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守运教授讲座:文学细节书写的美学光芒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8177704 上传时间:2019-10-22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792.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郭守运教授讲座:文学细节书写的美学光芒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郭守运教授讲座:文学细节书写的美学光芒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郭守运教授讲座:文学细节书写的美学光芒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郭守运教授讲座:文学细节书写的美学光芒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郭守运教授讲座:文学细节书写的美学光芒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郭守运教授讲座:文学细节书写的美学光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郭守运教授讲座:文学细节书写的美学光芒(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学细节书写的美学光芒,主讲人: 郭守运 教授,一、从一个细节谈起,我也没有忘记一个孩子一个漂亮而不幸的小姑娘。十五年前的那个下午,我第一次到这园子里来就看见了她,那时她大约三岁,蹲在斋宫西边的小路上捡树上掉落的“小灯笼”。那儿有几棵大梨树,春天开一簇簇细小而稠密的黄花,花落了便结出无数如同三片叶子合抱的小灯笼,小灯笼先是绿色,继尔转白,再变黄,成熟了掉落得满地都是。小灯笼精巧得令人爱惜,成年人也不免捡了一个还要捡一个。小姑娘咿咿呀呀地跟自己说着话,一边捡小灯笼;她的嗓音很好,那是个礼拜日的上午。那是个晴朗而令人心碎的上午,时隔多年,我竟发现那个漂亮的小姑娘原来是个弱智的孩子少女松开了手,裙裾

2、随之垂落了下来,很多很多她捡的小灯笼便洒落了一地,铺散在她脚下。她仍然算得漂亮,但双眸迟滞没有光彩。她呆呆地望那群跑散的家伙,望着极目之处的空寂,凭她的智力绝不可能把这个世界想明白吧?大树下,破碎的阳光星星点点,风把遍地的小灯笼吹得滚动,仿佛暗哑地响着无数小铃挡。哥哥把妹妹扶上自行车后座,带着她无言地回家去了。 无言是对的。要是上帝把漂亮和弱智这两样东西都给了这个小姑娘,就只有无言和回家去是对的。 史铁生我与地坛选段,“无言”的文学延伸,江城子 苏轼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

3、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 明月夜,短松冈。,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 理还乱, 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满江红送李御带珙 吴潜 歌一曲, 送君路。 遍江南江北, 欲归何处? 世事悠悠浑未了, 年光冉冉今如许! 试举头、一笑问青天。 天无语。,“无言”词的统计,宋词语境中的“无语”不仅拥有语言交际中修辞表达的作用,更具有营造审美空间的功能。在宋词中有多个语辞可以表达“无言”的

4、内涵,如:无语、不言、不语、无声、欲语、忘言、难言等,形成了一个“无言”修辞的审美家族。据统计,在21203首全宋词中,出现“无语”、“无言”、“不语”、“不言”这四者的词共有569首,以其他话语形式呈现“无语”修辞审美意蕴的词作近1200首。宋代词人采用“无语”修辞手法,通过象征性描写和虚构性对比联想,把难以把握、难以言传的东西通过语言转化为审美形象。因此宋词中的“无语”修辞,语境含意丰富,审美韵味深厚悠长。,“无言”词之美感,首先,宋代闺怨词蓬勃兴盛,有不少词句写到闺中女子望穿秋水、空老白头。文人闺怨词在很多时候也用来传达怀才不遇、人生窘困之意。 其次,“无语”修辞还可以提供想象的扩展空间

5、,表达深厚却无法言说的离愁别恨。 另外,宋代词人善用“无语”怀古惜今。怀古伤时词中“无语”审美空间的营造,能增强词句的抒情艺术效果。,“无言”词之艺术哲学,其一,“无语”修辞中语言表达上的缺位,是一种“审美心理距离”的艺术构造,“此时无声胜有声”。 其二,将语言“留白”纳入中国古代文论领域,便与“言外之意”理论对应,形成意在言外之美。 其三,“无语”修辞还体现了创作主体心理的审美矛盾,造成一种审美延迟。 其四,“无语”现象形成了语言表达的歧义性和模糊性,而这种模糊性又能促使词境在朦胧的美感的提升,从而使词句具有含蓄蕴藉的美学价值。,二、 文学细节的获取,1、主题 2、意象 获取标准: 反复出现

