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的艾灸疗法讲义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8183490 上传时间:2019-10-22 格式:PPT 页数:174 大小:6.9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疾病的艾灸疗法讲义_第1页
第1页 / 共174页
疾病的艾灸疗法讲义_第2页
第2页 / 共174页
疾病的艾灸疗法讲义_第3页
第3页 / 共174页
疾病的艾灸疗法讲义_第4页
第4页 / 共174页
疾病的艾灸疗法讲义_第5页
第5页 / 共17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疾病的艾灸疗法讲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疾病的艾灸疗法讲义(17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艾灸疗法调理百病,目录,感冒 中暑 头痛 偏头痛 三叉神经痛 发热 中寒 支气管炎 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 支气管哮喘 肺气肿 肺结核 急性胃炎(呕吐) 反胃 慢性胃炎(胃脘痛)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胃下垂 冠心病 肺源性心脏病 心率失常 高血压病 低血压,一、内科,眩晕 失眠 神经衰弱 中风 面神经麻痹 关节炎 痹症 腰腿痛 坐骨神经痛 肋痛 慢性肝炎 肝硬化 脂肪肝 急、慢性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 急性胃肠炎 腹痛 腹胀 肠梗阻 肾炎 泌尿系统感染 尿失禁,糖尿病 肥胖症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精神分裂症 昏迷 休克 自汗、盗汗 便秘 其他疾病,目录,二、妇科 月经不调 痛经 闭经 崩漏 带下 经前乳房

2、胀痛 绝经期综合症 盆腔炎 女性不孕症 胎位不正 滞产 产后缺乳 产后腹痛 产后尿潴留 产后恶露不绝 产后血晕 外阴瘙痒 外阴白斑,三、儿科 小儿厌食症 百日咳 小儿腹泻 小儿惊风 小儿夜啼 小儿呕吐 遗尿 小儿佝偻症 小儿疝气 鹅口疮 小儿脱肛,四、男科 阳痿 遗精 早泄 男性不孕症 睾丸炎,五、骨伤科疾病 落枕 颈椎病 软组织损伤 腰扭伤 网球肘 肩关节周围炎 破伤风,目录,六、外科 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 淋巴管炎 乳腺炎 乳腺增生病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血栓性经脉炎 阑尾炎 痔疮,七、皮肤科 带状疱疹 湿疹 荨麻疹 扁平疣 寻常疣 白癜风 黄褐斑 雀斑 神经性皮炎 银屑病 手足癣 硬皮病 脱

3、发 腋臭 疥疮 面生粉刺 阴囊湿疹 冻疮 鸡眼,八、眼科 结膜炎 青光眼 近视 斜视,九、耳鼻咽喉科 耳鸣、耳聋 耳胀、耳闭 化脓性中耳炎 梅尼埃综合症 鼻出血 鼻炎 过敏性鼻炎 咽喉炎 喉炎 咽炎 口疮 牙痛,一:内科疾病,感冒,【病因】 六淫外袭,“风为百病之长”,风邪清袭,善行数变,每多兼夹;尤以夹寒、夹热之邪为多,或夹时疫之气。尤以身体虚弱,寒热失调时尤易患病。一般来讲,且病程短而易愈,但时感重证、老人、婴幼、体弱患者,有时亦可变生他病。尤其年老体弱患者,一旦感冒,且多缠绵难愈,或反复发作。 【症状】 1.病邪有兼夹,病情有轻重。 2.凡外感以风邪为主的,称为伤风,症见头痛、鼻塞、流涕

4、、怕风、其证较轻;夹寒邪的为风 寒感冒,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肢节酸痛、鼻塞声重、时流清涕、喉痒、咳嗽、痰稀白、脉浮紧、舌苔薄白而润为主; 3.夹热邪的为风热感冒,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头胀、咽喉肿痛、微渴欲饮、咳嗽、痰黄稠、汗出而不畅、脉浮数、舌苔薄黄为主; 4.若兼夹时疫之邪,且发病急,病情比风热感冒严重,病有传染性,易引起爆发或大流行,古称为时行感冒。 【感冒取穴】 取穴一:大椎、风门(双)、足三里(双)。 取穴二:主穴大椎、风门、足三里、肺俞、风池。 配穴:鼻塞加迎香; 咳嗽加天突;头痛加太阳、印堂。 取穴三:主穴风池、风门、肺俞、列缺、合谷。 配穴:气虚者,加足三里,全身酸痛

