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美感论讲义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8151383 上传时间:2019-10-22 格式:PPT 页数:128 大小:21.2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美感论讲义_第1页
第1页 / 共128页
第二章美感论讲义_第2页
第2页 / 共128页
第二章美感论讲义_第3页
第3页 / 共128页
第二章美感论讲义_第4页
第4页 / 共128页
第二章美感论讲义_第5页
第5页 / 共1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章美感论讲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美感论讲义(1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美学概论,第二章 美感论,第一节 美感释义,一、美感的含义 美感分成狭义的美感和广义的美感。 狭义的美感指对于美的感觉,如感知或者情感等。这是审美心理现象中的相关于感觉的个别环节。人们描述这种审美感觉的作为感觉的一般特性,同时也指出它作为审美感觉而不同于一般感觉的特性。,一、美感的含义,广义的美感则指除美的感觉之外的这个审美心理结构,它包括了感知、想象、理解、意志和情感等要素,因此它可以等同于整个审美心理。,二、美感的产生与发展,对美感的产生和发展的根源问题,基本上可以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根本不同的观点。 古希腊时期,唯心主义哲学家柏拉图就认为,美是先验的“理式”,是存在于上界天国里的,

2、美感,只不过神灵凭附到人的身上,使人在狂迷状态中回忆上界天国里的美罢了。因而,美不是对客观存在着的美的反映,而是“神灵”作用下对天国的“理式”回忆的结果。,18世纪英国哲学家哈奇生等人则认为美感的根源在于人特有的一种“内在感官”,这种“内在感官”是天生的,先于习俗和教育的,是神专门赐给人类作为审美之用的。所以美感是被天生的和主观心灵决定的,是心灵的产物。不是客观事物的美决定、影响人的美感,相反,是主观心灵的美感决定美的存在。,到了十九世纪,康德大大地发展了哈奇生等人的看法,把它提到哲学根本问题的高度,对资产阶级美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康德认为。关于审美的规定。只可能是主观的,“为着要判断一件事物

3、美或不美,我们并不用理解把表象联系到对象以便认识,而是用想象(也许结合理解在一起)把表象联系到主体,以及主体的快或不快的感受它不涉及对象中的任何东西,只涉及主体如何受到表象的影响,而自己有所感受。”,在当代西方美学中,一些美学家又认为美感的根源在于人的“审美态度”。强调并没有一种固定不变的审美对 象,也没有一种固定不变的审美特质。也 就是说,正好主体出于某种审美态度的精 神状态中去注意了兴之所至的事物,那 么,这种事物就成了审美对象。,唯物主义者则相反,认为先有客观的美,才使人获得美的感受。 如亚里士多德就说:“我们看到的那些图像所以感到快感,就因为我们一面在看,一面在求知,断定每一事物是某一

4、事物,比方说,这就是那个事物”。亚里士多德看到了艺术给人的愉快来自人对客观对象的认识。,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达芬奇认为,人欣赏某一事物,就是为着这一事物本身而爱好它,不为别的理由。这就是说,因为事物本身是美德,人才欣赏它,爱好它。他还认为,人的美感虽然开始于感觉,但离不开智力活动。人的美感的强烈程度,是受人的知识的丰富程度和智力水平影响的。,19世纪车尔尼雪夫斯基进一步指出:美是生活,美在生活之中,美感是美的事物在人心中唤起的感觉。他说:“美感认识的根源无疑是在感性认识里面,但美感认识与感性认识具有本质的区别。” “对于生物来说,畏惧死亡,厌弃僵死的一切,厌弃伤生的一切,乃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所

5、以,凡是我们发现具有生的意味的一切,特别是我们看到具有生的现象的一切,使我们欢欣鼓舞,导致我们有欣然充满快感的心境,这是所谓美的享受。”,美感在实践中产生,更是在实践中发展的。人类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是丰富多样的,这种实践的发展不仅使人类不断前进,使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越来越丰富。而且直接推动了人的审美要求、审美意识、审美能力的发展。从而使人类对美的感受、理解也越来越丰富深刻。,人类的美感发展是在审美意识和审美创造的交互作用中演进的。一方面,意识作为一个社会意识系统,对美的创造起着指导和规范作用。另一方面,美的创造又将人类审美的历史或成果转化为新的审美对象,日益增强人类感受美、评价

