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张居正》有感

上传人:超**** 文档编号:108071495 上传时间:2019-10-2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张居正》有感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读《张居正》有感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读《张居正》有感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读《张居正》有感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读《张居正》有感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读《张居正》有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张居正》有感(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读张居正有感郭进拴熊召政的张居正是一部大气磅礴、精彩纷呈的历史小说,颇值一读。一口气看完了四本,觉得有诸多感受。则其要者简要梳理如下:一、椒木折薪中的财务问题张居正刚上任时,国库空虚,连官员的工资也发不下来了。为此,户部尚书王国光建议将储存的大量胡椒充当工资发给官员。由此引起了官员的不满,并爆发了一场冲突。后来官员们拿着胡椒去卖时,商人们高价购买有权势的官员的椒木,而对一般官员的椒木置之不理,导致一名礼部官员穷困致死,引起了更大的一场。最后还是由张居正出面让一名巨商购买,并以出让漕运作为利益交换,才解决了椒木折薪问题。这件事实质上是财务问题没处理好。应该说,张居正面临的国库空虚是流动性问题,他

2、完全可以直接卖掉存储的货物,取得现金流,再发工资。而椒木折薪方式无疑是将流动性问题转嫁给官员,这就将财务问题上升为政治问题了。而最后请巨商统一购买实际上还是回到了这个解决方式,但情势已变,代价就更大了。二、清流和循吏张居正为了实现他的政治抱负,对执行力高的循吏大加赞赏并大胆提拔,而瞧不起指手画脚的清流并严厉打压。起初看这样有利于清除政治障碍,但长远看是有危害的。从夺情之争开始,张居正开始走下坡路,直到死后被万历全盘否定,应该说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没有得到清流的理解和支持,甚至可以说清流的反击结果。这里的清流和循吏实际上代表了道与术的关系,或原则与变通的关系。清流有他偏重务虚的一面,但务虚本身并不

3、完全是件坏事。在今天,清流所起的作用就是舆论和宣传。一件事没有强大的舆论引导,很难行之久远。三、读书人的悲哀张居正死后被清算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得罪了那些有权势的人。读书人往往以拯救天下为己任,而从功利角度讲,天下与自己是没什么关系,决定自己命运的,不是天下,而是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人。张居正的改革对国家和老百姓是有好处的,得罪的是那些权贵。而能够致他于死地的,却是被得罪的权贵,老百姓和国家帮不了任何忙。很多人都爱说:做事先做人,还有合乎清理,讲人情等等。这些话其实蕴含着明哲保身的意思。试想哪件事与人无关,如果说有什么区别的话,那就是人的界定,是身边的人还是社会大众。我在上学时曾极力反对代考,觉得

4、这样有违公正,为此得罪了不少亲友。这样做虽然维护了社会正义,但伤害的确是自己的生存圈子。类似的事多了,也产生了动摇,这样做值吗?没有人会感谢你,而身边的人却会骂你不懂人情。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是靠机制去维护的,而不是靠个人道德去维护的,那样对个人来说是不公平的。此外,作者没有简单地按好、坏设计人物、评价人物,也是作品的成功之处。虽然持鲜明的颂扬张居正的立场,作者对反对张居正的人没有脸谱化,一概加以批评,而是注意站在对方角度,描述这些人的所思所想,通过这些人带给读者复杂的,难以评判的感受。其中,最为成功的对立面人物描写当属和张居正装斗得你死我活,落败后凄凉死去的高拱。作者既写出了高拱治理朝政之才,

5、也写出其心胸狭隘之过。对张居正,作者也没有完全加以赞美,将其塑造为既有匡扶社稷之才,又品行完美的高、大、尚人物,而是写出了人物身上的冷酷特征。之下,无一人可怜、无一人值得同情,小说能写出这一点,是非常值得肯定的。然而,读这部作品时,我时时产生一种说不清的荒谬感,感觉它似乎在描写现代社会,而非六百年前的明朝。虽然说描写历史事件的作品如果起到借古讽今的作用再好不过,但是,这部张居正让我产生的不舒服感并非其借古讽今,而是以现代思维塑造古人的荒谬感。或许为了迎合读者口味,作者在小说里非要描述张居正的政治作为之外,再给这个人物安排两段情感。一段是李太后与张居正之间暧昧不清之情。这段情从历史角度有据可查,

