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思维训练初探

上传人:江*** 文档编号:108069847 上传时间:2019-10-22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79.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阅读思维训练初探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小学语文阅读思维训练初探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阅读思维训练初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阅读思维训练初探(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语文阅读思维训练初探 宋慧敏 ( 大连市沙河口区文苑小学,辽宁 大连 ) 语文课程标准 明确要求, 在发展语文能力的 同时, 发展思维能力。这一目标也体现了培养学生 思维品质的重要意义, 突出了思维训练在小学语文 教学中的重要性。小学语文课堂承载着学生思维培 养的重要职责。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该关注学 生语文思维的训练。 一、 疑问探究, 拓宽思维的广度 教学中, 我们要把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 导作用有机地统一起来。教师应在课堂上发挥学生 的主体地位, 鼓励他们自主质疑、 思考。疑是思之 始, 学之端。学贵有疑。学生能够自主提出有效的 问题, 解决问题, 这个过程就是一个积极的学习过

2、 程。在探寻问题的过程中, 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在提 升。教师可通过题目质疑、 细节质疑、 增设开放性问 题等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 题目质疑法 题目在课文中具有多重作用, 包括交代主要内 容、 提示中心、 隐含文章线索等, 解读题目对于理解 课文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要重视课文题目, 借助 有效问题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例如, 人教版三 年级上册 奇怪的大石头 一文, 教师就可以围绕课 文题目引导学生提问: 这块奇怪的大石头在哪呀? 它什么样?为什么说它奇怪?教师首先帮助学 生梳理问题, 同类问题放到一起, 把问题按照课文内 容排序; 然后再和学生一起从文本中找寻答案; 梳理 课文后, 学生就能发现

3、课文是围绕“ 奇怪” 和“ 大” 两 个词展开的, 从而理解了全文的主要内容。在这个 过程中, 学生提出问题, 发散思维, 拓宽了思维的广 度。 细节质疑法 爱因斯坦说过: “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 更重要。 ” 课文有许多细节是理解的难点, 也是深入 解读文本的重要信息。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对这些 细节信息的质疑。例如,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 我的舞 台 一文中“ 六岁的小女孩柔弱的身体成了黑脸大汉 手中的一块生面团, 翻过来、 过去、 立起来、 横过 去, 抻、 拉、 压、 拽, 为所欲为, 奶奶看不过我被整得满 脸的泪水和汗水, 每次都目不忍视地躲到里屋。我 自己倒从没叫过苦、 喊过疼

4、让观众看我哭哭啼 啼地演戏, 像什么话呀? ” , 对此, 学生质疑, “ 我” 自己 从没叫过苦、 喊过疼, 可为什么被整得满脸的泪水和 汗水?教师引导学生回到这段文字中找寻答案, 学 生发现作者的眼泪不是因为苦和累, 更不是因为委 屈, 而是在“ 翻过来、 过去、 立起来、 横过去, 抻、 拉、 压、 拽, ” 这些动作中, 作者疼得眼泪和汗水同时不受 控制得涌出。学生们与作者的心产生了共鸣, 感受 到了小女孩练功的辛苦, 更感受到她再苦再累也不 放弃的坚持。这样的对文本细节的质疑往往是一个 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契机, 在思考中,他的思维 的闸门被打开了, 思维的广度也拓宽了。 增设开放性

5、问题 教师在课堂问题的设置上, 要注意增设开放性 问题, 这样能达到拓宽学生思维的目的。例如, 人教 版六年级上册 老人与海鸥 这篇文章的分析, 教师 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 你认为在老人与海鸥的相处 中, 是老人依着海鸥呢?还是海鸥依着老人? ” 这个 问题让学生对文本开始了重新的审视, 他们开始了 新的角度的质疑和思考。学生依据文本, 有的认为 是老人依着海鸥, 也有的认为是海鸥依着老人。也 有人认为他们是相互依着的。在这个开放性问题的 探讨中, 学生的思维是打开的, 他们感受到了老人与 海鸥密不可分的关系, 这样对老人与海鸥的亲人一 样的关系的体会就水到渠成。 二、 品悟文本, 挖掘思

