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研究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8094495 上传时间:2019-10-22 格式:DOC 页数:45 大小:5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甲骨文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甲骨文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甲骨文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甲骨文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甲骨文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甲骨文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甲骨文研究(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甲骨文研究(上) 赵致生甲骨文的发现,有两个历史意义:一是周易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商周文化断代了更宝贵的东西。二是中国文字的产生,是经过方圆认识层面的不断升级层面的连续性与连贯性构成的。它包括了属性几何的分形与合形的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其实,甲骨文的时代,正是周与不周,直与不直继续认识方便面两个层面上争论比较激烈的时代。曲折,进入曲而不周、直折而周的另外两个认识层面。这种认识,在甲骨文中表现的尤其突出。“共工怒触不周山”,只是原始斗争的一个开始,八卦四版本的继续变化性,正是这方面的一个深刻写照。而直折的方术认识,更体现了简易性与简单性。所以,甲骨文中的周也不再是圆圈了,而是有圈有不圈,有方

2、有圈了。那么,甲骨文告诉了我们些什么呢?一、甲骨文,是指古代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正因为这种文字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所以,称之谓甲骨文。依据甲骨文命名的逻辑,若以文字所刻、写在什么样的材质上来命名文字的话,中国文字的发展过程,应该有许多变革过程,即石文、陶文、兽皮文、钟鼎文(金文)、甲骨文、竹简文、绢帛文、纸文、木牍文等。通过现代科学的鉴定方法,可以轻松地知道石头、陶器、兽皮、钟鼎、甲骨、竹简、绢帛、纸张、木牍等材质产生的年代。至于材质的年代是否就是文字产生的年代,现代科学的方法就没有继续认证的依据了。这也是现代文字考古学应该突破的一个研究领域。汉字,是汉代写在竹简、木牍、绢帛之上以及发明

3、造纸术之后写在纸上的文字。而且,写在纸上的文字方式,我们现在还一直在用。所以,我们可以把汉字称为现代文字。从文字发展史的认识过程来看,甲骨文与汉字是一种隔代文字。它与汉字的区别,并不仅仅写在什么材质上的问题,而是从笔画、部首(字根)、字元、字的构成四象具体内容上,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所以,我们不仅仅不能依据汉字的构成逻辑去认识这些字,而且,也无法通过字、词、句、章去完整全息地去理解它所表达的内容。所以,甲骨文文字体系,究竟表达了一个什么样的知识体系中的一般知识这个问题,对使用汉字文字的现代人来讲,则是一个不解之谜。从出土实物上的内容来看,甲骨文在三千多年前就已经是一种成熟的文字体系了。但是

4、,甲骨文字体系,却是在一百年前的一次偶然机会被发现的。那么,在三千年前就已经成熟的甲骨文字体系,为什么从中国文字发展史中消失了两千多年呢?这个问题,才是中国文字考古学应该破解的一个关键问题。汉字,产生于汉代。甲骨文,被发现于商代殷墟。二者之间,经历了天下独传周易八百年的天子君权天授的封建文化变革、春秋的百家争鸣、秦代的“焚书坑儒”和“楚人一炬”的历史时期。在这个历史时期中,因为还有竹简文、木牍文、绢帛文时代的客观存在,所以,甲骨文与纸文并不存在直接的变革关系。那么,从甲骨文到竹简文、木牍文、绢帛文,是通过什么样的文字改革完成过渡的?竹简文、木牍文、绢帛文与纸文又是通过什么样的文字改革完成过渡的

5、?甲骨文所承载的一般文化知识体系,与竹简文、木牍文、绢帛文承载的一般文化知识体系发生了什么样的重大知识变革?竹简文、木牍文、绢帛文承载的一般文化知识体系,与纸文承载的一般文化知识体系又有什么样的继承与发展关系?这些问题,才是中国文字考古学中应该列为首要问题来研究的。二、把中国文字的历史,通过在不同材质上或刻字或写字的方法,可以划分为石文、陶文、甲骨文、兽皮文、钟鼎文、竹简文、木牍文、绢帛文、纸文等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中国文字考古的成果中,这些文字发展时期的遗迹、遗物、遗址等,都有具体发现,是有据可查、有物可验、有史可循、有证可举的不争事实。所以,中国文字考古学界完全有理由通过这些证据举证,向全世

