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外事礼仪基础讲义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8183962 上传时间:2019-10-22 格式:PPT 页数:93 大小:2.8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外事礼仪基础讲义_第1页
第1页 / 共93页
第二外事礼仪基础讲义_第2页
第2页 / 共93页
第二外事礼仪基础讲义_第3页
第3页 / 共93页
第二外事礼仪基础讲义_第4页
第4页 / 共93页
第二外事礼仪基础讲义_第5页
第5页 / 共9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外事礼仪基础讲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外事礼仪基础讲义(9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礼仪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行为科学,是指在人际交往中,自始至终地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完整行为。 由于地区和历史的原因, 各地区、各民族对于礼仪的认识各有差异。,礼仪,作为在人类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并积淀下来的一种文化,始终以某种精神的约束力支配着每个人的行为,是适应时代发展、促进个人进步和成功的重要途径。,据2002年“北京市民礼仪水平”的调查研究显示,对703名调查对象的问卷评分后,总平均分仅是52.04分(满分100分)! 结果表明:现代人礼仪水平的提高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在长期的国际往来中,逐步形成了外事礼仪规范,也叫涉外礼仪。涉外礼仪就是人们参与国际交往所

2、要遵守的惯例,是约定俗成的做法。它强调交往中的规范性、对象性、技巧性。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脚步的加快,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外事交往增多。了解涉外礼仪的内容和要求,掌握与外国人交往的技巧则显得尤为重要。,案例 穿西装穿了白袜子。在比较重要的场合穿西装的话,最佳的要求是袜子跟皮鞋一个颜色,至少是深色,绝对不是白色,除非是白皮鞋,否则将产生巨大的反差。在很多国家深色西装是正装,黑色皮鞋是基本要求,中间夹双白袜子他们称为“驴蹄子”,反差太大了。,西装袖子上的商标没有拆。我们现在买来的西装都会有一个比较醒目的商标,但是实际上那是西装的封条,按照惯例你买来西装之后,服务生要做的头一件事就是替你把商标拆掉,启封了

3、,开始用了。很遗憾我们国内很多服务生对此不是很了解,也有人知道了不干,久而久之,害得我们不少弟兄,误认为袖子上有一横是名牌的标志。甚至有人有意做屈臂挺进状,要露一手,那么此点是不合惯例的。,什么是涉外礼仪?涉外礼仪实际上就是我们参与国际交往所要遵守的惯例,是约定俗成的做法。换而言之,它是讲规范,规范就是标准。 你讲不讲规范,是你这个人懂不懂规范的问题;你讲不讲规范,是你这个单位有没有规范的问题。,在大庭广众之前,一个男人一个女人着装,他有规范性的说法,两句话:“女人看头,男人看腰”。 女人看头是看什么呢?看发型,比如染不染色,长度如何等等。,像我们服务行业,政府机关一般公务员是不染彩色发的,除

4、非把花白的头发染黑。另外头发不宜过长,作为女性,一般工作岗位上不长于肩部。有同志讲了,长于肩部如何?长于肩部要做技术性处理,盘起来、挽起来、梳起来,不能随意披散开来。,“男人看腰”,看什么呢?不是看我们腰粗不粗,也不是看腰带是什么品牌,而是看这样一个细节,腰上挂不挂东西。我们说句涉外交往中的行话,一个有社会地位的人,一个有层次的人,在大庭广众之前腰上是不挂任何东西的。 所以我刚才想讲的这是涉外礼仪的一个特点,就是规范性。,我们现在讲的涉外礼仪,国际交往中要遵守的国际惯例,和我国传统礼仪还是有一些差异的。 我国有五千年的传统文明,有五千年的礼仪文化,我们都在这个良好的氛围中继任成长,那么我们大家

5、应该说是学识源远流长,但是,从国际交往的角度来看,中外礼仪是有一些差异的。,譬如国际礼仪它是强调关心有度,换而言之,不得打探或者涉及个人隐私问题。而我国传统礼仪,强调亲密无间。 国际交往中不宜随便探讨对方、请教对方的问题有几个不问:收入问题,年纪大小,婚姻家庭,健康状态,个人经历等等。,第二个特征讲对象性,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要求,内外有别,自己人你该问还是问,但是外人你不问还是比较好。比如在国际交往中,每个人的健康被视为私人的资本,你身体不好,人家做生意会跟你合作?那缺乏可靠程度嘛,但是说实话,这个问题是我们很多人比较爱问的。,案例,那天一个老兄就问我了,说“你怎么脸色不大好?”我说我最近比