5、者,加大抒。 取穴四:主穴风池、大椎、曲池、外关。 配穴:咽喉肿痛加天窗;咳嗽加尺泽、天突;头痛加印堂、太阳。 取穴五:大椎、曲池、气海、足三里。 取穴六:大椎、肺俞、委中。 取穴七:肺俞、委中、大杼、大椎、合谷。,中暑,【病因】 多因长期处在高温环境或烈日下(夏秋季节)作业,温热秽浊毒气侵入人体, 使气血滞塞而发热。轻者为伤暑,重者为暑风或暑厥。 【症状】 猝然出现头晕、头痛、心中烦乱、无汗、眼发黑、恶心、倦怠、四肢发冷、指甲与唇口乌青,甚则突然晕厥、口禁不能言、转筋抽搐,或壮热、烦躁,或汗出气短、四肢厥冷、神志不清、血压下降,或腹痛剧烈、欲吐不出。 【取穴】 取穴一:阳正取大椎、曲池、合谷

6、、内关、足三里; 阴证取肾俞、神阙、气海、关元、阴郄、太渊。 配穴:若转筋者,配穴加承山、承筋;惊厥者,加后溪、涌泉; 热暑夹湿者,加阴陵泉。 取穴二:神阙、气海、关元、涌泉。,头痛,【病因】 致因虽多,无非外感(六淫)和内伤(七情)所致。伤于风者,上先受之。高癫 顶之上,惟风可到。所以外感头痛,以风邪为多。因“风为百病之长”,为并每多兼 夹,故又有风寒头痛、风热头痛、风湿头痛之分。内伤头痛多因七情内伤,脏腑失调, 气血不足所致,故又有干活头痛、气滞血瘀头痛;或阴阳气血各有偏虚而引起血虚头 痛、阴虚头痛、气虚头痛和阳虚头痛。 【症状】 急性头痛多为外感,慢性头痛多为内伤。 外感头痛:起病较急,

7、常伴有恶寒、发热、鼻塞、流涕等表征。 主要有以下三型: 1:风寒头痛,症见头痛时作,遇寒则甚,痛走顶背,恶风畏寒,口不渴,鼻寒, 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头痛,症见头痛且胀伴眩晕,甚则如坐舟中,面目红赤,发热恶风,自汗 ,或尿短赤、便结、或渴欲饮,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或弦数。 3:风湿头痛,症见头痛而沉重如遇阴雨天气时尤甚,或伴有肢体困重疼痛,腰膝 酸胀,有下坠之感,纳呆呕恶,苔白腻,脉濡缓。不过皆以头痛为主,其他伴随症状 一般较轻。 (接下页.),内伤头痛:一 起病缓慢,时发时止,缠绵难愈。 主要有一下六型: 1:肝阳(火)头痛,症见头痛眩晕,心烦易怒,面红目赤,口苦舌红,苔薄黄, 脉弦

8、有力。 2:痰浊头痛,症见头痛昏蒙,胸脘满闷,恶呕酸浊,苔白腻,脉滑或弦滑。 3:肾虚头痛,症见头痛且空,腰膝酸软,遗精带下,耳鸣眩晕,苔少,脉细或 沉弱。 4:淤血头痛,症见头痛日久,痛处固定不移,痛如锥刺,或有头部外伤史,舌 黯有淤斑,脉细涩。 5:气血不足头痛,症见头晕目眩,乏力,面色胱白。 6:厥阴头痛,症见癫顶头痛,甚则呕吐痰浊、肢冷,脉沉细,苔白。 【取穴】 取穴一:阿是穴、百会、太阳、上星、列缺、合谷。 配穴:前头痛加印堂、阳白; 头顶痛加百会,四神聪、太冲、涌泉; 后头痛加风池、昆仑。 取穴二: 百会、太阳、头维、上星、合谷、阿是穴。 配穴 : 目赤耳鸣者加太冲、丘虚; 头重者