6、而且虽无明确证据,野史里普遍认可两人关系“不正常”。从张居正生前、身后的荣毁看,这些猜测有一定道理,作者大书特书是符合历史想象,无可厚非的。但是,作者偏偏“怀抱琵琶半遮面”,写了,又不了了之,弄成两人心怀鬼胎又很纯情的样子。另一段情是张居正与玉娘之间的爱情。无史可考,作者却大费笔墨,描写出一段张居正念念不忘、玉娘为之殉情的千古爱情绝唱。对作者设计的玉娘先为高拱撞柱自杀,再为张居正服毒自尽的安排,我只能心里一遍遍骂“从哪钻出的傻子,见个男人就激烈一回,为男人自杀好玩儿吗?”玉娘这种女性形象,我以前在各种古代白话小说里倒是常常读到,显然是古代文人们意淫下的产物。身处于现代的作者却还这个编排人物就只

7、能让我诧异了。看来,男人们对拥有一个对其盲目崇拜,无条件服从,甚至为其情死女性的向往古今皆然啊。除了玉娘,书中金学曾、邵大侠等人让我感觉也是显明从作者想象里跳出来的,没有真实生活根基的人物。张居正里的理想主义者不是张居正,而是金学曾。斗蛐蛐赚万两白银,然后捐给朝廷充实国库的情节实在有点儿太扯了。作者对的描写也让我产生荒谬感。诚然,作者已经尽可能站在客观公正角度,描写明朝嘉庆、万历年间的党争,然而,犹如“秀才闹革命,三年不成”,文人写,也是隔靴骚痒,就着结果猜测过程,写得天花乱坠,却是又“深”又“浅”,与历史本来面目相差甚远。“深”是指文人描写的,过程无比复杂,似乎每件事儿都有无数个阴谋论跟着,

8、比如张居正里张居正与高拱之争、万历与李太后、张、冯之争、张居正与冯保之争等等,作者弄出了一张无比复杂的相生相克斗争图谱。事实如此吗?或许如此,或许不尽如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复杂又简单,复杂是在利益相争之时,利益一致时哪里有那么复杂。“浅”是指作者对这些历史人物以及人物间相互斗争的描写,某些地方流于简单化。比如作者描写张居正原本一直是站在高拱一边,对其鼎力支持的,高拱也信任他,以其为友,不以其为敌。随着隆庆病危,高拱突然发现张居正是最大的敌人,立即展开两人间你死我活的斗争。这种描写无法让人信服。张、高之争不可能突然出现,只是在皇帝病危时由隐性转为显性而已。又如李太后本来也是作者浓墨重彩之人,几

9、乎所有篇幅都在讲李太后如何精明、强悍,如何操控皇帝与大臣。到小说结尾,张居正一死,太后突然成了被拔了毛的凤凰,独守冷宫,完全被皇帝操控了权力。这种180度的大转弯怎么可能有说服力?不要说李太后,历史上哪个控制过皇权的太后会如此落寞无声放下权力?在我看来,作者前面过于渲染了李太后的干练,又找不到李太后对儿子清算张、冯坐视不理的原因,只好仓促收尾。再如,对张居正“夺情”一段的描写,作者非要口口声声说张是担心新政夭折的忠于国家之举,非贪恋权力,这就有点儿替古人拔高了,说明作者虽然尽量客观地描写张对对手的狠辣冷酷,但是无法认同笔下人物有“不孝”的道德瑕疵。其实,后人评价政治人物,本来就应该以其为国家人

10、民所做贡献,而非个人私德角度出发。古代三年守孝之规本来就是“漏规”,张居正为权放情符合真实人性,作者实在无需如此为古人矫情。读到张居正如何痛哭老父,我身上的鸡皮疙瘩都要起来了。总之,文人写,看着深,实则浅。而真实的,我想,应该是看则浅,实则深。当然,这也只是我的想象而已。张居正(一套四本,熊召政著)。整书以章回体的形式,以历史实为基础,把故事讲得跌宕起伏,环环相扣,特别是在人物的画相上面,给人以遐想,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读起来还是比较过瘾。张居正都做了什么?考成法整顿吏治;“一条鞭法”开创财政税收新时代;知人善任巩固帝国边防。无论当朝还是后世,这三项主要功绩难以磨灭。在大明朝乌烟瘴气的党争中有

11、这样的成绩,能够在一众内阁成员中脱颖而出、名垂青史,成为事实上的摄政王。我想主要有以下三点:首要,张居正是典型的中国古代文人,始终抱有家国情怀,把报效国家社稷作为毕生追求。尽管他自身有诸多问题,但站当时的环境下,瑕不掩瑜。学识资历威望比他强的人有,但是都没有像他一样做出这样的成绩来,几乎以一人之力实现了短暂的明朝中兴。根本原因是还是张居正心中的“达则兼济天下”的情怀。而那些把学识和精力主要用在讨好皇上、朋党斗争上面的阁员,成就寥寥无几也就自然而然了。其次,张居正是真正知人善任之人。自己脑子大就罢了,还善于识人用人,那就不得了了。曾国藩也是这样一位人物,也取得了与历史背景向匹配的功绩。张居正善用