6、、意蕴丰富、具体细致,1、主题的类型,(1)文学经典主题(母题):生存、爱情、死亡、复仇、英雄、民族、爱国、战争 (2)个性化的文学主题: 陌生吴玄:陌生人 饥饿虹影:饥饿的女儿 偶遇张爱玲:爱 强迫症佚名:被子 ,爱 张爱玲 这是真的。 有个村庄的小康之家的女孩子,生得美,有许多人来做媒,但都没有说成。那年她不过十五六岁吧,是春天的晚上,她立在后门口,手扶着桃树。她记得她穿的是一件月白的衫子。对门住的年轻人,同她见过面,可是从来没有打过招呼的,他走了过来。离得不远,站定了,轻轻的说了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她没有说什么,他也没有再说什么,站了一会,各自走开了。 就这样就完了。 后来这女人

7、被亲眷拐了,卖到他乡外县去作妾,又几次三番地被转卖,经过无数的惊险的风波,老了的时候她还记得从前那一回事,常常说起,在那春天的晚上,在后门口的桃树下,那年青人。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题都城南庄 崔护,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3)独特的文学主题“断肠”,从“柔肠”到“断肠”:一个词学主题的美学考索 中国古代文人大多从个体的身体和生命体验出发,俯仰天地、远近皆取,这是其文学创作的基本途径。从“柔肠百结”的

8、委婉细腻之情,到“愁肠千回”的自怜自哀,再到“肝肠寸断”的悲剧意识,在诗词的创作中,诗人以小见大,以我及物,演绎着中国诗词特有的生命情怀和抒情技巧。“柔肠寸断”作为抒情客体的偶然性发现,成为词学艺术王国的一朵精美浪花。 (注:本文尚未发表。另可参见中晚唐“断肠”诗审美意蕴探析,安徽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委婉风致的“柔肠”,(1)爱情主题: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李清照点绛唇)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欧阳修踏莎行) (2)离别主题: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

9、还生。”(李煜清平乐 ) “风丝一寸柔肠。曾在歌边惹恨,烛底萦香。”(史达祖夜合花),感伤凄婉的“愁肠”,“愁肠”中不仅有时光的感伤、人事的凄凉、羁旅困顿,还有离别之苦,家仇国恨。“折得垂杨寄与,丝丝都是愁肠”(李莱老清平乐),折柳以怀人,愁满柳枝上;“殷勤满酌离殇,阳关唱起愁肠”(赵师侠清平乐)阳关自古多离别,叫人如何不伤心、伤情!钱惟演木兰花(又名玉楼春)词云:“城上风光莺语乱。城下烟波春拍岸。绿杨芳草几时休,泪眼愁肠先已断。情怀渐变成衰晚。鸾鉴朱颜惊暗换。昔年多病厌芳尊,今日芳尊惟恐浅。”据张宗橚词林纪事记载:“公谪汉东日,撰玉楼春词,酒阑歌之,必为泣下。” 辛弃疾的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有

10、句“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殢酒只依然。目断秋霄落雁,醉来时响空弦。“稼轩词多是感时抚事之作,词情豪放,即便是送别词,也多是慷慨悲吟,本词即是如此。,刻骨铭心的“断肠”,“断肠”作为词体的审美意象,一般总是和“泪”、“梦”等词汇合用,构成一种情深意重、伤悲难以自已的画面。这其中,最为经典的作品之一,应该是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断肠”词的影响和辐射范围是相当广泛的,宋词中约有近千首词涉及到了这一主题这为元明清时

11、期的诗词曲创作提供了一个重要素材。被称为“秋思之祖”的天净沙秋思,就有“断肠”之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这首小令,前四句皆写景色,以景语写情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和悲苦的情调。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作为曲眼更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人活动的环境,作为“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 直至现代,鲁迅先生也不能免俗地使用了这一主题:“故里寒云恶,炎天凛夜长。独沉清冷水,能否涤愁肠?”(哀范君三章其二)由此可见“断肠”主题的生命力和影响力。,(3)独特的文学主题“寻访不遇”,唐诗