9、。加丰隆,中脘; 痛有定处者,加隔俞、血海; 面白神乏者,加血海、足三里、三阴交; 无心烦热及口干者,加肝俞、肾俞、三阴交等。 (接下页),内伤头痛:二 取穴三:百会、太阳、头维、上星、列缺、合谷、阿是穴 配穴:风寒者,加风池、风门; 风热者,加大椎、曲池、外关; 风湿者,加风府、足三里; 气虚加脾俞、气海、足三里; 血虚加隔俞、血海、三阴交; 肾虚加肾俞、太溪; 肝阳上亢加阳辅、太溪、太冲; 痰浊加中脘、丰隆、足三里; 淤血加血海、三阴交、行间。 取穴四:阿是穴。 取穴五:阳白、攒竹、太阳、丝竹空、阿是穴。,偏头痛,【病因】痰浊中阻,风邪上窜,病在少阳经,与肝胆有关。 【症状】多痛在一则。有

10、先兆症状,如嗜睡、倦怠、忧郁感、眼前出现闪光、 暗 点、面唇和肢体麻木、失语等。 【取穴】 取穴一:太阳、丝竹空、阳白、上关、头角(左痛贴右,右痛贴左)直 至痛止为度。 取穴二:1:太阳、外关;2:风府、哑门、风池。 取穴三:太阳、悬颅。 取穴四:阿是穴(在双侧肠俞穴处寻找压痛点),头维、太阳、合谷、 太冲。 失眠配三阴交、神门。,三叉神经痛,【病因】多因风寒、风热阻络,或肝火上逆、气虚淤阻等因所致。 【症状】仅限与三叉神经感觉分布区内,不疏散至后头部。一般分为发作期与缓 解期。多深夜发作,可将患者在熟睡中痛醒。 【取穴】 取穴一:主穴:太阳,悬颅。 配穴:第一支加攒竹、阳白; 第二支加顴髎、

11、耳门; 第三支加承桨、颊车、翳风; 反复发作者,加肝俞、胆俞、 取穴二:百合、太阳、头椎、上星、列缺、合谷、阿是穴。 取穴三:阿是穴(可取压痛点23个可在头面部寻找)、顴髎、太阳、 下关、颊 车、合谷(只取患侧或重症取双侧)。,发热,【病因】外感发热多因外感温热或时疫之邪,由于疲劳过度、饮食失调、情致抑 郁、 血瘀内停湿热滞留等因素引起脏腑、气血、阴阳失调所致。 【症状】外感发热,高热不退,体温多在39以上,无汗或伴有其他症状。内伤发热、功能性低热、肿瘤、血液病、结核病、结缔组织病、慢性感染疾病、因气血阴阳偏虚所引起的发热,属虚证;气郁、湿郁、血瘀引起的发热, 属实证或虚实夹杂证。 【取穴】

12、取穴一:主穴大椎、曲池(双)。 配穴:恶风或恶寒明显者,加风门; 咳嗽重者,加肺俞; 体质虚弱者加足三里。 取穴二:膏盲俞。 取穴三:1:大椎、曲池、孔最、合谷;2:十宣。 取穴四:肝俞、期门、三阴交、行间、太冲。 取穴五:主穴脾俞、气海、足三里。 配穴:气虚者,加百会、神阙、关元; 血虚者,加膏盲俞、隔俞、合谷、绝骨。,中寒,【病因】 一身受病也。多因素体阳虚,气血内损,寒气乘虚而入。 【取穴】 取穴一:神阙、关元、气海。 取穴二:神阙、关元、肾俞。 取穴三:气海、丹田、关元。,支气管炎,【症状】 初起常有喉痒、干咳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常伴有发热、头痛等全身症状。 【取穴】 取穴一:1:肺俞