6、界宣布中国早在三千多年前就已经有了成熟的文字体系,即甲骨文。但是,这个成熟的文字体系,为什么被埋藏在地下三千年之久,不仅仅没有被使用,甚至,没有人知道它的存在?更可悲的是,甲骨文承载的知识价值还不如承载它的材质“甲骨”。在1899年之前的年代,甲骨文没有被确认,刻有甲骨文的甲骨一直被当成中药材的“龙骨”在药铺当成药材来出售。被中国人药用了几千年。直到1899年秋,王懿荣因为得了疟疾,在买回来的中药中,无意中看到了一味叫龙骨的药品上面刻划着一些符号。自此,才戏剧性的揭开了甲骨文研究的序幕。王懿荣是清末光绪年间的人。曾经在北京清朝廷任国子监祭酒(相当于中央教育机构的最高长官)。王懿荣对古代金石文字

7、素有研究。但是,对这些刻划在甲骨上的符号仔细端详之后,觉得这不是一般的刻痕,很像古代文字。但其形状又非籀(大篆)非篆(小篆)。为了找到更多的龙骨作深入研究,他派人赶到达仁堂药店,以每片二两银子的高价,把药店所有刻有符号的龙骨全部买下。后来又通过古董商范维卿等人进行搜购,累计共收集了1500多片他对这批“龙骨”进行仔细研究分析后认为,它们并非什么“龙”骨,而是几千年前的龟甲和兽骨。他从甲骨上的刻划痕迹逐渐辨识出“雨”、“日”、“月”、“山”、“水”等字。后又找出商代几位国王的名字。由此,肯定这是刻划在兽骨上的古代文字。从此,这些刻有古代文字的甲骨在社会各界引起了轰动,文人学士和古董商人竞相搜求。

8、研究甲骨文字的人也就越来越多了。王懿荣没有来得及著书立说。其主要原因,是八国联军逼近北京城,他被任命为京师团练大臣。1900年7月,侵略军兵临城下,慈禧太后带领皇室人员仓皇出逃,王懿荣彻底失望了。他对家人说:“吾义不可苟生!”随即写了一首绝命词,毅然服毒坠井而死,年方56岁。后来,人们称这位最先发现甲骨文的王懿荣为“甲骨文之父”。在甲骨文发现90周年的1989年秋,在他的家乡山东烟台市福山区建成“王懿荣纪念馆”,以纪念他的功绩。从1899年刻有甲骨文的第一片“龙骨”被发现,一百年多年来,据学者胡厚宣统计,共计出土甲骨154600多片。其中,大陆收藏97600多片,台湾省收藏有30200多片,香

9、港藏有89片。总计,我国共收藏127900多片。此外,日本、加拿大、英、美等国,共收藏了26700多片。到目前为止,这些甲骨上刻有的单字约4500个,迄今已释读出的字约有2000个左右。发现甲骨文的重大意义在于,完全可以肯定了一个距今3000多年、长达600多年的朝代,在中国远古文化历史上的存在;它不仅仅打破了易经是中国文化源头的神话,同时,也是对本世纪20年代一些去西方留学归来的学者认为中国的可信历史始于西周论断的彻底否定。商都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可以说是中国发现最早的历史文献纪录。它对商代的历史学、文字学、考古学等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与继续研究价值。如今,甲骨学已成为一门蔚为壮观的世界性

10、学科。除了狭义的商代历史、文字、考古等学科之外,更多的中外学者所关注的则是甲骨文所承载和表达的一般知识的具体内容与文化内涵,更关心的是甲骨文对中国远古文化从垒石结绳、河图洛书、天圆地方、周天历度文化进步里程中所取得的各项知识的表达能力。可以肯定的说,正是由于后天八卦对先天八卦的文化变革,才造成了夏商周文化断代的历史事实。而这个断代,导致了先天八卦知识体系中的归藏、连山被后天八卦的周易所取代后而失传,并由此,造成了古天文学、古气象学、古中医学、古农耕水利学、古冶炼术、古酿造术等先天八卦时代的先进科学技术或被封禁而成秘学和隐学,或被肢解而残缺不全。甲骨文,是商周文化断代前的文字。因此,对它所承载的

11、先天八卦知识体系与文化底蕴的积极探索和深入挖掘,才是国学研究的正确方向。三、商都殷墟出土的大量甲骨中,反映了商代文字对当时人类知识体系的一般知识表达能力。它所表达的内容广泛而丰盛,准确而细微。上自国家大事,下至私人生活,农耕涉及气候、收成,猎牧涉及骑射、围猎。国家的祭祀、征伐。民间的婚嫁、生育。人生的疾忧、病患。无不包括于其中。也可以说甲骨文所展示的文字表达能力涉及到从公元前1300年到公元前1000年的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时间来看,商都殷墟文化发生的时间应该在周朝八百年天下独传易经一书之前六百年间的事情了。而易经中对祭祀、射猎、出行、病患、婚嫁、安葬等内容的记载都归纳在爻辞与卦辞中了。非占