6、美的能力,其中尤以各一种门类的艺术创造给予审美能力的发展以深刻影响。,人的审美意识的发展是以一定的社会历史实践为基础的。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由于人们的社会实践内容、形式、范围、深度不同,人与自然、社会关系不同。因而不同时期的人们的审美意识也不同。 在原始时代,当原始人还以狩猎谋生时,他们往往以动物、狩猎作为自己的艺术题材。 直到原始人从狩猎为生发展到以种植为主以后,他们才对植物产生美感,植物才在艺术中反映出来。,我国周秦以后,山川草木才开始作为人的生活背景获得了审美意义,并开始在艺术中得到表现,但人们此时仍主要用“比德”观点欣赏它们。 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的社会实践不断深入,美感也更加丰富。

7、对自然美的欣赏由“比德”跃入“畅神”阶段。这种“畅神”是主体对自然的一种自由的观照,欣赏者借自然抒发自己的感情,使自己在精神上得到满足,它比“比德”说有了很大的进步,随着这时期兴起的山水诗和山水画,标志着自然美获得了独立的审美价值。,到了现代,由于交通事业的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的采用,人们既创造出更多的美,审美意识又发生了新变化。荒无人烟的大漠,波涛汹涌的大洋、南极的冰山、火山爆发以及过去一直认为是丑陋的壮观景象,都成了人们的审美对象。人们不但欣赏优美,也欣赏崇高,甚至某些丑。,在阶级社会中,人的审美意识还受着一定的阶级条件的制约,受到一定社会习俗和心理状态的影响,并随着阶级生活条件、社会习俗、

8、心理状态的发展而发展。这种审美观点的阶级性直接影响了人们对事物的态度,使人对美的感受往往和许多复杂的观念联系在一起,并随着审美观的发展而发展。,人类的审美意识的历史发展,也反映在美感内容的日益丰富和深化上,而这种丰富和深化是取决于人的社会实践、审美实践、艺术实践(创作、欣赏、批评)的发展的。艺术美是社会生活的集中概括,是人对社会生活的感受、体验、认识和评价的产物,是人的美感的最高体现。 艺术实践过程既是人的社会实践过程,又是人的审美实践过程。艺术实践将美感物质化、定型化,通过作品表现出来,又将美感丰富化、深刻化,体现于作品之中。如此循环往复,使客观的美和主观的美感都不断演进和深化。,三、美感的

9、基本特征,(一)直觉性与理性的统一。 1美感的直觉性 美感的直觉性有两层意思: 其一是形象的直观性。对美的感受必须主体亲自去体验,它不像学习知识、领悟道理那样可以通过间接的方式去获取,而只能用眼去看、用耳去听,让身心直接面对审美对象。 其二是瞬间生成性。审美不必借助抽象的思考,逻辑的推演,无须深思熟虑,就能得到美的享受。,2美感包含理性认识,从表面上看,审美的一刹那专注于形象,来不及思考,似乎没有任何理性、知性因素的参与。但直观的背后渗透着理性的内容。 审美感受虽然以直觉的方式呈现出来,但它一定是人们长期的审美经验积累的结果,以人们对某些审美对象早有的思索和理解力为基础和前提。,3感性与理性的

10、统一,美感中的理性认识不是抽象的概念和逻辑推理,而是就在对于美的感性形象的品评与体验之中。 所谓品评,既不脱离具体的可感的形象,又在比较、推敲、揣摩的品味和品鉴之中,必然就包含着理性思维活动的评价和情感体验。,美感认识正是在对对象的品评与体验中,达到对美的认识,审美中的理性因素既不是与感性相对立的概念,而是融合渗透、沉淀在知觉、表象等感性因素之中。 美感中的理性认识溶解于生动的具体形象之中,从不脱离和抛弃感性的生动的形象的同时,而又见不到理性认识,但却能给人以精神上的理解和自由的喜悦与快慰。这正是美感的一个重要特征。,对于审美认识,一方面不能把它等同于理论的逻辑认识,取消了审美认识中的感性特征

11、;另一方面,也不能绝对夸大审美的感性特征,而否认审美中有理性的思维活动。,(二)非功利性与功利性的统一。,1审美的非功利性 美感作为主体的直觉感受,是非概念的,非逻辑的,非功利的。美感的非功利性表现在许多方面:审美时,我们在作实用考虑就可以产生愉快,但并不是为实用目的而去审美;审美时,我们尽管可能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却并不作立即的现实的行动反应;我们获得了美感,便急欲与人分享。这都表明美感是无关于个人利害,它不是自私的享乐,而是一种无私的、社会性的愉快。,2美感的社会功利性,就社会而言,在个人审美的无功利之中,却正好潜藏着社会的功利性,只是这种社会功利性经过历史的长期积累和演变,常常不为审美的

