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分析模型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8123680 上传时间:2019-10-2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3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卷分析模型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试卷分析模型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试卷分析模型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试卷分析模型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试卷分析模型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试卷分析模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卷分析模型(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课标冲刺一试卷分析组题一:含12题【主干知识准备】城市功能分区的形态、特征、区位及成因功能分区形态区位特征位置城市功能分区的原因商业区呈点状或条状中心商务区的特点:经济活动繁忙;人口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有明显的分区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历史因素经济因素:主要从交通通达度和距离市中心的远近两个方面考虑社会因素行政因素工业区集聚成片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城市外缘,交通干线两侧住宅区是城市的主要职能,工业化后出现分化占用面积最大;建筑质量上高级与低级住宅区分化;位置上高级区与低级区背向发展高级住宅区,在城市外缘;低级住宅区在内城工业区附近,与低地、工业区

2、相联系中心商务区的四项主要特点 特点原因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地方是整个城市的商业核心地区,商业、服务、金融、贸易、信息等活动高度集中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很大在交通通达度高的前提下,住宅区与上班的地点分开建筑物高大稠密因地价昂贵,为了分担成本,建筑物都设计为多层;因土地有限,充分利用土地内部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水平差异:最中心处以盈利高的零售活动为主;周围地区以商务机构为主。垂直差异:低层以盈利高的零售活动为主;中间层以商业活动场所为主;高层以办公室为主城市功能区的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区的合理规划是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关键,关系到整个城市能否有效地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因此,在合理协调城市工业用地与生活用地之间

3、的关系时,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1)要有便利的交通;(2)合理安排工业用地的位置,减少对生活居住区的污染;(3)工业区与生活居住区间应设置防护带。体育馆、学校、儿童机构、医院等,不应设置在防护带内。工业较集中的大中城市,工业布置的基本原则是:规模小、无污染的工业可以有组织地布置在城区;用地规模大、对空气有轻度污染的工业可以布置在城市边缘或近郊区;对于有严重污染、一时难以治理的大型企业,如钢铁厂、发电厂等,宜布置在远离城市的郊区,并考虑盛行风向的影响。典型企业布局遵循以下原则:企业 具体要求或污染 一般布局原则 钢铁厂、发电厂、水泥厂 固体废弃物污染大气污染 布局在远离居民区的盛行风向的下风向地

4、带,尽可能接近原料、燃料产地 化工厂污染大气和水源布局在远离居民区的盛行风向的下风向地带,尽可能接近原料、燃料产地;布局在流经居民区的河流下游印染厂、造纸厂、电镀厂 水污染 布局在流经居民区的河流下游 纺织厂、仪表厂、机床厂 噪声污染 可布局在城区或近郊交通便利区 自来水厂 要求水源清洁 布局在河流上游 高新技术开发区 需要高科技人才 布局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附近 商贸中心 要求客流量大 布局在城市几何中心或交通中心 仓库 用地多,交通方便 布局在港口、码头、车站附近 奶牛场、蛋鸡场 靠近市场 布局在近郊、交通便利地区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功能区分化的主要因素,其中土

5、地地租的高低在经济因素中又占据主要地位,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是距离市中心远近和交通便捷程度两个方面,具体分析如下:(1)距市中心远近城市地价随距市中心的距离增大而递减,每一块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主要取决于各种活动愿意付出地租的高低。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 功能区 商业区 住宅区 工业区 付租能力 商业用地的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最大,距离市中心远近对商业影响最大 住宅用地的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较小,距离市中心远近对住宅影响较小 工业用地的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最小,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对工业的影响最小 区位 市中心 靠近市中心处 远离市中心处 区位选择 原因 最大程度地接近消费人群,商业付租

6、最高 既利于工人上下班,又方便购物 工业生产占地空间较大,地租成本比例高,该区域内工业付租最高 (2)交通通达度与城市功能用地类型的关系。交通通达度越好,土地价格或地租越高;交通通达度越差,土地价格或地租越低。具体如下所示: 市中心(O处):因有多条道路穿过,通达度最高,故地租最高,形成地租最高峰。 从市中心延伸出来的主要公路(如OA、OB、OC、OD、OE、OF)两旁、公路交会处(如图中A、B、C、D、E、F处):通达度高,地租高,形成地租次高峰。 城市外环路及公路干线两侧(如图中G点):通达度较高,地租较高。 远离公路区或城市外缘(如图中M处):通达度较低,地租较低。 综合付租能力和地租两

7、方面因素,一般在地租最高的市中心、地租次高的道路相交处形成了商业区;在地租较高的道路两侧形成了住宅区;在地租较低的其他地方则形成了工业区。 2.除经济因素外,历史、社会、行政等因素也通过不同途径影响着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城市化相关概念: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生产活动由农业向非农业转移的过程。城市化水平最重要的衡量指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影响:带来了聚落形态的变化及生产、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等的巨大变化。两类国家的城市化的区别: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区别,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城市化水平不同: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比重一般在70以上,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多在5

8、0以下。中国目前城市化水平约44-48%; (2)城市化速度不同:发达国家较缓慢,甚至停滞,发展中国家较快。 (3)所处城市化进程的阶段不同:发达国家处在后期阶段,发展中国家多处在加速阶段。 4)产业结梅不同;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多是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多是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 (5)发展趋势不同:发达国家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发展中国家出现了郊区城市化现象。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的区别城市化一般指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是城市化的不同表现阶段。郊区城市化:二战之后,若干发达国家从乡村到城市人口迁移逐渐退居