12、卦卜爻而不能决断。但是,我们在商都殷墟甲骨文中,虽然有乂、爻、卜等字的出现,但是却没有关于卜卦之术的具体记载。更没有关于占卜因果关联关系表达的知识体系被发现。也就是说,甲骨文中对这些被现代甲骨文学者称为“卜辞”的最后判断结果的产生,并没有发现使用了易经拨蓍草取卦爻的六爻定卦的演义过程。也没有发现应用数字直接来定爻、定卦的甲骨文内容。更没有把通过易经卦爻来决断一切事物的可行性与不可行性作为吉凶判断的标准。所以,现代甲骨文研究专家们认为商都殷墟文化时代的文化主流为无不求神问卜,用占卜的手段来决断吉凶祸福的论点并没有甲骨文表达出来的证据确凿性。他们只是延用易经文化的求神问卜的文化主流来推理商都殷墟文

13、化罢了。这种用周易占卜来决断事物吉凶的求神问卜文化逻辑来推理商都殷墟文化判断事物的卜辞逻辑对错与否?我们先不下结论。但是,如果说易经文化是商都殷墟文化的继续,那么,易经产生后为什么要进行天下独传易经一书八百年的文化垄断?为什么要禁止其它文字与其它书籍的流传与传播呢?如果周易与商都殷墟文化一脉相承,那么为什么要取缔先天八卦的连山与归藏,而推行以篆书取代甲骨文的文字改革呢?这些问题,我们在周易中是无法找到答案的。因为易经已经被自封为神权天授的中国文化源头。是中国文化知识体系中的最高境界。现代甲骨文研究者延用周易的求神问卜的天数天命理论去认识商都殷墟文化的内涵,并把商都殷墟文化也绝对化为一种求神问卜

14、的知识体系。显而易见是一种对周易文化先入为主后用周易占卜的逻辑对商都殷墟文化的主观癔断。我们没有证据证明商都殷墟文化时代没有求神问卜,同样,认为商都殷墟文化完全陷入了事事求神问卜的甲骨文研究者们,也没有证据可以证明甲骨文中记载了诸如周易拨蓍草定爻取卦来推断吉凶的占卜方法。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模棱两可的状态呢?原因很简单,就是我们谁也不能完整的认识甲骨文中的字,更不懂甲骨文字组成的词,至于甲骨文字写出来的句子表达的是什么意思,一篇文章中内容表达的是一种什么现象,作者通过这种现象要说明一个什么样的道理,表达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知识体系。展示的是一种什么样的世界观与方法论。那就更不可知了。所以,解决这个问

15、题的根本方法是先要认识甲骨文中的字,正确的分析与确认甲骨文中的字对商都殷墟文化知识体系中的一般知识的表达能力。所以,在这个问题的争论中,我们首先要从四个字研究开始。这四个字中的前两个应该是占卜,后两个应该是乂爻。这四个字在甲骨文中都有。在周易之后并未因甲骨文的消失而消失,在周易后仍然被使用,而且在现代仍然在用。但是,他们的字形结构与表达的意思已经不相同了。研究一下它们在商都殷墟时代这两个字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在周易后又是表达什么意思。它所承载的文化与知识体系有什么相同与不同。则对于我们下这样一个结论正确与否则有很大的关系了。这四个字中,除了甲骨文中的爻字与易经中的字没有变化之外,乂与卜两个字的字型变化则非常大。如图所示:乂字为: 甲骨文 现代楷体占字为: 甲骨文 现代楷体卜字为: 甲骨文 现代楷体从字根构成的变化来看,从图片中可以看到,乂、卜两个字结构的原理都相似。但是它们的笔画结构已经大不相同了,甚至有的笔画出现了属性相反性。四、甲骨文引发的中国远古文字四象分类方式所得到的四象结果:石头文、甲骨文、竹简文、纸文。仅仅是以刻字、写字为成字形式产生的四象分类。其实中国文字在刻字与写字方法之外还有印字与铸字两种方法。近代考古学在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陶器上,就发现了各种花纹与绳纹印制的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