13、、脾俞、太渊、合谷、丰隆。胸腕痞闷重者,加足三里、内关, 2:大椎、身柱、肺俞、脾俞、肾俞、气海、丰隆、 3:肺俞、膏盲俞、肾俞、命门、神阙、关元。 取穴二:肺俞、外关。 取穴三:主穴:大椎、肺俞、身柱、天突、外关。 配穴:头痛者,加上星; 痰多者,加脾俞、丰隆; 肢体酸楚者,加昆仑; 热甚者,加曲池。 取穴四:天突、风门、肺俞、大椎、膏盲俞。 取穴五:风门、陶道、气喘、肺俞、膏盲俞、肾俞、天突、膻中。 取穴六:主穴:肺俞、大椎、风门、天突。 配穴: 痰多者,加脾俞、丰隆; 肾脾两虚者,加肾俞、脾俞、足三里; 肺气虚者,加太渊、膏盲俞; 外感引起者,加身柱、风池。,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病因】

14、多因身体虚弱痰伏肺窍;因气候骤变,外邪袭肺;或饮食不节,脾虚痰湿, 【症状】突然发病,多见与夜间,咳喘并作先咳后喘,痰多,气急、胸闷,本病以肺脾 虚弱者为多见,肾虚者少。 【取穴】 取穴一:肺俞、俞府、神藏、气户、气海、风门、大椎、肾俞。 取穴二:1:肺俞、肾俞、风门、喘息、列缺、天突、大椎、膏盲俞; 2:在第6,7颈椎棘突间的两旁及棘突部。 取穴三:1:肺俞(双)、灵道、天突; 2:肺俞(双)、大椎、身柱; 3:风门(双)、大椎; 4:喘息(双)、身柱、膻中, 体弱者,加灸膏盲俞(双)。,支气管哮喘,【病因】多因身体素虚或因肺有伏痰,一遇外感风寒,皆可触动肺内伏痰,诱发本病。阻 塞通道,肺气

15、上逆而致哮喘发作。 【症状】突然发作,呼吸急促,胸闷气粗,喉间有哮鸣声,证分寒热,累及脾肾,三脏皆虚。 【取穴】 取穴一:1:列缺(双)、定喘(双);肾俞(双)、足三里。 取穴二:主穴:天突、膻中、中府(双)、云门(双)、大椎、定喘(双)、 肺俞 (双)、肾俞(双)。 配穴:外感风寒,流涕、鼻塞者,加风池、风门、太渊、合谷; 痰多胸满不得卧者,加足三里或丰隆。 取穴三:1:气喘、定喘、天突、膻中、肺俞; 2:每一组穴加脾俞, 3:另一组穴加脾俞、肾俞、气海。 取穴五:大椎、风门、脾俞、天突、膻中、尺泽、列缺、丰隆。 取穴四:主穴:大椎、风门、肺俞、定喘。 配穴:虚证加脾俞、肾俞、命门、膏盲俞、

16、足三里; 实证加身柱; 痰多加丰隆、脾俞; 胸闷加天突、膻中。 ( 接下页),(接上页) 取穴六:主穴:定喘、膏盲俞、肺俞、天突、旋玑、膻中、气海、关元。 配穴:肺脾气虚型加脾俞、足三里; 肺肾两虚型加肾俞、命门、太溪。 取穴七:主穴:列缺、丰隆、定喘、肺俞、膏盲俞、太渊、脾俞、足三里、肾俞、 太溪、关元、命门。 配穴:鼻流清涕者,加巨髎; 头痛、肩背酸痛者,加温溜; 怕寒发冷者,加之正; 出现虚脱倾向者,加内关、神门、气海。 取穴八:1:大椎、肺俞; 2:天突、灵台、肺俞;风门、大椎、大杼、膻中。 取穴十:肺俞(双)、膈俞(双)、心俞(双)。 取穴九:主穴:大椎、肺俞、天突。 配穴:小儿加身柱、灵台; 气虚型加膏盲俞、膻中、气海、 胃虚寒加中脘。,肺气肿,【病因】肺部之弹性减退,空气充满,出纳迟缓,肺泡愈形膨大,造成肺气肿。 【症状】发作时呼吸异常困难,皮肤苍白,频频咳嗽,喘促,等症状。 【取穴】 取穴一:大椎、肺俞、膏盲俞、心俞、肾俞、膻中、 气海、关元、太渊、足三里、太溪。 取穴二:1:肺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