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英汉互译中的美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108184669 上传时间:2019-10-2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英汉互译中的美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论英汉互译中的美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论英汉互译中的美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论英汉互译中的美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英汉互译中的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英汉互译中的美(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英汉互译中的音译之美高国香【论文关键词】:英汉互译; 音译之美 【论文摘要】:信、达、雅为一般英汉互译之标准,而音译则要求更高,用翻译界的一句话来说即翻译是一门艺术。音译,其为求其深邃的意境,浓厚的感染力,强烈的艺术效果。又有更好的难度,不仅要求译者准确理解原文,更对译者有着更高的要求。 1.引言 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象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而音译作为英汉互译中最特殊的一种样式,对语言艺术有特别严格的要求。如果说一般的英汉互译,要达到艺术性水平,必须解决如何用本国语言传达原文风格的问题,那么音译,除此之外,还必须解决如何运用和

2、原著同样最精炼的语言、最富于音乐性的语言,来驾驭严格约束语言,使打翻译达到美的享受,有其以下两个特点: 1. 1音译要再现原作的艺术美 音译是运用特殊的语言和艺术手法创造的艺术品,具有形象性、艺术性,表达了某种情节内容、思想感情,体现了作家独特的艺术风格,并且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境界。音译,光传意(即做到意义上的忠实)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注意保存原作的感情、韵味、意境的风格,要把原诗创造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 例如: A Widow Bird A widow bird state morning for her love Upon a wintry bough; The frozen wind cr

3、ept on above, The freezing stream blow. There was no leaf upon the forest bare, No flower upon the ground, And little motion in the air Except the mill-wheels sound. 译文为: 孤鸟 孤鸟栖寒枝,悲鸣为其曹; 河水初结冰,冷风何萧萧; 荒林无宿叶,瘠土无卉苗, 万籁尽寥寂,惟闻喧桔槔。 原诗的诗眼在widow(孤寡之意)一词,译者紧扣诗眼,将state 译成悲鸣,将wintry bough 译成寒枝,将freezing stream

4、 blow译为冷风何萧萧,将 mill-wheels sound译为喧桔槔。可以说,这种译法在词义上讲是失实之处,但它却将原作创造的那种艺术境界给传达出来了,而且译文所渲染出的那种荒寒的意境、悲凉的心情,私以为,较原作有过之而无不及,让人读罢,不禁从心底泛起一股悲怆之情,对那只孤苦伶仃的鸟儿顿生同情之心、怜惜之意。一首好诗,往往是意中有境,境中寓言,读后沁人心脾,耐人寻味。译者在翻译时,应该充分发挥想象力和直觉的作用,对原作心领神会,而移情于自身,把原作的艺术美音译美表现出来。 1.2 音译是一种创造性的美 音译具有鲜明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既是原作艺术美的欣赏和接受者,同时又是

5、它的表现者。从欣赏到表现,有一个重要环节,即译者的审美再创造,或者叫心灵的再创造,情感形式的再创造。这种再创造的关键是要抓住蕴含在原作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不妨甩开原文形式,选用最佳的词句结构、表现手法,把原文(不仅仅是内容,而且还包括情感、意境、韵味和风格)重新表达出来。例如英国诗人菲茨杰拉德(Edward Fitz Gerald)译波斯诗人俄玛(Omar Khayyam)的鲁拜集(Rubaiyat)是传诵诗坛的名作。他不拘泥于原诗的词句,而是吸取灵感再创作,既有英国诗的音韵之美,又传达了原诗的意境,堪称一绝。当然这种例子很多,俯拾皆是,顺手拈来。 徐志摩的哀曼殊斐儿,其音译之美曼殊斐

6、儿,乃是爱尔兰女作家,年轻早故的她在志摩笔下有着令人眩晕震颤的美;而曼殊斐儿这四个字将其冰清玉洁的美好气质衬托得贴切无比,令人神往。这仙女般的名字,是Katherine Mansfield的音译-现时译作凯瑟琳o曼斯菲尔德,但这样就完全失去了应有的诗意,只是普普通通的一个英文名字罢了。柏杨的翡冷翠其音译,引以意大利的佛罗伦萨(Firenze、Firenge或英文名 Florence)令人读后 瞬间心里仿似从仙境掉到了人间。 还是徐志摩的独创,将Cambridge译作康桥。虽然主观,但比起同样半是音译半是意译的剑桥,却多了些象征的意韵。歌咏康桥的诗篇也和这独特的名称一起经久不朽。 把Violin

7、译作梵婀铃,来自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名句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铃上奏着的名曲。换作小提琴,大约就少了一种婉约清丽的和谐。 大仲马的三剑客,里面多次提到法王行宫枫丹白露 (Fontainebleau)还有巴黎的著名大道香榭丽舍(les Champs Elysees)。 只觉得实在是妙不可言,一定是极为美好的场所。枫丹白露其法语本意是枫树茂密有清泉的所在;而香榭丽舍本意是欢乐所在的田庐;此情此景,如诗如画 - 不仅字音几近,字意也非常美妙得十分相似。 香奈尔(Chanel)也是一个相当出色的音译;我想很多女孩儿一见这个名字就会喜欢上它 - 如梦似幻的性感、温柔和芬芳,作为

