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工程材料 第二章 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讲义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8069471 上传时间:2019-10-22 格式:PPT 页数:56 大小:26.8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机械工程材料 第二章 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讲义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机械工程材料 第二章 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讲义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机械工程材料 第二章 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讲义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机械工程材料 第二章 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讲义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机械工程材料 第二章 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讲义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机械工程材料 第二章 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讲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机械工程材料 第二章 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讲义(5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节 金属的塑性变形 第二节 塑性变形对金属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第三节 回复与再结晶 第四节 金属的热加工,第二章 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第一节 金属的塑性变形,一、金属变形的三个阶段 二、单晶体的塑性变形 三、多晶体的塑性变形,一、金属变形的三个阶段,金属在外力作用下的变形过程可分为 弹性变形、弹塑性变形和断裂三个连续的阶段。,(一)弹性变形,在拉伸试验过程中,材料不产生塑性变形时的 最大应力,用符号e表示。,应力与应变保持正比关系的最大应力。,1、比例极限p,2、弹性极限e,指外力去除后可以恢复的那部分可逆变形。,3、弹性模量或杨氏模量E= /、G= / 也称为材料刚度,表示了零件在受

2、力时,抵抗弹 性变形的能力。它们主要由材料的成分决定,而与组织关系不大。,(二)弹塑性变形,在拉伸试验过程中,载荷不增加,试样仍能继 续伸长时的应力,用符号s表示。 条件屈服极限:试样卸除载荷后,其标距部分 的残余伸长率达到试样标距长度的0.2%时的应 力,用符号0.2表示。,屈服极限s(Re),当应力去除后,变形只能部分恢复,而保留部分永久变形。,(三)断裂,材料在断裂前所能承受的最大应力,用符号b表示。,1、抗拉强度b(Rm),l1试样拉断后的标距,mm;,l0试样的原始标距,mm。,试样拉断后,标距的伸长与原始标距的百分比。,2、伸长率(A),S0试样原始横截面积,mm2;,S1颈缩处的

3、横截面积,mm2 。,试样拉断后,颈缩处的横截面积的缩减量与 原始横截面积的百分比。,3、断面收缩率(Z),二、单晶体的塑性变形,单晶体受力后,外力在任何晶面上都可分解为正应力和切应力。 正应力只能引起弹性变形及解理断裂。 只有在切应力的作用下金属晶体才能产生塑性变形。,滑移:,当作用在位错上的切应力达到某一临界 值时,晶体的一部分将沿着一定的晶面 (滑移面)和一定的方向(滑移方向)发生相对的滑动,产生相对的位移。,塑性变形的形式:滑移和孪生。 金属常以滑移方式发生塑性变形。,滑移的特征,滑移只能在切应力的作用下发生。,滑移的结果:,使晶体表面产生台阶,称为滑移线,若干条滑移线组成一个滑移带。

4、,三种常见金属晶体结构的滑移系,滑移系的个数: (滑移面个数)(每个面上所具有的滑移方向的个数),滑移通常沿原子密度最大的晶面和晶向进行。 滑移面、滑移方向、滑移系,一个滑移面和其上的一个滑移方向构成一个滑移系。,滑移系越多,金属发生滑移的可能性越大,塑性也越好,其中滑移方向对塑性的贡献比滑移面更大。,金属的塑性,面心立方晶格好于体心立方晶格, 体心立方晶格好于密排六方晶格,滑移的同时伴随着晶体的转动 转动有两种:滑移面向外力轴方向转动和滑移面上滑移方向向最大切应力方向转动。,滑移是通过位错的运动实现的。,位错的易动性,三、多晶体的塑性变形,晶粒变形的不同时性,处于有利位向(软位向滑移系与外力

5、夹角等于或接近于45)的晶粒先滑移; 处于不利位向(硬位向滑移系与外力垂直或平行)的晶粒后滑移。,晶粒变形的相互协调性,多晶体中每个晶粒都处于其它晶粒的包围之中,它们的变形必然要与其它临近的晶粒相互协调配合,周围的晶粒以弹性变形来与之协调。,晶界的强化作用,晶界是滑移的障碍,晶界变形抗力较大。,晶界多了能强化材料 细晶强化,细化晶粒不仅能提高材料的强度,还可以改善材料的塑性和韧性。,第二节 塑性变形对金属 组织和性能的影响,一、塑性变形对显微组织的影响 二、塑性变形对金属性能的影响 三、残余应力,一、塑性变形对显微组织的影响,(一)形成纤维组织,晶粒会沿着变形方向伸长成为长条形或扁平形晶粒。,

