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方法考试提纲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8122807 上传时间:2019-10-2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研究方法考试提纲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教育研究方法考试提纲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教育研究方法考试提纲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教育研究方法考试提纲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教育研究方法考试提纲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研究方法考试提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研究方法考试提纲(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育研究方法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张新海E-mail: 专题一教育研究方法的基本内容一、教育研究的基本理论 1、教育研究的基本概念、意义、种类、功用 2、教育研究的方法论(1)哲学方法论(2)系统科学方法论(3)社会科学方法论(4)研究方法和技术3、教育研究的设计 (1)选题(2)课题论证(3)研究假设(4)制定研究计划二、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1、观察法2、调查法3、实验法4、个案研究法5、行动研究法 三、教育研究结果的统计分析1、定性分析2、定量分析(1)概率统计(2)模糊数学(3)灰色系统理论四、教育研究论文和报告的撰写 专题一 教育研究的基本程序一、教育研究课题的来源(一)课题来源于教育实

2、践和教育理论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学校教学工作中需要研究的问题 2、学校德育工作中需要研究的问题 3、学校管理中需要研究的问题 4、学校教育改革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5、学校内外联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课题来源于学科交叉所产生的空白区(三)课题来源于对已有理论、传统观点和结论的怀疑 (四)课题来源于勤于观察,善于思考 处理好个人兴趣与社会责任(旨趣) 个人兴趣私人话题自娱自乐 社会责任公共议题济世助教2010年教育硕士论文题目、中等职业学校和谐校园文化的实践路径、对小学国学教育实践的省视与期待、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考试改革的行动研究、中等职业学校和谐班级建设研究 、小学数学“三维四星级

3、”学业成绩评价模式研究、小学生日常反思习惯的培养策略、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研究、教师道德意识建设研究、小学班级管理的研究、基于网络的校本研修研究、农村学校教师文化建设研究、以学习卷为载体的自主探究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小学低年级数学有效教学研究、河南省特殊教育师资队伍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农村中小学初任教师激励策略研究 、小学班级自主管理研究、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的研究2010年高校教师论文题目1、论高职院校师德建设 2、民办高校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研究3、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研究4、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现状与策略研究5、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途径研究二、选择研究课题 (一)

4、教育科研课题筛选的过程 其一,初选备择课题。 其二,查阅资料,了解动态。 其三,进行筛选。(二)教育研究课题的选择原则 1、课题必须有价值 2、课题要有科学性 3、课题要有新颖性、创造性 4、课题要有可行性三、课题的论证和评价 第一、目的性论证; 第二、根据性论证;主攻领域与相关学科(基础)主攻领域:明确定位相关学科:增加底蕴三大支柱学科:哲学 社会学 心理学 哲学:面向人类:追寻意义通向根基社会学:面向群体寻找差别转向背后心理学:面向个体 第三、创造性论证 要处理好目中有人与目中无人的关系 目中有人:了解他人(综述) 目中无人:超越他人(创新、价值、意义) 第四,可行性论证四、研究课题的表述

5、 研究课题的表述要求能清楚地说明研究课题的范围与变量的限定。 课题名称应尽可能说明三点:研究对象、研究问题、研究方法。 如初一代数自学辅导教学的实验研究1、对研究对象的界定 (1)对研究对象总体范围进行界定。 就是对该课题的研究对象总体外延与内涵作出具体的解释和规定。 (2)对一些研究对象的模糊概念进行界定。 2 、对一些关键概念的界定 五、研究假设的提出与表述(一)研究假设的基本类型 1,按研究假设的形成,可分为归纳假设和演绎假设两种 2 ,按研究假设的性质和复杂程度,研究假设可分为描述性假设、解释性假设和预测性假设(二)一个好假设具备的条件 1、假设应说明两个以上变量的关系,但在每一个假设

6、中,只陈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两个以上变量之间的关系的说明,可以有一组假设。 2、研究者应有该假设是否值得检验的明确的理由。3、假设应是可检验的,一个原则上不可检验的陈述是没有科学价值的4、假设应以叙述的方式加以说明六、教育研究的设计 (一)确定研究类型、描述性研究和解释性研究、横剖研究与纵贯研究、普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二)选择研究方法、调查研究、实地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三)确定分析单位与研究内容、分析单位 (1)个人 (2)群体 (3)组织 (4)社区、研究内容 (1)状态 (2)意向性 (3)行为、确定分析单位和研究内容应注意的问题(1)层次谬误 层次谬误是指用一种高层次的分析单