8、女性化妆品和时装的品牌实在合适不过了。 中式的美丽音译,还有很多体现在电影名字上。比如把非常平淡直白的的滑铁卢桥译成魂断蓝桥;气氛悠然而出,让人感觉一定是个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 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译作廊桥遗梦、一段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婚外情,恰恰是这样如此平凡的题材,却被高明的艺术家渲染得缠绵悱恻,哀惋动人,男主人公罗伯特金凯的人格魅力,使得整个作品甚至亘古以来无数男欢女爱悲欢离合的故事,升华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高度。意外的收获译作鸳梦重温.如古典的四字骈文,优雅微妙。美国有个以前的印第安人居住地Yosemite,现在是著名的旅游胜地。因经常有灰熊出没,就用了

9、印第安人语的大灰熊作地名,谁知中式的音译却把它变得如此巧妙。 1.3谚语翻译之美谚语是语言的核心和精华,是人类文明的积淀。谚语的翻译也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为了能够反映其特有的文化特色,我们在翻译过程中需要从历史背景,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寓言神话等方面全方位考虑影响其含义的因素,正确理解和翻译谚语自身所蕴涵的深刻含义。 历史背景 社会历史的发展对语言的影响是巨大的。随着时代的变化,旧的语言逐渐衰亡,新的语言不断产生。在历史的进程中,谚语好比一面镜子,能清楚地反映其历史的变迁。因此我们在翻译谚语时需要考虑其历史背景,才能正确理解谚语的含义。 公元前55年,古罗马统帅恺撒征服不列颠岛,而

10、英国历史上真正的“罗马人的征服”(Roman Conquest)是在公元43年开始的。从此罗马人占领不列颠400年之久。罗马人的文化对不列颠的影响仍留在岛上,在今天的英语谚语中仍然可以找到历史的痕迹。例如: Do in Rome as the Romans do. 在罗马就要过罗马人的生活。(喻:入乡随俗。) 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喻:伟业非一日之功。) All roads lead to Rome. 条条道路通罗马. (喻:殊途同归。) 这三条谚语足以反映出“罗马人的征服”(Roman Conquest)对英语谚语的影响,足以反映出罗

11、马帝国昔日的辉煌。 地理环境 谚语的产生与人们生活和劳动的地理环境习习相关。英国是一个岛国,位于欧洲西部大西洋中的不列颠诸岛上,南面有英吉利海峡(the English Channel),多拂尔海峡(the straits of Dover),东面隔北海(the North Sea)。这里的海上运输业和渔业特别发达,因此留下了不少与航海业和渔业有关的谚语。例如: All is fish that comes to his net. 进到网里的都是鱼。 这条谚语的比喻意义是“任何有用的东西或有好处的东西都来者不拒”,含有贬义。 Never offer to teach fish to swim.

12、 不要教鱼儿游泳。 这条谚语的比喻意义是“不要在行人面前卖弄自己”。相当于汉语谚语“不要班们弄斧”。 He who would catch fish must not mind getting wet. 要想抓鱼就不能怕弄湿衣。 这条谚语的比喻意义与汉语谚语“要吃龙肉,就得亲自下海”的比喻意义相似。 The great fish eat up the small. 大鱼吃小鱼。 这条谚语形象的描绘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激烈斗争,相互倾轧的状况。 He that would sail without danger must never come on the main sea. 谁在航行时不冒险,

13、他就永远不要来到大海上。 这条谚语比喻“不付出就没有收获”,相当于汉语谚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大不列颠岛是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雨量充沛,风大雾多,降雨量特别大。因此产生了一条谚语:It never rains but it pours.(不雨则己,一雨倾盆)。 这条谚语的比喻意义是“倒霉的事情总是一起发生的”,相当于汉语成语“祸不单行”的意思。 风俗习惯 风俗习惯是一个地区的人的生活方式,包括的东西很多,涉及生活的各个地域。它既受到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学等方面的影响,又必然反映出该民族的风俗习惯,谚语更是与风俗习惯紧密相关,英语谚语的翻译离不开对英美风俗习惯的了解。2.结束语

14、 汉字是象形文字,其中含有物象的基因,具有某种空间性和可视性,有一种模糊的图画美,正如著名诗人闻一多所说:惟有中国的象形文字,可直接表现绘画的美。西方的文学变成声音,透过想象才能感到绘画的美。可是中国文学,你不必念出来,只要一看见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两句诗,立刻就可饱览绘画的美。老舍先生说的我们的语言文字之美是我们特有的,无可替代的的观点是完全一致的。并可以通过语言文字之美译后使读者看到思想之美,意境之美,感情之美,做到音、形、义兼美,既有意思,又有响声,还有光彩。在英汉互译时如果只是逐字逐句平平淡淡地译出来,韵味尽失,丰姿全无,即使文字流畅,忠实通顺,但不传神,也不能算好的、合格的译文。 参考文献 1 诗词翻译的艺术,中国翻译编辑部,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6. 2 杨自俭, 刘学云. 翻译新论, 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2. 3 论英汉翻译技巧,中国翻译编辑部,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6. 4 中译英技巧文集,中国翻译编辑部,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