6、(二)亚结构细化,晶粒碎化为亚晶粒,(三)产生形变织构,在塑性变形达到一定程度时,各个晶粒的滑移面和滑移方向逐渐与变形方向趋于一致,这种现象称为择优取向,这种组织状态则称为形变织构。 分为两种:丝织构与板织构,对性能影响:产生各向异性,力学性能:利:深冲板材变形控制; 弊:制耳。 物理性能:硅钢片100100织构可减少铁损。,二、塑性变形对金属性能的影响,(一)力学性能,加工硬化(形变强化):随着冷塑性变形量的增加,金属的强度、硬度升高,塑性、韧性下降的现象。,链条板的轧制,材料为Q345(16Mn) 钢 的自行车链条经过五次轧制,厚度由3.5mm压缩到1.2mm,总变形量为65%。 硬度从1

7、50HBS提高到275HBS;抗拉强度从510MPa提高到980MPa;使承载能力提高了将 近一倍。,加工硬化是强化金属的重要手段之一。 对于不能热处理强化的金属和合金尤为重要。,弹簧钢丝的强化,65Mn弹簧钢丝经冷拉后,抗拉强度可达20003000MPa,比一般钢材的强度提高46倍。,高锰钢的加工硬化,高锰钢(ZGMn13)属于奥氏体钢,热处理不能强化,它的主要强化手段就是加工硬化。 当高锰钢受到激烈摩擦或剧烈冲击时,其表面部分就会产生微量塑性变形,随之产生强烈的加工硬化,使其硬度和强度快速提高,从而能够作为耐磨钢使用。,金属的冷成型加工的保证,金属的冷成型正是利用了材料的加工硬化特性,使塑

8、性变形均匀地分布于整个工件上,而不致于集中在某些局部而导致最终断裂。,提高材料使用的安全性,构件在使用过程中,往往不可避免地会某些部位出现应力集中和过载现象,在这种情况下,由于金属能加工硬化,使局部过载部位在产生少量塑性变形之后,提高了屈服强度并与所承受的应力达到平衡,变形就不会继续发展,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构件的安全性。,加工硬化的不利影响,不利于继续变形。 必须对其进行中间退火,这样就增加了生产成本,而且延长了生产周期。 产生残余应力。,(二)其他性能,塑性变形影响金属的物理、化学性能, 如电阻增大,导磁率下降,耐腐蚀性能 降低。 密度、导热系数下降。,(一)宏观内应力(第一类内应力),

9、三、残余应力(约占变形功的10),金属棒弯曲变形后 的残余应力,金属冷拉拔后 的残余应力,(二)微观内应力(第二类内应力),(三)点阵畸变(第三类内应力)80-90%,金属强化 主要原因,第一类、第二类残余应力: 对金属材料的性能是有害的,使金属强度降低。 它导致材料及工件的变形、开裂和产生应力腐蚀。,消除措施:去应力退火处理,利:预应力处理(喷丸、喷砂、滚压)残余压应力 提高工件疲劳强度,延长使用寿命。,第三类内应力是产生加工硬化主要原因,是金属强化的主要原因。,弊:,第三节 回复与再结晶,一、回复 二、再结晶 三、晶粒长大 四、影响再结晶退火后晶粒度的因素,变形金属加热时组织和性能变化示意

10、图,回复是指经冷塑性变形的金属在加热时,在光学显微组织发生改变前(即在再结晶晶粒形成前)所产生的某些亚结构和性能的变化过程。,显微组织无显著变化。 晶粒仍保持纤维状或扁平状的变形组织 。,特点:,2. 加工硬化现象未消失。,3.某些物理、化学性能发生明显变化,如电阻显著减小,第一类内应力基本消除,抗应力腐蚀能力提高,,一、回复,生产上应用:回复退火(去应力退火) 利用回复过程,在基本保留加工硬化的前提下,降低内应力,避免变形开裂并改善抗蚀性。,例如:冷冲压黄铜工件在变形后要进行去应力退火,以防止晶间开裂。,二、再结晶,再结晶:冷变形金属在加热到一定温度后,在原来变形组织中重新产生并最终由无畸变

11、的新晶粒完全取代,而性能恢复到变形前状态的变化过程。,1. 特点,(1)组织发生变化 变形晶粒由无畸变新晶粒代替。 (2)消除加工硬化现象。 (3)变形储存能充分释放。,2.再结晶的过程,实质:新晶粒重新形核和长大的过程,无新相产生。,再结晶过程示意图,3. 再结晶温度及再结晶退火,工业纯金属的最低再结晶温度,生产上定义:经过大变形量冷塑性变形的金属(变形度70%),在1h保温时间内能够完成再结晶转变(转变量95% )的温度。,T再0.4T熔,(绝对温度),再结晶退火:生产中,把消除加工硬化的热处理称为再结晶退火。,生产上为了缩短退火周期,采用的再结晶退火温度一般定为最低再结晶温度以上1002

