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复习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8101628 上传时间:2019-10-22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6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伦理学复习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伦理学复习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伦理学复习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伦理学复习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伦理学复习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伦理学复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伦理学复习(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伦理学复习 1、比较道德、不道德、非道德、超道德。 名词解释 “道德”与“不道德”,实质上就意味着“好(善)”或“对(正当)”、“坏(恶)”或“错(不正当)”,并常常依其用以定性人本身还是定性人的行为而定。 “非道德”是指没有任何道德观念,或是对正确和错误满不在乎。 “超道德”意味着完全超越于道德领域,本身就无所谓道德与不道德。无所谓善与恶,不属于道德的范畴。2、道德关系 道德关系包括人与超自然存在物(宗教道德),人与自然界(自然道德),人与自身(个体道德),人与其他人(社会道德)。道德的对象始终并且只有人。3、道德的起源 简答 A,超自然论。价值源自于超自然存在物或原则。(柏拉图的善,上帝

2、,佛,阿拉等) B,自然起源说:自然法则论。价值蕴涵于自然界本身。(康德) 自然人性论。道德和价值完全存在于人类自身,而在,人类之外则没有任何价值或道德可言。 C,契约说。道德是人与人在理性的基础上共同制定的。 D,社会交往说。道德是在人与人的社会交往中产生和逐渐形成的。 4、道德的层次 A,底线道德和崇高道德。 B,习惯的道德和反思的道德。习惯的道德是以习惯或传统为基础,经常在不加分析或批判性评价的情况下被接受。反思性道德是对传统的道德进行批判的分析。检验和评价后产生的道德。5、道德与法律、宗教、经济 简答 道德并非以法律为基础,道德先于法律,道德为一切重大法律提供基本依据;法律把道德变成了

3、可以通过奖惩强制实施的法规或制度,规定了道德的行为方式,法律是对社会道德的公开表述和支持。二者在很多情况下一致,但是不能等同起来。 在早期时代,道德蕴含于传统、习俗、惯例和当时文化下的宗教活动中,宗教鞭策人们合乎道德地行动,宗教在历史上可能先于道德和法律,可能为道德提供了极为有力的有效支持。但是道德不必要、实际上也不应当以宗教为唯一基础。 亚当斯密论证了商业促进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而且认为商业蕴含了互助友爱、自由平等、诚实守信、勤奋节俭等美德,商业精神对社会的促进作用及商业蕴含着道德的思想。实际上经济中包含了一定的伦理学,伦理学中也包含了一些经济生活中的伦理道德,二者是有交集的关系。6、伦理学

4、的分类 简答 A,哲学伦理学和科学伦理学 B,理论伦理学和应用伦理学 理论伦理学 a 德性伦理学 b 规范伦理学 结果论(目的论)伦理学: 行为的和规则的 非结果论(义务论、道义论)伦理学:行为的和规则的 c 元伦理学 直觉主义、情感主义、规定主义 应用伦理学 生态伦理(环境伦理)、生命伦理、医学伦理等7、德性伦理学与规范伦理学的区别 德性伦理学不把义务判断或原则作为道德的基础,而是把德性判断作为基础 ,并且认为义务判断或者是从这种德性判断派生出来的,或者完全不必要的。关于行为者及其动机、品质的德性判断是基础性的,而关于行为的德行判定则是从属性的。 规范伦理学的任务在于说明我们人本身应遵从何种

5、道德标准,才能使我们的行为作到道德上的善。规范伦理学又被区分为两种不同的理论:目的论伦理学和非目的论伦理学。前者坚持一种行为是否道德,受该行为的结果决定。在这个意义上,目的论伦理学又称为结果论伦理学;后者则坚持一种行为是否道德,受其结果以外的东西决定。在这个意义上,非目的论伦理学又称为非结果论伦理学。8、结果论、非结果论伦理学 结果论伦理学是以行为结果为基础或关心结果的伦理学,也被称为“目的论”道德理论,主要包括伦理利己主义和功利主义。 非结果伦理学判断行为或人之道德不道德是不考虑行为结果如何的,其基础是另外某个或某些道德标准,也被称为“非目的”道德理论,主要包括行为非结果论和规则非结果论。9

6、、元伦理学 名词解释 元伦理学有时又叫做分析伦理学。分析有两个方面:一是分析我们使用的道德语言,比如我们所使用善、应当时所表达的意思。二是分析道德体系的理性根据,或者各派伦理学的逻辑和论证。元伦理学不论述规范体系,而是超越了规范内容,研究论证、逻辑结构和语言。 元伦理学的主要问题伦理学的术语或概念的含义是什么?使用了这些概念和术语的判断的意义和功能是什么?使用这些术语或命题的规则是什么? (2)这些术语的道德用法怎样区别于非道德用法,道德判断怎样区别于其他规范判断?(3)“行为”“良心”“自由意志”“意图”“责任”“自愿”等术语或概念的意义是什么?(4) 伦理判断和价值判断能否被证明,在什么意

7、义上证明?什么是道德推理的逻辑?什么是价值推理的逻辑? 直觉主义认为,我们的基本原则和价值判断是我们可以直觉到的或者说是自明的,所以不需要任何逻辑和心理证据的证明。这种直觉主义有时也称为非自然主义。 非认知主义认为伦理命题不是叙述行为、人或事物的性质,不论是自然性质还是非自然的性质,因此伦理命题具有不同的“逻辑”、意义或用途。10、德性伦理学 概念:德性伦理学发端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关注的是如何通过行好人或有“德性”人之所行,发展人的内在道德品质即德性。包括生活的目的(善论);如何达到目的(德性论);如何培养德性。 特征:德性伦理学不把义务判断或原则作为道德的基础,而是把德性判断作为基础 ,