6、维的深度 思维的深刻性是思维发展的重要阶段, 同时也 是学生的重要思维特征之一。思维的深刻性集中表 现在善于深入地思考问题。语文阅读教学的思维训 练要依据语言文字材料理解文章思想内涵, 体会作 者遣词造句之精妙, 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理解关键词, 加深感悟 作者、 学生与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借助文本进行 交流与对话。理解关键词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的感悟。理解关键词的方法很多,如“ 共情” “ 联系 上下文” “ 联系生活实际” 等。课堂上, 教师可以灵活 运用这些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关键词, 从而达到加深 文本感悟的目的。例如, 地震中的父与子 一文中, 作者围绕“ 挖” 字写

7、出父亲救助儿子的艰辛, 从而体 现出父亲对儿子的爱。“ 他挖了小时, 小时, 小时, 小时, 没人再来阻挡他。 ” 学生首先关注到 挖的时间长, 体会到父亲救助儿子的艰辛。教师可 再借用“ 共情” “ 联系生活实际” 加深学生的感悟, “ 个小时相当于同学们连续上 节课” , 学生就能从 时间长度上切实感受到父亲救助儿子的辛苦。教师 通过“ 比较” 继续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学生在分析 “ 搬” “ 挪” “ 抗” 与“ 挖” 的区别, 从而从动作角度感受 到“ 挖” 字更能体现出父亲救助儿子的艰难。教师进 一步提问, 与 “ 他挖了 小时” 比较, 作者采用罗列 时间进程的写法有什么意义?以此引

8、导学生发现, 其意义在于能够突出挖的时间长, 感受到父亲挖的 过程的艰辛, 体会到父亲找寻儿子分分秒秒的煎熬 教师又把这段课文变成了一首小诗, 请同学们 根据 小时后父亲的外貌想象父亲是怎样挖的。 学生在想象补白中又加深了对文本的体会。一系列 的教学设计围绕一个“ 挖” 字, 深化了一个“ 挖” 字, 也 给学生提供了创造性地运用语言的机会, 帮助学生 深入体会了文本。 对比表达, 品悟情感 教师有指向性的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表达, 能 帮助学生品悟文本的情感, 提升思维的深度。例如, 慈母情深 中作者梁晓声这样描写他在工厂见到的 母亲, “ 背直起来了, 我的母亲; 转过身来了, 我的母 亲;

9、 褐色的口罩上方, 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 着我, 我的母亲” 从语意上, 可精简为“ 我的母亲 背直起来了, 转过身来了, 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 地望着我。 ” 但从表达效果上看, 后一句话虽然陈述 了作者看到的母亲形象, 但是缺乏作者对母亲复杂 情感的强烈感染力。通过比较, 学生能够感受两种 表达的效果, 三个“ 我的母亲” , 说明作者当时对母亲 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工作所感到的悲哀、 辛酸和心 痛, 深深体会到母亲的辛苦、 疲惫, 同时, 更感受到母 亲的坚强、 慈爱、 美丽与伟大。 读写结合, 以写促悟 叶圣陶说: “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凭这个例 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10、” 语文教师要学会变“ 教 教材” 为“ 用教材教” 。语文课堂上的阅读和写作是 相辅相成的, 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 需要教师创 设情境, 让学生读写结合。例如, 地震中的父与子 一课描写儿子部分, 教师借助视频创设情境, 让学生 走进洛杉矶大地震, 感受当时危急的情况。教师引 导学生想象自己被压在废墟下, 能看到什么, 听到什 么, 想些什么; 等待 个小时后, 又会想些什么。交 流后, 学生可借助课文描写父亲的方法来描述儿子 在废墟下的 个小时。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们的情 感与儿子的情感产生共鸣, 想他所看、 所听、 所想, 同 时也迁移了课文中的描写人物方法, 这既丰富了写 作技巧,

11、 又能以写促悟, 加深了对儿子形象的体会。 总之,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坚持语文思维的训 练, 教师要深入研究思维训练的方法, 不断拓展学生 的思维广度和深度。 责任编辑: 惠人 图形创意对智障学生发展的作用 毛思月 ( 大连市中山区培智学校,辽宁 大连 ) 智障学生对物体形状、 大小与颜色的精细辨认 能力较低, 知觉恒常性弱; 思维具体、 刻板, 缺乏概括 能力和灵活性; 语言发展缓慢, 且言语贫乏而不正 确。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难以满足智障学生缺陷补 偿和行为矫正的需要, 使得他们的学习兴趣大大降 低, 学习效果很难保证。图形创意是将美术材料进 行充分想象, 通过点、 线、 面以及基本图形在二维空 间中的组合、 翻转、 旋转和变化, 运用形象语言, 创作 毛思月: 图形创意对智障学生发展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