12、个人所察觉罢了。,3非功利性与功利性的统一,美感是以一种特殊的形式审美愉悦作用于人和社会,似乎是成了非功利的,其实美感的功利性就潜伏在审美愉悦之中。 美感的功利来源于所表现的社会生活内容和审美对象的功利性。,美感对人的精神发生积极的影响,有着深广的社会功利目的。美感不仅给人以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的喜悦,使身心得到更好的娱乐和休息,而且就在这种喜悦中提高了人的思想境界,丰富了人的思想感情和道德品质,使人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并进一步激发起为了过美好生活和改造环境而斗争的积极热情。,鲁迅在论小品文时指出,小品文可以“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但自然,它也能给人愉快和休息,然

13、而这并不是小摆设,更不是抚慰和麻痹,它给人的愉快和休息是休养,是劳作和战斗之前的准备。”,审美的功利性质不同于个人的狭隘的实用功利。实用功利是一种对物质财富的满足,是一种生活需要和欲望的满足。美感则是一种精神的满足和享受,所以,它们的功利性质是不同的。,(三)审美愉悦性与自由创造性的统一。,1美感的愉悦性 美感作为一种认识活动,它的一个鲜明的特征就是有着强烈的情感体验,即审美愉悦。 审美活动中的愉悦感就是在审美对象中直观到人的本质、人的自由创造性同时又满足了人的审美需要和审美理想而引起的。,“美的事物在人心中所唤起的感觉,是类似我们当着亲爱的人面前时洋溢于我们心中的那种愉悦。我们无私地爱美,我

14、们欣赏它,喜欢它,如同喜欢我们亲爱的人一样。” 车尔尼雪夫斯基,2美感的自由创造性,美感具有自由创造性,这是美感的一个十分鲜明的特征。美感无论从其动力、过程还是结果来看,都是趋向于新形式、新意蕴的发现与创造。尤其是,美感的结果总是不可重复的“这一个”,具有唯一性、一次性。,美感的自由创造性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集中体现在艺术中。 二是对艺术及其它美的欣赏过程中的自由创造性。,四、美感的本质,美感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美感是作为实践主体的人对自己本质力量的自我观照。,首先,美感是主体对客观对象美的能动反映,客体对象的美是美感形成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美感是由客观存在的美决定的,因为客观事物的美总是

15、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所以,我们的美感也会随之变化。,郭熙在林泉高致 :,真山水之烟岚,四时不同, 春山淡洽而向笑, 夏山苍翠而如滴, 秋山明净而如妆, 冬山惨淡而如睡。,其次,美感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类的社会实践是美感形成和发展的认识论基础。 只有人与客观事物直接接触,在生产斗争、社会斗争和科学实验、日常生活中与自然生成、人工创造的美发生联系,客体的美才被人的意识反映,人的意识才能发挥作用,通过联想、想象、情感等一系列活动,从而获得美感。,同时,由于人从事社会实践和审美实践,才产生审美的愿望,并努力去创造美,发展美,用来供自己享受,以便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才能使人类在通过目己的劳动实践改造过的

16、对象中,看到自己的智慧和才能,看到自己的目的性的实现,从而产生美感。,另外,社会实践和审美实践还不断地丰富人们的审美经验和审美能力,使人们形成一定的审美意识(审美观念和审美理想)从而具备敏锐的感受力和判断力去感受,认识、评判客观的美,并具备丰富的想象为去创造美和发展美。,“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任何其他产品也都是这样。因此,主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 马克思,“手不仅是劳动的器官,它也是劳动的产物。只是由于劳动,人的手才发达到这样高度的完善,在这个基础上它才仿佛凭着魔力似地产生了拉斐尔的绘画,托尔瓦德森的雕刻以及帕格尼尼的音乐。” 恩格斯,不仅美感的产生由实践决定,而且美感的过程(方面、范围及深度)也是由实践决定的。 人的经验有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之分,直接经验是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的,间接经验是通过读书、看报、查资料、欣赏各种艺术品,将别人的直接经验转变过来获得的。 通过学习、借鉴取得间接经验, 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