12、循吏,戚继光殷正茂金学曾等人在其手下如鱼得水;不用清流,对能够千古留名的海瑞不屑一顾。能干事、能干大事,才是其用人的标准。评价一个人,要看主流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戚继光也有行贿行为,但站在为国为民的角度,那点不检点显得微不足道。反而张居正死后,戚继光没有了用武之地,一代名将就此偃旗息鼓。再次,张居正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敢于打破常规创新。反对张居正的导火索,是其夺情,他是在挑战整个儒家文化秩序,是在挑战整个文官集团。包括他的左膀右臂,虽没有明确反对,也在心里有所怨言。仅此一条就可以,就可以让你永无翻身之时。是要留个好名声,还是要实现自己的抱负?他选择了后者。收取子粒税、推行“一条鞭法”、实行考成法,

13、从本质上说都是对传统的挑战,都是当时的创新之举,都会触动原有利益格局,都需要极大的魄力和能力。难道张居正不知道后果吗?我想他是知道的,但是他还是做了。商鞅、李斯、王安石哪个下场好过?这个理,恐怕亘古难变。张居正是明万历年间因厉行改革而彪炳史册的人物,他担任首辅,理政十年,整治吏风,革新税赋,招揽贤才,治理财政,整肃教育,梳理财政,辅佐年幼的皇帝推行万历新政成效显著,一时间国库充足,人民安乐,使万历时期成为明王朝最富庶的时代。张居正一心为国,把自己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万历新政”的实施之中。张居正懂得审时度势,掌控自如。他能够分析清楚自己所处的地位,懂得国家政治运作的规律,明白办成一件于国于民重要

14、的大事,需要具备什么条件。不盲动,不胆怯,目标明确,手段强硬。该坚持原则的时候决不后退,他历尽了种种艰难险阻,终于将“万历新政”推行开去,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得到了所有国人的拥护。也奠定了他的崇高的历史地位。张居正善于用人。张居正对用人有独到的见解,这集中体现在对广西剿匪功臣两广总督殷正茂和海瑞的用量上。殷正茂为张居正同年进士,此人大才,但是生性贪财,手段毒辣;海瑞名满天下,两袖清风,敢把皇帝参下马。张居正把殷正茂一类称为胥吏,海瑞一类为清流。当然,最好的官员乃胥吏清流合一,这样的德才兼备的人才,古今罕见。不能因噎废食,胥吏照用,清流也可能为了让他保持一世英名,而绝弃不用。通过这本书,我对张居

15、正有了深刻的了解,也油然而生对他的敬佩之情。我敬佩张居正坚忍不拔的意志,他忍辱负重,虽历经三朝、历尽坎坷,但他始终胸怀报国之志,心系百姓,在当时昏暗的官场能独善其身最终实现了治国安民的远大抱负,这和他锲而不舍、具有超强的意志是分不开的。我们在工作生活中也应该学习这种精神,不能遇到挫折就灰心,我们很多时候做事会半途而废就是因为没有持之以恒地向自己的目标迈进,要成功达到目标,不仅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更需要有坚强的意志来约束自己,它就像一根强韧的绳子将意志、能力、时间紧紧捆绑在一起,向着一个目标前进,唯有坚忍不拔的意志才能战胜一切困难让人生得到最美的绽放。我还敬佩张居正胸怀坦荡的为人和认真务实的作风

16、,虽然他位高权重,但始终站在公正的立场,即使对陷害过自己的人也没有打击报复,处事公平。他兢兢业业,改革都是从现实情况出发,务实廉政,这种精神在当今也是值得我们学习。作为社保工作者,我们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在工作中,我们也应该把求真务实摆在首位,把群众的需求放在心里,要爱岗敬业敢于担当,为人要诚信坦荡,工作要务实高效,要做勤勉敬业的人。张居正是历史上与商鞅、范仲淹、王安石等齐名的改革家。他为了国家的安定与富足,大刀阔斧地对不合时宜的政策进行改革,推行“一条鞭”法。他尽自己所能,能做的都做了,使国家的财政收入一路飙升。同时,他对于朝政也严加控制。这让许多豪强大户感到不满。可毕竟他当时位高权重,创建了堪比贞观开元的太平盛世,李太后和万历皇帝都是他的靠山。张居正执政时,呕心沥血,努力工作,最后积劳成疾,呕血而死。随后不久,代表了旧势力的新任内阁首辅抄了他的家,迫使他的儿子自杀,使得一代名臣从此蒙尘。张居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