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县xx镇xx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

上传人:shaoy****1971 文档编号:108183893 上传时间:2019-10-22 格式:DOC 页数:47 大小:11.5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xx县xx镇xx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xx县xx镇xx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xx县xx镇xx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xx县xx镇xx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xx县xx镇xx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xx县xx镇xx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县xx镇xx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4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xx 县 xx 镇 xx 村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 (2010-2015) xx 县 xx 镇 xx 村村民委员会 南京农业大学 2010 年 10 月 目 录 1 1总论总论1 1.1编制背景1 1.2农村环境基本状况2 1.3导致农村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6 1.4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对策与建议8 1.5规划范围12 1.6规划年限12 1.7指导思想12 1.8规划目标13 1.9规划原则13 1.10编制依据15 2 2XX 村简介村简介.20 2.1自然地理位置特征20 2.2社会事业状况20 2.3公共设施状况20 3 3XXXX 村农村环境现状村农村环境现状.24 3.1水环境质量严重下降

2、24 3.2生活污染日益加剧24 3.3农用化学品施用过量24 3.4畜禽养殖污染25 3.5农用废弃物污染25 3.6村工业污染防治急待加强25 3.7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26 4 4主要任务主要任务32 4.1生活垃圾治理32 4.2生活污水治理32 4.3完善现有的道路系统33 4.4农村工业污染源治理33 4.5农村面源污染治理34 4.6水环境污染治理35 4.7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35 4.8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35 4.9造林绿化36 5 5重点工程和预算安排重点工程和预算安排37 5.1环境治理基础设施工程建设37 5.2项目实施步骤39 5.3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项

3、目概况40 6效益分析效益分析41 6.1生态效益分析41 6.2社会效益分析41 6.3经济效益分析41 7 7规划目标可达性分析规划目标可达性分析41 7.1自然环境条件保障41 7.2社会环境条件保障41 7.3经济基础保障41 7.4工程措施保障41 7.5组织保障41 7.6可达性分析41 1 1 总论 1.1编制背景 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历来是我国各届政 府关注的重点,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并将其作为“十一五”时期农村的主要工作。 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 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加强环

4、境治理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相 和谐”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 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并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 求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 关注农村地区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诸 多领域,成为新时期“三农”工作的行动纲领。江苏省委、省政府 结合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了“富民优先、环教优先、环 保优先、节约优先”的科学方针。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和江苏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的具体要求,根据自身基础条件和区域发展需求,江苏省 xx 县 xx 镇 xx 村,在环境保护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5、作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很 好的成果。为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和谐社会和社会主 义新农村建设,xx 村村民委员会委托南京农业大学编制xx 县 xx 镇 xx 村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 。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 国家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 、 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中共江苏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江苏省 环境保护大会、 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农村新五件实事工程实施方 案的通知 、 省委办公厅 省政府办公转发省环保厅等部门关于的通知等相 关文件,开展了规划的编制工作,经过广泛调研和深入分析,综合 了近年来开展的“三清” 、 “六清六建” 、 “农村新五件实事” 、

6、 “三清 一绿”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精神,吸纳了各地开展农村环境保护的经 验和做法,坚持“分步实施、标本兼治、全面发动、干净彻底”的 原则明确了“十一五”期间 xx 村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目标和主要任 务,形成了规划文本,为 xx 村的环境保护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提供 基本依据和指导性文件,以期进一步推动 xx 村农村环境建设工作。 1.2农村环境基本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农村、农民 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村污染不断增加,环境日益恶化。省委、 省政府对农村环境问题日益重视,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如早期全省 推行了农村环境保护“611”工程,即 600 家重污染乡镇企业限期治 理

