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列求和(高三年级一轮复习)教学设计说明

上传人:xmg****18 文档编号:108178578 上传时间:2019-10-2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列求和(高三年级一轮复习)教学设计说明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数列求和(高三年级一轮复习)教学设计说明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数列求和(高三年级一轮复习)教学设计说明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数列求和(高三年级一轮复习)教学设计说明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数列求和(高三年级一轮复习)教学设计说明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数列求和(高三年级一轮复习)教学设计说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列求和(高三年级一轮复习)教学设计说明(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学基本信息课题数列求和学科数学学段高中年级 三年级教材书名: 高三一轮复习用书 课型 复习课时1开课日期教学设计参与人员姓名单位联系方式执教者课件制作教学背景分析教学内容:研究近几年的高考试卷,发现数列与不等式,三角函数,向量等知识的综合应用往往出现在高考中的最后两题,成为学生的丢分题,从而加强数列综合应用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学生情况:本人执教的学校是省重点中学,所教的班级是高三年级的理科班,学生具有较好的数学功底, 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能力,因此本节课采用学生主讲、教师点评的授课方式,既能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又能充分暴露学生认知过程中的错误,更重要的是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获取

2、理想的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复习等差和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回忆公式推导过程所用倒序想加和错位相减的思想方法。 记住一些常见结论便于用公式法对数列求和;学会分析通项的结构并且对通项进行分拆;能运用拆并项求和思想方法解决非特殊数列求和问题。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用联系和变化的观点,结合转化的思想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观点看问题,从而帮助他们用科学的态度认识世界。教学重点、难点: 数列求和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前面已学习了等差与等比数列求前n项和的公式,但是不少题目是不能直接套用公式的,有些需要用一些特殊的方法,如课本上介绍的(“倒序相加法”

3、)、“错位相减法”等常用的数列求和法主要有下面几种:1直接用等差与等比求前n项和的公式法;2折项或并项求和法;3奇偶求和法;4裂项求和法;5错位相减法;6.猜想归纳法本节课是高三第一轮复习中数列求和的第一节,从而分析变换通项以及用局部和整体的思想来选择恰当的方法对非特殊的数列求和是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板书设计数列求和 例题解答板书 学生演练1公式法 例1: 常见重要公式 例2:2拆并项求和法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 学 内 容设 计 意 图1 复习引入(一)复习提问: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数列几种常见的求和方法:(教师提问)公式法 拆并项求和 裂项相消法倒序相加法 错位相减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以学

4、生为主体,展开课堂教学。(二) 跟踪检测:观察以下数列求和问题,思考应选择什么方法求和。(1)求和(2)求和(3) 求数列,的前项和(4)已知数列的通项,求数列前项的和(5) 已知数列的通项求其前项和(6)已知数列的通项,求其前项和通过学生对几种常见的求和方法的归纳、总结,结合具体的实例、简单回忆各方法的应用背景.把遗忘的知识点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三) 巩固检测题:(1) (2) (3) 复习等差与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1)中易忘讨论公比是否为1。 (2)与(3)是为用公式法求和作铺垫。2课题提出如何对非特殊的数列求和3例题讲解例题引入对下列数列求和(1) 设Sn13579 ? (2)

5、 设Sn13579 ? 101 = ? (3) 设Sn3579 ? (4) 设Sn13579+101 求Sn典型例题例1设Sn13579+101 求Sn分析(一) Sn(13)(57)(9-11)(97-99)+101分析(二)Sn1+(35)+(79)+(-1113)+(-99+101)分析(三) Sn(1+5+101)-(3+7+99) 分析(四) Sn13579+101Sn101-99+97-95+1变式(1) 设Sn13579(1)n1(2n1), 求Sn注:变式(1)让学生独立完成分析:当n2k (kN*)时,SnS2k(13)(57)(4k3)(4k1)2kn当n2k1 (kN*)

6、时,SnS2k1S2ka2k2k(4k1)2k1n综上所述,有Sn(1)n1n变式(2) (高考真题) 一个数列an:当n为奇数时, an5n1:当n为偶数时,an求这个数列的前2m项的和,(m是正整数)。分析:若数列an满足an5n1则数列an具备什性质?若数列an满足an则数列an又具备什性质?如何变通本题的an(答案:5m2m2m12)主要是让学生关注数列的通项,进一步理解通过一题多解,开阔学生的思维。分析(一)( 二) (三)培养学生的拆项求和与并项求和的意识。 比较分析(一)( 二)思考应留下哪一项分析(四)复习倒序相加法为变式(1) 作铺垫变式(1)让学生做的目的是需讨论n的奇偶性

7、书写格式易出问题让学生上黑板做如何表示n的奇偶性见投影利用变式训练,让学生感受高考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变式(1)与 变式(2)主要是从学生获取知识遵循“从特殊到一般,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出发,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4学生评析、分组讨论例题反馈求数列:1,12,123,123n,的前n项之和求数列:1,23,456,78910,的通项公式及前n项之和求数列:1,34,567,78910,的通项公式及前n项之和注:(1) 学生可以分组讨论(2) 学生上黑板讲解,并回答同学的提问.(3)让学生归纳本节课的重难点及解题思路例题反馈的训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生动活泼的课

8、堂教学气氛。通过学生的评析,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让学生从具体实例中发现结论。符合学生认识规律,并在结论的发现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5课外的巩固与检测计算: 数列:的前项和为 再现本节课的重难点。6 小结拆并项求和:若,其中均为可求和数列,则可分别求和后再合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一方面了解学生对本堂课的接受情况,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7 课外作业 必做题:1、数列:1,12,1222,122223,的前n项之和为什么?2、数列an中,前n项之和Sn=159131721+(1)n1(4n3),则S15S22S31= 3、如果

9、数列an的前n项之和为Sn=32n,那么= 4.设设数列an是公差d4的等差数列,前20项之和为S20=660 ()求它的首项a1; ()设T,求T的值。 选做题:1 求和:S=1+2 计算: 思考题: 求和:因为学生的能力层次参差不齐,上完一节课之后未必每个学生都能接受全部的知识内容,因而必须给出适当的时间让他(她)们去理清知识脉络。通过作业题的分层变式训练,达到引起学生积极思维的目的,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要,符合因材施教原则。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养成“题后思考”的习惯和提高数学能力的效果。教学评价自主性: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分层式练习和选择性作业,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实践性:通过学生评析中的变式训练,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做数学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机会。可行性: 所教的班级是高三年级的理科班,学生具有较好的数学功底, 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能力。有效性: 通过学生的练习与评析, 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平台,为学生高效获取知识和提高综合素质创造条件。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