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阅读_读经典_学思辨_练读写_鲁滨逊漂流记_思辨读写_实践

上传人:江*** 文档编号:108069888 上传时间:2019-10-22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8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整本书阅读_读经典_学思辨_练读写_鲁滨逊漂流记_思辨读写_实践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整本书阅读_读经典_学思辨_练读写_鲁滨逊漂流记_思辨读写_实践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整本书阅读_读经典_学思辨_练读写_鲁滨逊漂流记_思辨读写_实践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整本书阅读_读经典_学思辨_练读写_鲁滨逊漂流记_思辨读写_实践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整本书阅读_读经典_学思辨_练读写_鲁滨逊漂流记_思辨读写_实践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整本书阅读_读经典_学思辨_练读写_鲁滨逊漂流记_思辨读写_实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整本书阅读_读经典_学思辨_练读写_鲁滨逊漂流记_思辨读写_实践(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文学习2017年6月 一、 教学目标: 寻找 鲁滨逊漂流记 的课程价值 关于整本书阅读, 我的课程功能定位是 “读经 典、 学思辨、 练读写” 。引导学生读书, 在细读中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在读写结合中提升语文素 养, 追求 “三位一体” 的综合效益。 我将 鲁滨逊漂流记 定位为初高中衔接的 书, 适合在初二、 初三和高一教学。这是课程标 准推荐的读物, 多数学生都读过; 但据我的观察 与评估, 学生的阅读还很浅显, 谈不上有多深的 理解, 尚需教学的介入, 引导他们澄清一些认知 误区, 厘清一些观念偏差, 整合一些多元分歧。 如果说整本书阅读并不是一件无师自通的事情, 那么,鲁滨逊漂流

2、记 正是一本入门的好书。 更重要的考虑则是 鲁滨逊漂流记 所蕴含的 文化与教育价值, 恰好满足了这个年龄段学生在 心理与精神发育上的某些需要: 他们充满了对冒 险、 生存与生命的好奇与疑惑, 也渴求理性的探 索与精神上的超越。 鲁滨逊漂流记 是一部历险小说, 我对故事 的概括是 “一个人, 一座孤岛, 28年的生存” 。在同 一题材的作品中, 鲁滨逊漂流记 的独特性主要 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主人公冒险的动机, 二是主人 公的求生之道。阅读教学应聚焦和观照这些独特 性, 挖掘其中潜在的教育意义与内涵。 历险, 无论是出于自主还是迫于被动, 都意味 着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日常的生活轨道和正常 的社会

3、关系, 这也就意味着生命的再度扩张与生 活的内涵重建。借助这个 “非日常” 的状态, 我们 可以一窥生命与人性的秘密。 鲁滨逊漂流记 就 可看作一部以艺术形式呈现的关于文明、 理性与 技术的社会实验报告: 方案设计者: 笛福 实验参与者: 鲁滨逊 案例 整本书阅读: 读经典、 学思辨、 练读写 鲁滨逊漂流记“思辨读写” 实践 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余党绪 27 案例 实验内容: 一个人, 一座孤岛, 28 年的生存, 何以可能? 实验设备: 加勒比海的某孤岛和来自文明世 界的一艘船 实验思路: 流落孤岛生存抗争重回文明 世界 笛福所处的时代正是科学革命与启蒙运动的 时代。人们相信, 通过科学,

4、人类能够掌握世界 的秘密; 按照理性, 人类能够建立一个完美的世 界。鲁滨逊是那个时代的弄潮儿, 他对未知世界 的好奇, 对探险及海外贸易的痴迷, 对理性、 技术 与工具的执着, 都能折射出那个时代的风尚与思 潮。小说 “让” 他在猝不及防的情况下流落到与 世隔绝的蛮荒之地, 靠有限的资源和无限的智慧 来解决自身的生存问题, 这是颇有深意的。鲁滨 逊的生存活动, 靠超人的体能, 也靠不可知的宿 命与偶然的运气, 但更重要的则是人类的理性与 知识、 信念与智慧。 这是一本弘扬理性的书。鲁滨逊对理性与知 识充满了信仰。他说: 推理乃是数学之本质和原理, 因此, 如果我们 能对一切事物都加以分析比较

5、, 精思明断, 则人 人都可掌握任何工艺。 他坚信, 只要给他必要的工具, 他就能解决生 存中的所有问题鲁滨逊确实能解决所有问 题, 当一条路走不通的时候, 他总能开辟新的路 径。这正是工业时代的人们的乐观信念, 也是科 技时代的人们对理性的信仰。 在这个意义上, 那艘船成了一个很有意味的象 征。这艘载着他和他的同伴的船, 意外地搁浅了。 鲁滨逊冒着生命危险, 把所有能够搬运上岸的物 件, 从小小的螺丝钉, 到枪支、 火药、 大剪刀, 还有经 文、 猫和狗, 全都运上了岸。为此, 他花费了13天时 间。仅看这一决定, 就可见出理性的判断与合理的 决断在生存活动中的价值。马克思说: 孤零零的一个