7、、100 个镇环境污染综合治理、100 个村生态环境综合整治; “十五”期间进一步提出了新一轮的“三创建” (创建全国生态示范 区、创建环境优美乡镇、创建生态村) ,开展了以沼气为纽带的“生 态富民”工程和“三清”工程(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 , 全面启动了以解决当前农村最突出的环境问题为宗旨的“六清六建” 工作。 “十一五”期间,我省对农村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具体 的实施方法。 虽然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农村环境综合整 治工作才刚刚起步,环境治理仍然滞后于经济增长,污染严重的状 况尚未从根本上改变,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垃 圾和生活污水问题。农村人居

8、环境脏、乱、差,主要表现为:一是农 村垃圾绝大部分未经严格处置,随地丢放。二是农村生活污水基本 未经处理,随便排放,影响卫生、污染水体。三是仍有一定的农村 饮用水安全得不到保障,农户改厕率达不到标准。四是村庄总体布 局较为混乱,乱搭建较为普遍,农村环境总体面貌还有脏、乱、差 现象。五是农村公共环境基础设施严重缺乏,农村环境保护和监管 的队伍、设施、制度、投资均不到位。 1.2.11.2.1 农村面源污染广泛存在农村面源污染广泛存在 一是化肥农药等化学品一是化肥农药等化学品。为追求高产,农业上土地强化利用, 农药、化肥和农膜大量使用。据统计,全省 2005 年单位面积化肥施 用量居全国第三位,农

9、田氮(N) 、磷(P2O5) 、钾(K2O)化肥(折纯) 施用总量约为 340.8 万吨,化肥利用率低,氮肥利用率平均在 30% 左右,这不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化肥营养物质经地表径流 和淋溶作用又进入水体,形成环境污染,对土壤、水、生物、大气 及人体健康产生污染危害。江苏省 2005 年农药总用量约 10.4 万吨, 以有机磷杀虫剂为主,农药在喷施过程中,仅能有 35%对植物起作 用,也就是说,全年 65%的农药浮于空中或滴落地面,再随雨水进 入河流。此外,农业生产中使用农膜,由于不注意回收清理而给农 村带来了“白色污染” 。 二是畜禽粪便。二是畜禽粪便。近几年来,畜禽养殖业从分散的农户

10、养殖转向 集约化、工厂化养殖,畜禽粪便污染大幅度增加,成为一个重要的 污染源。畜禽养殖业所造成的污染问题逐渐突出,已成为普遍关注 的当代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畜粪便利用率不到 65%左右。不合理使 用化肥、农药、地膜和人畜粪便肆意排放,造成农业面源污染,出 现土地盐渍,生态破坏,粮食减产,农民减收等严重后果。 三是生活垃圾和污水。三是生活垃圾和污水。我省农村每年产生生活垃圾约 1200 万吨, 绝大多数农村以露天堆放、填埋为主,不仅占用了宝贵的土地资源, 而且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二次污染。尤其是苏北地区生活垃圾的处 理方法基本采用卫生填埋,垃圾处理厂设备简陋,填埋场气导流装 置简单,无渗漏液处理设施

11、。雨季雨水和垃圾渗漏液混合在一起, 严重污染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水质,而且填埋场产生的甲烷气体增加 大气的温室效应,容易爆炸,引起事故和火灾。 全省农村每年产生生活污水 10 多亿吨,由于我省农村,尤其是 苏北地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十分落后,大部分地区面临着污水处 理资金投入、技术支持、运行费用不足等问题的困扰,基本无完整 的生活污水收集系统,大多数村庄没有排水渠道和污水处理系统, 生活污水随处泼洒,粪尿污水则通过管道排入化粪池或直接排入河 道,造成河流、水塘污染,影响村民居住环境,威胁农民身体健康。 农村污水除处理率低这一显著特点外,间歇排放且分散,是农 村污水的又一典型特征。此外,氮磷浓度高及