12、“寻访不遇”主题的审美探析 黄雪敏 林丹纯 摘要:“寻访不遇”是全唐诗中一个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文学主题。“寻访不遇”,不仅是诗人的一种个人生活遭遇,也是古代文人的精神追求、审美情趣的展现。寻踪全唐诗中蕴含“寻访不遇”主题的诗歌文本,有助于了解我国古代文人这种普遍的“不遇”生存困境,也可以深入探析文人内心世界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 江淮论坛2012年第1期,“寻访不遇”的探析(一),一般而言,诗人们寻访的对象,通常是淡泊名利、远离俗世的高士,所居住的地方,也往往是交通不便、通讯不及的幽僻之地。他们“以天地为屋宇”,居住在幽清僻静的化外之境,梅妻鹤子,与苍松古树为伴:“鹤老难知岁,梅寒未作花”(

13、刘长卿寻洪尊师不遇)、“秋光古松下,谁伴一仙翁。”(裴夷直酬卢郎中游寺见招不遇)他们融入在幽篁和碧峰的自然风光之中,与天地互相融合:“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闲来炼药煮酒:“药院鸡犬静,酒垆苔藓班”(独孤及与韩侍御同寻李七舍人不遇,题壁留赠),也常到山的更深处探幽历险,仿佛在人间消失了踪迹:“人间不自寻行迹,一片孤云在碧天”(韦庄访含弘山僧不遇留题精舍),“寻访不遇”的探析(二),诗歌文本的抒情对象常常不只是停留在那群高士身上,而是引向包容高士、藏匿高士的远离人烟的化外之境。 这种从人到境的焦点转移,在唐诗中常有体现。白居易的晚出寻人不遇云:“篮舆不乘乘晚凉,相寻不遇

14、亦无妨。轻衣稳马槐阴下,自要闲行一两坊”;刘长卿的寻南溪常道士云:“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丘为的寻西山隐者不遇云:“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等,都表现了诗人由访人而变成问景,由寻访隐者高士,变成自己融入到天地自然中,荡涤胸怀。,(3)独特的文学主题“无眠”,明清传奇“无眠”主题的审美探析 黄雪敏 内容提要:“无眠”主题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有着悠久的叙事传统,是古典文学重要的文学主题之一。诗经中的“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和“耿耿不寐,如有隐忧”等词句,经过历代文学的叙事演进,为明清传奇中“无眠”的书写垫

15、定了文化基础。大量“无眠”语词的唱段,营造了闲庭揽月、孤灯泪枕、冷雨残梦等典雅凄美的“物理境”,也展现出对于个体生命缺失性体验的情感变化与认知反应。明清传奇中的“无眠”主题,既拥有其内在的独特审美意蕴,又蕴含着其时代坐标上独具的审美理想,表明了传奇作为明清独立艺术体裁的价值所在。 文学评论2012年第6期,2、意象,意象是自然美的艺术呈现,是客观物象在审美主体艺术心理中的再现,也是主体向客体的“移请”或“灵性灌注”。 意象的分类十分多样,可以大略分为自然意象(风花雪月、山水花草、凄风苦雨等)或社会意象(长亭栏杆、吴钩柳眉、古巷扁舟等);动物意象(龟鹤鱼鸦、犬马燕雁等)或植物意象(梅兰竹菊、桃李

16、荷杏等)。,(1)特殊意象的选择:人体美学,首先,从身体诗学的角度可分为: 柳眉、杏眼、丹凤眼、云鬓、青丝、白发、娥眉、纤手、玉肩、蛇腰、金莲、青眼、白眼 其次,从人物形象角度可以分为: 渔夫、樵夫、癫叟、畸儒、狂儒、乞丐 此外,还有其他特殊角度的解读: “病态美”、“诗肩瘦”,“病态美”的文学呈现与指真,摘要:在中国古代及近代的文学作品中 ,“病美人”、“文弱书生”之类的文学人物形象和文人女性化自喻艺术手法频频出现 ,说明一种“病态美”充当着文学和日常审美倾向的主流之一。不仅是在对女性和女性形象的审美上 ,在对男性和男性形象的审美上以及在整个传统文化的美学视野中 ,都普遍存在着崇高品格缺席而“病态美”泛滥的现象。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古典诗学“瘦”范畴的审美探析,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