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3 4.1 种群的特征 课件 (共38张ppt)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8100038 上传时间:2019-10-22 格式:PPT 页数:38 大小:7.0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必修3 4.1 种群的特征 课件 (共38张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人教版必修3 4.1 种群的特征 课件 (共38张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人教版必修3 4.1 种群的特征 课件 (共38张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人教版必修3 4.1 种群的特征 课件 (共38张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人教版必修3 4.1 种群的特征 课件 (共38张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必修3 4.1 种群的特征 课件 (共38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必修3 4.1 种群的特征 课件 (共38张ppt)(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节 种群的特征,思考:地球上有多少棵树?,肯尼亚的斑马种群,种群: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的总和。,种群是物种的存在单位、繁殖单位、进化单位,下列叙述中属于一个种群的是:,A.一片草地上的全部蛇 B.某集市上卖的全部的同种白菜 C.五指山上的10只灰松鼠 D.一个池塘里的全部鲤鱼,D,典型的“雷区”,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鱼。,当从群体水平来看,种群是个体的简单累加吗?个体的特征能代表种群的特征吗?,种群的不同个体组成一个整体,这个整体不是个体的简单累加;这时的种群表现出个体不具有的特征。,思考,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种群的特征,种群的数量特征,种群的空间特征,

2、(主要),10,种群密度(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年龄结构,二.种群的特征,性别比例,1种群密度 P60 定义:种群在_或_中的个体数. 如:每立方米水体内非洲鲫鱼的数量。 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单位面积,单位体积,陆地,水体,二、种群的数量特征,样方法:,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分布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分布范围大,个体较小的种群:,估算法 (抽样调查法),逐个计数法(直接计数法),多用于活动能力弱或不活动的生物。如:植物、昆虫卵、树叶上的蚜虫、跳蝻等,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黑光灯诱捕法:,适用于具有趋光性

3、的昆虫,如何调查一片草地中蒲公英的种群密度?,1.样方法: 在要调查的生物群落中,确定一个或数个范围相对较大区域作为样地,再在样地中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然后计数各样方中的全部个体数量,最后,计算全部样方个体数量的平均数,通过数理统计,对种群总体数量进行估计。,一、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常用于植物种群密度的抽样调查),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记数方法:,蒲公英,其他植物,样方边缘上的个体的处理:只取样方相邻的两条边上 (取上不取下,取左不取右),例:取左边和上边及其夹角,实地调查中注意事项: (1)调查对象要选熟悉的又容易计数的植物。一般不选丛生或蔓生的单子叶草本植物,而双子叶草本植物则容

4、易辨别个体数目。 (2)选取样方时,要随机取样,且选取平坦、开阔。被调查种群分布比较均匀的地段。 (3)选取样方的个数要以总面积的大小而定,总面积大的选取样方要多些。 (4)植物的大小不同,样方面积也应不同。如乔木的样方为100,灌木为16。,除了植物的种群密度,昆虫卵的密度、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跳蝻的密度等,也可以采用样方法。,蚜虫,跳蝻,蚜虫也是地球上最具破坏性的害虫之一。 其中大约有250种是对于农林业和园艺业危害严重的害虫。 蚜虫的大小不一,身长从一到十毫米不等。,跳蝻,即蝻,又叫蝗蝻,蝗虫(蚂蚱)的若虫,没有翅,能够跳跃,叫做跳蝻,跳蝻的形态和生活习性与成虫相似,只是身体较小,生殖

5、器官没有发育成熟。,一、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取样原则:随机,取样方法: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样方的大小:根据调查对象确定,适用范围:一般适用于植物,也可以用于昆虫卵的数量及一些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如作物植株上的蚜虫、跳蝻等。,样方数据处理:求平均值,1、样方法 (估算),地球上到底有多少棵树? 3000000000000,国家林业局消息,近期,一篇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论文显示,地球森林树木的数量约3万亿棵,这是人类首次详细估算地球森林树木的具体数量。由38位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团队这一发现,远远超过之前估计的4000亿棵,这意味着人均树木为422棵。 研究同时发现,与人类开始大规模采伐森林之前相比