12、00 。,再结晶的应用: 恢复金属塑性变形的能力,以便继续进行形变加工。,4. 再结晶与重结晶,不同点: (1)再结晶转变前后的晶格类型没有发生变化,重结晶时晶格类型发生改变。,(2)再结晶是对冷塑性变形的金属而言的,没有发生冷塑性变形的金属不存在再结晶问题。,相同点:晶粒形核、长大的过程。,三、晶粒长大,再结晶刚刚完成后的晶粒是无畸变的等轴晶粒,如果继续升高温度或延长保温时间,晶粒之间就会通过晶界的迁移相互吞并而长大。,晶粒长大示意图,二次再结晶,再结晶完成后,若继续升高温度或延长保温时间,晶粒会不均匀急剧长大,这种现象类似于再结晶的形核、长大过程,因而称为二次再结晶。,对性能影响: 使金属

13、的强度、塑性和韧性显著降低,易产生 裂纹,导致零件的破坏。,四、影响再结晶退火后晶粒度的因素,1、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 加热温度越高,保温时间越长,金属的晶粒越粗大,加热温度的影响尤为显著。,再结晶退火温度对晶粒度的影响,2、冷变形度 冷变形度的影响,实质上是变形均匀程度的影响。 当变形度很小时,晶格畸变小,不足以引起再结晶。,预先变形度对再结晶晶粒度的影响,当变形达到210%时,只有部分晶粒变形,变形极不均匀,再结晶晶粒大小相差悬殊,易互相吞并和长大,再结晶后晶粒特别粗大,这个变形度称临界变形度。,当超过临界变形度后,随变形程度增加,变形越来越均匀,再结晶时形核量大而均匀,使再结晶后晶粒细而均

14、匀,达到一定变形量之后,晶粒度基本不变。,对于某些金属,当变形量相当大时(90%),再结晶后晶粒又出现粗化现象,一般认为这与形成织构有关。,第四节 金属的热加工,一、热加工与冷加工的区别 二、热加工对金属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三、超塑性(自学),第四节 金属的热加工,一、热加工与冷加工的区别,热加工过程实质:加工硬化与动态软化同时进行。,(注意:与静态回复与静 态再结晶相区别),热轧,如:钨的再结晶温度为1200 ,其在1000的变 形加工仍是冷加工; 铅(熔点为327)的再结晶温度为-33,在室温下的变形就是热加工。,热加工能量消耗小,但钢材表面易氧化。一般用于截面尺寸大、变形量大、在室温下加工

15、困难的工件。 冷加工一般用于截面尺寸小、塑性好、尺寸精度及表面光洁度要求高的工件。,二、热加工对金属组织和性能的影响,1. 改善铸态组织,细化晶粒,使枝晶、柱状晶和粗大晶粒破碎;,微裂纹和气孔被焊合,疏松压实,提高致密度;,某些合金钢中的大块碳化物被打碎并均匀分布;,组织缺陷的改善,使力学性能特别是塑性、韧性明显提高。,消除成分偏析。,2. 形成纤维组织,热加工中,铸态金属中的某些枝晶偏析、非金属夹杂物及第二相将随基体组织的塑性变形而伸长并沿变形的方向分布,在宏观组织上呈现一条条细线(流线),这种组织叫热加工纤维组织。,对性能影响,措施,使金属的力学性能有明显的各向异性,沿流线方向上的强度、塑

16、性和韧性要显著大于垂直流线方向上的相应性能。,通过冶炼和加工减弱和控制流线的形成。,制定热加工工艺时,控制流线的分布状态,尽量使流线与拉应力方向一致。,曲轴中的流线分布 a)锻造曲轴 b)切削加工曲轴,3. 形成带状组织,对性能影响与流线类似。,消除措施,减少钢中杂质元素的含量,并避免在两相区变形。,采用高温扩散退火消除元素偏析。,严重的带状组织,经过复杂的热处理 (高温扩散退火及随后的正火或多次正火处理),若钢在铸态下存在严重的偏析和夹杂物,或热加工时的温度过低,则热加工后钢中常出现沿变形方向呈带状或层状分布的显微组织,称为带状组织。,正火组织,带状组织,of chapter 2,The En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