8、并且认为义务判断或者是从这种德性判断派生出来的,或者完全不必要的。关于行为者及其动机、品质的德性判断是基础性的,而关于行为的德行判定则是从属性的。 德性的概念:德性是一种道德品质。 德性的特点:德性不是天生的,而只有通过教育、实践、感化才能得到。 德性是品格特征而不是“美丽害羞”这类个性特征。 3 德性都具有在特定环境下采取特定行为的倾向,而不是仅仅以特定方式去思考或感觉。 德性不是能力或技巧(如理解力、木匠手艺)德性伦理学的分类:品格利己主义:德性是最能导致自身善或幸福的品质。 品格功利主义:德性是最能促进普遍善的品格。 品格义务论:品格在道德上是善的,仅仅因为它们自身的缘故,而不是因为它们

9、能促进非道德价值 。 例如:密尔:德性是实现幸福的一种手段 亚里士多德:德性行为不仅在于它具有某种德性性质,行为者还必须处于某种状态,这包括他知道那种行为,并且他必须是经过选择才那样做,这种选择出于行为自身的缘故,此外他的选择是出于稳定的品质。德性作为一种好的品质,在活动中体现为选择处于两个极端的中间,它在本质上就是一种适度。 中国儒家五项基本人伦关系: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11、德性的培养 亚里士多德认为,对于伦理德性而言,本性、习惯和教导都被赋予了一定地位,其中习惯是最重要的,那么对于实践智慧而言,本性、习惯和

10、教导也都是不可少的,其中教导是最重要的,以及对道德范例(或言圣体)的模仿。12、德性论的优、缺点 优点: 1 与规范伦理学相比,德性伦理学从人的整体出发来看待人,着眼于人的整个生活实践,强调适度A 评价一个人就不是看他一时的行为,而是看他的长期的表现。B 德性伦理学力图造就善良的、有道德的人 c 义务论把理性和情感分割开来,而德性伦理学则力图把两者统一起来。 2 德性伦理学不仅注重最基本的道德要求,还有更高的道德要求。 缺点: 1(动机)德性伦理学由于关注人的品质,而品质是内在的东西。所以人们认为德性伦理学更关注行为的动机,而不是结果。 2 (如何判断德性)德性是一种习惯和品质,但我们怎么知道

11、哪一种习惯和品质才是正确的德性? 3 (德性的培养) 德性伦理学强调榜样的力量。向有德性的人学习,这种方式简单易行,但容易流入简单模仿。道德教育也需要通过规则。 4 如何评价道德行为? 有的认为根据以德性人为标准,但可能有德性的人也会做错事,而没有德性的人也可能做好事,不能以人为标准,还需要一个客观的评价标准。 5 德性被作为促进繁荣和幸福的品质,随历史和时代而改变,对于幸福或繁荣的理解不同,什么样的人格品质成为德性是不确定的。 13、目的论的特点 判断道德意义上的正当或不正当、正确或错误的标准是非道德价值,这种非道德价值是作为行为的结果而存在的。最终的要求是产生大量的善,更确切的说是产生的善

12、超过恶。 1行为的道德性质或价值都依赖于这些行为带来的或趋向带来的相对的非道德价值。 2对于什么是非道德意义上的善,目的论者有不同的观点。(伦理利己主义和功利主义)14、心理利己主义和伦理利己主义的区别和联系 许多伦理利己主义是建立在心理利己主义之上的。心理利己主义认为人类所有行为的动机都是自我关切的。心理利己主义是关于人类本性的事实的陈述,而不是一个规范性的理论。严格来讲心理利己主义不属于伦理学理论。伦理学中的利己主义是一个规范理论,是引导人类行为的一种规范性主张。心理利己主义认为自我关切是一个事实,而伦理利己主义则认为利己是一个“应然”的问题。 “事实”无法推出“应当” 15、 伦理利己主

13、义与功利主义的区别 人应该促进谁的善?伦理利己主义认为人要做的是最能促进自己的善的事。一个行为或行为的准则是正当的,当且仅当它对于行为者促成的善至少超过恶。 功利主义认为行为的目的是促进最普遍的善。一个行为或行为准则是正当的,当且仅当对一切相关者来说,它促成的善至少超过恶,反之就是不正当的。16、 伦理利己主义的自我论证 论证结构: 大前提 每个人都追求自己最大利益,就会导致社会整体福利的提 小前提 每个人应该从事提升社会整体利益的行为结论:每个人都应该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利己主义)兰德(Ayn Rand)认为利己是一种德性,而利他是一种恶。追求幸福是生命的最高目的,利他主义常常要我们为了他人

14、幸福而牺牲自己幸福,所以违背了生命的目的,是不正确的道德理论。17、 功利主义的概念、总体评价、困难和问题 功利主义的核心原则是功利原则或效益原则(principle )。判断行为正当与否、是否是义务的唯一标准就是功利原则。“功利原则指的就是:当我们对任何一种行为予以赞成或不赞成的时候,我们是看该行为是增多还是减少当事人的幸福;换句话,就是看该行为增进或者违反当事者的幸福为准”。 功利主义的最大优点是:它提出来的道德原则是单一的而且明确的,在对于决定一个行为在道德上的正当性的时候,会有非常清楚明白的规定。 善或功利的计算问题 关于善的分配(善和正义的关系) 要求责任外的行为 简化 18、 行为功利主义的特点及问题 特点:行为功利主义是将功利原则直接应用于个别行为之上。就是通过了解在具体情况之下,选择哪种行为将会产生最大的善,并最大限度地减少恶,从而来确定哪种行为是正当的 问题:a行为的决定 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