6、较累,晚上经常熬夜。“你是不是胃不行?吸收不好胃一般不好,脸色就不好。”我说我胃还行,比较能吃。“那你肝呢?” 他不把你整死他难受,但是我也知道此人并无恶意。但是因为他在对外交往中,或者跟陌生、不大熟悉的人打交道时,他要不讲规矩,就容易引起歧义、误会。,人和人之间有接触才有了解,有了解才能沟通,有沟通才会互动,这是三个重要的程序。接触是第一样,前提。接触了之后才会了解,逐渐了解之后知己知彼才容易沟通。所谓沟通是双向了解,我理解你,你也理解我。但是这个有难度,不同地方人有不同的招呼。,案例,老北京的习惯,就是要问,五十岁以上的人起码要问吃过没有。我们听众大家外语没得说,我不知道你怎么翻译?但是我

7、一般告诉我的学生,老北京问外国朋友吃过没有,最准确的翻译是:“你好”。千万不要直译,因为大多数外国兄弟听不懂。,那外国人也有个习惯,他喜欢恭维异性,见男士会说你很帅很酷,见女孩子会说你很漂亮,甚至会说你很性感,很有魅力。但是我相信我们大家都见多识广,当别人说我们说小姐你很漂亮,我们一定会落落大方地看着对方的眼睛,说一声谢谢。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讲,这实际是传递了两个信息:第一咱见多识广,第二谁怕谁,两军相逢勇者胜,充满自信的人、临阵不慌的人容易得到尊重。,外事礼仪基础,中华民族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世界上最廉价,而且能得到最大收益的一项特

8、质,就是礼节。 -拿破仑.希尔(美成功学家),不学礼,无以立,早在先秦时代,我们先人就建立了一套完备的礼仪。周公的“制礼作乐”、孔子哀叹“礼崩乐坏”。,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xi),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孔子(大學第八篇泰伯),礼仪不仅可以有效地展现一个人的教养、风度和魅力,还体现出一个人对社会的认知水准、个人学识、修养和价值。礼仪是提高个人素质和单位形象的必要条件;是人立身处世的根本、人际关系的润滑剂、是现代竞争的附加值。 “不学礼,无以立”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内强个人素质、外塑单位形象”,正是对礼仪作用的恰到好处的评价。,倘若给你三种人生选择,人生起点,人生终点,A,B,

9、C,案例,文汇报:一口痰“吐掉”一项合作 某医疗器械厂与美国客商达成了引进“大输液管”生产线的协议,第二天就要签字了。可是,当这个厂的厂长陪同外商参观车间的时候,向墙角吐了一口痰,然后用鞋底去擦。这一幕让外商彻夜难眠,他让翻译给那位厂长送去一封信:“恕我直言,一个厂长的卫生习惯可以反映一个工厂的管理素质。况且,我们今后要生产的是用来治病的输液皮管。贵国有句谚语:人命关天!请原谅我的不辞而别”一项已基本谈成的项目,就这样“吹”了。,外事所谓“外事”就是涉外之事, 外事工作无小事。以周恩来为代表的新中国第一代外交家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演绎了一幕幕外事无小事的感人故事。,中美建交的一系列努力:毛泽东

10、接见斯诺,毛泽东邀请美国作家斯诺参加国庆典礼,向美国传递愿意改善中美关系的信号。,乒乓外交,“小球推动大球”,打开中美友好之门,官员交往:,1971年7月911日,基辛格秘密访华,1979年1月28日邓小平应邀访问美国,在曾经的年代里,外事是普通老百姓可望不可即的高级政治,外事工作秉承举轻若重理念,来不得半点马虎。其潜在的逻辑是,人人、时时、处处代表中国,因而要处处表现出中华民族礼仪之邦的美德。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我校甚至每个人对外交往的机会也逐渐增多,因此,了解和掌握一些外事知识和外事礼仪显得越来越重要。,中华民族是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自古以来就倡导“礼治”,将礼仪

11、谦耻作为立国之本。礼节、礼貌、礼仪不仅反映了一个人的气质风度、阅历见识、道德情操、精神风貌,而且还代表着一个集体、一个城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风土人情、诚信程度和对外形象。,现在我们强化礼仪,就在于它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自身修养,改善人际关系、美化日常生活,净化社会风气,实施诚信服务,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更好地树立我们的对外形象。,礼仪知识具有规范性、时代性、民族性、传承性、变动性,是一门科学艺术。我们学习礼仪,就是要按照礼宾规律行事,把握自律、敬人、宽容、平等、真诚、适度的原则,既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又要与时俱进和国际接轨。,外事礼仪通则 以人为本,已经成为中国外交的一个基本取向。 必