6、人在社会之外进行生产这 是罕见的事, 偶然落到荒野中的, 已经内在具有 社会力量的文明人或许能做到就像许多人不 在一起生活和彼此交往竟有语言发展一样, 是不 可思议的。 马克思的话简直就是为鲁滨逊量身定做的。 设想, 要是没有这艘船储备的大量物资, 要是没 有鲁滨逊在文明世界所养成的思维方式, 也就是 说, 如果离开了人类文明在物质与智力上的支 撑, 鲁滨逊怎么能熬过这漫长的28年呢? 如此强调理性与知识的价值, 在冒险小说中 很少见。这一点, 我们只要与 西游记 金银岛 汤姆 索亚历险记 等作品作比较, 就不难察觉。 小说的另一个魅力, 则来自关于鲁滨逊历险 动机的反复叙述与渲染这是一种来自

7、生命深 处的神秘力量, 一种发乎本能的源源不断的冲动。 小说这样写道: 一种神秘的力量以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 迫使我不思悔改。有好几次, 在我头脑冷静时, 理智也曾向我大声疾呼, 要我回家, 但我却没有 勇气听从理智的召唤。我不知道, 也不想知道该 怎么称呼这种驱使自己冥顽不化的力量, 但这是 一种神秘而无法逃避的定数; 它往往会驱使我们 自寻绝路, 明知大祸临头, 还是自投罗网。很显 然, 正是这种定数使我命中注定无法摆脱厄运。 作为一个文学形象, 鲁滨逊对冒险的痴狂世 所罕见。无论是家庭的阻挠, 生死的考验, 还是 优裕生活的诱惑, 都不能改变他对远方的执着。 他无法不去倾听内心的声音。在这

8、里, 我们看到 了非理性与理性的抗衡, 看到了本能与文化的对 话。鲁滨逊不仅有 “求生” 的本能, 更有一种 “找 死” 的冲动为了寻找生命的乐趣, 探寻生存 28 语文学习2017年6月 的意义他始终游走在 “求生” 与 “找死” 之 间。他 “找死” 时的 “冥顽不化” , 与其 “求生” 时的 胆识与理性构成了鲜明对比。鲁滨逊是一个既 保持着原始的旺盛的生命力, 同时又不断从科技 与文明中汲取理性力量的健全的人。 笛福对鲁滨逊的冒险精神高度赞赏。冒险意 味着摆脱庸常, 超越凡俗, 走向创造。在鲁滨逊 精神的 “家族谱系” 上, 我们可以开列一长串的人 物, 古希腊神话中历经千难万险的奥德

9、修斯, 中 国的张骞、 玄奘, 开创新航路的麦哲伦、 哥伦布, 穿越南极的挪威人阿蒙森, 发现新西兰及诸多太 平洋岛屿的库克船长, 等等。这些人不畏艰险, 不惧死亡, 用自己的脚丈量和拓展着人类的生存 空间与思想空间。 除此之外, 鲁滨逊漂流记 也是一部充满哲 学思考的作品。“找死” , 让鲁滨逊经常处于死亡 的临界点。面对死亡, 鲁滨逊始终处在生存的焦 虑与生活的反思之中, 这让小说的理性内涵具有 了更多的哲学意义。当鲁滨逊远离了他所疏离 的文明之后, 他不得不在蛮荒之地开始文明的重 建工作; 当鲁滨逊摆脱了一种琐碎之后, 他不得 不面临另一种琐碎: 他必须用自己的双手, 为自 己获取小到一

10、粒葡萄大到一只独木舟的用品。 28 年, 他几乎独自面对整个世界与生活, 他不得 不回到自己的内心世界寻找生存的意义鲁滨 逊始终在沉思, 他像哲学家一样冥思苦想: 我们天天见到的大地和海洋, 它们究竟是什 么?它们是怎么产生的?我和其他所有的生灵, 驯化的和野生的, 富于人性的和残暴的, 又都是 什么?又都是从哪里来的? 孤岛绝境中的鲁滨逊, 摆脱了庸常的琐碎与 世俗的羁绊, 让自由的思绪直抵生命最痛的地方。 在总体把握的基础上, 我筛选出理解 鲁滨逊 漂流记 的三个 “关键词” : 生命的冲动 理性的精神 意义的沉思 这三个关键词就是我思考 鲁滨逊漂流记 的 教育意义与课程价值的基石。我希望

