰县穆楼村发展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丰县穆楼村发展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丰县穆楼村发展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丰县穆楼村发展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丰县穆楼村发展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丰县穆楼村发展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丰县穆楼村发展规划(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丰县孙楼镇穆楼村“整村推进”发展规划(20062010年)二七年二月穆楼村“整村推进”发展规划编制单位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农经处江苏省扶贫办扶贫开发处江苏省农村经济产业指导服务中心江苏省政府办公厅驻丰县扶贫工作队丰县发展改革局目 录一、发展背景- 1 -二、现状分析- 2 -(一) 自然概况- 2 -(二) 经济社会状况- 2 -(三) 存在问题- 4 -三、规划指导思想、基本思路与发展目标- 4 -(一) 指导思想- 4 -(二) 发展原则- 5 -(三) 基本思路- 5 -(四) 主要目标和指标- 6 -(五) 规划功能区及规模- 8 -四、产业发展- 9 -(一) 农业- 9 -(二)

2、 二产- 10 -(三) 农村三产- 11 -五、社会事业发展- 11 -六、村党、团组织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14 -七、项目建设- 15 -(一) 千亩优质无公害芦笋示范基地建设- 15 -(二) 有机蔬菜设施种植项目建设- 18 -(三) 非农产业项目建设- 20 -(四) 农产品交易市场与物资运输场项目建设- 22 -八、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建设- 23 -(一) 水利设施改造- 23 -(二) 道路改造工程- 23 -(三) 农业机械化- 24 -九、农村生态环境建设- 24 -(一) 农村环境建设- 25 -(二) 解决2号沟污染- 26 -十、投资概算及资金筹集- 26 -十一、保

3、障措施- 29 -(一) 加强领导,强化扶持- 29 -(二) 发挥党支部领导和组织作用,提高农民建设主体意识- 29 -(三) 建立有效的筹资机制,发挥资金的更大作用- 29 -(四) 依托科技,增加产品科技含量,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 30 -(五) 建立和完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30 -附件:区位图、农业发展现状图、规划图丰县孙楼镇穆楼村“整村推进”发展规划(20062010年)一、发展背景2006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了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历史重大任务,对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发展农村公共

4、事业,促进农民增收等做出了部署,特别对经济薄弱地区,要求以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方式,加强对经济薄弱乡村的扶持,促进其农业和经济的全面发展。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加快发展苏北的战略决策。20余年来,苏北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都有了巨大的进步,绝大部分农村地区脱离了贫困,解决了温饱,为实现全面小康而奋斗。但由于发展的不平衡性,仍有少部分经济薄弱乡村由于农业生产条件较差,经济发展基础薄弱,农民收入提高缓慢,依然徘徊于贫困和温饱之间。如果不能使这一部分乡村迅速发展起来,就会影响全省“两个率先”目标的实现。因此,重点扶持这一部分苏北经济薄弱乡村,加速其村经济发展,是“十一五”期间我省农业和农

5、村工作的重点之一。丰县孙楼镇穆楼村地处丰县县城西部1.5公里。全村2480人,2392亩耕地,人均耕地面积0.96亩。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646元,低于1600元的户有68户,是一个经济相当薄弱的村。多年来虽然各级政府进行了扶持,但由于基础太差,农业自我发展能力很低。为了促进该村的发展,县委、县政府、省扶贫工作队决定联合帮扶该村脱贫致富,通过各类项目的强力推进,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用35年的时间,使该村经济发展和各项社会事业都迅速跃上新的台阶。二、现状分析(一) 自然概况1. 地理位置及范围穆楼村地处丰城南郊的城乡结合部,孙楼镇北端,距县城和镇驻地分别为1.5公里和1公里。北接

6、南环路,东邻省际公路丰黄路,东起丰黄公路的镇2号沟东西向穿村而过。县城南环路在该村区域内2500米,辐射面积1500亩。丰黄公路在该村区域内2000米,辐射面积890亩。2. 地形、地貌及土壤穆楼村全村地势高亢平坦,地貌为黄泛冲击平原,系由海相堆积平原的基础上发育而成的。地面高程约为海拔45米,土壤以细沙、粉砂壤土为主,属沙质或半沙质土壤,经多年土壤改良后,抑制了土壤返盐,减少了土壤风蚀,土壤肥力大有提高,有机质含量达1%以上,适宜于稻麦棉等多种作物的生长。 3. 气候及水资源穆楼村所处气候区为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年均温14.2,年降水1189mm左右,无霜期214天左右

7、。春季气温上升迅速,回暖早,春雨少。春末夏初,光照充足,为全年太阳辐射能高峰期。秋季降温快,光照充分。夏季降水高度集中。冬季寒冷干燥。本气候区是全省太阳辐射能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热量资源能满足一年两熟的需要。光照足,日较差大,有利于作物光合产物的合成与养分积累,这是该区农作物优质高产的有利环境条件,亦是本省光温生产潜力最具优势的一个地区。(二) 经济社会状况1. 人口及劳力全村人口2480人,611户,有5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村民中,高中文化的420人,初中文化1320人,初中以下500人,文盲240人。全村特困户48户146人,占总人口的6。全村劳动力1050人,从事家庭经营的650人,

8、占总劳动力的62,外出务工人员400人,占总劳动力的38。2. 农业基础设施与生产条件农机:全村拥有大型收割机3台,小型收割机2台,四轮车20辆,手扶拖拉机近50辆。农机总动力1200千瓦,平均每亩0.5千瓦,稻麦主要作物农业机械化程度达70以上。水利设施:现有曹庄生产组的大沟节制闸一座,2号沟上生产桥5座等农田水利设施,主要是1982年联产承包制之前建设的。由于年久失修和人为破坏,已基本不能发挥作用。田间内外三沟基本被村民填平,排灌能力大大削弱。道路状况:2号沟路是全村外出的主要通道,连接5个自然村,长2500米,为10年前修筑的砂石道路,现已严重损毁,人、车行走艰难。自然村道路南北方向和东