12、须高度重视人权问题 明确涉外工作的本质是为人民服务,维护形象,在国际交往之中,人们普遍对交往对象的个人形象备加关注,并且都十分重视遵照规范的、得体的方式塑造、维护自己的个人形象。个人形象在国际交往中之所以深受人们的重视,主要是基于下列五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每一个人的个人形象,都真实地体现着他的个人教养和品位。 其次,每一个人的个人形象,都客观地反映了他个人的精神风貌与生活态度。 第三,每一个人的个人形象,都如实地展现了他对待交往对象所重视的程度。 第四,每一个人的个人形象,都是其所在单位的整体形象的有机组成部分。当人们不知道某一个人的归属时,他个人形象方面所存在的缺陷,顶多会被视为个人方面存

13、在着某些问题。但是,当人们确知他属于某一单位,甚至代表着某一单位时,则往往将其个人形象与所在单位的形象等量齐观。最后,每一个人的个人形象,在国际交往中还往往代表着其所属国家,所属民族的形象。,在涉外交往中,每个人都必须时时刻刻注意维护自身形象,特别是要注意维护自己在正式场合留给初次见面的外国友人的第一印象。,个人形象在构成上主要包括六个方面,它们亦称个人形象六要素。 第一、是仪容。仪容,是指一个人个人形体的基本外观。 第二、是表情。表情,通常主要是一个人的面部表情。 第三、是举止。举止,指的是人们的肢体动作。 第四、是服饰。服饰,是对人们穿着的服装和佩戴的首饰的统称。 第五、是谈吐。谈吐,即一

14、个人的言谈话语。 第六、是待人接物。所谓待人接物,具体是指与他人相处时的表现,亦即为人处世的态度。,不卑不亢,不卑不亢,是涉外礼仪的一项基本原则。它的主要要求是:每一个人在参与国际交往时,都必须意识到自己在外国人的眼里,是代表着自己的国家,代表着自己的民族,代表着自己的所在单位的。因此,其言行应当从容得体,堂堂正正。在外国人面前既不应该表现得畏惧自卑,低三下四,也不应该表现得自大狂傲,放肆嚣张。,周恩来同志曾经要求我国的涉外人员“具备高度的社会主义觉悟。坚定的政治立场和严格的组织纪律,在任何复杂艰险的情况下,对祖国赤胆忠心,为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甚至不惜牺牲个人一切”。 江泽民同志则指出:

15、涉外人员必须“能在变化多端的形势中判明方向,在错综复杂的斗争中站稳立场,再大的风流中也能顶住,在各种环境中都严守纪律,在任何情况下都忠于祖国,维护国家利益和尊严,体现中国人民的气概”。他们的这些具体要求,应当成为我国一切涉外人员的行为准则。,求同存异,第一、 应当如何对待中外礼仪与习俗的差异性? 第二、 在国际交往中,到底应当遵守何种礼仪为好?,首先,对于中外礼仪与习俗的差异性,是应当予以承认的。 再者,在涉外交往中,对于类似的差异性,尤其是我国与交往对象所在国之间的礼仪与习俗的差异性,重要的是要了解,而不是要评判是非,鉴定优劣。,在国际交往中,究竟遵守哪一种礼仪为好?,一般而论,目前大体有三

16、种主要的可行方法。 其一,是“以我为主”。所谓“以我为主”即在涉外交往中,依旧基本上采用本国礼仪。 其二,是“兼及他方”。所谓“兼及他方”,即中涉外交往中基本下采用本国礼仪的同时,适当地采用一些交往对象所在国现行的礼仪。 其三,则是“求同存异“。所谓“求同存异”是指在涉外交往中为了减少麻烦,避免误会,最为可行的做法,是既对交往对象所在国的礼仪与习俗有所了解并予以尊重,更要对于国际上所通行的礼仪惯例认真地加以遵守。,入乡随俗,“入乡随俗”,是涉外礼仪的基本原则之一,它的含意主要是:在涉外交往中,要真正做到尊重交往对象,首先就必须尊重对方所独有的风俗习惯。,原因之一,是国为世界上的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在其历史发展的具体进程中,形成各自的宗教、语言、文化、风俗和习惯,并且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这种“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局面,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也是世间任何人都难以强求统一的。,原因之二,是因为在涉外交往中注意尊重外国友人所特有的习俗,容易增进中外双方之间的理解和沟通,有助于更好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