11、学生始终 保持对这个世界的热情与梦想, 始终保持旺盛的 求知与超越的欲望, 以此来对抗现代社会的高度 科层制与数字化 “洗脑” ; 我也希望他们像鲁滨逊 那样有一个理性缜密的大脑, 达到 “合目的性” 与 “合规律性” 的统一, 抵达理性与文明的实践境 界; 当然, 我更希望他们对生命有着理性而深刻 的思考, 做一个有超越精神的探索者。生命有没 有意义?生活有没有意义?对于鲁滨逊这样的 探索者来说, 这些 “意义” 永远不会空白, 也永远 不会苍白。 基于上述理解, 我给 鲁滨逊漂流记 设定的 教学目标是: 1.理解 “冒险” 对于个体生命与人类生存的意 义; 2.理解 “理性精神” 在人类生

12、存与发展中的价 值; 3.理解 “反思” 在构建生命意义中的作用。 二、 教学策略: 基于问题解决的思辨读写 讨论整本书阅读有一个潜在的对照, 那就是 与传统的课文教学对比。假如整本书阅读不能给 学生的语文学习带来实质性的增益, 借助 “短、 平、 快” 的课文教学就能解决语文素养的所有需求, 那 么体量庞大、 耗时费力的整本书阅读就没有必要。 除了经典阅读无可替代的文化传承意义, 我 更看重的是整本书阅读在思维教学上的独特价 值。相比之下,“课文” 的教学要素往往突出而鲜 明, 便于落实具体的知识与能力项目; 整本书则 因其内容与结构的复杂性、 视角与意义的多维性 29 案例 以及主旨的多元

13、性, 更适合作文本的深度分析与 断言的合理论证, 这恰恰是 “学思辨” 的极佳资 源。当然, 文学作品的虚构性、 想象性与情感性, 也为其他各种思维的训练提供了可能。 遗憾的是, 在整本书阅读中, 通行的读法是浏 览与概观, 而基于文本细读的分析与论证往往被 忽略, 其结果是, 经典的文化拓展资源和思维的 教育资源被严重浪费, 而学生的阅读所得与 “百 度百科” 的 “词条” 内容相差无几。与此形成对照 的是, 在课文教学中我们却热衷于 “螺蛳壳里做 道场” , 甚至为了所谓的个性与创造性而不惜 “过 度阐释” 。这种无视学理合法性与逻辑合理性的 解读, 往往以个人的知识结构与理解意向, 强行

14、 突破文本固有的结构与意义框架, 导致文本解读 中的 “信息过载” 和 “意义溢出” 。 面对厚重的整本书, 如何才能达成 “读经典、 学思辨、 练读写” 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呢?我的 教学策略是 “思辨读写” ; 选择的切入口则是问题 的设计与解决, 以有效的问题来引导学生的读写 与思辨活动, 我称之为“基于问题解决的思辨读 写” 。其操作上包括三个环节: (一) 问题设计 问题设计依赖于教师的深度阅读与思考, 取 决于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文本价值观。 整本书阅读的关键在于找到具有生发性与整 合性的问题, 以问题切入作品, 以问题解决来引 导和推动整本书的理解和思辨。整合性与生发 性是我设计问题的

15、两个考量。好的问题, 既能将 作品的内容聚合起来, 形成清晰的理解与旨归; 又能触及作品的诸多因素, 关涉作品中的局部与 细节。这样有开有合, 有聚有散, 思维才能在感 性与理性的对话中趋向清明与开放。在 鲁滨逊 漂流记 的教学中, 我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 1.鲁滨逊为什么要冒险? 2. 一个人, 一座孤岛, 28 年的生存, 何以可 能? 3.鲁滨逊靠什么征服 “星期五” ? 4.鲁滨逊如何度过绝境下的心理危机? 5.鲁滨逊的理性从哪里来? 每一个主问题下面, 又有若干子问题, 子问 题的解决服务并服从于主问题的解决。比如 “问 题3” 又分解为若干子问题 3.1在抓获 “星期五” 的过程中

16、, 鲁滨逊的理性 表现在哪些地方? 3.2鲁滨逊教给 “星期五” 的第一个单词是 “主 人” , 他的用意何在? 3.3如果没有火枪, 鲁滨逊能否征服 “星期五” ? 3.4 如果鲁滨逊滥用火枪, 他能否征服 “星期 五” ? 3.5 鲁滨逊是怎样将 “不能吃人” 的观念灌输 给 “星期五” 的? 思辨阅读, 将问题解决与思维训练结合起来, 在思维训练中达成问题的解决。批判性思维不 能脱离分析的对象与内容而独立存在, 那种脱离 具体的社会实践和文本内容的所谓 “思辨” , 最终 所得, 不过几个抽象的概念和范畴而已。 (二) 文本细读与思维训练 文本细读, 就是基于文本内容的分析与论 证。文本细读必须树立一个信念: 文本是一个独 立自足的存在, 只要愿意在文本的语境与结构中 爬梳, 通过对作品的描述、 分析和评价, 我们就能 在其中找到文本的真实意义与价值。同时, 还须 认识到, 也只有在文本中实现的意图才是作者的 真实意图, 对文学背景、 环境和外因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