9、次要地位,一个全新的规模庞大的城乡人口流动的逆过程开始出现。据统计,几乎4 000万(占全美人口15)的美国人因变换工作及其他原因,每年至少搬家一次,而人口的主要流向是城市中、上阶层人口移居市郊或外围地带,这就是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大城市人口外迁出现了新的动向,不仅中心市区人口继续外迁,郊区人口也向外迁移,出现了人口负增长。这就是说,整个大都市区出现人口负增长,人们迁向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国外学者将这一过程称之为逆城市化。逆城市化不是城市化的衰败,而是城市化扩展的一种形式,它是建立在城乡差别近于消失,接近形成一体化的基础上的。再城市化:面对经济结构老化,人口减

10、少,美国东北部一些城市在20世纪80年代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积极开发市中心衰落区,以吸引年轻的专业人员回城居住,加上国内外移民的影响,19801984年间,就有纽约、波士顿、费城、芝加哥等7个城市在市区内实现人口增长,出现了所谓的再城市化。【分析过程】第1题:市中心地段建筑物的高度最高,可知为商业区(中心商务区),因其地租最贵且数量有限,为了分担成本和充分利用,建筑物都设计为多层; 故选B。A选项页属于中心商务区的特点,但不是题干要求;C选项为住宅区的特点;政治服务职能也没在这个段。第2题:“为适应城市发展和题干中的走新型城镇化之路,是十八大的重要战略之一”暗含城市化

11、的含义。而题干中的3-5公里的范围应该为工业区的范畴,但城市化的主要体现为城市化人口的不断增加,所以住宅区的面积将呈现明显不足,将向外扩展。由于商业用地的地租(价最贵),而工业用地比住宅用地地租(价)低,所以最可能由工业用地转化为住宅用地。选C;组题二:含35题【主干知识准备】青藏高原的热力作用影响东亚大气环流 冬季,庞大的高原,冰雪覆盖,空气稀薄,辐射冷却快,降温迅速,形成低温高压中心,它迭加在蒙古冷高压之上,从而大大加强了冬季风的势力,使我国东部地区的冬季更加寒冷。夏季,高原是个热源,地面受到强烈的太阳辐射,气温上升,形成高温低压中心。它迭加在大陆热低压之上,加强了印度低压势力,有利于西南

12、季风与东南季风的推进,输送能量和水汽。夏季高原地面强烈辐射增温,地面空气上升,高原四周空气源源补偿。高原上空大气密集增厚,形成了全球最强大的高温高压中心,称为青藏高压。它对我国东部地区的夏季天气和气候有重要影响。青藏高原的动力作用:冬季,当西风带南移,控制我国广大地区上空时,青藏高原迫使4000米以下的西风环流产生动力分支北支与南支西风急流。北支在高原的西北部为西南气流,绕过新疆北部以后,转为西北气流,寒冷干燥。南支在高原西南为西北气流,绕过高原南侧以后转为西南气流,在孟加拉湾附近弯曲最大,形成低槽。两支西风绕过大高原后在高原东侧汇合东流,在接近高原东侧,存在一块空气稳静的所谓“死水”区域,它

13、约位于四川盆地上空,这里风力微弱,多阴雨天气。青藏高原动力作用的另一表现,就是对东亚大气环流起屏障作用。它不仅阻止从西来的天气系统东移,而且还直接阻挡我国西部地区对流层下层南北冷暖气流的交流。冬季不但使高原以北的西北内陆地区冷空气集积更快,冷高压势力更强,而且在高原的制约下,冷空气南下的路径偏东,使东部地区冬季风势力更猛烈。夏季的西南季风,在高原的阻挡下,不能深入北上,只能绕过高原的东南边缘,进入西南、华南、华中等地区,加强了那里的降水过程。而我国的西北地区,由于夏季风受高原所阻而不能到达,则形成了干旱少雨的荒漠气候。 .|Ng4K pg/SYEvsV水循环的类型和相关环节影响水循环各环节的因

14、素 影响蒸发的因素:影响水汽输送的因素:影响降水的因素:影响地表径流的因素:影响因素对地表径流的影响年降水量决定地表径流流量大小的最主要的因素流域面积(支流数量)同地表径流流量成正相关植被涵养水源,起到“削峰补枯”的作用地质条件(土壤质地)河流流经喀斯特地貌区、沙质土壤,河水易下渗,减少地表径流的流量蒸发主要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对地表径流的影响大人类活动沿岸取水会导致径流量减少影响河流水文特征的因素 描述项目分析径流量取决于流域集水面积大小、流经气候区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流量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取决于主要补给水源的水量变化,主要还是要分析流经地区的气候特点;有地下水或湖泊水补给的河流流量较稳定,径

15、流变化较小结冰期取决于气温的高低,一般气温低于0才有结冰期凌汛一般多发于春秋季节,有结冰期且河流由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河段含沙量取决于过水地面土壤的疏松程度和植被覆盖状况,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航运价值一般在河流下游较高,特别是水位高、水量大,水流平缓,河道深且宽阔,无急流瀑布险滩的地区通航价值大,当然与水运的市场需求也有很大关系,特别是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水能资源一般在河流的中上游,流量大、落差大的水能丰富,峡谷地区适于筑坝影响下渗的因素: 影响地下径流的因素: 影响地下径流的因素可参考影响地表径流、下渗的因素,并重点考虑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因为喀斯特地貌区地下溶洞、地下河众多,储存有众多的地下水。水循环的意义(1)维护全球水量平衡;(2)使陆地淡水资源不断更新;(3)促使地球各圈层及陆地海洋之间物质和能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