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学年八年级生物上册教学计划

上传人:shaoy****1971 文档编号:108183925 上传时间:2019-10-2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2.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xx学年八年级生物上册教学计划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xx学年八年级生物上册教学计划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xx学年八年级生物上册教学计划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xx学年八年级生物上册教学计划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xx学年八年级生物上册教学计划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xx学年八年级生物上册教学计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学年八年级生物上册教学计划(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XX-XX学年八年级生物上册教学计划XX-XX学年八年级生物上册教学计划八年级卢丽银一、学生情况分析:生物知识、现象与人类密切相联,学生对生物现象产生疑问多,但学生通过一学年对生物学的学习,对生物学的基础知识掌握较好,已具备一定的实验能力,大部分对本科的学习兴趣浓厚。二、教学总目标要求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八年级上册)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在以下几方面得到发展:知识:1)认识动物的主要类群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特征。2)知道动物的行为大多是通过运动来完成的,了解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的关系,都与它们的行为有密切的联系3)获得关于细菌和真菌的主要特征以及与人类的关系的知识。4)通过活动体验生物的

2、分类是根据不同生物的特征上的相似程度来进行的。能力:1)增强动手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2)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如进行“饲养和观察蚯蚓”、“调查动物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制作甜酒”等实践性较强的活动。3)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更好地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2)认识科学通过技术转化为人们改进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手段,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物质文明的进步,又具有实践价值。科学技术在促进人类进步的同时,往往带来人们预想不到的负面影响。三、主要措施:1、重视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2、倡导探究性学习3、渗透“科学、技术、社会

3、”的教育4、改进教法,加强课堂教学(1)提高贯彻课程目标的自觉性初中生物学课程目标涵盖的生物学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是通过每节课或每项活动来逐步完成的。因此,在制定每节课(或活动)的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课程目标的体现和贯彻;考虑到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特别要注意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等方面的要求。(2)组织好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并提高其质量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一改过去传统的注入式写法,注重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知识的发生和发展,培养学生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同时,教材安排了丰富多采的有利于

4、学生发展的学生活动。(3)加强和完善生物学实验教学。5、注重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在新教材的教学中,让学生掌握生物学学习方法,对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养有很大作用。应重视以下五种学习方法,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教学学生学习。(1)实验探究法:明确探究课题-引导探究-获得结论-测试反馈(2)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学到的生物学知识来解释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所遇到的生物学现象,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3)识图学习法:新教材图文并茂,色彩鲜明,可读性强。它形象、直观、不仅有利于教师把有关知识讲清楚,而且利于学生理解内容,便于记忆。(4)比较、归纳学习法:通过对知识的比较归纳,可找出

5、知识之间内在联系,使知识间的关系更明了。XX-XX学年八年级生物上册教学计划八年级卢丽银一、学生情况分析:生物知识、现象与人类密切相联,学生对生物现象产生疑问多,但学生通过一学年对生物学的学习,对生物学的基础知识掌握较好,已具备一定的实验能力,大部分对本科的学习兴趣浓厚。二、教学总目标要求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八年级上册)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在以下几方面得到发展:知识:1)认识动物的主要类群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特征。2)知道动物的行为大多是通过运动来完成的,了解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的关系,都与它们的行为有密切的联系3)获得关于细菌和真菌的主要特征以及与人类的关系的知识。4)通过活动体验生

6、物的分类是根据不同生物的特征上的相似程度来进行的。能力:1)增强动手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2)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如进行“饲养和观察蚯蚓”、“调查动物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制作甜酒”等实践性较强的活动。3)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更好地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2)认识科学通过技术转化为人们改进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手段,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物质文明的进步,又具有实践价值。科学技术在促进人类进步的同时,往往带来人们预想不到的负面影响。三、主要措施:1、重视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2、倡导探究性学习3、渗透“科学、技术、

7、社会”的教育4、改进教法,加强课堂教学(1)提高贯彻课程目标的自觉性初中生物学课程目标涵盖的生物学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是通过每节课或每项活动来逐步完成的。因此,在制定每节课(或活动)的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课程目标的体现和贯彻;考虑到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特别要注意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等方面的要求。(2)组织好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并提高其质量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一改过去传统的注入式写法,注重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知识的发生和发展,培养学生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同时,教材安排了丰富多采的有

8、利于学生发展的学生活动。(3)加强和完善生物学实验教学。5、注重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在新教材的教学中,让学生掌握生物学学习方法,对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养有很大作用。应重视以下五种学习方法,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教学学生学习。(1)实验探究法:明确探究课题-引导探究-获得结论-测试反馈(2)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学到的生物学知识来解释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所遇到的生物学现象,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3)识图学习法:新教材图文并茂,色彩鲜明,可读性强。它形象、直观、不仅有利于教师把有关知识讲清楚,而且利于学生理解内容,便于记忆。(4)比较、归纳学习法:通过对知识的比较归纳,可

9、找出知识之间内在联系,使知识间的关系更明了。XX-XX学年八年级生物上册教学计划八年级卢丽银一、学生情况分析:生物知识、现象与人类密切相联,学生对生物现象产生疑问多,但学生通过一学年对生物学的学习,对生物学的基础知识掌握较好,已具备一定的实验能力,大部分对本科的学习兴趣浓厚。二、教学总目标要求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八年级上册)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在以下几方面得到发展:知识:1)认识动物的主要类群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特征。2)知道动物的行为大多是通过运动来完成的,了解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的关系,都与它们的行为有密切的联系3)获得关于细菌和真菌的主要特征以及与人类的关系的知识。4)通过活动体

10、验生物的分类是根据不同生物的特征上的相似程度来进行的。能力:1)增强动手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2)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如进行“饲养和观察蚯蚓”、“调查动物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制作甜酒”等实践性较强的活动。3)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更好地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2)认识科学通过技术转化为人们改进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手段,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物质文明的进步,又具有实践价值。科学技术在促进人类进步的同时,往往带来人们预想不到的负面影响。三、主要措施:1、重视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2、倡导探究性学习3、渗透“科学、技

11、术、社会”的教育4、改进教法,加强课堂教学(1)提高贯彻课程目标的自觉性初中生物学课程目标涵盖的生物学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是通过每节课或每项活动来逐步完成的。因此,在制定每节课(或活动)的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课程目标的体现和贯彻;考虑到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特别要注意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等方面的要求。(2)组织好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并提高其质量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一改过去传统的注入式写法,注重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知识的发生和发展,培养学生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同时,教材安排了丰富多采

12、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学生活动。(3)加强和完善生物学实验教学。5、注重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在新教材的教学中,让学生掌握生物学学习方法,对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养有很大作用。应重视以下五种学习方法,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教学学生学习。(1)实验探究法:明确探究课题-引导探究-获得结论-测试反馈(2)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学到的生物学知识来解释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所遇到的生物学现象,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3)识图学习法:新教材图文并茂,色彩鲜明,可读性强。它形象、直观、不仅有利于教师把有关知识讲清楚,而且利于学生理解内容,便于记忆。(4)比较、归纳学习法:通过对知识的比较归纳,可找出知识之间内在联系,使知识间的关系更明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