12、含有大量的营养盐、 细菌、病毒等,给农村污水的收集和处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另外农业生产产生大量的秸秆,如太湖流域每年有 500 万吨, 秸秆利用率仅为 75%;全省秸秆整体利用率低,秸秆焚烧、随意堆 放现象严重,造成空气和水体的污染。 1.2.21.2.2 农村工业农村工业“三废三废”污染增加污染增加 农村工业的快速发展,为农村发展和国民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 贡献。但由于乡镇企业数量众多、工艺陈旧、设备简陋、技术落后、 能源消耗高,绝大部分企业没有防治污染设施,使污染危害变得非 常突出。乡镇企业占整个工业污染的比重已由 20 世纪 80 年代的 1l增加到 45。一些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经接近或

13、超过工业企业 的一半以上。据全省农业环境状况 2005 年统计,全省废水排放总量 51.9 亿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为 29.6 亿吨,占废水排放总量的 57.0%;生活污水排放量为 22.3 亿吨,占 43.0%。废水中化学需氧 量(COD)排放总量为 96.6 万吨,其中工业废水中 COD 排放量为 33.8 万吨,占 COD 排放总量的 35.0%;生活污水中 COD 排放量为 62.8 万 吨,占 65.0%。氨氮排放总量为 8.5 万吨,其中工业氨氮排放量 2.5 万吨,占 29.4%;生活氨氮排放量 6.0 万吨,占 70.6%。石油类排放 总量为 2177.5 吨,挥发酚排放总量

14、为 88.0 吨。工业废水中有未经 处理或处理未达标就直接排放,而废气、废渣中的氮 、磷污染物经 水冲刷又进入水体,如此大量含氮、磷污水排入水体,超过水环境 自净能力,形成水体氮、磷富积,造成湖泊的富营养化。 1.3导致农村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1.3.11.3.1 体制机制不够健全体制机制不够健全 与城市环境治理相比,各级政府对农村环境保护、建设重视不 够,农村环保体制机制不健全。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到目前大约还 有 15的县级行政区域没有成立环境保护机构,农村环境技术支持 体系更是不全,多数乡镇企业只配一名专(兼)职环保员。与较发达 地区的乡镇拥有上百家企业,逾几亿甚至几十亿、上百亿工业产值

15、的经济规模相比,更显得疏于管理和服务不到位,甚至有名无实。 因此,环境保护、环保规划、环保宣传也就无从说起。 具体表现为:一是思想认识不足。不少地区领导重视农村工业 发展,忽视农村环境保护。二是缺乏科学规划。各级政府尚未对农 村环境的综合整治制定系统的科学规划,导致农村环境保护标准不 清、措施不明、效果不显。三是机制体制不健全。一些政府还没有 明确把农村环境保护、建设绩效作为对干部进行政绩考核的重要指 标,许多地方仍然缺少规范的、长期的、可操作的考核办法和奖惩 措施,农村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长效机制未形成。四是缺乏强有力 的政策体系保证。农村环境保护涉及到不同社会成员和集团的利益, 现仍缺少明确

16、、有力的政策保障体系。五是宣传监管力度不够。宣 传教育大多停留在空泛的标语口号上,有法不依、执法不力的现象 在农村十分普遍。 1.3.21.3.2 农民科学生产意识薄弱农民科学生产意识薄弱 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农民温饱即安、平安是福,只顾眼前利 益没有长远大计。农民的环保意识和维权意识普遍不高,对环境污 染和破坏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即使认识到环境的危害性,也不知自 己拥有何种权利,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 主要表现为:一是重经济效益、轻环境效益。农业比较效益不 断下降,农民更加迫切需要增加收益,往往不愿意采用精耕细作的 传统技术,而更乐意使用可带来更高效益的化肥、农药。二是重产 品产量、轻生物资源利用。农民在生产中往往更加关注较高的产量, 以获取较多的现金收入,而不愿意花费力气开发利用秸秆、人畜粪 便等生物资源。三是化肥农药使用重投入、轻效率。大多数农民化 肥和农药的施用量往往超过作物实际最佳需要量的 15-30%,甚至 50%。 四是重个人现代消费需求、轻公共环境基础建设。由于经济发展, 追求现代化生活方式,有毒或难降解的现代生活垃圾大量产生,而 缺乏相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