7、位做研究,却用另一种低层次的分析单位做结论。 (2)简化论 简化论是指在教育研究中局限于用某类特征来分析和解释各种复杂的教育现象。(四)选择研究对象(五)确定资料收集的方法(六)确定研究的场所时间和经费(七)选择资料的分析处理方法 定性分析法也称为因果分析法,逻辑学上分析和探求因果关系的方法主要有五种,即求同法、求异法、求同求异并用法、共变法、剩余法.1、求同法(契合法) 求同法是指如果在出现某种现象的若干先行场中,只有一个因素是共同的,则此唯一的共同的因素,就是该现象的原因,其模式是: 2、求异法求异法是指如果出现某现象的一种场合和不出现该现象的另一场合中,只有一种情况不同,则此唯一不同的情

8、况就是该现象的原因,其模式是: 3、求同求异并用法 求同求异并用法是指如果在出现某现象的若干场合只有一种因素A 是共同的,而在不出现该现象的若干场合中,又只有无A这一点是共同的那么因素A就是产生该现象的原因,其模式是:4、共变法 共变法是指在其他因素(B、C)不变的情况下,如果因素A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现象 a 也随之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同向或异向),那么因素A是现象a 的原因,其模式是: 5、剩余法 剩余法是指已知某一复合因素是某一复合现象的原因,又知复合因素中的一部分因素是复合现象中一部分现象的原因,则复合因素中剩余因素也是复合现象中剩余现象的原因,其模式:课题论证报告内容一般包括:(1)

9、课题名称。题目名称要简明、具体、确切地反映出研究的内容、范围和准备完成的任务。 (2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阐明本项目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3 )课题研究的现状、趋势(文献综述)。包括前人及其他人有关研究的基础,研究已有的结论及分歧点,该课题领域研究的动向。(4)课题研究的目标。课题所要解决的问题,课题研究将在那些方面有所突破。(5)研究内容。研究准备在哪几方面进行。(6)研究方法。主要采用哪几种研究法法。(7)条件分析。包括课题研究人员结构,资料准备和科研手段等。(8)研究步骤和各阶段的时间分配。(9)经费预算。(10)成果形式。专题二系统科学及其在教育研究中应用一、系统科学的发展历程

10、 1、牛顿经典力学遇到的挑战: (1)相对论划定了牛顿力学有效的最大时空界限:当物体运动接近光速C30万公里秒以及在以10亿光年为单位的大尺度宇宙空间,牛顿力学不再适用; (2)量子力学划定了牛顿力学有效地最小时空界限:在接近普朗克常数的微观领域,牛顿力学不再适用; (3)自组织理论、非线性科学进一步揭示了:即使在与人类尺度相当的宏观世界,凡涉及复杂系统,特别是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及其生成演化问题,牛顿力学也不再适用。 相对论、量子力学与系统科学是世纪物理学领域三次最大的革命。 “1900年世界是统计性的,1910年是相对论的,1930年是量子化的,而到1980年是非线性的” 线性科学研究具有简单

11、比例关系,符合叠加原理对象的科学,如牛顿力学 2、科学的发展有两种趋势 彭加勒曾指出,科学的发展有两种趋势: 其一、是走向统一与简明的道路 从古希腊的原子论发展到1718世纪的机械论再发展到当代还原论 其二、是走向变化与复杂的道路 从亚里士多德的整体论发展到1819世纪活力论再发展到当代整体论和生成论 西方近代科学是机械论战胜有机论和神秘主义的成果 。 科学好比美杜拉的眼睛,在她的视野中,一切都被盯成了无生命的石头和机器。 系统科学的兴起却恰恰以批判近代科学的机械论和还原论开路 。 3、系统科学的发展历程 (1)第一阶段系统理论 世纪年代至年代,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诞生可以看作系统科学的理

12、论奠基。 (2)第二阶段自组织理论 世纪年代至年代以耗散结构论、协同学、超循环和突变论为代表的自组织理论先后兴起,可以看作系统科学发展的第二阶段。 (3)第三阶段非线性理论 世纪至年到迅速发展起来的分形与混沌理论 著名物理学家惠勒说:在过去,只有在人们了解到熵概念后,才能说他们受过科学教育。在将来,如果一个人不懂分形,那么他就会被认为是科学文盲。二、系统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对教育研究 的意义 (一) 系统、要素、环境、结构和功能 1、系统 系统是有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2、要素 要素是组成系统最小的即不需要再细分的单元或成分。要素是系统存在的基础。 3、环境 环境是一个系统之外与之相关联的事物或存在的集合。 4、结构 系统的结构是指系统内各要素组合关系的总体或集合。 5、功能 功能是系统本身所具有的能力,是揭示系统整体行为与环境关系的重要概念。(二)整体性原理 1、整体不可分原理 部分在整体中只是名义的部分,不存在转化为独立物的可能性,部分一旦离开整体便立即失去作为整体之部分的特性和功能。 2、非加和性原理 系统的各部分之间具有“强相互作用”和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和作用 ,整体功能不等于各孤立部分功能之和。 3、突现性原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