9、西方向共34条,长13200米,全部为泥土路。其中位居全村区域中间,南北方向的“三八”路把2号沟路与即将竣工的丰城南环路相连接。只有三官庙自然村有一条通向镇驻地的水泥路,也是目前全村唯一的出路。3. 村经济与农民收入农业生产:穆楼村农业以粮食生产为主,全村2005年种植小麦2000亩,果树150亩。养殖业,以散户养殖为主,规模养殖专业户较少,全村有百头以上养猪户5户,50头以上的养牛户1户,500羽以上的养鸡户5户,百只以上的养兔户1户。工业生产:村内有专门从事速冻蔬菜加工的龙头企业徐州丰绿食品有限公司。年加工各类速冻蔬菜10000万吨,产品注册为“凤鸣塔”牌,全部出口日本、韩国和美洲、欧洲等

10、国家地区。个体工业主要有木线加工、板皮加工、水泥预制及成衣辅料加工、出口桐木板加工,共47户。全村工业年产值650万元。上缴税收3.8万元。农业收入是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来自个体工业和务工的收入在村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较低。2005年村民人均收入2646元,低于1600元的户有68户。4. 农业科技及其它社会化服务体系状况目前穆楼村农业生产基本以一家一户的个体经营为主,农民科学种田水平普遍不高,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很不健全,农技人员缺乏,许多先进实用的农业科学技术得不到及时推广应用。农机化服务,基本依靠临时组织个体农机户。其它社会化服务体系运行状况也落后于现实需要。(三) 存在问题1. 农业劳力素质

11、较低,青壮年劳力严重不足穆楼村劳动力总体数量并不少,但其中1845岁的青壮年基本在外打工,留村务农人员大多为45岁以上老人或妇女,这部分人文化素质相对较低,科技接受能力较差,缺乏大量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骨干和领头人,已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2. 水利设施老化,农业生产条件较差穆楼村田间水利工程始建于5060年代,支渠(大沟)、斗渠(中沟)、农渠(小沟)三级灌排框架体系基本形成,上世纪8090年代部分田间工程得到了改造,但由于投入较小,大部分田间工程损坏严重,目前灌区改造投入不足,灌排泵站老化失修,灌排渠系淤积严重、灌排不畅,生产条件差,五年三涝,迫切需要治理改造。3.

12、农业投入不足,资金筹集困难由于长期经济发展滞后,农民生活困难,导致农民无资金进行扩大再生产,虽然多年来各级政府强化了扶持力度,但面广量大,总体上农业投入不足。农田治理改造、生产条件改善及各类项目建设所需资金数量较大,需要逐步形成和完善资金筹集机制。三、规划指导思想、基本思路与发展目标(一)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思想为指导,以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为指针,在县委、县政府和省扶贫工作队的共同扶持下,通过各类农业高效项目和科技的实施与推进,积极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按“一村一品”的原则,确立以高效特色蔬菜为主导产品,通过

13、龙头企业的带动,逐步做大规模,做优、做强高效特色蔬菜主导产业,同时加强二、三产业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全力促进农民增收。规划期末,实现村经济收入增五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翻一番,全村达到或接近苏北地区平均发展水平。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揽全村发展大局,抢抓扶贫开发机遇,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利用两年的时间,初步把穆楼村两委班子建设成“双强”班子,使穆楼村的经济发展和村民生活有明显提高,高标准规划好穆楼社会主义新农村,完成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20%的村民率先建设任务,初步实现整村推进目标(二)发展原则1、优势发展。利用市场机制,充分利用现有基础条件,发挥村组干部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好、发

14、挥好群众参与扶贫开发积极性。2、绿色发展。实施绿色农业开发工程,通过发展芦笋和大棚菜种植,发挥好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作用,建设农户+基地+公司的产业链,让种植业给村民带来丰厚的收入。3、持续发展。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借助县城动移南进的规划发展机遇,沿南环路规划建设市场与运输场,沿丰黄公路建设以木材加工为主的二产小区。4、健康发展。实施村民集中区建设工程,改善村民的人居环境,提升村民的文化生活档次,提高村民综合素质。(三) 基本思路 规划期内,以经济发展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主线,重点实施“一二三二四”工程,即:依靠一个共同扶持(县委、县政府和省扶贫工作队的共同扶持);全力抓好二个经济增长点(高效特

15、色蔬菜和二产产业);实施三项改造(改造基础设施、改造生产设施、改造村容环境);谋求二个发展(发展社会事业、发展专业合作组织);最终实现四个提高(提高村民组织程度、提高村经济实力、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提高精神文明程度)。1. 以科技项目为载体,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村经济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当前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形式,科技项目的介入与实施,将全面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和效益,有力地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以芦笋为主的高效特色蔬菜已有了一定的种植面积,在此基础上,按“一村一品”的原则,通过设施改造和栽培技术的改进,着力塑造以芦笋为主导产品的高效规模化经营模式,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逐步做优、做大、做强高效特色蔬菜主导产业,由此增强和积累村农业发展的实力,促进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2. 以基础设施改造推进全村生产、生活环境建设,促进农业生产条件和村容环境全面改善通过农田水利设施道路改造、河道的疏浚,村民住宅区的调整,全面改造农业生产、村民生活条件,以此节约土地资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