6、,地球上的树木减少了46%。领导研究的美国耶鲁大学森林与环境学院的汤姆克劳瑟(Thomas Crowther)说:“我们现在可以确定地球上树的数量是历史最低,人类活动导致树木几乎减半,这非常让人震惊。”实际上,研究估计人类和野火、害虫爆发等其他原因每年会造成153亿棵树死亡,不过其中50亿会再长回来,因此净损失大约为100亿棵。 科学家通过结合卫星观察和地面生态学考察两种方式来进行估计。前者提供了地球上森林的宏观分布,而后者确定某片区域内树的种类和数量。因此,研究获得了世界各地至少429775个不同地点的树木密度。需要指出的是,“树”的定义对研究结果十分重要,研究认为所有高度及胸、茎部直径至少

7、10厘米的木本植物都是树。 研究结果显示,气候和地形对树木密度有十分精妙的影响,例如,当温度和可用湿度增加时,所有生态系统中树木的密度都会增加。同时,该研究也显示了人类活动对树木密度的巨大影响。研究者估算出,人类砍伐的树木每年超过150亿棵。 研究还提供了一份世界各国人口和树木数量的列表,各国人均树木数量的差异较大。树木最多的国家是俄罗斯(6410亿棵),人均4461棵。中国总树木为1390亿棵,人均102棵。印度树木总数为350亿棵,人均28棵。,如何调查一个岛上绵羊的种群密度?,2、标志重捕法: (常用于动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适当时期,标志 个体与非标志个体混合,捕捉,标记,放回,重

8、捕,计算公式: 总标记个体数/种群数量 重捕标记数重捕个体数 种群密度=种群数量/面积或体积,标志重捕法: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算种群密度。,M:样地中标记个体总数,n为重捕个体数,m为重捕中标志个体数,则该调查区种群数量N=Mn/m,算一算:,在对某种鼠的调查中,调查范围为一公顷,第一次捕获并标记39只鼠,第二次捕获30只鼠,其中有标记的鼠是15只。请估算这个种群的密度。,N:39=30:15 得到N=78,计算公式: 种群数量标记个体数 重捕个体数重捕标记数,(1)在被

9、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 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中 (2)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 (3)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进行估算,注意:,标志物和标志方法必须对动物的身体不会产生伤害,不影响动物的寿命和行为,标志不能过分醒目,标志符号必须能维持一定的时间,在调查研究期间不能消失,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标志重捕法,(范围较大,活动能力强),学生小结,我的地盘我做主,评价反馈:,1.下列各项中,属于种群的是( ) A.一个湖泊中的全部鱼群 一个湖泊中的全部藻类 校园中的全部树木 培养基上的大肠杆菌菌落,D,2. 某同学在五指山调查珍稀蝶类中华虎凤蝶幼虫的种群密度,得出5个

10、样方(样方面积为1hm2)的种群数量分别为4、6、8、8、9只。那么,该同学应怎样计算该种蝶幼虫的种群密度(单位:只/hm2)?,N(46889)57只hm2,N(4238)12133只,3.在调查一块方圆2hm2的农田中田鼠的数量时,放置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42只,将捕获的田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数日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捕获了38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2只。则该农田中田鼠的种群数量大概有多少只?,(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逐个计算,估算,(误差最小化),样方法,标志重捕法,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差异很大,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也是不断变化的,

11、?,种群的数量特征,(1)种群密度,(最基本),出生率,死亡率,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不同物种的种群出生率不同,物种的繁殖能力,外界环境,不同物种的种群死亡率不同,种群的数量特征,(2)出生率 & 死亡率,种群的数量特征,(3)迁入率 & 迁出率,迁入率,迁出率,单位时间内迁入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单位时间内迁出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种群的数量特征,(4)年龄组成,思考与讨论,A,B,C,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老年个体很多,幼年个体很少,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稳定,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有繁殖能力的),雌性个体雄性个体,雌性个体雄性个体,多数情况下,不合理的性别比例会导致出生率下降进而引起种群密度下降。,人工控制的种群以及象海豹等,雌性个体雄性个体,罕见,eg.社会性生活的家白蚁、蜜蜂等,种群的数量特征,(5)性别比例,种群的空间特征,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随机分布,集群分布,最常见 社会性动物,自然罕见 常见农田等人工种群,均匀分布,自然较少 资源分布均匀,个体不吸引或排斥,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